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
Casino Royale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馬田·金寶
監製米高·G·威爾森Michael G. Wilson
芭芭拉·布羅科利Barbara Broccoli
編劇尼爾·珀維斯
羅拔·韋德

保羅·哈吉斯
原著皇家賭場
伊安·法蘭明作品
主演
配樂大衛·阿諾德
攝影菲爾·梅豪(Phil Meheux
剪接史超域·貝爾德Stuart Baird
製片商Eon製片公司
片長144分鐘
產地英國
美國
捷克
德國[1]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6年11月14日 (2006-11-14)(倫敦,首映禮)
發行商美高梅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預算1.5億美元[2]
票房5.99億美元[2]
前作與續作
前作新鐵金剛之不日殺機
續作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007:大戰皇家賭場
香港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
臺灣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
新加坡皇家驚天賭局

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英語:Casino Royale)是Eon製片公司製作的第21部占士·邦系列電影,也是丹尼爾·基克首次出演虛構秘密情報局特工占士·邦,由馬田·金寶執導,尼爾·珀維斯羅拔·韋德保羅·哈吉斯編劇,是伊安·法蘭明1953年同名小說的第3部改編影視作品,於2006年上映。本片以占士剛剛成為007號特務、正在努力獲取殺人執照時開場。成功阻止邁阿密國際機場的一起恐怖主義襲擊後,占士受命參加恐怖分子籌辦的高額度撲克賭局,並在這一過程中愛上負責提供所需賭金的財政部僱員慧絲柏·蓮。影片的故事情節將在下一部鐵金剛電影《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2008年)中延續。

《智破皇家賭場》將007系列電影重啟,建立新的時間軸,其敘事框架也與之前任何一部鐵金剛電影沒有直接關聯[3][4],這也讓片中的占士可以表演得比較缺乏經驗、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5]。此外,文盼妮小姐(Miss Moneypenny)完全沒有在本片中出場,這在占士·邦系列電影中也是頭一遭[6]。影片開拍前的選角過程十分繁浩,特別是在挑選男主角的扮演人選工程浩大,2005年10月基克獲選取代皮雅斯·布士南時還引起大量爭議。電影分別在捷克巴哈馬意大利英國取景,內景則是在松林製片廠搭建。雖然部分故事情節發生在黑山,但劇組並沒有到當地拍攝。《智破皇家賭場》由Eon製片公司製作,美高梅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成為第一部Eon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共同製作的鐵金剛電影。

《智破皇家賭場》於2006年11月14日在歐狄恩萊斯特廣場首映,然後又成為首部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鐵金剛電影,全球票房達到5.99億美元[2],創下占士·邦系列電影的新紀錄,直到2012年才被《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打破。影片獲得大部分影評人的好評,入選多個年度十大佳片榜單,評論中大多稱讚基克的表演和占士一角的重新塑造。

劇情

[編輯]

占士·邦在殺死一名出賣機密情報的秘密情報局叛變課長後晉升為00級特工,編號007。他獲命前往馬達加斯加追捕名叫莫拉卡(Mollaka)的炸彈製造者,經過一段跑酷式的追逐,占士在大使館內槍殺目標,然後通過引爆炸彈成功脫身。占士在莫拉卡的手機裏找到一條短訊,內容與亞歷克斯·迪米特里奧斯(Alex Dimitrios)有關聯,此人又和銀行家兼恐怖分子融資人勒·利志弗(Le Chiffre)存在合作關係。利志弗的生財之道主要是先賣空那些成功企業的股票,然後再發起恐怖襲擊,令企業股價暴跌並因此獲利。

占士到達迪米特里奧斯所住的巴哈馬,並在此把後者的妻子索蘭吉·迪米特里奧斯灌醉。接過一通電話後,索蘭吉透露丈夫正飛往邁阿密,占士於是動身前去追捕。他在邁阿密殺死迪米特里奧斯,然後跟蹤利志弗的黨羽卡洛斯(Carlos)來到邁阿密國際機場,在這裏成功阻止後者開油罐車撞向飛機的行動,破壞利志弗炸毀原型客機的企圖。但索蘭吉·迪米特里奧斯其後被殺。

由於未能炸毀飛機導致的巨額損失,利志弗需要儘快取得大筆資金補回恐怖分子客戶的賬戶,為此他在黑山的皇家賭場舉辦高額德州撲克比賽。秘密情報局於是派占士參賽,希望能在比賽中戰勝利志弗,迫使他去求助英國政府,交代自己所知道的恐怖分子資訊。占士在前往黑山的列車上結識代表英國財政部慧絲柏·蓮,得知其任務是監控比賽進程以防止政府利益受損,尤其是那1500萬美元的賭金。到達酒店後,占士見到秘密情報局在當地的聯絡人勒內·馬西斯(René Mathis)。比賽開始後,占士在一次錯誤判斷下輸掉了1000萬美元籌碼,慧絲柏認為他因自大而輸而接下來也只會輸更多,所以拒絕把剩下的500萬美元也交給他,對此占士決定鋌而走險前去刺殺利志弗。但就在他動手前,另一位撲克玩家透露自己是中央情報局特工菲力士·拉塔Felix Leiter),對方表示願意把自己的賭注送給占士繼續比賽,條件是中央情報局能獲得對利志弗的控制權。

重回牌局後,占士逐漸得心應手,但利志弗為了取勝而讓女友瓦蓮卡(Valenka)在占士酒中下毒,占士察覺有毒後緊急採取急救措施,險些在最後一刻趕不上,所幸慧絲柏及時趕到,使占士成功生還,返回比賽並以最後的同花順贏得賭局,而所有獎金都存入瑞士銀行賬戶。但走投無路的利志弗綁架慧絲柏,並以她為誘餌而抓到占士,並對占士揭露馬西斯實與自己勾結。

利志弗以粗繩索擊打占士睾丸的酷刑進行拷打,以迫使占士說出銀行賬號密碼,但占士堅不吐露,而勒·利志弗幕後的懷特先生(Mr. White)前來,以未兌現承諾為由而處決利志弗。占士醒來時已身在科莫湖的一家醫院,並叫人逮捕馬西斯。占士向慧絲柏表白自己愛上了她,並且向M遞交辭呈。兩人來到威尼斯度假,占士突然被告知他贏到的錢一直沒有存入財政部賬戶,立即意識到突然離開的慧絲柏是準備要竊取這筆巨額。占士追蹤慧絲柏,發現她把錢交給一名叫做蓋特勒(Gettler)的男子,尾隨的占士介入而迫使蓋特勒挾持慧絲柏至一間整修中的建築。兩方接踵而來的槍戰打破維持建築的充氣囊,占士殺死蓋特勒後試圖救出慧絲柏,但她因為愧疚而把自己鎖入鐵框式升降機,最後沉入水中溺斃。懷特先生從一旁的陽台上目睹占士痛失慧絲柏,最後拿着錢揚長而去。

