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葛德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葛德石
出生1896年12月5日
 美國俄亥俄州蒂芬
逝世1963年10月21日(1963歲—10—21)(66歲)
 美國紐約州錫拉丘茲
國籍 美國
母校丹尼森大學
芝加哥大學
克拉克大學
獎項美國地理學協會戴維森金質獎章
美國大學優等生協會英語Phi Beta Kappa國家訪問學者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地理學
地質學
機構滬江大學
雪城大學

葛德石(George Babcock Cressey,1896年12月5日—1963年10月21日)。美國地理學家,作家,學者。出生於俄亥俄州蒂芬,先後就讀於丹尼森大學芝加哥大學,並在芝加哥大學取得了地質學博士學位。取得學位後,他來到滬江大學任教,並在中國廣泛遊歷。在1929年回到美國之後,他完成了一本關於中國的先鋒著作——《中國的地理基礎》(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1931年,葛德石在克拉克大學取得了第二個地理學博士的學位。之後,他加入了雪城大學,在那裏繼續他的教授生涯。在雪城大學,他寫過很多主題,但聚焦在「與世界範圍的土地和耕地資源分配有關的人口問題」[1]。儘管在他的遊學生涯中曾去過六個大陸(除了澳大利亞)上的75個國家,他還是選擇了亞洲為主要研究對象[2]。葛德石還曾擔任過院系主席,並使雪城大學的地理系研究生項目成為了全國頂尖。

除了學術著作,在二戰期間,葛德石也曾為美國國務院經濟戰委員會英語Board of Economic Warfare軍事情報部隊英語Military Intelligence Corps (United States Army)做過諮詢。戰後,他也直言不諱地倡導要與中共改善關係,並在東亞中東廣泛遊歷,還獲得了各種獎學金。他還高度參與了一些專業組織的工作,如擔任國際地理聯合會亞洲研究協會美國地理學家協會的主席。

早期生涯

[編輯]

葛德石於1896年12月15日出生於俄亥俄州的蒂芬市。他的父親弗蘭克·克雷西是一位浸會牧師,他的母親弗朗西絲·巴布考克是第一位從芝加哥大學畢業的女性,在丹尼森大學教拉丁文。[2] 高中畢業後,葛德石上了丹尼森大學的地質系,於1919年以學士身份畢業。隨後,他進入芝加哥大學,在那裏他師從著名的地質學家羅林·索爾茲伯里(Rollin D. Salisbury,1858-1922)學習,1921年獲得地質學碩士學位,1923年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3] 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印第安納沙丘與密歇根湖盆線》。[3]

獲得學位後,葛德石隨美北浸禮會差會前往中國,並在上海滬江大學任教,既教授地質學,又教授地理學。[2]在中國期間,他遇到了美國傳教士瑪麗恩·查特菲爾德,兩人於1925年成婚,[2][3]並育有一子三女。葛德石在中國期間,多次在東亞旅行,定期前去蒙古和鄂爾多斯沙漠。他的旅行經常遇到危險,並使他遠離其他西方人。在一次旅行中,他在河北遭到一群強盜的毆打和搶劫。[3]他在中國的旅行路程超過3萬英里[4] ,並且成為了他開始寫作《中國的地理基礎:土地及人民調查》的基礎。葛德石在離開中國前不久完成了這本書,並將手稿交給了商務印書館準備出版。 然而,1932年,出版社被日本人轟炸,手稿在隨後發生的火災中失蹤。[2]

第二個博士及學術生涯

[編輯]

1929年,葛德石離開中國,回到美國,在哈佛大學學習一年。 1931年,他在克拉克大學獲得地理學博士學位,論文主題是鄂爾多斯沙漠[3]。同年,他加入了雪城大學,擔任地理學和地質學教授,並很快成為該系主任。1931年9月日本入侵滿洲後,葛德石在亞洲的旅行使他成為關於中國的熱門專家和講師,他經常出差,為學術界和大眾講課。葛德石還從他的原始筆記開始重新撰寫《中國的地理基礎》,並於1934年完成。[5]

在這本書中,葛德石專注於描述中國的15個地理區域,但他也致力於「歷史,地形,氣候,農業和外貿」的章節。[6] 格羅弗·克拉克在《政治科學季刊》中評論:「這本書對土地和人民與土地的關係做出了一個清晰、全面、可理解的描述。」[4]這本書後來成為了「這個領域的標準作品」[7] 。直到1980年代,這本書仍是西方有關中國地理的唯一教材。在中國國內,國民黨很推崇這本書,但共產黨對它提出了「強烈批評」,因為葛德石認為中國缺乏快速成為大型工業大國的資源。[8]

在雪城大學任教期間,葛德石並沒有中斷他的旅行。他於1937年訪問了莫斯科,在那裏,他被請來諮詢《大蘇維埃世界地圖集》(Great Soviet World Atlas)相關製作事宜。 此後,葛德石在蘇聯廣泛旅行,返回美國後,儘管有反蘇情緒,但他談到蘇聯有着巨大的經濟潛力。 因此,他贏得了「蘇聯同事們的信任和感謝」,讓他獲得了他們的知識和資源。[8]20世紀30年代,葛德石還在雪城大學傾心開發學術產品,建立起「全美地理學最好的藝術碩士項目之一」。[9][10]

二戰生涯

[編輯]

