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裙子
The Evoltion of the skirt, Harry Julius, 1916

,俗稱裙子,為覆蓋腰身以下,筒形或圓錐形的衣服。與不同,襯裙並不開叉,雙腿不用分別穿套(然而,有人把在胯下分開的馬褲套進裙子)。在許多文化中男女都會著裙,但是基於線條搭配審美觀念,以至後來普遍男性認為穿裙的長度和重量,對於行動和工作不甚方便,裙因此常被視為女性的衣着,但也有例外。例如蘇格蘭裙kilt)被視為蘇格蘭的傳統男性衣着,並逐漸成為世界各地的時尚。

迷你裙

裙子的歷史

[編輯]

裙子的歷史女性衣服中是最古老的。從古埃及時就有,開始是把布纏繞在身上或縫成單純的筒形,到了中世紀,又設計出了應用省縫和喇叭形的裁剪法。由此可見,裙子的製作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並且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隨着服裝整體的裝飾化,到了16世紀中期,又有一部份人使用了裙環(hoop,為裙子造型用的一種襯裙),把它放入裙子的裏面,使裙子的造型有了膨脹感,在裙子的歷史中,被認為最具有豪華與裝飾性的是18世紀的洛可可時代。從那時以後,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被加以誇張的裙子也一時消失,再次又流行了把硬襯布襯裙(crinoIine,用馬尾和麻的混紡布製作的襯裙)放入裙內的裙子,19世紀末期,又出現了在臀部放入後腰墊(bustle)的裙子

20世紀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伴隨女性加入社會生活的同時,裙子也變為易於活動的短裙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像長裙超短裙等,根據流行出現了各式裙形,直至如今。

裙子的分類

[編輯]
穿着裙子的女士

按裙腰在腰節線的位置區分,有中腰裙、低腰裙、高腰裙;按裙長區分,有長裙(裙襬至脛中以下)、中裙(裙襬至膝以下、脛中以上)、短裙(裙襬至膝以上)和超短裙(裙襬僅及大腿中部);按裙體外形輪廓區分,可分為統裙、斜裙、纏繞裙三大類。

廣義的裙子還包括襯裙連身裙(連衣裙)、褲裙

統裙

[編輯]
蘇格蘭裙

從裙腰開始自然垂落的筒狀或管狀裙。又稱筒裙、直裙、直統裙。常見的有旗袍裙西裝裙夾克裙圍裹裙鉛筆裙等。

  • 旗袍裙。左右側縫開衩。因造型與旗袍中腰以下部分相同而得名。多選用絲綢、絲絨、錦緞、羊毛絨等面料裁製。
  • 西裝裙。又稱窄裙、一步裙,通常採用收顙、打褶等方法使裙體合身。因與西裝上衣配套穿着而得名。多選用呢、絨、化纖混紡織物和針織面料裁製。
  • 夾克裙注重拼縫裝飾,在縫合處緝明線,有橫插袋或明貼袋,後裙襬開衩或前中縫開門,也可採用暗褶。因與夾克衫的裝飾特點相近而得名。多以堅固呢、小帆布等比較厚實的面料裁製。
  • 圍裹裙。從裙腰至擺開口的裙片 ,通常在前身交疊,以紐帶系合。因圍裹式穿着而得名。面料不限。也可不用紐帶,圍裹下體後將余幅塞入裙腰。

斜裙

[編輯]

由腰部至下擺斜向展開略呈A字形的裙。多用棉布絲綢、薄呢料和化纖織物等裁製。按裙型構成可分為單片斜裙和多片斜裙。單片斜裙又稱圓台裙。是將一塊幅寬與長度等同的面料,在中央挖剪出腰圍洞的裙,宜選用軟薄面料裁製。多片斜裙由兩片以上的扇形面料縱向拼接構成。通常以片數命名,有兩片斜裙、4片斜裙、16片斜裙等。

  • 鐘形裙。外形似鐘的裙。腰部常以褶飾使裙體蓬起,內加襯裏或亞麻布質的襯裙。
  • 喇叭裙。裙體上部與腰臀緊密貼附,由臀線斜向下展開,形似喇叭狀。
  • 超短裙。又稱迷你裙,指長度較短不過膝,僅能遮蓋住一部份大腿甚至僅遮蓋臀部的裙子。
  • 褶裙。有定型的裙。通常採用可塑性高的面料,加熱壓出褶形。有百褶裙、褶襉裙等。百褶裙的裙體為等寬一邊倒的明褶和暗褶。褶襉裙通常在臀圍以上部位為收攏緝縫的襉,臀圍線以下為燙出的活褶。褶襉裙的褶襉一般比百褶裙寬,並富於變化。
  • 節裙。又稱塔裙、蛋糕裙。裙體以多層次的橫向多片剪接,外形如同塔狀。通常為曳地長裙,每節裙片抽碎褶,產生波浪效果。19世紀初盛行於歐洲皇室,多用於隆重的社交場合。現已將節裙改短,便於日常穿着。

纏繞裙

[編輯]

用布料纏繞軀幹和腿部,用立體裁剪法裁製的裙。因纏繞方法不一,裙式也多種多樣。纏繞裙常作為晚禮服,當人體動作時,裙體縐褶的光影效果給人以韻律美感。

男裙

[編輯]

西方文明里,裙子,連衣裙與其他類似的服裝通常被被認為是女裝,雖然歷史上並不是這樣。雖然,一些設計師如讓-保羅·高緹耶設計了男裙蘇格蘭裙在一些場合下被廣泛接受,男士着裙的現象一般在異性裝扮的時候才能看到。如今,男性穿裙的風氣也逐漸流行。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裙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