占士重新加入秘密情報局,得知慧絲柏是因為男友被利志弗和懷特先生背後的神秘恐怖組織綁架而被迫與其合作,之後還同意交出錢來挽救占士的性命。接下來他又發現慧絲柏發來的訊息,上面有懷特的姓名和流動電話號碼,並利用這一資訊找到懷特。占士打傷他的腿並將之擒獲,走上前自我介紹:「我叫占士——占士·邦。」

演員

[編輯]
  • 丹尼爾·基克飾占士·邦:英國秘密情報局特工,成為007號特工後,他被派往馬達加斯加追捕一名製造炸彈的恐怖分子,他在當地偶然發現勒·利志弗的恐怖組織,之後獲派前往皇家賭場參加一場高額撲克比賽,目標是擊敗利志弗,令其計劃落空。
  • 伊娃·格蓮慧絲柏·蓮:財政部特工,獲派向占士提供賭局所需資金並監督行動過程。
  • 麥斯·米基辛飾勒·利志弗:銀行家,同世界上的許多恐怖分子有業務往來。他在數學和國際象棋上極具天賦,並且會在撲克牌局中利用這些技能。
  • 茱迪·丹芝M夫人:秘密情報局主管,是占士生命母親般的重要人物,不過她還是覺得自己提升占士的速度有些太快,並對他的輕率行動加以責備。在所有之前出演過皮雅斯·布士南主演鐵金剛電影的演員中,丹奇是唯一一位在本片中出現的。
  • 謝菲·胡禮飾菲力士·拉塔:參加撲克比賽的中央情報局特工,及時對占士伸出援手。
  • 吉安卡羅·吉安尼尼Giancarlo Giannini)飾勒內·馬西斯:占士在黑山的聯絡員。
  • 西蒙·阿布卡瑞安Simon Abkarian)飾亞歷克斯·迪米特里奧斯:國際恐怖分子黑社會的另一個承包商,與勒·利志弗存在業務往來,以巴哈馬為基地。
  • 卡特琳娜·莫里諾飾索蘭吉·迪米特里奧斯:亞歷克斯的夫人,受到占士的引誘。她因無意中向占士透露勒·利志弗的計劃而遭後者殺害。
  • 伊萬娜·米利塞維奇Ivana Miličević)飾瓦蓮卡:勒·利志弗的女友。
  • 伊薩赫·德·班克爾飾史蒂芬·奧班諾(Steven Obanno):聖主抵抗軍領袖,經懷特先生結識勒·利志弗,請他為自己理財。
  • 加斯帕·克里斯滕森Jesper Christensen)飾懷特先生:一個不知名犯罪組織的聯絡人。
  • 塞巴斯蒂安·弗坎(Sébastien Foucan)飾莫拉卡:占士在荒失失奇兵一處建築工地追捕的炸彈製造者。
  • 周采芹飾吳女士:資深職業撲克玩家。
  • 托比亞·曼齊司飾維利爾斯(Villiers):M在秘密情報局總部的年輕秘書。
  • 路德格·皮斯特(Ludger Pistor)飾孟德爾(Mendel):瑞士銀行家,負責撲克牌比賽過程中及之後的所有貨幣轉帳。
  • 克勞迪奧·桑塔瑪利亞(Claudio Santamaria)飾卡洛斯:勒·利志弗手下的恐怖分子,試圖炸毀一架飛機。
  • 理查德·塞梅爾(Richard Sammel)飾蓋特勒(Gettler):不知名犯罪組織的殺手,在威尼斯聯絡慧絲柏。
  • 克雷蒙斯·施伊克(Clemens Schick)飾克拉特(Kratt):勒·利志弗的保鏢,基本上如影隨形地跟着利志弗。
  • 約瑟夫·米爾森(Joseph Millson)飾卡特(Carter):陪占士前往荒失失奇兵的秘密情報局特工。
  • 本·庫克(Ben Cooke)飾威廉姆斯(Williams):在倫敦向占士做簡報的秘密情報局特工。
  • 達爾文·肖(Darwin Shawh)飾費舍爾(Fisher):德萊頓的秘密聯絡人,M派占士去殺他,這也是後者的第一個正式目標。
  • 黛安·哈特福德(Diane Hartford)飾撲克玩家。

英國企業家理查德·布蘭森有在本片中客串出鏡,但他的鏡頭在英國航空班機上播放的版本中被剪,因為這個鏡頭可以看到布蘭森公司生產的維珍航空班機[7]

製作

[編輯]

伊安·法蘭明的《皇家賭場》一書之前曾改編為1954年的電視劇和1967年的諷刺喜劇片。1999年,新力影視娛樂用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換取美高梅的《蜘蛛俠》電影版權,Eon於是獲得了《皇家賭場》的電影改編版權[8]。2004年3月,尼爾·珀維斯和羅拔·韋德開始撰寫劇本,設想由皮雅斯·布士南飾演占士,希望能重現伊安·法蘭明原著占士小說的風味[9]保羅·哈吉斯的主要貢獻是重寫電影的高潮戲段。對此他表示:「原稿非常忠於原著,裏面都有懺悔的情節,所以劇本里的這個角色在承認自己的所做所為後自殺,她讓占士之後去追殺那些壞蛋,占士再追着壞蛋進到屋子裏。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就是覺得慧絲柏就是應該身在那幢逐漸沉沒的房子裏,而占士一開始就是想殺了她,但最後卻又要救她」[10]

導演昆頓·塔倫天奴曾表示有意執導《皇家賭場》的改編電影[11],但他沒有就此向Eon繼續跟進。他還表示曾與弗萊明家族在幕後合作過,認為正是因為有弗萊明家族的支持,所以電影人會最終決定把小說再度搬上銀幕[12]。塔倫蒂諾還稱,他打算把電影的時代背景像小說中那樣定在20世紀50年代,還要拍成黑白片,並且只願意在皮雅斯·布士南扮演占士的前提下接手。2005年2月,馬田·金寶成為影片的導演[13]。2005年末,以新力為首的財團收購美高梅,由此獲得從本片開始所有鐵金剛電影的發行權[14]

Eon覺得之前的幾部占士電影,特別是《新鐵金剛之不日殺機》有些過分依賴CGI特效,因此非常期望能通過「傳統的方式」達成《智破皇家賭場》中的特技鏡頭[15]。為了讓內容更加真實,編劇珀維斯、韋德和哈吉斯希望劇本儘可能貼近1953年的原著,保留弗萊明更加黑暗的故事線索和占士一角的性格特徵[16]

演員選擇

[編輯]

