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統一組織
非洲統一組織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Organisation de l'Unité Africaine | |||||||||
---|---|---|---|---|---|---|---|---|---|
1963年—2002年 | |||||||||
國旗 | |||||||||
![]() | |||||||||
首都 | ![]() | ||||||||
主席 | |||||||||
• 1963–1964 | ![]() | ||||||||
• 2002 | ![]() | ||||||||
歷史 | |||||||||
• 簽署憲章 | 1963年5月25日 | ||||||||
• 解散 | 2002年7月9日 | ||||||||
| |||||||||
a |
非洲統一組織(英語: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法語:Organisation de l'Unité Africaine)成立於1963年5月25日,總部位於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2002年7月9日,非洲統一組織在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主持下,正式改組為非洲聯盟。
宗旨
[編輯]非洲統一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團結所有非洲國家,形成一個代表非洲國家的統一的聲音。反對殖民主義,成立一個解放委員會協助非洲各未獨立殖民地的解放運動。
非洲統一組織以不結盟精神為基礎,協調非洲各個國家的政策和計劃,保衛非洲各國的獨立和主權。1966年起,在聯合國,非統形成了一個「非洲集團」,使非洲國家統一意志,維護非洲國家的利益,孤立南非和羅得西亞的白人至上主義政權。同時協調非洲國家在「77國集團」中互相協作。
1998年,非洲統一組織成立35周年之際,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加納人科菲·安南高度評價了非洲統一組織的作用。
發展史
[編輯]1963年5月,在埃塞俄比亞帝國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邀請下,當時所有32個非洲獨立國家在亞的斯亞貝巴帝國宴會廳簽署了憲章,非洲統一組織宣告成立。
此後非洲其他新獨立國家都陸續參加了非洲統一組織,至1994年,當時的54個非洲國家均加入(或曾加入)非統;唯一退出非統的成員國為摩洛哥,1982年,非洲統一組織接納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作為成員,聲稱對整個西撒哈拉擁有主權的摩洛哥一直對此有所抗議,並在1984年退出了該組織(2017年摩洛哥重返非統的後繼組織非洲聯盟)。
峰會
[編輯]非統成員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峰會每年5至6月間舉行一次,會址由各成員國自行推薦,休會期間,組織事務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或外交大臣)組成的非統理事會負責。
歷任主席
[編輯]No. | 肖像 | 主席 | 就任時間 | 離任時間 | 國家 | 區域 |
---|---|---|---|---|---|---|
1 | ![]() |
海爾·塞拉西一世 | 1963年5月23日 | 1964年7月17日 | ![]() |
東部非洲 |
2 | ![]() |
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 | 1964年7月17日 | 1965年10月21日 | ![]() |
北部非洲 |
3 | ![]() |
夸梅·恩克魯瑪 | 1965年10月21日 | 1966年2月24日 | ![]() |
西部非洲 |
4 | ![]() |
約瑟夫·亞瑟·安克拉 | 1966年2月24日 | 1966年11月5日 | ||
(1) | ![]() |
海爾·塞拉西一世 | 1966年11月5日 | 1967年9月11日 | ![]() |
東部非洲 |
5 | ![]() |
蒙博托·塞塞·塞科 | 1967年9月11日 | 1968年9月13日 | ![]() |
中部非洲 |
6 | ![]() |
胡阿里·布邁丁 | 1968年9月13日 | 1969年9月6日 | ![]() |
北部非洲 |
7 | ![]() |
阿赫馬杜·阿希喬 | 1969年9月6日 | 1970年9月1日 | ![]() |
中部非洲 |
8 | ![]() |
肯尼思·卡翁達 | 1970年9月1日 | 1971年6月21日 | ![]() |
南部非洲 |
9 | ![]() |
莫克塔爾·烏爾德·達達赫 | 1971年6月21日 | 1972年6月12日 | ![]() |
北部非洲 |
10 | ![]() |
哈桑二世 | 1972年6月12日 | 1973年5月27日 | ![]() | |
11 | ![]() |
雅庫布·戈翁 | 1973年5月27日 | 1974年6月12日 | ![]() |
西部非洲 |
12 | ![]() |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 | 1974年6月12日 | 1975年7月28日 | ![]() |
東部非洲 |
13 | ![]() |
伊迪·阿明 | 1975年7月28日 | 1976年7月2日 | ![]() | |
14 | ![]() |
