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7型戰鬥巡洋艦
概況 | |
---|---|
名稱 | Design 1047 |
使用者 | 荷蘭皇家海軍(預期) |
規劃數 | 3 |
完成數 | 0 |
技術數據 | |
船型 | 戰鬥巡洋艦 |
排水量 | 27,988公噸(27,546長噸;30,851短噸)[2] |
船長 | |
型寬 | |
吃水 | 7.8米(26呎)(試驗)[2] |
動力來源 | 未最終確定;4軸齒輪傳動渦輪機和8台鍋爐是確定的,但軸馬力可能是160,000或180,000;後者將允許最高速度達到約34節。[3][4]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
註釋 | 以上所有特徵均來自1940年4月19日的圖紙,但武器裝備除外;武器裝備的數據來自1940年2月16日的圖紙。 |
1047設計案(荷蘭語:Ontwerp 1047),也被稱為「1047號工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荷蘭為應對日本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侵略威脅而規劃的一級戰鬥巡洋艦設計方案[9]。這些大型主力艦的建造初衷,旨在遏制日本海軍對荷屬東印度殖民地的軍事擴張壓力。
荷蘭情報部門研判,一旦戰爭爆發,日本帝國海軍的主力艦(航空母艦與戰艦)將優先用於對抗美國海軍及英國皇家海軍的同類艦隻。在此情況下,重型和輕型巡洋艦以及水上飛機母艦將構成日軍進犯東印度群島的主要海上作戰力量。
為應對此類艦艇構成的威脅,20世紀30年代,荷蘭皇家海軍着手設計一級新型戰鬥巡洋艦。設計工作圍繞突破由巡洋艦與小型驅逐艦組成的敵方艦隊這一戰術需求展開,荷蘭寄望於這些戰鬥巡洋艦能作為一支威懾性存在艦隊發揮作用。然而,荷蘭此前從未設計過現代化主力艦,這一短板在1939年7月11日完成的初步方案中暴露無遺:該設計未能融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艦船技術的諸多進步,裝甲防護體系尤為陳舊。
經過漫長的談判,德國與荷蘭達成協議,德國將基於其戰鬥巡洋艦理念向荷蘭提供設計圖紙與方案。作為交換,荷蘭承諾所有必要設備均從德國企業採購。在德國協助下,至1940年2月,初步設計方案成型。然而,一次對意大利的訪問促使荷蘭重新審視內部佈局,最終於1940年4月19日完成一套新的設計圖紙。這是已知在德國入侵並佔領荷蘭前完成的最後一份設計方案。艦船的最終設計方案未能完成,艦艇建造亦未付諸實施。
背景
[編輯]1931年日本入侵滿洲標誌着日本帝國好戰情緒日益高漲,隨着時間的推移,荷蘭人越來越擔心其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安全[10]。這些島嶼包括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和新畿內亞的部分地區,對於在那裏生活和貿易了三個多世紀的荷蘭人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和戰略意義。超過50萬定居者從荷蘭移居到這個「第二故鄉」[11],東印度群島擁有豐富的寶貴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橡膠種植園和油田[12][13];這些島嶼是當時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地,僅次於美國、伊朗和羅馬尼亞[13][d]。
荷蘭皇家海軍當時在東印度群島僅部署了一艘遠洋裝甲艦——岸防艦「蘇臘巴亞」號(HNLMS Soerabaja,原「七省」號岸防艦)。鑑於該艦被認為「戰鬥力已所剩無幾」,海軍遂以三艘輕巡洋艦(「爪哇」號、「蘇門答臘」號及「德·勒伊特」號)、若干驅逐艦與一支規模龐大的潛艇艦隊,共同承擔起群島的主要海防任務。[15]