皮雅斯·布士南在獲選出演占士·邦時簽訂的是4部電影的合約,2002年的《新鐵金剛之不日殺機》正是他主演的第4部鐵金剛電影。布士南這個時候即將迎來自己的50歲生日,他一直記得,無論影迷還是影評人都對羅渣·摩亞演占士一直演到58歲感到不滿,還開始有報道估計監製已經開始在尋找更年輕的演員取代他[17]。2004年,布士南正式宣佈自己不會再出演占士,監製米高·G·威爾森一度宣稱他考慮取代布士南的演員人數有超過200之多[18]克羅地亞男演員高蘭·維斯耶克Goran Višnjić)與基克在同一天參加角色試鏡,但據報道稱他無法掌握英國口音[19]新西蘭男演員卡爾·奧賓也曾是考慮人選,但他因已接拍其它電影而無法參加試鏡[20][21]。據馬田·金寶表示,亨利·卡菲爾是唯一對基克構成威脅的競爭者,但他這時還過於年輕,只有22歲[22]。此外,山姆·沃辛頓也曾是考慮人選[23]

2005年5月,丹尼爾·基克宣佈美高梅、監製米高·G·威爾和芭芭拉·布羅科利都已保證他將出演占士一角,馬菲·域肯告訴記者,美高梅曾有意請他擔任導演,但當時Eon還沒有就本片聯繫過他或美高梅公司[24]。基克曾在一年前拒絕過這次機會,因為他覺得這一系列電影已經落入公式化俗套,一直到看過劇本後才對接拍產生興趣。基克在準備出演這個角色期間看完了弗萊明所有的小說,並以在《慕尼黑》片場擔任顧問的以色列情報及特殊使命局秘密情報局探員作為自己表演的靈感來源,對此他表示:「占士剛成為特工,而且他是個殺手……你可以從他的雙眼中看出來,你馬上就會意識到:哦是啊,他是個殺手,看起來就是這樣。這些人一走進房間就非常熟練地檢查周邊尋找出口,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25]

2005年10月14日,Eon製片公司、新力影視娛樂和美高梅在倫敦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佈,基克將成為第6位扮演占士·邦的男演員。身穿西裝的基克先從貝爾法斯特號登上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一艘強悍突擊者小艇前往「總統號」,並在這裏正式向全世界的媒體亮相[26][27]。這一決定引來大量爭議,一些影評人和影迷對監製的這一決策是否明智提出質疑。電影的整個製作期間,互聯網上出現諸如danielcraigisnotbond.com(其中文字意為「丹尼爾·基克不是占士」)之類的網站內容,表達影迷對這一決定的失望,並且威脅會抵制本片以示抗議[28]。抗議人士認為,基克並不像之前的演員那樣符合他們已經習慣的占士形象,即高大、皮膚黝黑、英俊、魅力十足[29]。《每日鏡報》刊出批評基克的頭版新聞,標題上寫道:「(他)名叫布蘭德(Bland,意為『平淡無奇』)——占士·布蘭德」(The Name's Bland – James Bland[30]

下一個選角的重要角色是邦女郎慧絲柏·蓮。選角導演黛比·麥克威廉斯(Debbie McWilliams)表示,荷里活女演員安祖蓮娜·祖莉查理絲·花朗都曾是該角的「重點考慮」人選,比利時女演員西西·迪·法蘭絲也曾參與試鏡,但她的英國口音「沒能達到標準」[31]奧黛麗·塔圖也曾是考慮人選,但因她需要出演《達文西密碼》而落選,該片於2006年5月上映[32]。2006年2月16日,伊娃·格蓮確定將成為新一任邦女郎[33][34]

拍攝

[編輯]
基克在威尼斯參加電影拍攝。

《智破皇家賭場》的主體拍攝工作於2006年1月3日拉開帷幕,同年7月20日結束。影片的大部分外景都是在布拉格巴蘭多夫電影製片廠拍攝,還有在巴哈馬意大利和英國取景,最終在松林製片廠結束。[35]

米高·G·威爾森起初確認稱《智破皇家賭場》應該會在布拉格或南非拍攝,但Eon製片公司在爭取南非的拍攝地點期間遇到很多困難[36]。別無選擇之下,監製們開始重新考慮外景地點。2005年9月,馬田·金寶和攝影總監菲爾·梅豪在天堂島實地考察,考慮在這裏取景[37]。2005年10月6日,坎貝爾確認影片會在巴哈馬取景,還有可能前往意大利。除多個外景拍攝地外,包括編舞和特技協調在內的電影製作都是在布拉格的巴蘭多夫電影製片廠和英國松林製片廠進行,拍攝期間還動用松林製片廠包括007片場在內的多個片場系統。劇組還計劃在薩里郡鄧斯福爾德機場伊頓公學的板球館,以及貝德福德郡的米爾布魯克汽車試驗場取景拍攝,不過在伊頓公學所拍的鏡頭之後遭到剪除,沒有出現在最終的電影中。[29]

捷克共和國卡羅維發利普普大飯店

布拉格的拍攝工作完成後,劇組轉戰巴哈馬,於2到3月在新普羅維登斯島周圍多個地點拍攝,其中又以天堂島時間最長。片中烏干達姆巴萊的戲段是在於2006年7月4日在白金漢郡郊野公園布萊克公園拍攝完成的。劇組還有在高爾夫球厄尼·艾爾斯老虎伍茲的奧爾巴尼莊園取景[38]。劇組又在4月回到捷克共和國,繼續在布拉格、普拉納洛克特拍攝,最終於5月在卡羅維發利收尾,卡羅維發利的一處水療中心[39]普普大飯店一起成為電影中「斯普萊迪德酒店」的外景拍攝地[40]。意大利的主要外景地是威尼斯,電影片尾的大部分外景都是源於此地。影片後半部分的其它鏡頭大多是於5月下旬到6月上旬在科莫湖畔的德爾巴爾比阿內洛別墅(Villa del Balbianello)拍攝[41]。此外劇組還有在湖畔小鎮梅納焦附近的拉加埃塔別墅(Villa la Gaeta)等地取景[29]

2006年7月30日,007片場發生火災並遭受嚴重破壞,由於事件發生時《智破皇家賭場》的拍攝已完成一個星期,外景已經進入拆除階段,因此沒有對影片的發行產生影響[42]。2006年8月11日,松林製片廠確認不會試圖挽救片場遺蹟[43],而是會從頭開始重建[44]

效果

[編輯]

平面設計師丹尼爾·克雷曼(Daniel Kleinman)以1953年英國第一版《皇家賭場》小說的封面為靈感設計了本片的片頭字幕段落,其中包括伊安·法蘭明的原創設計,一張撲克牌的邊緣有8顆正在滴血的紅心(紅桃)。克雷曼表示:「這些紅心不但代表着撲克牌,還代表了占士愛的故事的磨難。所以我以此為靈感,用不同形式的撲克牌圖像來組合成片頭字幕」,例如用黑桃代表開槍後產生的硝煙,削開的動脈血管中噴出數以千計的微小紅心等[45]。對於這段鏡頭的陰影圖像,克雷曼先請倫敦一家視覺特效公司將基克和影片替身演員的鏡頭數碼化,再把男主角的剪影融入超過20個複雜和創新性質的數字動畫場景。克雷曼還決定不在片頭字幕段落使用女性剪影這一在以往占士電影片頭中非常常見的元素,因為他認為這樣的女性剪影與本片的理念和占士戀愛的故事情節都不相符[46][47][48]

