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蔭公墓
綠蔭公墓 | |
NYC Landmark No. 0149, 1197, 1233
| |
地點 | 紐約布魯克林區第25街500號 |
---|---|
坐標 | 40°39′09″N 73°59′28″W / 40.65250°N 73.99111°W |
佔地面積 | 478 acre(193 ha) |
建於 | 1838[1] |
建築師 | 公墓: 大衛·貝茨·道格拉斯 大門:理查德·M·尤約恩 禮拜堂: Warren & Wetmore 威爾溫室: G. Curtis Gillespie |
NRHP編號 | 97000228 |
NYCL No. | 0149, 1197, 1233 |
重要日期 | |
NRHP收錄 | 1997年3月8日[5][3]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7-01-23.</ref> |
指定NHL | 2006年9月20日[6] |
指定NYCL | 大門: 1966年4月19日[2] 威爾溫室: 1982年4月13日[3] 漢密爾頓堡公園道大門和墓地禮拜堂: 2016年4月12日[4] |
綠蔭公墓(英語:Green-Wood Cemetery)是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的一座公共墓園,建於1838年。建成之初的綠蔭公墓位於市郊的國王縣(Kings County,即今布魯克林),屬於因為紐約市區墓地擁擠而向外開拓的郊區公墓之一。公墓坐落於布魯克林的綠蔭高地,位於展望公園西南方向數街區之隔,介乎公園坡(Park Slope)、溫莎台(Windsor Terrace)、區立公園(Borough Park)、肯辛頓(Kensington)和日落公園(Sunset Park)之間的區域。1866年,保羅·金博格(Paul Goldberger)在《紐約時報》撰文,如是評論道:「紐約人的理想不過於居於第五大道,嬉於中央公園,葬於綠蔭公墓。」
公墓的大門在1966年經指定為紐約地標,作為訪客中心的威爾溫室(Weir Greenhouse)在1982年被選為地標。1997年,公墓列為美國史跡名錄,2006年經內政部評為美國歷史地標。2016年,漢密爾頓堡公園道(Fort Hamilton Parkway Gate)大門和墓地禮拜堂列為紐約地標。
綠蔭公墓是布魯克林真正意義上的首個公園,其成功為中央公園和展望公園的修建提供了靈感。
歷史
[編輯]綠蔭公墓內擁有布魯克林的制高點戰役山(Battle Hill)。該山高於海平面200英尺(約61米),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8月27日)長島戰役中一次重要的交戰在此爆發。1920年,由弗里德里克·拉克斯托(Frederick Ruckstull)設計的獨立戰爭紀念碑在公墓中揭幕,這尊密涅瓦女神的銅像與紐約港內的自由女神像遙呼相應。冰川消退留下的冰磧石令公墓的地形呈現多種樣式。據稱,墓園的設計靈感來自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然而,墓園的規劃顯然與仍保留亞歷山大·布朗尼亞(Alexandre Théodore Brongniart)軸對稱設計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不甚類似,反而更接近馬薩諸塞州劍橋的奧本山公墓,後者更具英式造園的自然主義風格。
建造墓園的構想來自布魯克林社會領袖亨利·皮爾龐特(Henry Evelyn Pierrepont)。藏於布魯克林歷史學會的皮爾龐特文件記載了籌劃墓園建設的資料。19世紀50年代,墓園曾一度是熱門的旅遊景點,在1860年代甚至是人流量僅次於尼加拉瀑布的第二大景點。19世紀下半葉,大多數知名的紐約人身後都會葬於此處。綠蔭墓地目前佔地面積478英畝(約1.9平方千米),擁有60萬座墳墓和7000棵樹木。宜人的風景和歷史古蹟始引遊人紛至沓來。
園內立有數個著名的紀念碑,包括德懷特·克林頓雕像和詹姆斯·布朗的家族紀念碑。布朗的六個家庭成員在1854年的北極號船難中喪生,所以這座紀念碑上有一艘被海浪吞噬的船。美國內戰期間,綠蔭墓地開闢了一塊用地專用於義務埋葬陣亡的北軍將士。故墓園內還有一座內戰紀念碑。
建築師理查德·厄普約翰(Richard Upjohn)為公墓設計了一個哥特復興式的大門。正門的修建從1861年開始,持續到了1865年,主要採用了新澤西貝爾維爾的褐石。雕刻師約翰·莫菲特(John M. Moffitt)在大門的新斯科舍石灰岩板上雕刻了一組聖經畫面,包括麻風病人和寡婦之子的復活,以及耶穌的重生。1958年,大門上新增了一塊紐約社區信託(New York Community Trust)頒發的地標指示牌,1966年該門被正式指定為紐約地標。