荷蘭方面認為,一旦戰爭爆發,日本的主力艦將忙於應對美國海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這意味着東印度群島的防禦只需應對日本的巡洋艦[16]。然而,日本巡洋艦的性能遠超荷蘭同級艦艇,且在數量上也佔據優勢[17]。據估計,若不再訂購新艦,到1944年,荷蘭皇家海軍的五艘輕巡洋艦(包括兩艘一戰建造的爪哇級、「德·勒伊特」號以及兩艘特魯姆普級)將可能面臨日本18艘重巡洋艦和27艘輕巡洋艦的威脅。[10][18][e]
這些因素迫使荷蘭皇家海軍不得不加強其海軍力量,因此考慮建造三艘能夠壓制日本帝國海軍巡洋艦的「超級巡洋艦」。雖然《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規定,締約國新建造的巡洋艦排水量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8吋(20厘米),但作為海軍力量相對較弱的國家,荷蘭並不是這些條約的締約國,因此不受其限制[20][21]。根據荷蘭海軍情報,日本巡洋艦並未與主力艦隊(包括戰艦和艦隊航母)一同參與演習,而是與水上飛機航母協同行動,因此荷蘭推斷其戰鬥巡洋艦不必面對壓倒性的艦載機空襲。此外,這些火力強大的戰艦——其大口徑主炮的射程遠超任何護航巡洋艦或驅逐艦——將使荷蘭在東印度群島擁有一支「存在艦隊」,足以威懾或阻止兩棲攻擊計劃,因為入侵方將擔心其行動可能受阻或攻擊艦隊被摧毀[20]。
設計
[編輯]1938年,荷蘭皇家海軍多名高級軍官齊聚一堂,商討海軍現代化改進方案[17]。他們得出結論:荷蘭應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迫使潛在敵人「不得不動用其大部分軍事實力,從而導致其他戰區實力出現難以承受的削弱」[17]。基於這一結論,加之海軍參謀長的建議,國防部長J·C·C·范·迪克於1939年2月18日下令海軍開始規劃並估算建造兩至三艘戰鬥巡洋艦的成本[17][22]。這些戰艦構成了海軍重整軍備計劃的核心部分,該計劃通常被稱為「1939年荷蘭戰鬥巡洋艦計劃」。該計劃還包括至少採購兩艘驅逐艦、七艘潛艇以及若干魚雷快艇。這些艦艇大部分將在完工後部署至東印度群島[23]。
在范·迪克下達命令的前一天,海軍就制定了新型戰鬥巡洋艦的設計要求。這些要求包括:能夠以32節航速持續航行12小時,以20節航速續航4500海里;戰艦從20節加速到30節最多用時15分鐘;對輪機艙的防護要達到即使該區域中彈,航速也不受影響;吃水深度不超過9米;具備裝載可供六周使用補給品的能力[17]。理想的武器配置為:主炮是九門280毫米火炮,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中,且每門火炮可獨立射擊;副炮為120毫米火炮,安裝在四座雙聯裝炮塔內作為高平兩用炮;防空武器為十四門40毫米雙聯裝火炮,並採用集中射控[17]。艦載機為兩架戰鬥機和兩架偵察機[17]。設計中的裝甲各方面都有具體數值,着重強調了對魚雷和水雷的防護[f],以及對280毫米炮彈和300公斤炸彈的防禦能力[22][g]。
初期設計
[編輯]在建造大型艦船方面沒有任何先前的經驗的荷蘭海軍,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1913年計劃24,650噸無畏艦未能實現[h]。此外,荷蘭人缺乏關於更現代化艦船的重要信息來源;僅有可用的材料是都是未分類的公開來源,例如《簡氏戰艦年鑑》。面對這些限制,荷蘭人轉向外國尋求技術援助。[25][26][27]
儘管他們希望法國能夠公佈他們的鄧寇克級「快速戰艦」的計劃,但是他們決定把精力集中在希特拉的德國上。1939年4月24日至25日在柏林舉行了非正式會談,荷蘭提出,作為對沙恩霍斯特級戰鬥巡洋艦完整計劃的回報,他們將從德國訂購建設項目所需的所有設備。[25][28]
