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舒曼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球大氣層中舒曼共振的簡化藝術動畫。
地球大氣中的舒曼共振圖

舒曼波地球電磁場頻譜的極低頻部分。是一種產生於地表和電離層間的全球性電磁共振,由閃電放電激發。[1]

發現

[編輯]

1950年代,研究人員證實電離層的空腔共振頻率在此範圍之內,後來稱之為舒曼共振。

舒曼波

[編輯]

舒曼共振(Schumann resonance)是一種由閃電所引起的訊號,他於1952年透過數學預測了這一現象。1954年德國物理學家溫弗里德·奧托·舒曼英語Winfried Otto Schumann (Winfried Otto Schumann)英語Winfried Otto Schumann發表一項理論。3 Hz 到60 Hz [2]部分的主要背景,並在7.83 Hz(基頻)、14.33、20.83、27.33 和 33.83 Hz 附近的極低頻。[3][4] 他認為距離地面約一百英里(約170千米)的天空有一層環電離層(Ionosphere),它會隨着日光強弱發生變化,與地球表面剛好形成一個類似空腔共振器(Cavity resonator)的空間。大氣內的各種震動頻波與電波則不停地於其間到處傳播,有的愈傳愈弱,終至銷聲匿跡;有的則發生共振而持續存在。譬如有一種波會愈走愈強,或至少強度穩定,並永遠存在不消失;當它從地球上的A點出發,環繞地球一周回到A點後,仍會與最初出發時的波步調一致(即「同調coherent」;電學上稱之「相 phase」),這種波就是「舒曼波」,其間的共振情形,就是舒曼共振(Schumann resonance)。其波長相當於地球圓周,換算成頻率約8至10赫茲

引用

[編輯]
  1. ^ Schumann Resonance. NASA. [2017-11-08] (英語). 
  2. ^ MacGorman, D.R.; Rust, W. D. The Electrical Nature of Storms.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14. ISBN 9780195073379. OCLC 35183896. 
  3. ^ Volland, Hans. Handbook of Atmospheric Electrodynamics 1.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1995: 277. ISBN 9780849386473. OCLC 31408654. 
  4. ^ Montiel, I.; Bardasano, J.L.; Ramos, J.L. Biophysical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Méndez-Vilas, A. (編). Recent Advances in Multidisciplinary Applied Physic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Applied Physics (APHYS-2003). Badajoz, ES: 63–69. 13–18 October 2003 (2005). ISBN 9780080446486. doi:10.1016/B978-008044648-6.50011-2. 

外部文章和參考文獻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