對於影片的其它部分,特殊效果和微型效果總監克里斯·科博德(Chris Corbould)決定大幅縮減數字特效的應用,採用更為現實的製作風格。他對此表示:「CGI是一種非常好、非常有用的工具,但我就是拼了這條命也要做一些真實的東西,這才是最好的方法」[35]。片中主要應用到物理特效的3場戲分別是荒失失奇兵一幢建築工地和邁阿密國際機場的追逐戲,以及威尼斯那幢房屋沉入水中的戲段,這些鏡頭的置景分別是在大運河和松林製片廠搭建[35]

劇組首先拍攝的是荒失失奇兵建築工地的追逐戲,外景地是巴哈馬一處廢棄旅館,米高·G·威爾森早在1977年拍攝《007之鐵金剛勇破海底城》期間就知道了這個地方[35]。片中占士正在追捕莫拉卡,開着挖土機撞進建築物的混凝土基座。特技團隊建造了一個模型,並提出了多種表現挖土機除去混凝土的可信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除去模型下方的支柱。他們還去掉了混凝土牆的一部分來適應挖土機的形狀,再用鋼筋強化混凝土牆[35]

邁阿密國際機場的追逐戲段有一部分是在薩里郡的鄧斯福爾德機場拍攝,這裏以英國瘋狂汽車秀聞名,還有一些鏡頭則是在布拉格和邁阿密的機場拍攝[35]。片中正在前進飛機的發動機所產生的推力把一輛警車吹飛到空中的鏡頭是由第二組的三位導演,伊恩·洛威(Ian Lowe)、特里·馬登(Terry Madden)和亞歷克斯·威特(Alex Witt)製作,他們把一股結實的引線電纜系在車輛後保險槓上,另一端連接到起重機,然後向車輛的後上方迅速將電纜完全拉直,令車輛飛到空中並遠離飛機[35]

片中的S570飛機實際上是前英國航空的一架747-200B,註冊編號G-BDXJ,其發動機已經去除,並且為了在片中亮相還經過了改裝。改裝後的飛機用外接油箱取代外部發動機,內部發動機則用模型代替。駕馭艙的輪廓也做了改動,讓這架747看起來像是某種更先進客機的樣機[49]

電影高潮戲段中威尼斯那套房屋沉入水中的場景中包括有歷史上為鐵金剛電影構建的最大鑽機[35]。占士在這場戲中跟蹤慧絲柏進入一幢正在裝修、僅用充氣囊支撐的房屋,劇組先是在松林製片廠007片場建造了一個蓄水池,還建有一個威尼斯式廣場和三層高破舊房屋的內景。使用的鑽機重約90噸,配有電子和液壓閥並由計算機系統緊密控制,因為鑽機的活動需要在兩個軸線上進行主控。特效團隊還以1比3的比例建造了倒入威尼斯運河房屋的外觀模型,這個模型也是由同一計算機系統控制。鑽機里的電梯模型可以浸泡在5.8米深的水中,並使用壓縮機嚴密控制其移動過程。[35]

片中的阿斯頓馬丁DBS V12實際上是基於阿斯頓馬丁DB9改造而來[50]。由於車輛的重心很低,所以米爾布魯克試驗場的道路上必須加入45厘米長的斜坡,駕馭車輛的替身演員亞當·科利(Adam Kirley)必須在撞車瞬間採用安置在駕駛員座椅背後的空氣炮把車推成卷狀。這輛車在拍攝時以超過每小時113公里的速度翻轉了7次,2006年11月5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將此計入新的世界紀錄中。[35]

音樂

[編輯]

2006年11月14日,新力古典發行了《智破皇家賭場》的原聲帶,其中包括資深作曲家大衛·阿諾德譜寫的配樂,這也是他的第4張占士電影原聲帶,樂曲編排和指揮由尼古拉斯·多德(Nicholas Dodd)進行。監製米高·G·威爾森和芭芭拉·布羅科利於2006年7月26日宣佈,電影主題歌「You Know My Name」由聲音花園樂隊音魔合唱團前主唱歌手克里斯·康奈爾創作和演唱[51]。這首歌曲的主要音符在片中經常出現,取代了之前鐵金剛電影中的占士·邦主題,代表着占士的年輕氣盛和經驗不足。原本的經典主題只在片尾字幕時奏響,標誌着人物情節的高潮[52]

發行

[編輯]

2006年11月14日,《智破皇家賭場》同時在歐狄恩萊斯特廣場、倫敦西區劇場和帝國劇院首映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愛丁堡公爵一起出席了首映禮,成為繼《鐵金剛勇破火箭嶺》和《新鐵金剛之不日殺機》以來女王第三次出席鐵金剛電影首映[53]。眾演員和劇組成員以及多位名流也出席了首映禮,還有5000名付費觀眾入場,首映收入的一半將捐贈給電影和電視慈善基金[54]

電影首映僅兩天後,倫敦市場上就出現了盜版,對此反盜版聯盟的基隆·夏普(Kieron Sharp)表示:「這部電影(的盜版)如此迅速地出現在街頭巷尾,說明了英國盜版電影行業的成熟度和組織性」[55]。這些盜版DVD的價格不到1.57英鎊,甚至基克本人在北京街頭行走時也碰上了這種DVD的推銷,當時他戴了帽子和眼鏡以免被人認出[56]

2007年1月,《智破皇家賭場》成為歷史上首部在中國大陸電影院上映的鐵金剛電影。影片在該國上映前經過了更改,有關冷戰的內容進行重新配音,並且考慮到中國觀眾對德州撲克可能不夠熟悉,片中的賭局場景增加了新的對白來解釋遊戲規則,這樣的做法與半個多世紀前電視劇增加對白來解釋原著小說中巴卡拉遊戲規則可謂異曲同工。《智破皇家賭場》於1月30日在該國468張銀幕上映,共計進賬1170萬美元[57],其中上映首個周末收入的150萬美元還創下該國非漢語電影的新紀錄[58]

《新鐵金剛之不日殺機》曾因約20件置入性行銷協議導致出現《007之擇日再買》的諷刺批評,Eon為此減少了本片的促銷力度,合作夥伴包括福特汽車喜力柏辛伊娃·格蓮出演了這一品牌的廣告)、斯米諾伏特加歐米茄表公司維珍航空新力移動通信[59]

票房

[編輯]

影片的全球票房達到5.99億美元,在2006年世界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名列第4,也創下了占士·邦系列電影的新紀錄,直到2012年才被《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超越[2]