1939年7月11日,荷蘭裝備建設部門在沒有外國援助的情況下完成了一份設計草案[i],但該草案並未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海軍主力艦設計中引入的眾多技術進展[17]。特別是其裝甲方案極為過時,因為它缺乏足夠的甲板裝甲或良好的水下防護;它更接近於20至25年前的設計,而非當時海軍軍艦的設計[25][26]。
儘管德國對荷蘭的戰鬥巡洋艦項目表現出興趣,但雙方未能就條款達成一致。德國代表團堅持要求確保在德國下達的訂單得到保障,並規定如果荷蘭不建造這些艦船,需向德國公司支付經濟補償。此外,德國方面也拒絕提供沙恩霍斯特級戰艦的完整設計圖紙。進一步使談判複雜化的是,荷蘭內閣在1939年夏季並未召開會議,而當時的規定是任何協議都必須得到內閣的批准。[25]
在等待官方批准期間,荷蘭方面的籌備工作持續推進。1939年5月15日,荷蘭與埃森的富樂斯多公司擬定合同,並提交了一份擬從德國採購的物資清單[j]。兩個月後,德荷雙方分別於7月13日和7月31日在不萊梅和柏林舉行會談。德國同意提供雖非沙恩霍斯特級專屬、但能體現其戰鬥巡洋艦設計理念的圖紙方案。這些圖紙於1939年8月21日交付,展示了可用於新型戰鬥巡洋艦的多種現代化防護方案。10月4日,一位此前被任命為兩國海軍聯絡官的德國海軍上將表示,儘管德國無法保證物資準時交付,但承諾將向相關企業施壓以確保履約,同時保證德國海軍不會干預這些企業的訂單。一個月後,富樂斯多公司被正式指定為荷蘭對德事務的主要代理方,但這一授權範圍不包括基爾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30]。
新型艦船的武器系統研發由基爾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承攬。1939年7月31日,荷方與該公司會晤,明確主炮與副炮的技術指標:主炮塔裝甲厚度、通過液壓裝置實現的-10°至+45°俯仰角範圍,以及主炮850-900米/秒(2,800-3,000呎/秒)的炮口初速均被詳細規定。副炮要求具備-10°至+80°的射擊仰角,炮座裝甲前部80毫米、頂部150毫米、側面50毫米。1939年11月6日,荷蘭哈澤梅爾信號設備公司就射控系統配置方案展開技術磋商。[6][9]
此時,計劃在荷蘭建造的動力系統已初具雛形。1939年8月提出的技術要求規定,艦船需配備八個鍋爐房、四組齒輪傳動渦輪機,輸出功率達18萬軸馬力。經過進一步優化,納衛斯佈公司與兩家德國公司(日耳曼尼亞造船廠負責渦輪機,德國造船負責鍋爐)開始繪製初步方案。這些方案隨後被整合為兩個獨立的設計研究:一個由納衛斯佈完成,另一個由船舶建設工程局(NV Ingenieurskantoor voor Scheepsbouw,簡稱IvS)提出。IvS表面上是連接荷德兩國設計師的荷蘭公司,實際上是一家為德國利益服務的幌子公司。其設計很可能基於德國海軍艦船建造局制定並於8月31日送達荷蘭的一套圖紙。該方案未給推進系統預留足夠空間,且被認為彈藥庫容量不足。儘管如此,它仍被納入與荷方的討論中,並與7月11日的設計方案合併。IvS於1940年3月11日提出了另一份方案,其優勢在同年4月與荷方進行了探討。[31][32]
設計研究
[編輯]1939年12月,兩項研究分別提交了設計方案:兩者均具備18萬軸馬力的輸出能力,鍋爐性能相近,但荷蘭設計的艦體比德國方案大199平方米(2,140平方呎)[33][k]。儘管德國設計具有尺寸較小的優勢,但荷蘭方面擔心其動力系統可能存在運行隱患(二戰期間德國海軍確實遭遇了動力系統故障)[20][33]。然而,可靠性問題很快變得無關緊要:最初預計推進系統需要約84米(276呎)的艦體長度,但後來發現若要確保彈藥庫位於裝甲防護區內,最多只能分配72.8米(239呎)——而德國設計需要74米(243呎),荷蘭設計則需要78米(256呎)[33]。
