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73年泰國學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泰國民主紀念碑前聚集的人群

泰國1973年學生運動[1],又稱10月14日事件泰語เหตุการณ์ 14 ตุลา皇家轉寫Hetkan Sip-Si Tula)或悲悼日泰語วันมหาวิปโยค皇家轉寫Wan Maha Wippayok[2],是泰國政治的分水嶺事件之一。事件導致反共的軍事獨裁他儂·吉滴卡宗總理下台,並促使泰國政治轉型,也反映了泰國大學生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背景

[編輯]

1950至1970年代的學生運動

[編輯]

1950年代起,左翼思潮開始進入泰國校園,許多學生開始發動學運及示威遊行,反對政府的親美政策。1957年2月,陸軍元帥鑾披汶由於選舉舞弊,致使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學生聯合抗議,陸軍元帥沙立則利用學生的憤怒情緒,於1957年9月16日在陸軍元帥他儂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披汶政權。政變後,他儂出任首相,但隨即於1958年遭到沙立發動的另一次政變推翻,沙立親任首相[3]

沙立上任後,廢除憲法、解散議會、禁止政黨活動,並實施戒嚴,令學生運動一度休止,並同時加速發展國家的經濟。1963年11月,沙立過世,他儂重新執政,對於知識份子及知識分子相對較為寬容[3]。1960年代出版的《社會科學研究》(Social Science Review)雜誌也使知識分子開始辯論及反思泰國的政治體制。在主要幾間大學開始出現不少讀書會以及重要的公民團體,如「Sapha Na Dome」、「Sethatham」,以及「SOTUS」等等。這些團體紛紛在社會科學研究上發表論文,甚至批評政府。有些團體亦開始舉行地下研討會,加強學生的分析及批判能力[4]。同時由於大學人數的成長,學生們的政治影響力也跟着增加。自1961年至事件發生前的1972年,泰國的大學生從15,000人成長到了150,000人,大學數量也從原本的5間增加到了17間[5]

全泰學生中心

[編輯]

讀書會團體與既存的學生會發揮了各自不同的功能。讀書會通常以較基進的方式對於泰國社會進行分析,對社會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也較左傾。且不同於官方的學生會,讀書會組織較為自由,且無校際競爭的關係,較容易形成校際團體[4]:10和平工作團等組織帶來的農村服務營,也藉由讓學生們下鄉服務,了解到農村所面對的問題。也使學生意識到學校訓練的不足,以致其所學無法用於改善大多數人所處的農村環境[6]:5–6

於是在校際活動熱絡的氛圍下,全泰學生中心(National Student Center of Thailand,NSCT)於1968年成立,以統籌及代表學生運動。該組織在運作初期主要跟外國大學組織聯絡,以及關注社區事務[3]。該組織由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農業大學英語Kasetsart University藝術大學英語Silpakorn University瑪希敦大學清邁大學孔敬大學宋卡王子大學、巴訕米師範學院(Prasanmit Teachers College,今詩納卡寧威洛大學)、邦賢師範學院(Bangsaen Teachers College,今東方大學英語Burapha University)、巴吞旺師範學院(Patumwan Teachers College,今併入詩納卡寧威洛大學)以及等11間大學各派出2位代表組織而成[7]:47–50。組織下轄三個委員會,由各校的學生會長所組成,並決定全泰學生中心的政策走向以及選舉領導人[8]:17-18

然而,由於組織幹部大多由學生會幹部擔任,而社會運動者在當時的環境下無法獲得大多數學生的支持,藉由選舉進入學生會。因此全泰學生中心成立初期並不特別活躍,且並無組織任何政治活動。如朱拉隆功大學於1970年9月發起反貪腐運動時,全泰學生中心也未干涉。該組織反而較專注於社區服務、新生輔導,還演出電視節目讚頌蒲美蓬國王,顯示出其忠誠及保守的政治傾向,因此許多讀書會團體都認為全泰學生中心過於保守且消極[6]:6-7