《智破皇家賭場》剛在英國上映就打破了多項紀錄,首先是以170萬英鎊打破開映首日票房紀錄[60],再以1337萬零939英鎊刷新上映首周紀錄[61]。最終本片共在該國收入5540萬英鎊,成為年度票房冠軍[62],並且一直到2012年底仍然可以在英國電影歷史票房總榜上排到第十位[63]

本片在美國開映第一天就登上了票房榜冠軍寶座,收入1474萬1135美元,整個周末則進賬4083萬3156美元,成為排行榜亞軍,僅次於《踢躂小企鵝[64]。不過上映《智破皇家賭場》的電影院比《踢躂小企鵝》要少370家,平均每家電影院的收入為1萬1890美元,超過了對手的1萬零918美元[65]。影片最終在北美市場收入了1.67億美元[2],也創下當時鐵金剛電影的新紀錄,這一紀錄之後由《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以1億6836萬8427美元超越[66]

2006年11月18日,《智破皇家賭場》在27個國家一經上映就登上票房頭把交椅,整個周末在除美國、愛爾蘭、美國和加拿大以外的其他國家共計收入4340萬7886美元[67]。影片在世界電影票房冠軍位置上保持了4個星期[68]

家用媒體

[編輯]

2007年3月16日,《智破皇家賭場》同步發行了DVDUMD藍光光碟[69]。影片於同一天在英國發行DVD和藍光光碟[70]。電影的DVD和藍光光碟銷量都刷新了記錄:一區藍光光碟版本創下銷售最高的高清制式電影紀錄,賣出了超過10萬份[71][72]。二區DVD版本創下了發行首周銷售新紀錄,DVD在英國的銷售也繼續保持良好勢頭,超過了160萬份[73]。此外,前50萬名在PlayStation Network上註冊的PAL制式PlayStation 3用戶還可以獲贈一套藍光光碟版《智破皇家賭場》[74]。電影DVD中包括官方發佈的音樂影片,三部紀錄片,分別詳細描述了丹尼爾·基克成為占士扮演者的經過、電影拍攝,以及紀錄片《永遠的邦女郎》(Bond Girls Are Forever)的擴充版本,內含對本片演員的採訪。[69]

2008年10月31日,影片在英國發行了三碟版DVD套裝,這時續作《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也正在影院上映。除2007年版本中的花絮內容外,這一珍藏版還包括一條評論聲軌,多段刪除鏡頭、花絮以及故事板和電影的對比[75]。2008年末還發行了雙碟版的藍光光碟,其中有更多的補充內容,通過藍光光碟實現增強的互動性,之前的5.1聲道PCM聲軌也替換成類似的5.1聲道杜比TrueHD聲軌[76]

削減和審查

[編輯]

《智破皇家賭場》在英國、德國和美國發行時受到了審查。影片在刪除部分利志弗的虐待和占士對折磨的反應鏡頭後得到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的12分級[77]。到了美國,影片為獲得PG-13分級而不得不刪減了兩場動作戲:一場是占士與叛變的秘密情報局間諜聯絡員費舍爾之間的打鬥戲,另一場則是占士在皇家賭場樓梯上與奧班諾的搏鬥[78]。德國版本把機場投放炸彈的恐怖分子扭斷另一人脖子的鏡頭用了另一段內容代替[78]

迴響

[編輯]

專業評價

[編輯]

影評人給予本片正面評價,特別是基克的表演和可信度。電影製作期間,媒體和公眾曾對基克是否能演好這個角色進行討論,因為這位男演員在形象上和伊安·法蘭明描述的高大、皮膚黝黑、風流倜儻存在差異[29][30]。《每日電訊報》將基克與辛·康納利相比,稱讚劇本創作體現了編劇的巧思,認為本片擺脫了系列原有的俗套。《泰晤士報》將基克與鐵摩·達頓對比,稱讚片中擁有「前衛」的動作場面[79],另一位影評人還特別讚揚了片中荒失失奇兵那場操作起重機的動作戲[80]BBC影業評論員保羅·阿倫特(Paul Arendt[81]、《帝國雜誌》的金·紐曼Kim Newman[82]和《綜藝》的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都稱基克是第一位真正體現出原著角色特點的男演員:冷嘲熱諷、殘暴、冷酷[83]

影片在北美也獲得了類似的良好回應。MSNBC給予本片五星級的完美評價[84]。《荷里活報道》稱讚本片像《007之俄羅斯之戀》一樣讓占士·邦「反璞歸真」[85],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人物和劇組上,而不是像受到強烈批評的《007之擇日再死》中那樣放在高科技小工具和視覺特效上[83]。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247篇評論文章,其中234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達95%,是這年所有大範圍上映的電影中評價最高的一部[86],在該網站的所有鐵金剛電影中也可以排到第4位,僅次於新鮮度96%的《007之鐵金剛大戰金手指[87]和《007之俄羅斯之戀[88],以及新鮮度98%的《007之鐵金剛勇破神秘島[89]。而Metacritic上收集的46篇評論文章中則有43篇好評,無差評,3篇褒貶不一,綜合評分80(滿分100)[90]。《娛樂周刊》認為本片的表現可以在所有鐵金剛電影中排到第5位[91],並把慧絲柏·蓮在所有邦女郎中排第4[92]。還有一些報紙專欄作家作家對基克的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認為他有可能獲得一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93][94][95]羅渣·埃伯特給予影片四星的高度評價(最高四星),這也是他首次給一部鐵金剛電影如此高的評分。他盛讚基克對占士作出了「極好」的演繹,讓這位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傷的硬漢擁有了理智,仍然會在乎他人和是非對錯,他也讚揚影片「對我所有針對這個45歲占士·邦系列的不滿都做出了解答」,特別是「為什麼鐵金剛電影中的任何人都從來沒有表現出過任何真實的情感」[96]。《Time Out》周刊的喬舒亞·羅特科普夫(Joshua Rothkopf)稱基克是「這一系列歷史上最優秀的占士」,稱他的表演乾淨利落、可恨甚至讓人想要對其大吼,「這是個搞砸了的占士、一個流氓占士、一個莽漢,而且在電影那令人嘆為觀止的慘澹結局之下,(他)還是一位毫無保留的愛人」[97]