12月,隨着新任海軍部長的上任,該項目開始受到實質性質疑。他認為荷蘭更應獲得一種現代化改進型裝甲巡洋艦。為此擬定了一艘標準排水量16,000長噸(16,257公噸;17,920短噸)、航速29節(33哩每小時;54公里每小時)的基本方案,配備9門24厘米(9.4吋)主炮,175毫米(6.9吋)側舷裝甲帶和75毫米(3.0吋)甲板裝甲。儘管這種艦船將優於任何裝備20厘米(8吋)主炮、10,000長噸(10,000公噸;11,000短噸)的條約型巡洋艦,但被認為需要做出過多妥協。其側舷和甲板裝甲被認為不足,而若要達到戰鬥巡洋艦設計的防護水平,則將無法配備任何武器。此外,較小設計也不具備戰鬥巡洋艦相對於對手的速度優勢。基於這些原因,海軍「強烈反對建造此類艦船」,該提案最終被放棄。[34]
1940年2月,三艘戰鬥巡洋艦的建造計劃獲得批准;它們將與兩艘恩德拉赫特級輕巡洋艦共同承擔東印度群島的主要海上防禦任務。新型輕巡洋艦將取代老舊的爪哇級,後者則將接替四十多年前開建的防護巡洋艦「海爾蘭德」號等極度過時艦艇,承擔炮術訓練任務。大型戰鬥巡洋艦的獲批意味着將要新建一座4萬噸級浮船塢,並對計劃中的東印度群島基地——泗水海軍船廠——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為建造此類艦船,荷蘭造船有限公司(Netherlands Construction Company, Ltd.)開始修建一條長250米(820呎)的新船台。[25][35][36]
德國拒絕向荷蘭提供沙恩霍斯特級戰艦水線以下設計詳圖,這成為一個主要難題。由於缺乏設計此類大型艦船水下防護系統的經驗,荷蘭被迫向意大利尋求幫助,並於1940年2月派遣了一個由工程師和海軍軍官組成的代表團前往意大利。雖然荷蘭代表團被禁止查看在建戰艦「羅馬」號的技術圖紙——可能是為了確保其普列賽系統的細節保密——但他們獲准參觀了已完工的「維托里奧·維內托」號,考察了多家造船廠,採訪了意大利海軍總設計師,並獲得了有關沙恩霍斯特級的更多信息(作為德國的盟友,意大利人了解這些艦船的部分細節)。[5][32]
儘管荷蘭代表團與意方討論了本國設計師在推進系統方面遇到的問題,但他們對意大利在該領域的成果完全未受啟發。另一方面,此次訪問促使荷蘭對戰鬥巡洋艦設計方案中的內部艙室劃分進行了徹底修改。設計師們取消了先前要求的中央縱艙壁,並試圖抬高雙層底以增強對磁性魚雷的防護。但由於吃水深度限制,這一修改最終不得不放棄。[37]
最終設計
[編輯]當另一個代表團被派往德國討論戰鬥巡洋艦的問題時,荷蘭人帶上了他們不斷改進的設計方案。這份設計標註日期為1940年4月19日,是德國入侵荷蘭之前的最終版本;1047型設計從未完全完成。此時,常規負載排水量計劃約為28,482公噸(28,032長噸)。儘管推進系統尚未最終確定,但在1940年3月重新評估了需求,以確認160,000軸馬力是否足夠,考慮到在熱帶水域能產生180,000軸馬力的裝置在北部地區能產生約200,000軸馬力——溫暖的水域會對蒸汽輪機的效率產生不利影響。更新後的需求還要求在四個鍋爐房中安裝八台亞羅鍋爐,並在兩個機艙中安裝四台帕森斯齒輪傳動渦輪機,以驅動四個螺旋槳,每個螺旋槳在熱帶水域條件下為40,000軸馬力,在北海條件下為45,000軸馬力。輪機裝置的長度需求也進行了調整,一次在3月初,另一次在1940年4月20日;最終要求的總長度為79.5米。[38][39]
武器
[編輯]由尤里安·S·努特中尉提供的1940年4月19日設計特徵表並未給出任何武器裝備的具體細節,因為這些細節可能與1940年2月16日的早期設計圖保持一致。該設計圖提供了以下信息:主武器為九門283毫米火炮[a],副武器為十二門120毫米高平雙用炮,防空武器包括十四門博福斯40毫米火炮和八門厄利孔20毫米機炮。[5]
主武器的研製工作被委託給了日耳曼尼亞造船廠,該公司基於沙恩霍斯特級戰艦上使用的283毫米SK C/34火炮,為1047型艦船設計了炮塔、炮架和火炮。使用315公斤(694英磅)的穿甲彈時,這些火炮的初速將達到900米/秒(2,950呎/秒),最大射程為42,600米(46,600碼);每門火炮將配備120發彈藥,射速約為每分鐘2.5發。火炮的最大仰角為45°,旋轉角度為150°,裝填角度約為2°。[6]