然而到了1972年,朱拉隆功大學理工科學生提拉育·汶密英語Thirayuth Boonmee選上了該組織的祕書長,並提升全泰學生中心對於政治運動的關注。提拉育謹慎地選擇對抗的議題,使組織動員並保有政治動能[9]:245。然而,儘管在學生運動當下,成員們表面上看起來團結,但其實其中有明顯的分裂。如在推翻他儂內閣時,該組織雖然顯露了團結一心的表象。但在他儂流亡後,溫和派的大學生及激進派的職校生隨即分裂。同時,全泰學生中心也面臨了宋峇(Sombat Thamrongthanyawongse)及社訕英語Seksan Prasertkul(Seksan Prasertkul)等兩大領導人的派系問題。有些學者將此與泰國傳統官僚體系常見的個人派系權力競爭相關聯。但也有人藉由舉證兩者在反對建造曼谷第二機場時的立場,來論述他們是可能合作的[10]:517-521

事件前奏

[編輯]

1972年11月,全泰學生中心發動了抵制日貨的運動。當時選擇這個議題算是一種策略行動,既不會直接踩到他儂政權的底線,也可以對大眾顯示學生對社會的關心。在這次行動中,全泰學生中心在購物中心內發放抵制日貨的宣傳單,對總理他儂建議十點經濟計劃,並組織了遊行活動[11]:137。雖然當時仍有黨禁,但由於該次活動贏得了大眾的普遍支持,官方也無法直接干預全泰學生中心的運作[12]:144-145

在抵制日貨的行動成功後,組織又進一步於當年12月反對官方頒佈的《全國行政委員會第299號令》。該命令將司法權置於全國行政委員會(National Executive Council)之下,使司法權受到官僚行政體系的掌控。於是全泰學生中心於法政大學發動了過夜靜坐活動,並從該校為起點,遊行至朱拉隆功大學。同時清邁大學也發動了示威活動。該項活動也受到泰國律師協會及部分媒體的支持,於是官方於三天後撤回了命令[13]

1973年4月29日,一部軍用直升機墜毀於童·艾·納雷松野生生物保護區,死者包含幾名高層軍官及家眷、富商,以及一位電影明星[14]:123。該事件明顯揭示官員違法進入保護區狩獵,且巨星的殞落引起輿論譁然[11]:139。1973年6月,9名南甘杏大學的大學生公開嚴厲譴責他儂及副總理巴博英語Praphas Charusathien(Praphas Charusathien)「延遲退休」的決定[15],並發放文宣諷刺前述的狩獵醜聞,揭露了醜聞的細節,這些學生遭到開除,但引起全國人民對於執政政府的震怒[11]:139。6月22日,全泰學生中心組織集會,號召五萬名學生在「民主紀念碑」前靜坐抗議,要求讓這些學生復學,並要求校長下台[3][12]:146。政府後來迫於學生壓力,答應學生要求,讓學生復學且撤換校長。

自此,全泰學生中心名聲鵲起,且同時也有了策劃集會的經驗。到了事件發生的1973年10月時,他們已經藉由過去的行動和策略,累積了足夠的政治聲望[11]

學運爆發

[編輯]

10月6日,提拉育等11名社會運動者在邦蘭普暹羅廣場,以及水門市場英語Pratunam Market等曼谷鬧區派發傳單,呼籲政府及早起草新憲法。結果遭到警方根據集會禁令中「不得聚眾多於五人」的規範逮捕[16]:3[註 1]。被逮捕者被送至警局總部,且其住處遭到搜查[7]。隔日,另一名呼籲及早頒佈永久憲法的倡議者Kongkiat Kongka也遭到逮捕[7]:59-71。10月8日,12名被捕者遭到拒絕保釋,副首相巴博控告提拉育等人意圖顛覆政府[7]:59-71

10月9日,2000名法政大學學生發動反政府示威,並於示威後進行進行守夜活動,朱拉隆功大學學生及數名教授也於此時加入。同日,前國會議員Khaisaeng Suksai也遭到逮捕,被捕人數此時已上升至13人[7]。隔日,其他學生團體也參與了集會,使曼谷的示威人數上升[7]。同時,政府為因應抗議活動,秘密組織了以副首相巴博為首的危機控制中心[16]。10月11日,巴博同意會見學生,學生要求政府釋放,但遭到巴博拒絕。同時為因應逐漸上升的抗議人數,示威根據地移至法政大學。此時的示威人數已經達到了50,000人[7]。10月12日,政府宣佈將會允許13人保釋,但遭到學生的拒絕,學生們要求政府必須無條件釋放被捕者[7]