星期日先驅報》(Sunday Herald)的維姬·艾倫(Vicky Allan)認為,這部電影中的占士已經性客體化,他在片中的愛人反而沒有。片中他從大海里出現的鏡頭讓人想起《007之鐵金剛勇破神秘島》中的烏蘇拉·安德絲Ursula Andress),他覺得自己被慧絲柏·蓮的批評玩弄了,「雖然在當今的主流電影中,讓一個女性角色脫光了衣服去威脅要閹掉一個男性這幾乎是無法想像的,但這正是(片中)占士所遇到的情況。」所以,這部電影沒有落入過去的俗套,讓邦女郎只是性對象,「曾經所向披靡的占士·邦就像變成了肉類市場上的一塊肉」[98]。《顫抖執照》(License to Thrill)一書作者,萊斯特大學的占士·查普曼(James Chapman)也有同樣看法,他認為基克詮釋的占士就象是篇「尚未潤色的文章」,覺得這個占士「缺乏幽默感」,這點上與弗萊明的描寫接近,但「弗萊明的占士並不喜歡殺戮,(而)基克的占士看起來似乎對此津津樂道」[99]安德魯·薩里斯Andrew Sarris)在《紐約觀察家報》(The New York Observer)上寫道,這部鐵金剛電影是整個系列中「真正第一部我會認真考慮列入自己年度十大佳片的作品。我甚至覺得丹尼爾·基克是6位飾演過007的男演員中最有效率、最吸引人的一個,這其中甚至還包括辛·康納利」[100]

羅渣·摩亞寫道:「丹尼爾·基克在《智破皇家賭場》中的首次亮相就給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這個角色更加堅韌不拔,更加粗魯和邊緣化,我覺得(即便是)康納利也難以做到,只能放棄。在我們看來,基克(對這個角色)的解讀可謂前所未見,吉米·占士正在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在這個過程中也犯過錯誤。M批評他的內容也是耐人尋味,就像師長訓斥調皮的學童一樣。劇本中把他表現成一個脆弱、陷入困境並且也有缺點的角色,這和我(演)的占士完全相反!基克曾經是,現在也還是伊安·法蘭明在書中所描繪的那個占士——一台心狠手辣的殺人機器,這正是大家想要的占士。」摩爾為此甚至還購買了本片的DVD[101]創作了9部占士小說的雷蒙德·本森Raymond Benson)盛讚《智破皇家賭場》是「一部完美的鐵金剛電影」[102]

也有部分影評人對本片褒貶不一。eFilmCritic.com網站的羅布·貢薩爾維斯(Rob Gonsalves)雖然給予影片正面評價,但也認為影片在動作和「現實主義」上的表現與觀眾期待不符,失去了他們鍾愛的老鐵金剛電影的靈魂,這點上可能正像傑森·伯恩系列電影一樣[103]。《商業訴求報》(The Commercial Appeal)的約翰·貝福斯(John Beifuss)表示:「誰會想看占士因為自負受到教訓,就像他是《拼命郎約翰尼》裏面的格雷格·布雷迪(Greg Brady)那樣嗎?」[104]。《紐約客》的安東尼·萊恩Anthony Lane)對角色表現了出更多不完美之處和自我意識感到不滿,稱「換言之,即便是占士·邦也想成為007」[105]

美國電台時事評論員兼影評人米高·米德維Michael Medved)給予影片三星評價(最高四星),稱讚影片「耐人尋味、大膽創新而且非常有原創性……與之前的007電影作品相比更加可信,少了幾分卡通式的花哨」,但也認為其中「緩慢的節奏有時會讓那些狂熱的占士影迷感到沮喪」[106]。《太陽報》的一篇評論的中表達了類似看法,稱讚電影的黑暗和基克的表演同時,也覺得「就像小說那樣,其劇情有些不夠犀利」,認為影片還需要做進一步剪接,特別是結局部分[107]電影評論家伊曼紐爾·利維Emanuel Levy)也覺得結局有些太長,而且電影中的反派恐怖分子缺乏深度,不過他還是稱讚了基克的表現,並給予影片B+的總體評價(最高為A+)[108]。還有些評論對影片反響不佳,例如《觀察家報》的蒂姆·亞當斯(Tim Adams)就覺得電影試圖讓整個系列變得更為粗獷之舉讓他感到很不自在[109]

2006年12月,英國電影評論電視節目Film 2006」的觀眾將《智破皇家賭場》評為2006年度最佳影片[110][111]。基克身穿運動泳褲的鏡頭也榮登《太陽報》最性感男明星調查榜首[112]地捫食品還在2009年發佈了一款以身在海邊的基克為模型的冰棒[113]。2008年,《娛樂周刊》將本片評為過去25年中第19優秀的電影[114]

十佳榜單

[編輯]

《智破皇家賭場》登上了以下影評人和雜誌的2006年十大佳片榜單:[115]

  • 第一名:歐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娛樂周刊》
  • 第三名:《帝國雜誌》
  • 第三名:馬克·莫哈(Marc Moha),《俄勒岡人報》(The Oregonian
  • 第三名:斯蒂芬妮·扎克拉克(Stephanie Zacharek),Salon.com網站
  • 第三名:威廉·阿諾德(William Arnold),《西雅圖郵訊報
  • 第七名:傑克·馬修斯(Jack Mathews),《紐約每日新聞
  • 第八名:占士·伯拉迪尼James Berardinelli),「ReelViews
  • 第八名:德森·湯姆森(Desson Thomson),《華盛頓郵報
  • 第八名:米高·菲利普斯(Michael Phillips),《芝加哥論壇報
  • 第九名:安德魯·薩里斯,《紐約觀察家報》
  • 第九名:斯蒂芬·亨特(Stephen Hunter),《華盛頓郵報》
  • 第十名:米高·威爾明頓(Michael Wilmington),《芝加哥論壇報》
  • 第十名:米高·拉塞爾(Mike Russell),《俄勒岡人報》

榮譽

[編輯]

《智破皇家賭場》獲得了2007年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頒發的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音效獎[116],還為伊娃·格蓮贏得了奧蘭治新星獎[117]。影片還另外獲得了8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包括亞歷山大·科達獎年度最佳英國電影、最佳編劇、安東尼·阿斯奎斯獎最佳電影音樂、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藝術指導、最佳視覺特效和最佳男主角。基克也由此成為首位因扮演占士·邦獲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的男演員[118]。他還獲得了標準晚報英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119]