副武器計劃為十二門博福斯120毫米(4.7吋)雙聯裝火炮。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火炮是舊版本(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直作為荷蘭驅逐艦的主武器)還是全新版本。具體的細節如射程或射速也未知;如果使用舊版本火炮,無論如何都會進行更新(包括使用雙聯裝而非單聯裝半防護炮架),而更現代化的版本直到1950年才投入使用,當時它已經結合了戰爭期間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改進。[40][41]
近程防空將由40毫米和20毫米火炮提供。40毫米博福斯炮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佳的輕型防空炮之一[43]。它被許多參戰國用於陸地和海上的防空,包括美國、英國、荷蘭、日本和瑞典。該炮於20世紀30年代初生產,在1934年至1935年間對巡洋艦「爪哇」號和「蘇門答臘」號進行改裝時,首次在荷蘭皇家海軍中服役[43][4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西門子和哈爾斯克的荷蘭子公司哈茲梅爾(Hazemeyer)為40毫米炮設計了一種「非常先進的三軸安裝架連同測速控制系統」。1940年荷蘭淪陷時,這一系統被帶到英國,由掃雷艦「威廉·范德贊」號搭載,隨後被複製並作為英國Mark IV雙聯裝炮架投入使用[43]。1939年11月6日討論的1047型艦艇的擬議射控機制描述中提到,40毫米武器「將從炮位自主控制」;這似乎描述了哈茲梅爾的系統,但資料中並未直接提及這一聯繫[9]。
荷蘭海軍在戰前已經採購了一定數量的伊斯帕諾-蘇伊扎20毫米炮,用於裝備魚雷艇和其他小型艦艇。1940年,當巡洋艦「雅各·范赫姆斯科克」號逃往英國時,艦上安裝了6門這種火炮。伊斯帕諾-蘇伊扎炮使用的20×110彈藥與厄利孔炮相似但不可互換,且射速更高,初速略快。然而,伊斯帕諾-蘇伊扎炮在艦船上使用時耐久性不足,但後來成為了一種非常成功的航空機炮。[45]
與沙恩霍斯特級的不同之處
[編輯]儘管外觀上看似相似,但德國沙恩霍斯特級戰艦與荷蘭最終設計的1047型艦艇之間存在許多差異。1047型在裝甲防護方面稍遜一籌,但在其他方面則遠勝於沙恩霍斯特級[20]:主炮的最大仰角高出5°[6][46],防魚雷系統更厚,甲板防護更好地適應了艦船鍋爐,四軸推進設計增加了冗餘性,且設計中沒有使用德國方面問題重重的高壓動力裝置[10]。此外,1047型艦艇的副炮為十二門120毫米(4.7吋)高平兩用炮,遠優於沙恩霍斯特級的分開配置的150毫米(5.9吋)反艦炮和105毫米(4.1吋)防空炮。1047型的火炮更為高效,因為它們節省了艦上所需的空間和重量,同時通過僅需一種副炮彈藥簡化了後勤補給。[20][47]
結局
[編輯]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幾乎所有的設計工作都停止了,儘管基爾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的設計師們繼續設計炮塔和火炮佈置,直到1940年5月德國入侵荷蘭為止[6]。第一艘1047型艦船原計劃於1944年完工,因此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止日本向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推進[10]。由於戰爭,這些艦船的最終設計未能完成,艦船也從未建造[49]。
腳註
[編輯]註釋
[編輯]- ^ 1.0 1.1 儘管大多數文獻中將這種火炮稱為28厘米(280毫米),但實際上所有德國28厘米火炮的實際口徑均為28.3厘米,即283毫米。[6]
- ^ 此外,關於火炮的倍徑長度存在爭議;三種來源給出了三種不同的倍徑數值。Gardiner和Chesneau認為是45倍徑[4],Worth認為是50倍徑[7],而Navweaps.com上的DeGuilian則給出了54.5倍徑的數據[6]。