10月13日,400,000人上街遊行至民主紀念碑,要求政府釋放被捕者。政府迅速答應該項要求,並承諾永久憲法會預定於1974年10月頒佈。在政府答應要求後,學生答應回到學校,然而仍約有200,000名學生拒絕解散,領導人社訕英語Seksan Prasertkul決定率眾前往皇宮尋求蒲美蓬國王的答覆[7]。隔日學生到達皇宮,並與王室發言人見面,發言人要求學生解散,而學生也同意。於是警方設置路障,讓學生能往單一方向解散。但因為群眾數量過大,警方設置的動向使很多學生根本動彈不得,但警方拒絕分流人潮,導致學生不滿。後來因為不明原因,群眾開始躁動,開始發生了一些零星警方對民眾的暴力事件。在上午在皇宮附近發生了幾場炸彈爆炸案後,警方開始攻擊學生。於是在接近中午時,雙方之間的衝突於焉全面引爆。政府出動了坦克車、直升機、步兵來支援警力。事件造成77人死亡,857人受傷[17]拉差丹儂大道附近多棟建築着火,軍隊更接着佔領了法政大學[18]:71。他儂下令陸軍總司令克立英語Kris Sivara進行更大規模的武力鎮壓,但遭到拒絕[18]:71。此時,同情學生的群眾加入抵抗,示威群眾頓時暴增到了500,000人,到了晚間軍隊終於撤出。隨着政治危機逐漸擴大,蒲美蓬召集他儂入宮[18]:71。下午7點15分,國王於電視和收音機上宣佈,他儂請辭,軍政府內閣解散,並主張國家應該重返憲政[7][16]

警察總部周圍的示威則持續到10月15日,群眾要求必須剝奪他儂軍事長官的身分[19]。後來,他儂、巴博,以及納隆上校(Colonel Narong Kittikachorn,其妻為巴博之女)夫婦流亡國外,事件迅速平息。同日,國王任命文人部長訕耶教授擔任臨時總理,為泰國憲政史上第二度短暫的文人統治[18]:204

事件之後

[編輯]

事件之後的至1976年10月軍方再次發動政變為止,泰國進入了為時三年的「民主實驗時期」(Democratic Experiment),軍方對政治的影響力盪到谷底[18]:72。泰王任命訕耶擔任臨時總理,也任命了2,436個不同階層的人共同組成「國民大會」(National Convention),再由國民大會中選出299名制憲議員,以起草新憲法[18]:72。制憲委員中,軍方代表僅佔了52席,其中28席還是退役軍官,現職軍人僅佔總議席8%,為泰國議會史上軍方代表比例的最低紀錄[18]:72。雖然如此,大多數委員仍傾向保守及保護上層階級的利益,而參與1973年的群眾運動勢力則未納入,這也為日後的政治發展埋下隱患[20]

1974年10月,新憲法泰語รัฐธรรมนูญแห่ง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_พุทธศักราช_2517公佈,新憲採用兩院制,下議院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上議院議員則由下議員領袖舉薦,泰王任命。此外,新憲也規定現役軍官不得入閣,為泰國首部禁止軍人干政的憲法[18]:72。1974年憲法被稱為「泰國最民主的憲法」[18]:72

分析

[編輯]

本次事件無疑是由大學生們所領導,但其中的仍有其他勢力參與。包含他儂軍政府的對立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和陸軍之間的對立關係,以及1973年8月至9月之間的一些發動野貓罷工的勞工。這些勢力都一同創造了他儂軍政府倒台的氛圍[7]:71-72。蒲美蓬在調停事件之後,任命新總理及制憲議員。君權制度在此事件中不但沒有受到影響,還樹立的國王在重大爭議中最終裁決者的角色[10]:512-514

泰國共產黨在事件發生時並沒有產生重要影響,也出於下列幾項原因沒有成功將此次學運納入其鬥爭。第一,當時的大學生大多來自中產階級和中下階級,因此大多希望在畢業後覓得公職[12]:286。前共產黨黨員Gawin Chutima表示,泰國學生的思想仍囚錮在傳統的薩迪納制度英語Sakdina中,服從上司及上流階級[21]:18。此外,泰共堅守毛主義,堅信以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泰國共產黨始終不將1973年10月事件視為共產革命的前鋒,甚至認為這些學生愚蠢又散漫,這種觀點一直到1976年之後仍然持續於泰共中[22]:16-17。不過在事件之後,泰共開始在大學中發放文宣、書籍,和文章來招募新血。最明顯的例子是在全泰學生中心的報紙上的一篇文章,呼籲暴力革命才是改善社會的唯一途徑[12]:162