影片贏得了藝術指導公會的卓越藝術指導獎[120],克里斯·康奈爾創作並演唱的主題歌「You Know My Name」也獲得了衛星獎最佳原創歌曲獎[121]。電影獲得了5項土星獎提名:最佳動作、歷險或驚慄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和最佳配樂[122],最終拿下了最佳動作、歷險或驚慄電影獎[123]。2006年度金西紅柿獎將本片評為大範圍上映類年度最佳電影[124]。《智破皇家賭場》的劇本[125]、剪接[126]、視覺效果[127]和藝術指導也得到了一些國際電影獎項的提名並最終獲獎[128]。此外還有多位劇組成員贏得了2007年金牛座世界特技獎,如加里·鮑威爾(Gary Powell)獲最佳特技協調獎,本·庫克、凱·馬丁(Kai Martin)、馬文·史超域-坎貝爾(Marvin Stewart-Campbell)和亞當·科利獲最佳高風險作業獎[12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ASINO ROYALE (2006). Film & TV Database.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2-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2). 
  2. ^ 2.0 2.1 2.2 2.3 2.4 Casino Royale (2006).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1). 
  3. ^ Tim Robey. Sam Mendes may have problems directing new James Bond movie.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1-01-12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4). 
  4. ^ IGN: Interview: Campbell on Casino Royale. IGN Entertainment, Inc. 2005-10-19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5. ^ New James Bond Proves Worthy of Double-0 Status. Space.com. 2006-10-21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8). 
  6. ^ Simon Reynolds. Naomie Harris confirmed as 'James Bond 23's Miss Moneypenny. Digital Spy. 2011-07-08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7. ^ BA cuts Branson from Bond movie. BBC News. 2007-04-21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0). 
  8. ^ James Sterngold. Sony Pictures, in an accord with MGM, drops its plan to produce new James Bond movi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9-03-30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9. ^ Purvis & Wade Talk Bond & Jinx. MI6-HQ.com. 2004-03-09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10. ^ Mark Lawson. Paul Haggis. The Guardian. 2007-12-04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 
  11. ^ Kill Bill director aims for Bond. BBC News. 2004-05-16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12. ^ Chris Heath. Quentin Tarantino Interview. GQ. 2007-06. 
  13. ^ Eon Productions. James Bond 21 Is Casino Royale. MI6-HQ.com. 2005-02-03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14. ^ Consortium Led by Son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Texas Pacific Group, Comcast Corporation, and DLJ Merchant Banking Partners Enters into Definitive Agreement to Acquire Metro-Goldwyn-Mayer. Sony USA. 2004-09-23 [2018-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3). 
  15. ^ Alberge Dayla. Fake stunts banished as new Bond keeps it real. The Times (UK). 2006-03-14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 
  16. ^ Silberg, Jon. High Stakes for 007.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2006-12 [2010-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9). 
  17. ^ Is Brosnan too old to be 007?. Daily Mail (UK). 2004-02-09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9). 
  18. ^ It's official — Daniel Craig is first blond Bond. TODAY.com (NBCNEWS.com). 2006-11-14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19. ^ Bond race 'entering final stages'. BBC News. 2005-09-29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20. ^ Karl Urban Interview At Supanova Sydney Video. OVGuide. Online Video Guide.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5). 
  21. ^ Karl Urban interview at Supanova Sydney. Cumberland Courier. 2009-06-29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6). 
  22. ^ Chavez, Kellvi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Martin Campbell on Zorro and Bond. Latino Review. [200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5). 
  23. ^ Fleming, Michael. Casting begins for War, Titans. Variety. 2008-11-05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2). 
  24. ^ Craig, Vaughn on Bond. IGN. 2005-05-03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8). 
  25. ^ Grant, Richard. Daniel Craig: Quantum of Solace. The Daily Telegraph (UK). 2008-10-11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8). 
  26. ^ Daniel Craig confirmed as 006th screen Bond. The Guardian (UK). 2005-10-14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1). 
  27. ^ Film of the arrival. [2014-06-22]. (原始內容 (WMV)存檔於2013-10-21). 
  28. ^ Anti-Craig Bond Fans Call for 'Casino Royale' Boycott. Moono. 2006-02-23 [2012-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0). 
  29. ^ 29.0 29.1 29.2 29.3 La Monica, Paul R. Blond, James Blond. CNN. 2006-11-06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30. ^ 30.0 30.1 The Name's Bland.. James Bland. Daily Mirror (UK). 2005-10-15 [200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4). 
  31. ^ Casino Royale Bond girl candidates. MI6-HQ.com. 2006-07-07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4). 
  32. ^ The New Bond Girls!. Superhero Hype!. 2006-07-07 [200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2). 
  33. ^ New Bond Girl Will Be "Very Much an Equal to Bond".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Amazon.com. [2007-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2). 
  34. ^ Bond's new girl will be Eva Green. IndieLondon.co.uk.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7). 
  35. ^ 35.00 35.01 35.02 35.03 35.04 35.05 35.06 35.07 35.08 35.09 James Bond: For Real (DVD). Special Treats Productions. 2006. 
  36. ^ Cox, John. Eon facing South African detour. CommanderBond.net. 2005-08-08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37. ^ Cox, John. Bond bound for Bahamas. CommanderBond.net. 2005-09-13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38. ^ James Bond takes over Ernie and Tiger's pad. Ernie Els Official Website. 2006-06-12 [2008-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8). 
  39. ^ Casino Royale: filming locations. Movieloci.com. 2012-06-19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40. ^ On set report from Casino Royale getaway chase sequence. MI6-HQ.com. 2006-05-23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41. ^ 007 Nel Bel Paese. Il Giorno (Italy). 2006-02-25 [2008-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5). 
  42. ^ Fire wrecks James Bond film stage. BBC News. 2006-07-30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43. ^ 007 stage destroyed by fire. MI6-HQ.com. 2006-07-30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44. ^ Pinewood receives planning permission to rebuild 007 stage, bigger than ever next year. MI6-HQ.COM. 2006-09-21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4). 
  45. ^ Credits design. MI6-HQ.COM. 2006-12-06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7). 
  46. ^ Casino Royale (2006). Art of the Title.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7). 
  47. ^ Daniel Kleinman. Art of the Title.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4). 
  48. ^ Design / Casino Royale's Title Sequence. Framestore. [201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0). 
  49. ^ Molly Swanson. Boeing 747 in Casino Royale. 2007-03-11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 
  50. ^ DBS車型於2008年才開始生產發行。
  51. ^ Elzer, Steve. Chris Cornell Has Written and Will Perform the Main Title Song for Casino Royale (新聞稿). Columbia TriStar Motion Picture Group. 2006-07-26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52. ^ Bregt De Lange and Mario Schuurmans. Interview with David Arnold at the World Soundtrack Awards 2007. maintitles.net. [2008-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5). 
  53. ^ Goodway, Nick. Daniel Craig makes his 007 debut at premiere of Casino Royale. Daily Mail (UK). 2006-11-18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54. ^ Stars out for Bond royal premiere. BBC News. 2006-11-14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9). 
  55. ^ Studio claims 007 box office coup. BBC News. 2006-11-17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56. ^ The name's Qi, Ling Ling Qi. Metro. 2007-01-29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57. ^ Casino Royale (2006) – International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5). 
  58. ^ Dave McNary. China shows 007 the love. Variety. 2007-01-31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59. ^ Graser, Marc. Brands line up for Bond sequel. Variety. 2008-08-14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60. ^ Studio claims 007 box office coup. BBC. 2006-11-17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61. ^ Hoyle, Ben; Bale, Joanna. Goldfinger is back: Craig is the Bond with a Midas touch. The Sunday Times (UK). 2006-11-20 [200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0). 
  62. ^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07 (PDF). UK Film Council: 24. [2012-11-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2-11). 
  63. ^ all time top 10 films in uk. Cinema Exhibitors' Association. [2012-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2). 