- ^ 3.0 3.1 3.2 Noot 在這一數據後放了標記了一個「?」符號。[2]
- ^ 上述統計數據為1935年的情況。當年五大石油出口國依次為:美國出口量為6,958千噸;波斯出口量為6,860千噸;羅馬尼亞出口量為6,221千噸;荷屬東印度群島出口量為5,139千噸;而蘇聯出口量為3,369千噸。[14]。
- ^ 最後一艘阿賀野級輕巡洋艦「酒匂」號,直到1944年11月30日才完工;如有必要,1943年初日本可以集結44艘巡洋艦攻擊東印度群島。此計數還包括1937年捕獲的兩艘中國輕巡洋艦以及一艘計劃中的混合型巡洋艦-水上飛機母艦(儘管由於戰爭原因,該艦最終配備了常規彈射器和兩架飛機)。[19]
- ^ 這包括「延伸至雙層底的防魚雷艙壁」,能夠「承受530毫米魚雷的打擊」。[22]
- ^ 具體裝甲數值見下[22]:
- ^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荷蘭並未下訂單,也沒有制定任何為戰艦提供資金的計劃。這些艦船的設計由外國造船廠完成,包括腓特烈·克虜伯日耳曼尼亞船廠、布洛姆與福斯以及維克斯,這些公司受邀根據政府設定的規格提交設計方案。[24]
- ^ 表1中給出了這一初步設計的特性如下[29]:
- ^ 完整清單如下[30]:
- 37,500噸裝甲,將在1940年6月至1944年1月間交付(大部分在1943年1月前交付)
- 18,000噸建築材料,將在1940年6月至1943年6月間交付(大部分在1942年1月前交付)
- 九座28厘米三聯炮塔和十二座12厘米雙聯炮座,將在1943年春季至年底交付
- 28厘米和12厘米炮彈藥,將在1943年底至1944年底交付
- 六台彈射器,將在1943年7月至1944年底交付
- 推進軸,將在1941年底至1943年底交付
- 推進裝置設備,將在1940年至1942年間交付
- 15,000噸鋼材用於建造浮船塢,將在1942年交付
- ^ 德國設計方案有910平方米(9,800平方呎),而荷蘭設計方案達到了1,209平方米(13,010平方呎)。[33]
引注
[編輯]- ^ Noot (1980),第251–252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Noot (1980),第270頁.
- ^ Noot (1980),第253–256頁.
- ^ 4.0 4.1 Gardiner & Chesneau (1980),第388頁.
- ^ 5.0 5.1 5.2 5.3 5.4 5.5 Noot (1980),第268頁.
- ^ Worth (2002),第217頁.
- ^ 8.0 8.1 8.2 Noot (1980),第273頁.
- ^ 9.0 9.1 9.2 Noot (1980),第257頁.
- ^ 10.0 10.1 10.2 10.3 Worth (2002),第218頁.
- ^ Morison (1948),第281–282頁.
- ^ Morison (1948),第280頁.
- ^ 13.0 13.1 Arima, Yuichi. The Way to Pearl Harbor: US vs Japan. ICE Case Studies Number 118. American University. December 2003 [200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6).
- ^ The Way to Pearl Harbor: US vs Japan [通往珍珠港之路:美國對日本]. [200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6).
- ^ Noot (1980),第244頁.
- ^ 雄魂 (2017),第71-72頁.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雄魂 (2017),第72頁.