在美國加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葛德石成為了幾個政府部門的顧問,包括美國國務院經濟戰委員會英語Board of Economic Warfare軍事情報部隊英語Military Intelligence Corps (United States Army)。他曾為雪城大學的軍隊訓練項目開設關於亞洲的課程和講座,還在全美範圍內公開演講東亞問題。 [8] 在1943年和1944年間,他曾作為美國國務院文化的特邀訪問教授來華。[11] 在此期間,葛德石與 美國國家科學院合作,幫助中國建立大學,並着力提升中美關係。[8]

戰爭期間,葛德石筆耕不輟。他的第二本著作《亞洲的土地與民眾:三分之一領土與三分之二人口的地理學》(Asia's Lands and Peoples: A Geography of One-Third the Earth and Two-Thirds its People)於1944年面世。戰爭使美國人對亞洲這片土地的興趣高漲,這本書就是主要針對一般美國民眾的亞洲概況通識讀物。在這本書裏,葛德石也參與了如何劃分亞洲與歐洲的討論,他認為歐洲其實只是歐亞大陸的六個區域之一,其他五個區域分別是蘇聯,東亞,東南亞,印度和西南亞。[7]葛德石還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觀點:「東亞持久和平的關鍵是強大的中國。」[12] 這本書問世之後,大受歡迎。

戰後生涯

[編輯]

戰爭結束後,葛德石成為雪城大學新獨立出來的地理系系主任,並努力使雪城大學變成了亞洲研究的頂級機構。他將亞洲學者和研究生引入雪城大學,還用系裏的資金向一些亞洲的大學的地理系寄送地圖和書籍。在戰爭結束後的幾年裏,他還在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國際地理聯盟和亞洲研究協會裏積極活動[8]

在20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時期,葛德石對中國的興趣和他對「美國外交政策缺點直言不諱的批評」,使他被列入各種「涉嫌同情共產黨人的學者名單」。但這些指責毫無根據,而雪城大學繼續全力支持着他的研究。諷刺的是,葛德石在美國被指控為共產主義同情者的同時,中國政府將他列入了資本主義敵人的名單[13]

1951年,葛德石從雪城大學地理系主任的位置上退休,成為新設立的麥克斯韋傑出教授(地理學)[14][15]。其後十年裏,他經常旅行並大量出版著作。他還獲得了多項榮譽。1949年到1952年間,他擔任國際地理聯盟主席,並於1952年當選為副主席,直至1956年[15][16] 。同年,他獲得了美國地理學會的喬治戴維森獎章,並於1958年獲得了全國地理教育理事會頒發的傑出服務獎[14] 。1961年至1962年,他是Phi Beta Kappa全國訪問學者,並於1962年至1963年擔任亞洲國務院客座教授[15]。葛德石還於1957年擔任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名譽主席,並於1959年和1960年擔任亞洲研究協會主席[10]

1960年,葛德石出版了他的著作《交叉點:西南亞的土地與生活》[13] 。書的第一部分,葛德石介紹了中東的地理特徵概貌。 接下來的八章是具體的國家,從埃及到阿富汗,描繪出整個地區的圖景。葛德石詳細介紹了自然資源對中東各國的作用,尤其是水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本書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即使是拓寬了對地區的興趣,葛德石對中國依然興趣不減。在朝鮮爭端以中共的勝利而告終後,他「持久關注着中美間接觸的恢復」。他還推動了對中國的研究,希望教育出新一代通曉中國和東亞知識的地理學家[15]

1963年10月21日,葛德石在紐約雪城的家中,因癌症去世[14]

引文

[編輯]
  1. ^ "George Cressey, Geographer,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2, 1963. 
  2. ^ 2.0 2.1 2.2 2.3 2.4 James, p. 254
  3. ^ 3.0 3.1 3.2 3.3 3.4 Herman, p.360
  4. ^ 4.0 4.1 Clark, Grover; Cressey, George Babcock. Reviews: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September 1934, 49 (3): 461–462. JSTOR 2143232. doi:10.2307/2143232. 
  5. ^ James, p. 255
  6. ^ Faris, Ellsworth. Review of 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 by G.B. Cressey and The Chinese by K.S. Latourett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4, 40: 379–380 [2009-08-10]. doi:10.1086/2167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5). 
  7. ^ 7.0 7.1 Stamp, Dudley. Review: Asia's Lands and Peoples. Geographical Review. April 1945, 35 (2): 332–333. doi:10.2307/211487. 
  8. ^ 8.0 8.1 8.2 8.3 8.4 Herman, p. 361
  9. ^ James, pp. 255-256
  10. ^ 10.0 10.1 Dickinson, Robert. Obituary: George Babcock Cressey.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March 1964, 130 (1): 191. 
  11. ^ China Post for Dr. Cressey.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9, 1943: 30. 
  12. ^ Clyde, Paul. Review: Asia's Lands and Peoples.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December 1944, 13 (4): 435–436. doi:10.2307/3634331. 
  13. ^ 13.0 13.1 James, p. 256
  14. ^ 14.0 14.1 14.2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nyobit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5. ^ 15.0 15.1 15.2 15.3 Herman, p. 362
  16. ^ Geographers Elect.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6, 1952: 12. 

參考來源

[編輯]
  • Herman, Theodore. George Babcock Cressey, 1896-1963.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June 1965, 55 (2): 360–364. doi:10.1111/j.1467-8306.1965.tb00524.x. 
  • James, Preston. Obituary: George Babcock Cressey 1896-1963. Geographical Review. April 1964, 5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