西沃薩古爾·拉姆古蘭 | 1976年7月2日 | 1977年7月2日 | ![]() |
南部非洲 |
15 | ![]() |
奧馬爾·邦戈 | 1977年7月2日 | 1978年7月18日 | ![]() |
中部非洲 |
16 | ![]() |
加法爾·尼邁里 | 1978年7月18日 | 1979年7月12日 | ![]() |
東部非洲 |
17 | 威廉·理查德·托爾伯特 | 1979年7月12日 | 1980年4月12日 | ![]() |
西部非洲 | |
![]() |
利奧波德·塞達爾·桑戈爾 代理 |
1980年4月12日 | 1980年7月1日 | ![]() | ||
18 | ![]() |
西亞卡·史蒂文斯 | 1980年7月1日 | 1981年6月24日 | ![]() | |
19 | ![]() |
丹尼爾·阿拉普·莫伊 | 1981年6月24日 | 1983年6月6日 | ![]() |
東部非洲 |
20 | ![]() |
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 | 1983年6月6日 | 1984年11月12日 | ![]() | |
21 | ![]() |
朱利葉斯·尼雷爾 | 1984年11月12日 | 1985年7月18日 | ![]() | |
22 | ![]() |
阿卜杜·迪烏夫 | 1985年7月18日 | 1986年7月28日 | ![]() |
西部非洲 |
23 | ![]() |
德尼·薩蘇-恩格索 | 1986年7月28日 | 1987年7月27日 | ![]() |
中部非洲 |
(8) | ![]() |
肯尼思·卡翁達 | 1987年7月27日 | 1988年5月25日 | ![]() |
南部非洲 |
24 | ![]() |
穆薩·特拉奧雷 | 1988年5月25日 | 1989年7月24日 | ![]() |
西部非洲 |
25 | ![]() |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 1989年7月24日 | 1990年7月9日 | ![]() |
北部非洲 |
26 | ![]() |
約韋里·穆塞韋尼 | 1990年7月9日 | 1991年6月3日 | ![]() |
東部非洲 |
27 | ![]() |
易卜拉欣·巴班吉達 | 1991年6月3日 | 1992年6月29日 | ![]() |
西部非洲 |
(22) | ![]() |
阿卜杜·迪烏夫 | 1992年6月29日 | 1993年6月28日 | ![]() | |
(25) | ![]() |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 1993年6月28日 | 1994年6月13日 | ![]() |
北部非洲 |
28 | ![]() |
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 1994年6月13日 | 1995年6月26日 | ![]() | |
29 | ![]() |
梅萊斯·澤納維 | 1995年6月26日 | 1996年7月8日 | ![]() |
東部非洲 |
30 | ![]() |
保羅·比亞 | 1996年7月8日 | 1997年6月2日 | ![]() |
中部非洲 |
31 | ![]() |
羅伯特·穆加貝 | 1997年6月2日 | 1998年6月8日 | ![]() |
南部非洲 |
32 | ![]() |
布萊斯·孔波雷 | 1998年6月8日 | 1999年7月12日 | ![]() |
西部非洲 |
33 | ![]() |
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 | 1999年7月12日 | 2000年7月10日 | ![]() |
北部非洲 |
34 | ![]() |
納辛貝·埃亞德馬 | 2000年7月10日 | 2001年7月9日 | ![]() |
西部非洲 |
35 | ![]() |
弗雷德里克·齊盧巴 | 2001年7月9日 | 2002年1月2日 | ![]() |
南部非洲 |
36 | ![]() |
利維·姆瓦納瓦薩 | 2002年1月2日 | 2002年7月9日 |
自治專門機構
[編輯]非洲統一組織下設的自治專門機構有:
- 泛非電信聯盟(PATU)
- 泛非郵政聯盟(PAPU)
- 泛非新聞社(PANA)
- 非洲國家電視廣播機構聯盟(URTNA)
- 非洲鐵路聯盟(UAR)
- 非洲工會統一組織(OATUU)
- 非洲體育運動最高委員會
- 非洲民航委員會
評論
[編輯]讚譽
[編輯]非洲統一聯盟中許多成員是聯合國的成員國。故此,其能夠組織一起,共同維護非洲的利益,尤其是殖民主義方面。因此,它對非洲統一的追求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
此外,非洲統一聯盟與聯合國合作緩解難民問題。它成立了非洲開發銀行,以開展旨在使非洲在財政上更強大的經濟項目。
批評
[編輯]由於非洲各國的分歧大,非洲統一聯盟採取不干涉和不干涉原則,但亦反映成員國會容易對其鄰國所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因此,當人權受到侵犯時,例如1970 年代在伊迪·阿敏領導下的烏干達,非洲統一聯盟無力阻止他們。 批評者認為該聯盟在保護非洲公民的權利和自由免受其政治領導人的侵害方面難有建樹,故通常將其稱為「獨裁者俱樂部」或「獨裁者工會」。[1]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BBC News. African Union replaces dictators' club. [2022-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