上吉辛-雉雞園
上吉辛-雉雞園 州府 慕尼黑
| |
---|---|
經緯度: | 48°6′40″N 11°35′40″E / 48.11111°N 11.59444°E |
面積: | 5.7204km² |
人口: | 52743人 (2014年12月31日)[1] |
人口密度: | 9,220人/km² |
郵政編碼: | 81539, 81541, 81547, 81549 |
電話區號: | 089 |
上吉辛-雉雞園 於慕尼黑的位置 |
上吉辛-雉雞園(德語:Obergiesing-Fasangarten)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的市轄第17區。連同另一市轄區下吉辛-哈拉興一起,它還包含了大致位於邊界上的歷史市鎮吉辛以及位於原佩拉赫版圖中的定居點雉雞園。
方位
[編輯]上吉辛位於伊薩爾河東岸高階地坡緣的上方。如今的市轄第17區是呈狹長條狀伸展在中環公路東南段和通往十字街的城市快鐵線路之間。它包含了市中心邊緣的舊吉辛(Alt-Giesing)部分,並沿雉雞園和原美國人定居點一直延伸至市區的東南緣。
與上吉辛-雉雞園相鄰的分別是西部的下吉辛-哈拉興、北部的奧-海德豪森和東部的拉默斯多夫-佩拉赫,而市鎮新比貝格和下哈興位於其南部,在西南部交界的則是非建制地區佩拉赫人工林。
歷史
[編輯]市轄區上吉辛是在1936年,通過將已於1854年併入慕尼黑的市分區吉辛分割為兩個市轄區(上吉辛和下吉辛-哈拉興)後而產生。
隨着戰後初期通過對被摧毀房屋的重建和和土地儲備開發的蓬勃發展,有約四分之三的住房存量均是在1948年以後建成。只有在舊吉辛,尤其是1886年左右建於伊薩爾河坡緣的哥特復興風格廳堂式教堂聖十字堂,能夠作為個別的歷史性近郊建築群獲得保留。1937年,一個新的半准管區從聖十字堂區內分離出,並自1941年起形成獨立的堂區;其所屬的堂區聖堂天國之母堂是由羅伯特·福赫爾策所建,後者同時也是一位郵政建築師和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教授。除了東部公墓、佩拉赫人造林公墓和一個遊樂園外,上吉辛幾乎沒有顯著的綠地。工業及商業用地主要集中在佩拉赫街和泰根湖州縣公路之間。在愛克發工廠拆除後,上吉辛的這一部分已主要建起住宅。
上吉辛的城市規劃結構非常龐雜。單戶住宅和小型居民社區隨着地區的鬆動而轉變為高層建築和密集街區建築。同時,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已超過製造業。如同其它昔日的工人和手工業者社區,上吉辛如今的社會結構也較為穩定,但提供相對便宜的租金,使得上吉辛內的住房令低收入群體和有孩子的家庭仍然能負擔得起。因此區內外國人的比例亦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雉雞園
[編輯]如今歸屬市轄區上吉辛管轄的還包括於1920年代興起的定居點雉雞園,它是在1937年作為市鎮佩拉赫的組成部分被併入慕尼黑。雉雞園在被劃歸吉辛之前,有一個獨立的、大多為單戶住宅的代表性特質。考慮到這一點,市轄區上吉辛的官方名稱在2009年末被變更為上吉辛-雉雞園。佩拉赫人造林定居點,也被稱為「美國人定居點」,是雉雞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口統計
[編輯]
(截至每年12月31日)
年份 | 人口 | 外國人(比例) | 面積 (km²) |
人口密度 (每km²) |
來源及其它數據[2] |
---|---|---|---|---|---|
2000 | 43,974 | 12,035 (27.4 %) | 5.7142 | 7,696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1 | 44,143 | 11,981 (27.1 %) | 5.7142 | 7,725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2 | 44,616 | 12,035 (27.0 %) | 5.7142 | 7,808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3 | 44,761 | 12,478 (27.9 %) | 5.7111 | 7,838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4 | 44,473 | 12,197 (27.4 %) | 5.7120 | 7,786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5 | 45,132 | 12,339 (27.3 %) | 5.7120 | 7,901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6 | 47,007 | 12,914 (27.5 %) | 5.7156 | 8,224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7 | 47,791 | 13,153 (27.5 %) | 5.7155 | 8,362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8 | 48,282 | 13,394 (27.7 %) | 5.7172 | 8,445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09 | 48,425 | 13,407 (27.7 %) | 5.7095 | 8,481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0 | 49,030 | 13,665 (27.9 %) | 5.7163 | 8,577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1 | 50,656 | 14,509 (28.6 %) | 5.7203 | 8,855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2 | 51,183 | 14,909 (29.1 %) | 5.7203 | 8,948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3 | 51,499 | 15,047 (29.2 %) | 5.7204 | 9,003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2014 | 52,743 | 15,858 (30.1 %) | 5.7204 | 9,220 |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