政權倒台後的民主試驗時期雖有「民主」之名,但其實並不符合現今主流的民主觀點。1974年末期之後,軍方及右翼勢力在事件後的再起,右翼團體開始發動了對農運及學運領袖的刺殺行動[6]:20-21。說來有點諷刺,學運因為反對他儂而興起,但在他儂倒台之後,一個明顯的共同目標消失了,學生運動也隨之瓦解。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除提拉育外,被逮捕者還包含Prapansak Kamolpetch、Boonsong Chalethorn、Bandhit Hengnilrat、Visa Kanthap、Thanya Chunkathatharn、Thawee Muenthikorn、Montri Juengsirinarak、Nopporn Suwanpanich、Preedi Boonsue,以及Chaiwat Suravichai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泰国1973年学生运动. 術語在線. [2025-01-30] (中文(中國大陸)). 
  2. ^ Kobkua Suwannathat-Pian, Kings, Country and Constitutions: Thailand's Political Development 1932-2000, RoutledgeCurzon: 169, 2003 
  3. ^ 3.0 3.1 3.2 3.3 TNL香港編輯. 1973年10月14日:泰王蒲美蓬和學生運動的血腥史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10-14 [201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繁體)). 
  4. ^ 4.0 4.1 Jumbala, Prudhisan. The Emergence of the Thai Student Movement in Southeast Asian Spectrum. Social Science Review. October 1975: 9–10. 
  5. ^ Prajak Kongkirati, "Thail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Student Resistance" in Weiss, Meredith L. (ed), "Student Activism in Asia: Between Protest and Powerlessnes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sota : 2012, pp. 234–241
  6. ^ 6.0 6.1 6.2 Elinor Bartak, "The Student Movement in Thailand: 1970-1976", Centr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Monash University, Clayton, Australia:1993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Prizzia, Rosario, Thailand in transition: the role of oppositional force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1985.:59-71
  8. ^ Ross Prizzia and Narong Sinsawasdi, "Evolution of the Thai student Movement (1940–1974)", Asia Quarterly, vol 1, 1975.
  9. ^ Prajak Kongkirati, "Thail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Student Resistance" in Weiss, Meredith L. (ed), Student Activism in Asia: Between Protest and Powerlessnes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2012.
  10. ^ 10.0 10.1 Zimmerman, Robert F. "Student 'Revolution' in Thailand: The End of the Thai Bureaucratic Polity?", Asian Survey, XIV, 6 (June 1974).
  11. ^ 11.0 11.1 11.2 11.3 Prudhisan Jumbala, "Interest and Pressure Groups" in S. Xuto, Governments and Politics of Thai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ngapore: 1987
  12. ^ 12.0 12.1 12.2 12.3 David Morell and Chan-anan Samudavanija, Political Conflict in Thailand; Reform, Reaction, Revolution.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Mass: 1981
  13. ^ Ross Prizzia and Narong Sinsawasdi, Thailand; Student Activism and Political Change, Duang Kamol, Bangkok: 1974 pp. 30–34.
  14. ^ Lee, Yok-shiu F.; So, Alvin Y. 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M.E. Sharpe. 1999 [2018-02-28]. ISBN 97815632490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英語). 
  15. ^ Bangkok Post, 24 May 1973.
  16. ^ 16.0 16.1 16.2 Kraiyudht Dhiratayakinant, ed., Thailand—Profile 1975, Bangkok: Voice of the Nation, 1975
  17. ^ Ashayagachat, Achara. Few crisis lessons learned. Bangkok Post. 2016-10-03 [2016-10-03].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陳佩修. 軍人與政治:泰國的軍事政變與政治變遷.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09年. ISBN 9789860199307. 
  19. ^ Bangkok Post, 16 October 1973.
  20. ^ SarDesai, D. R. Southeast Asia: Past and Present 2 edition. Boulder, CO: Routledge. 2012-12-01 [2018-03-02]. ISBN 97808133483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21. ^ Chutima, Gawi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ailand 1973-1987. Cellar Book Shop. May 1990 [2018-03-03]. ISBN 9789990732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3). 
  22. ^ Yuangrat Wedel, The Thai Radical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Maruzen Asia, Singapore: 1983.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