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者當選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 |
選舉/投票制度 |
---|
![]() |
領先者當選(英語:First Past the Post,縮寫FPTP)[註 1],或稱相對多數制、簡單多數制、先馳得點制、贏者全得制[3],指在單一選區中選民只需投票一次,由所有候選人中的最多得票者當選,而不論絕對票數的多寡。約三分之一的國家使用此選舉制度。[4]
產生效果
[編輯]以2024年英國大選為例,全部650選區正式結果如下:[5]
議席分佈一覽
[編輯]![]() 各政黨在選舉中贏得的議席(外環)與得票數(內環) | ||||||||||
---|---|---|---|---|---|---|---|---|---|---|
政黨 | 工黨 | 保守黨 | 自由民主黨 | 蘇格蘭民族黨 | 新芬黨 | 改革黨 | 民主聯盟黨 | 綠黨 | 威爾斯黨 | |
黨魁 | 施紀賢 | 辛偉誠 | 戴宏 | 施榮禮 | 瑪麗·盧·麥當勞 | 奈傑爾·法拉奇 | 加文·羅賓遜 | 卡拉·丹尼爾 阿德里安·拉姆齊 |
林·阿普約沃思 | |
![]() |
![]() |
![]() |
![]() |
![]() |
![]() |
![]() |
![]() | |||
選票 | 9,704,655 | 6,827,311 | 3,519,199 | 724,758 | 210,891 | 4,117,221 | 172,058 | 1,841,888 | 194,811 | |
議席 | 412 (63.38%) | 121 (18.46%) | 72 (10.92%) | 9 (1.38%) | 7 (1.08%) | 5 (0.77%) | 5 (0.77%) | 4 (0.62%) | 4 (0.62%) | |
412 / 650
|
121 / 650
|
72 / 650
|
9 / 650
|
7 / 650
|
5 / 650
|
5 / 650
|
4 / 650
|
4 / 650
|
工黨僅以34%的選票取得了63%(411席)的議席,而改革黨在獲得14.3%的選票下,只贏得不到0.8%(5席)的議席。[6]
優點
[編輯]方便執行及統計。[7]
由於本身即相對多數制,不像絕對多數制若無法一次選出結果,得舉行兩輪甚至多輪投票。
缺點
[編輯]當選者得票不一定過半,不一定獲得廣泛認同,且由於當選者無需獲絕對多數支持,只須爭取一部分核心選民支持即可當選。選舉制度對擁有鐵票支持的政黨有利,容易形成兩黨制,且這種制度雖然穩定,但在議會選舉上缺乏多元比例,不利其他小黨生存。
另外有可能出現總得票超過另一方而獲得的議席少於另一方的情況。以2015年英國大選為例,英國獨立黨獲得了12.6%的選票,卻只獲得1席,而選票數少於該黨的許多黨派獲得的議席數量卻超過了該黨,有些甚至超過甚多,比如自由民主黨7.9%的選票而獲得8席、蘇格蘭民族黨4.7%的選票而獲得56席,變相導致不同地區的選民票值可能相差很大。這是由於該制度相當於每個地區的贏者獲得該地區輸者全部票數,無論是否過半。若參加某地區競選的黨派眾多,則有可能僅有該地區20%的支持亦能位列第一而當選,而無法代表該地區多數的利益。
領先者當選甚至可能出現票數不如其他黨而當選的情況,最近的一個例子是2019年加拿大聯邦大選。總理小杜魯多帶領的加拿大自由黨僅獲得585萬選票,不及官方反對黨保守黨610萬選票。但由於領先者當選政策,結果自由黨獲得157席(超過保守黨的121席)而保住執政權。本次選舉若改為比例代表制,則獲得610萬選票的保守黨所獲得的的議席可能超過獲得585萬選票的自由黨而反敗為勝。
現行實施制度國家
[編輯]中華民國
安提瓜和巴布達
阿塞拜疆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巴哈馬
巴巴多斯
孟加拉
伯利茲
百慕達
博茨瓦納
巴西 (參議院)
加拿大
開曼群島
科特迪瓦
庫克群島
多米尼克
厄立特里亞
埃塞俄比亞
加蓬
岡比亞
加納
格林納達
印度
印度尼西亞
牙買加
肯雅
南韓
科威特
老撾
聖盧西亞
利比里亞
馬紹爾群島
馬爾代夫
馬拉維
馬來西亞
墨西哥 (總統選舉)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緬甸
尼日利亞
紐埃
阿曼
巴基斯坦
帕勞
菲律賓
波蘭 (參議院)
聖吉斯納域斯
聖盧西亞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薩摩亞
塞舌爾
新加坡
塞拉利昂
所羅門群島
斯威士蘭
坦桑尼亞
湯加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圖瓦盧
烏干達
英國 (不包括其在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議會)
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佐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使用兩輪選舉制,對於非總統選舉和緬因州計劃使用排序複選制,對於從2018年起非總統選舉。[8])
美屬處女群島
也門
贊比亞
過去實施國家地區
[編輯]阿根廷(1983年眾議院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9][10])
澳洲(1918年以排序複選制取代)
比利時(1899年以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11]
塞浦路斯(1981年比例代表制取代)
丹麥(1920年比例代表制取代)
香港(1998年起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
黎巴嫩(2017年6月被比例代表制取代)
萊索托(2002年以名單比例代表制聯立制取代)
馬爾他(1921年以可轉移單票制取代)
尼泊爾(以FPTP及名單比例代表制混合取代)[12]
荷蘭(1917年政黨比例代表製取代)[13]
新西蘭(1996年以聯立制取代)
巴布亞新畿內亞(2002年以排序複選制取代)[14]
南非(1996年以名單比例代表制取代)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Search Results : past the post. 新加坡賽馬公會. [2020-11-15].[失效連結]