政治
[編輯]上吉辛-雉雞園上一次的區議會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社民黨9席、基社盟7席、綠黨6席、自選協2席以及自民黨1席[3]。在上吉辛-雉雞園共37710名符合投票資格的居民中,有14305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約為37.9%。
交通
[編輯]上吉辛有一條地鐵線路(另一條幾乎沿着邊界伸展)、三條有軌電車線路、一條快速公交和四條市內巴士線路以及兩條城市快鐵線路經過。在地鐵二號線往博覽城方向自西向東橫穿吉辛市中心的同時,地鐵1號線則沿着區界附近的中環公路運行直至曼格法爾廣場。往格林瓦爾德方向的15路及25路有軌電車共用軌道自羅森海姆廣場而來,並跨越17路有軌電車的軌道。後者則自內城而來,並從東部公墓和吉辛車站附近經過,直至終點站天鵝湖街——這裏緊鄰佩拉赫人造林公墓並靠近慕尼黑監獄。54路快速公交線從吉辛往西連接至大哈德恩,途中會行經慕尼黑東站及後接入英國花園以及施瓦賓。市內巴士在吉辛至相鄰的市分區及美國人定居點間提供服務。形成市分區東部邊界的999.3號或999.7號鐵路線運行有自火車東站出城的城市快鐵3號線及7號線,其特殊性在於,這一區間的列車因在東站換向後會採取左側行車,而不是德國鐵路所慣用的右側行車。這一情況直到通過吉辛車站後才會經由立交橋恢復為右側行車。在恢復為右側行車後不久,線路會拆分為經由佩拉赫通往十字街的999.7號線(城市快鐵7號線)和經由下哈興通往霍爾茨基興的999.3號線(城市快3號線)。區內公共交通的中心樞紐是吉辛車站,共有兩條城市快鐵線路(3號及7號線)、一條有軌電車線路(17路)、一條快速公交線路(54路)、三條市內巴士線路(139、144和147路)和一條地鐵線路(2號線)在此交匯。此外,220路區域巴士也在吉辛車站始發通往下哈興。而07號復古巴士也會在開放日期間從吉辛車站往返於MVG博物館。
於西部將吉辛和佩拉赫人造林分隔開的995號高速公路通道泰根湖州縣公路為止,在那裏經過麥格勞溝並於中環公路上交匯。它在市分區的西南端與8號高速公路相連,並且同時也是尚未完工的慕尼黑環城高速公路的南段終點。
拾遺
[編輯]- 在市轄區斯塔德海姆設有慕尼黑監獄,因此後者通常也被簡稱為斯塔德海姆(Stadelheim)。
- 漢斯和蘇菲·朔爾,以及克里斯托弗·普羅布斯特等白玫瑰成員,都是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監獄被處決,並埋葬在鄰近的佩拉赫人造林公墓,抵抗戰士瓦爾特·克林根貝克亦是如此。
- 德國的首家麥當勞餐廳是在1971年12月4日于吉辛的馬丁·路德街26號開業,對此廣受歡迎的不僅是在附近駐紮的美國佔領區部隊(麥格勞營)。
- 弗朗茨·貝肯鮑爾成長於楚格峰街6號,並在當地的慕尼黑1906體育俱樂部開始自己的足球生涯。
- 世界知名的爵士樂音樂家馬克斯·格雷格爾便出生於上吉辛。
- 曾經醒目的愛克發大樓於2008年2月17日被爆破拆除。在隨後的幾年裏,這個愛克發的前用地建起了大型的商業區。
- 流行歌手雷克斯·吉爾多和時裝設計師魯道夫·莫斯哈默都被安葬在東部公墓。
參考文獻
[編輯]- Karl, Willibald (Hrsg.): Giesinger Köpfe. 50 Lebensbilder aus zwei Jahrhundert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olk Verlag, München 2008, ISBN 978-3-937200-55-2
- Greipl, Egon Johannes (Hrsg.): Münchner Lebenswelten im Wandel. Au, Haidhausen, Giesing 1890-19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olk Verlag, München 2008, ISBN 978-3-937200-51-4
- Guttmann, Thomas (Hrsg.): Giesing – Vom Dorf zum Stadtteil. MünchenVerlag (vormals Buchendorfer Verlag München), München 2004, ISBN 978-3-927984-04-2.
註釋
[編輯]-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der Einwohnerdichte am 31.12.2014[永久失效連結] (PDF; 424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1. November 2015.
-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02-11.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21. Juni 2014.
- ^ Wahl des Bezirksausschusses – Stadtbezirk 17 – Obergiesing-Fasangart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5. Juni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