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集應廟
外觀
萬隆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即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分香自福建安溪大坪集應廟,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建廟,位於臺北市羅斯福路五段211巷1號2樓,現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簡史
[編輯]清康熙年間,福建省安溪縣大坪有高、林、張三姓移民,前往臺灣臺北,由大坪集應廟奉請尪公(保儀尊王)聖像、夫人媽(保儀尊王的配偶,封「申國夫人」,又稱尪媽或尪娘)聖像與香爐,隨行護佑,議定三姓輪流奉祀,而後三姓人士各自開墾,分別遷居北投、淡水、景美、木柵、大安、新店、深坑、石碇各地。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事件,臺北情勢嚴峻,三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取出三聖物: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抽籤分配,高姓人士抽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抽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抽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以建廟奉祀。
林姓人士在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立廟於三塊厝(今日臺電公司文山區變電所附近),日治時代大正十年(1921年)由當地士紳林金隆獻地,遷廟建於現址,1947年整修;1985年重建,並將一樓規劃為里民活動中心,二樓以上祀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