- ^ 葉劉淑儀. Learning English with Regina IV──正「識」英語. 明報出版社. 2014-07: 21 [2019-08-07]. ISBN 978-988-8287-3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 ^ 林東璟. 以色列總理選舉制度的變遷. 秀威出版. 2004-07: 20 [2019-08-07]. ISBN 978-986-7614-3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 ^ Affairs,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ore about FPP. www.dia.govt.nz.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4) (英語).
- ^ General election 2024 in maps and charts. BBC News. 4 July 2024 [2024-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8).
- ^ Surridge, Paula. Labour wins big but the UK's electoral system is creaking. The Guardian. 5 July 2024 [5 July 2024].
- ^ Williams, Andy. UK Government & Politics. Heinemann. 1998: 24– [2017-12-20]. ISBN 978-0-435-3315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5).
- ^ Maine became the first state in the country Tuesday to pass ranked choice voting. 2016-11-10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0).
- ^ Milia, Juan Guillermo. El Voto. Expresión del poder ciudadano. Buenos Aires: Editorial Dunken. 2015: 40-41 [2017-12-20]. ISBN 978-987-02-84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 ^ Law 14,032. Sistema Argentino de Información Jurídica. [2017-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 ^ Encarta-encyclopedie Winkler Prins (1993–2002) s.v. "Kiesstelsel. §1.1 Federale verkiezingen". Microsoft Corporation/Het Spectrum.
- ^ Bhuwan Chandra Upreti. Nepal: Transition to Democratic Republican State : 2008 Constituent Assembly. Gyan Publishing House. 2010: 69– [2017-12-20]. ISBN 978-81-7835-77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6).
- ^ Encarta-encyclopedie Winkler Prins (1993–2002) s.v. "Kiesstelsel. §1.1 Geschiedenis". Microsoft Corporation/Het Spectrum.
- ^ PNG voting system praised by new MP. ABC. 2003-12-12 [2015-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04).
外部連結
[編輯]- A handbook of Electoral System Desig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rom International IDE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CE Project: What is the electoral system for Chamber 1 of the national legislature? Archive.today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12-09
- ACE Project: First Past The Po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first-past-the-post voting
- ACE Project: Experiments with moving away from FPTP in the UK[永久失效連結]
- ACE Project: Electing a President using FPT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CE Project: FPTP on a grand scale in Ind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Citizens' Assembly on Electoral Reform says the new proportional electoral system it proposes for British Columbia will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in the provin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Fact Sheets on Electoral Systems provided to members of the Citizens' Assembly on Electoral Reform, British Columb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Problem With First-Past-The-Post Electing(data from UK general election 20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YouTube上的The Problems with First Past the Post Voting Explained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