- ^ Gardiner & Chesneau (1980),第174, 187–191, 387–389頁.
- ^ Gardiner & Chesneau (1980),第191–192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Bennighof, Mike. Dutch Battlecruisers. Avalanche Press. 2005-11 [200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4).
- ^ The London Naval Conference, 1930. Timeline of U.S. Diplomatic History. U.S. State Department,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200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0).
- ^ 22.0 22.1 22.2 22.3 Noot (1980),第243頁.
- ^ Spek (1988),第69, 71, 79頁.
- ^ Gardiner & Gray (1984),第366頁.
- ^ 25.0 25.1 25.2 25.3 25.4 Noot (1980),第245頁.
- ^ 26.0 26.1 Garzke & Dulin (1985),第154頁.
- ^ Gardiner & Gray (1984),第363, 366頁.
- ^ Garzke & Dulin (1985),第153頁.
- ^ Noot (1980),第247頁.
- ^ 30.0 30.1 Noot (1980),第249頁.
- ^ Noot (1980),第249, 253 and 258頁.
- ^ 32.0 32.1 Garzke & Dulin (1985),第155頁.
- ^ 33.0 33.1 33.2 33.3 Noot (1980),第253頁.
- ^ Noot (1980),第258, 263頁.
- ^ Gardiner & Gray (1984),第365頁.
- ^ Garzke & Dulin (1985),第158頁.
- ^ Noot (1980),第256, 268頁.
- ^ Noot (1980),第253, 256, 268 and 270頁.
- ^ Garzke & Dulin (1985),第156–158頁.
- ^ DiGiulian, Tony. Netherlands 12 cm/50 (4.7") W-F Marks 4, 5, 6 and 7. Navweaps.com. 2006-05-21 [200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3).
- ^ DiGiulian, Tony. Sweden 12 cm/50 (4.7") Model 1950. Navweaps.com. 2007-10-14 [2009-03-27].
- ^ 雄魂 (2017),第77頁.
- ^ 43.0 43.1 43.2 DiGiulian, Tony. 40 mm/56 Bofors. Navweaps.com. 2008-08-31 [2009-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1).
- ^ Gardiner & Gray (1984),第367頁.
- ^ 20 mm Hispano Suiza. netherlandsnavy.nl. [201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07).
- ^ DiGiulian, Tony. German 28 cm/54.5 (11") SK C/34. Navweaps.com. 2006-10-13 [200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9).
- ^ DiGiulian, Tony. 15 cm/55 (5.9") SK C/28. Navweaps.com. 2008-11-20 [2009-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6).
- ^ Breyer (1973),第451頁.
- ^ 雄魂 (2017),第78頁.
參考書目
[編輯]- Breyer, Siegfried. Battleships and Battle Cruisers, 1905–1970.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73. ISBN 978-0-385-07247-2. OCLC 702840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13-9. OCLC 18121784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OCLC 12119866 (英語).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101-0. OCLC 12613723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liot. The Rising Sun in the Pacific; 1931–April 1942.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Boston, Massachusetts: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48. ISBN 978-0-252-06973-4. OCLC 7361008 (英語).
- Noot, Lt. Jurrien S. Battlecruiser: Design studies for the Royal Netherlands Navy 1939–40.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80, 3: 242–273 (英語).
- Spek, John D. The Dutch Naval Shipbuilding Program of 1939. Warship International. 1988, 25 (1): 68–83. JSTOR 44889211 (英語).
- Worth, Richard. Fleets of World War II.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 2002. ISBN 978-0-306-81116-6. OCLC 48806166 (英語).
期刊來源
[編輯]- 雄魂. 被遗忘的海上马车夫——荷兰1047型战列巡洋舰小传 [Brief History of Dutch Navy's Type 1047 Battle Cruiser]. 艦載武器. 2017, (8): 71-78 (中文(中國大陸)).
拓展閱讀
[編輯]- Teitler, Prof. Dr. G. De strijd om de slagkruisers, 1938–1940. Dieren: Bataafsche Leeuw. 1984. ISBN 978-90-6707-028-7. OCLC 14691631 (荷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