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閭
外觀
高閭(5世紀—502年),字閻士,閭本名驢。漁陽郡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區西南)人,中國南北朝北魏散文家、魏孝文帝時中書令。
五世祖高原,晉朝上谷郡太守。祖高雅,州別駕。父高洪,陳留王從事中郎。高驢早孤,年少好學,博涉經史,文才俊偉,下筆成章。高驢家貧,為車夫送租平城,求見崔浩,崔浩奇其文才,為他改名高閭,由此知名。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為中書博士。魏文成帝和平末年,為中書侍郎。魏獻文帝即位,馮太后臨朝,誅乙渾。高閭與中書令高允入禁中參決大政,官至光祿大夫、吏部尚書,賜爵安樂侯。承明初年(467年),為中書令,加給事中,參予機密。國家典章、詔書令檄頌讚等都出其手。官至中書監。太和年間,魏孝文帝命高閭等修律。他向魏孝文帝陳安邊之策,建議於六鎮之北築長城。出為相州刺史,認為遷都洛陽有十不便,建議遷都到鄴城,反對孝文帝南征,認為漢朝名臣,都不以江南為中國。三代之境,也不是很遼闊。孝文帝說:「淮海是揚州,荊山及衡陽是荊州,這不是貼近中國嗎?」官至太常卿。景明三年(502年)十月,高閭在家中去世。景明四年(503年)三月,贈鎮北將軍、幽州刺史,諡文侯。
高閭議政知無不言,為文風格優雅。其文章與與高允齊名,並稱「二高」。有文集,今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十七篇。高閭《論淮南不宜留戍表》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公高閭有《燕志》十卷,記錄北燕歷史[1]。有三子:高元昌、高定殷、高幼成。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