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翁奇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翁奇語
Öñge ॳङे
發音[ˈəŋɡe]
母語國家和地區 印度
區域安達曼群島南部,Dugong溪及南灣列島。
族群101翁奇人(2011)
母語使用人數
94,民族人口的93% (2006)[1]:156
主要為單語者[2]
語系
翁奇語系
  • 翁奇語
語言代碼
ISO 639-3oon
Glottologonge1236[3]
ELPÖnge
19世紀50年代以前,安達曼群島的部落及語言分佈圖
瀕危程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瀕危語言[4]
極度危險UNESCO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翁奇語OngeÖñgeOngee、EngUng)是翁奇語系中已知的兩種語言之一。其由小安達曼島翁奇人使用。

歷史[編輯]

19世紀初與2004年安達曼各部落的分佈;翁奇為藍色。

18世紀,翁奇人分佈在小安達曼島及鄰近島嶼上,並在拉特蘭島南安達曼島南端建立了一些營地。[5][6]19世紀末,他們偶爾會去兄弟列島捕海龜;當時這些島嶼似乎是他們與北邊的大安達曼人間的分界線。[6]如今,倖存的人口(不到100人)分佈在小安達曼島上的兩個保留地,即東北邊的Dugong溪和南灣。

翁奇人是半游牧民族,完全依賴狩獵採集獲取食物。

翁奇人是印度原住民(阿迪瓦西)之一,與其他安達曼人及大洋洲的一些孤立人群共同組成了尼格利陀人,據信是早期從非洲遷出人群的殘餘。

地位[編輯]

翁奇語曾分佈在整個小安達曼島及北部的小島上,也可能曾分佈在南安達曼島的南端。19世紀中葉以來,英國在安達曼群島建立殖民地;印度獨立後,又有大量印度移民湧入,造成翁奇語人口持續下降,近年來又出現一定的增長。[7]目前,翁奇語母語者僅剩約94人,[8]僅局限在小安達曼島東北部的一個定居點,是瀕危語言

人口問題[編輯]

翁奇人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民族之一,約40%的已婚夫婦不能生育。翁奇婦女很少在28歲前懷孕。[9]嬰幼兒死亡率高達40%左右。[10]翁奇人的淨生育率約為0.91。[11]作為比較,大安達曼人的淨生育率為1.40。[12]

加爾各答博物館對翁奇人的描繪

人口[13][編輯]

音系[編輯]

元音[編輯]

i u
e ə o
a

存在一些元音和諧:第一人稱複數前綴et-接主元音為/u/的音節時變為[ot-],如et-eɟale「我們的臉」,而ot-oticule「我們的頭」。[14]

輔音[編輯]

雙唇音 舌冠音 硬齶音 軟齶音
塞音 t c k
b d ɟ ɡ
鼻音 m n ɲ ŋ
近音 w l (/r/) j

/ʔ/?(參Blevins (2007:161))

Blevins (2007:160-161)認為/c, ɟ/實際上是塞擦音,捲舌音可能構成一組音位。

/kʷ/在/u, o/前去唇化為/k/。[14]

/d/在元音間實現為[r],有些詞似乎有/r/,實現為[r, l, j]。[1]:161–162

音素配列[編輯]

單音節或更長(不同於密切相關的加洛瓦語)。[14]音節結構為(C)V(C)。[14] 所有翁奇語詞彙均以元音結尾,祈使語氣除外,如kaʔ「給」。

加洛瓦語的輔音結尾詞幹通常與翁奇語的e尾詞幹同源,如加洛瓦語:翁奇語iŋe「水」;加洛瓦語inen:翁奇語inene「外國人」;加洛瓦語dag:翁奇語dage「椰子」。[14]歷時上看,這些元音是翁奇語自己增生的,因為加數詞後綴時非詞源的e詞尾不會出現,且定冠詞(詞源輔音後-gi、詞源元音後-i,後者發生弱化)在詞源的e後表現為-i,而在增生的e後表現為-gi,如daŋedaŋe-gi「樹、獨木舟」;kuekue-i「豬」。[1]:162–163

NC複輔音有時會變到C,如iɲɟo-~iɟo-「喝」(參加洛瓦語{IPA|-iɲɟo}})。[15]

韻尾為鼻音時,聲母位置的濁阻礙音可變為鼻音,如bone/mone「樹脂、樹脂火炬」(參加洛瓦語pone「樹脂、樹脂火炬」)。[15]

形態音位[編輯]

跨語素邊界的複輔音會簡化到同部位序列,包括詞尾的-e消失後可能出現的輔音延長,如daŋe「樹、獨木舟」 → dandena「兩條獨木舟」;umuge「鴿子」→ umulle「很多鴿子(複數)」。[14]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Blevins (2007)
  2. ^ Öñge於《民族語》的連結(第18版,2015年)
  3.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Onge.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4.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5. ^ George Weber, the Trib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apter 8 in The andamane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on 2012-07-03.
  6. ^ 6.0 6.1 M. V. Portman (1899), A history of our Relations with the Andamane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Volume II. Office of the Government Printing, Calcutta, India.
  7. ^ The Colonisation of Little Andaman Island, [2008-06-23] [失效連結]
  8. ^ Önge language - The Ethnologue, [202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30) 
  9. ^ Mann, Rann Singh. Andaman and Nicobar Tribes Restudied: Encounters and Concerns. Mittal Publications. January 2005. ISBN 9788183240109. 
  10. ^ D. Venkatesan (Winter 1990; posted online 2 March 2010), "Ecocide or Genocide? The Onge in the Andaman Islands". 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 14.4. Archived 2 August 2012 at archive.today.
  11. ^ A. N. Sharma (2003), Tribal Development in the Andaman Islands, page 64. Sarup & Sons, New Delhi.
  12. ^ A. N. Sharma (2003), Tribal Development in the Andaman Islands, page 72. Sarup & Sons, New Delhi.
  13. ^ "Little Andaman: a chronology". Frontline 16.9 (April-May 199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26 July 2014 at archive.today.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Blevins (2007:161頁)
  15. ^ 15.0 15.1 Blevins (2007:163頁)

書目[編輯]

  • Blevins, Juliette, A Long Lost Sister of Proto-Austronesian? Proto-Ongan, Mother of Jarawa and Onge of the Andaman Islands, Oceanic Linguistics, 2007, 46 (1): 154–198, S2CID 143141296, doi:10.1353/ol.2007.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