  64. ^ Casino Royale grosses $40.6 million. Superhero Hype!. 2006-11-19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65. ^ Weekend Box Office Results for November 17–19, 2006 – Box Office Mojo.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3). 
  66. ^ James Bond movies.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1). 
  67. ^ Bresnan, Conor. Around the World Roundup: 'Casino' Cashes In.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06-11-20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4). 
  68. ^ Bresnan, Conor. Around the World Roundup: 'Casino' Aces Fourth Weekend. Box Office Mojo. IMDB.com. 2006-12-11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3). 
  69. ^ 69.0 69.1 Casino Royale (2-Disc Widescreen Edition). Amazon.com.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70. ^ Casino Royale and more from Sony!. DVD Times. [2008-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0). 
  71. ^ 'Casino Royale' Blu-ray Breaks 100,000 Unit Milestone (UPDATED). HIGH-DEF DIGEST (Internet Brands). 2007-03-27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72. ^ Casino Royale Blu-ray Reaches Unit Milestone. Netscape. 2007-03-28 [200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22). 
  73. ^ Bond Breaks Records. Empire Online. 2007-03-29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6). 
  74. ^ Casino Royale Blu-ray for PS3 early adopters. Eurogamer. 2007-02-12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9). 
  75. ^ Casino Royale Collectors Edition DVD Preview. MI6-HQ.COM. 2008-07-29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76. ^ Casino Royale Blu-ray Collector's Edition. Blu-ray. 2011-06-03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8). 
  77. ^ James Bond 007 - Casino Royale (2006). Movie-Censorship.com.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2). 
  78. ^ 78.0 78.1 007 - Casino Royale (Blu-ray) (2006). dvdcompare.net.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79. ^ "Brilliant" Bond seduces critics. BBC News. 2006-11-04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7). 
  80. ^ Wavell, Stuart. Potato Head shoots way to 007 triumph. The Sunday Times (UK). 2006-11-05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2). 
  81. ^ Arendt, Paul. Casino Royale (2006). BBC.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8). 
  82. ^ Newman, Kim. Casino Royale. Empire Online.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83. ^ 83.0 83.1 McCarthy, Todd. Casino Royale. Variety. 2006-11-09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2). 
  84. ^ Hartl, John. "Casino Royale" is Prime Bond. MSNBC.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4). 
  85. ^ Honeycutt, Kirk. Casino Roya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6-10-10 [2008-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86. ^ Casino Royale (2006).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8). 
  87. ^ Goldfinger.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4). 
  88. ^ From Russia With Love. Rotten Tomatoes.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1). 
  89. ^ Dr. No.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5). 
  90. ^ Casino Royale at Metacritic.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9). 
  91. ^ Svetkey, Benjamin; Rich, Joshua. Ranking the Bond Film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6-11-24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92. ^ Rich, Joshua. The 10 Best Bond Girl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7-03-30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93. ^ Caro, Mark. Bond, Oscar Bond. Chicago Tribune. 2006-12-21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94. ^ Boedecker, Hal. Hey Oscar, have you met James Bond?. Orlando Sentinel. 2006-12-28 [200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3). 
  95. ^ Hammond, Pete. THE SEASON: As critics ramp up, dark horses are at the gate. Hollywood Wiretap. 2006-12-07 [201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96. ^ Ebert, Roger. Casino Royale review. Chicago Sun-Times. 2007-09-17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97. ^ Rothkopf, Joshua. Casino Royale review. Time Out New York. 2006-11-16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4). 
  98. ^ Allan, Vicky. For your eyes only?. Sunday Herald. 2008-10-27 [200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3). 
  99. ^ Daniel Craig's Bond "relishes killing," professor claims. In the news. 2008-10-28 [2013-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6). 
  100. ^ Sarris, Andrew. New Bond’s Stormy Virility Trumps Connery and Moore. The New York Observer.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6). 
  101. ^ Moore, Roger. Bye bye to Ian Fleming's James Bond?. The Times (UK). 2008-10-04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102. ^ James Bond Author Raymond Benson Reviews the Ultimate – Cinema Retro – Celebrating Films of the 1960s & 1970s. Cinema Retro.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4). 
  103. ^ Rob Gonsalves. Casino Royale (2006). eFilmCritic.com. 2006-11-20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104. ^ Rotten Reviews for Casino Royale-RT.com.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6). 
  105. ^ Anthony Lane. Of human bondage. The New Yorker. 2006-11-20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106. ^ Medved, Michael. Casino Royale. Townhall.com.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107. ^ The best Bond since Connery. The Sun (London). 2006-10-20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108. ^ Levy, Emanuel. Casino Royale B+. Emanuel Levy. [2008-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109. ^ Adams, Tim. You might be shaken, but this Bond won't leave you stirred. The Observer (UK). 2006-11-05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4). 
  110. ^ Film 2006: viewers vote Casino Royale top film. London: BBC. 2006-12-29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4). 
  111. ^ Sunday People. 007 Smash Tops Beeb Movie Poll. Daily Mirror (London: Trinity Mirror). 2006-12-31 [2014-06-24]. OCLC 2232284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1). 
  112. ^ White, Richard. Daniel Craig voted sexiest man. The Sun (London). 2009-06-01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113. ^ Daniel Craig in 007 Lolly. The Daily Telegraph (UK). 2009-06-01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1). 
  114. ^ Casino Royale, Daniel Craig.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8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115. ^ Metacritic: 2006 Film Critic Top Ten Lists.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1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2). 
  116. ^ Sound in 2007.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07-02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117. ^ Orange Rising Star Award (Voted For By The Public) in 2007.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07-02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118. ^ Awards Database – The BAFTA site.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07-01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3). 
  119. ^ Craig named best actor at Brit film nod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7-02-05 [2007-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120. ^ ADG Awards 2006. Alternative Film Guide.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9). 
  121. ^ Satellite Awards – 2006.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122. ^ Casino Royale receives five Saturn Award nominations. MI6-HQ.COm.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5). 
  123. ^ Cohen, David S. Superman tops Saturns. Variety. 2007-05-10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1). 
  124. ^ Golden Tomato Awards. Casino Royale and The Queen take top honors in awards for well-reviewed films. Newsday. 2007-01-10 [2007-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5). 
  125. ^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Announces 2007 Edgar Award Nominees.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PR Newswire Association LLC. 2007-01-19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126. ^ Crabtree, Sheigh. 10 make cut for ACE nom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7-01-12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9). 
  127. ^ Visual Effects Society 5th Annual VES Awards Announced (PDF) (新聞稿). Visual Effects Society. 2007-02-11 [2008-04-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4-09). 
  128. ^ Thompson, Anne; DiOrio, Carl. Casino, Curse, top ADG Award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7-02-18 [2007-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129. ^ The 2007 Taurus World Stunt Awards Ended with a Bang On Sunday Night. Taurus Worlds Stunt Awards. 2007-05-21 [2014-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