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鰲玉蝀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鰲牌坊,1879年左右
中南海看金鰲玉蝀橋,1879年左右
相同位置,2005年5月
南展後的橋面

金鰲玉蝀橋,原名金海橋,又名御河橋,俗稱北海大橋,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公園中南海之間,橋上為文津街

簡介

[編輯]

北海大橋位於團城腳下,橫跨北海與中海之間。橋兩端原有明朝嘉靖帝建的牌坊,橋西牌坊的匾額為「金鰲」,橋東牌坊的匾額為「玉蝀」,故稱「金鰲玉蝀橋」。此橋長150米,寬8米,是石砌七孔拱券式橋樑,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獸頭,原欄板都是平頂方形覆蓮柱頭望柱。橋身如同一條玉帶,是中國堤障式石拱橋的典型[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車輛增加,金鰲玉蝀橋橋面窄,坡陡彎急,難以適應交通需要。有人提出,中央領導的汽車自中南海出來後東行必經團城,可能撞到牌坊或撞向團城。因此有人建議拆除團城,拉直路面,另建新橋。但該建議受到諸多文物工作者及古建築學家反對[1]

國家文物局得知「拆除團城」的消息後,局長鄭振鐸請來梁思成范文瀾翦伯贊等幾位學者會商,認為如既要保留團城,又使橋面擴寬,唯一的方法是將橋身向中南海方向拓寬。鄭振鐸乃給周恩來總理寫了個報告。他的朋友沈雁冰是文化部部長,以「特急件」直送總理辦公室。梁思成還請蘇聯專家參觀團城,希望獲得支持,但並未奏效。後來梁思成直接見周恩來,當面陳述保護團城的意見。鄭振鐸又讓羅哲文去團城測繪拍照,搜集資料,儘快在《文物保護參考》雜誌上發表。幾天後的一夜,鄭振鐸接到總理辦公室電話,通知他和副局長王冶秋陪周恩來視察團城[1]

1954年6月的一天,周恩來到團城視察,先環團城走了一圈,後站在城牆邊,眺望北海瓊島,觀察來往車輛,並向鄭振鐸等文物工作者詢問有關情況,最後周恩來把目光移向中南海方向說:團城的一磚、一瓦、一樹、一石都不能動!把橋面向中南海方向擴展,拆掉「金鰲」、「玉蝀」兩個牌坊。拆掉後的兩個牌坊移到了陶然亭公園,在「文革」期間因破四舊而銷毀[1][2]

改建後的金鰲玉蝀橋保持了原橋的風貌,橋身加長至220米,橋面拓寬至34米,中間的車行道27米,兩側的行人路3.5米,橋由7孔改為9孔,中間一孔用於通水,其餘封堵當作裝飾。為安全起見,將石欄板改成高的鐵欄杆。1972年再次加高鐵欄杆,當時是因天安門廣場發生搶花事件後,又有人從北海大橋上跳下進入中南海,所以鐵欄杆再次加高[1]

八國聯軍入侵時法軍拍攝的金鰲玉蝀橋,可見景山故宮中海北海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北海大桥往事:郑振铎等反对拆除 周总理保住团城. 搜狐. 2008-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2. ^ 文津街的由来. 北京西城報. 2013-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