墓園內後來又新建了一些木質的遮風亭。其中一個為哥特復興風格,一個仿造了意大利別墅,還有一個模擬了瑞士小屋。在大門頂端的尖塔里居住着一群和尚鸚鵡,據稱它們是當年在運輸過程中逃脫鳥籠的鸚鵡的後代。
1876年12月5日,布魯克林劇院發生火災,導致至少278人喪生(另有說法超過300人喪生)。有103位不能確定身份的罹難者被安葬在墓園中的一個集體墓室。第五大道和25街路口,即墓園入口處有一個紀念安葬地的方尖碑。另有數十個驗明身份的遇難者被分別安葬在布魯克林的常青墓園。六名英聯邦士兵的墓也位於墓園中,均是英聯邦陣亡將士委員會的登記墳冢。其中三個是一戰的陣亡士兵,三個在二戰中犧牲,包括加拿大皇家空軍飛行員雷姆森· 威廉姆斯(Remsen Taylor Williams,1941年陣亡)。威廉姆斯的墓在施坦威墓室(Steinway Vault)中。
儘管綠蔭墓園名義上不隸屬任何宗教派別,但實際埋葬於此的逝者以社會地位較高的新教白人為主。早年公墓規定因觸犯法律而處死的罪犯(包括死於獄中的)均不可在此入土。然而,臭名昭著的政客威廉·特威德雖然於1878年在勒德洛街監獄服刑期間去世,但他和其家人仍成功規避了這條規定。
1911年,墓園的小禮拜堂落成。教堂由沃倫威特莫(Warren and Wetmore)建築行設計(該行設計了中央車站、海軍準將酒店和耶魯俱樂部),參照了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湯姆塔(克里斯托弗· 韋恩設計)。教堂在2001年經歷了一次修復。
1999年,非營利性的綠蔭墓地歷史基金會成立,旨在繼續保育、美化和教育類項目,以及通過擴大社區服務範圍令墓園成為布魯克林的一個文化機構。
2012年8月21日,綠蔭墓地發生一起嚴重的毀壞事件。兇徒據稱翻入圍欄進入墓園,並損毀了約50座紀念碑和紀念物。
2012年10月13日,一尊新的音樂天使雕像在墓園揭幕。原有的雕像在1959年被損毀。 這尊塑像是雕塑家詹卡羅·比亞吉(Giancarlo Biagi)和吉爾·布克(Jill Burkee)的作品,用於紀念路易·戈特沙爾克(Louis Moreau Gottschalk)。16天後,颶風桑迪席捲了墓園,導致至少292棵成樹、210塊墓碑和2個陵墓的不同程度損毀。這次風災帶來的損失估計高達50萬美元。
2012年12月,「公民美德的勝利」(The Triumph of Civic Virtue)雕像被移至公墓內。這尊20世紀初由弗里德里克·麥克莫尼斯(Frederick MacMonnies)設計的噴泉雕像因為明顯的性別歧視特徵而飽受爭議,曾數度遷址。
2013年8月,墓園和康涅狄格的辛辛那提協會合作,更新了園區內的標識,以體現戰役山地區在布魯克林戰役中的重要地位。
歷史基金會內戰紀念項目
[編輯]借着綠蔭公墓內戰紀念碑再揭幕所引發的熱情,歷史基金會內戰紀念項目順勢登場,以力求重新辨認和紀念埋葬在墓園中的內戰老兵。不少亡兵的墓碑早已陷入地中或被損壞,或銘文磨損。
流行文化
[編輯]電視劇《超膽俠》第二季「一分錢和一角錢」中,將弗蘭克·卡斯爾(Frank Castle)從基奇·愛利什(Kitchen Irish)手中救出後,馬特·默多克(Matt Murdock)將負傷的卡斯爾帶入墓園。 當警察逮捕弗蘭克時,鏡頭中馬特正站在墓園的正門頂端。
《鐵拳》第一季中,丹尼·蘭特(Danny Rand)與其家庭的紀念碑出現在墓園中。
參考資料
[編輯]- ^ Green-Wood Cemetery.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summary listing. National Park Service. September 14,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4, 2007).
- ^ Green-Wood Cemetery Gates (PD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April 19, 1966 [July 28, 20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2-02).
- ^ 3.0 3.1 Weir Greenhouse (PDF). New York City 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 April 13, 1982 [July 28, 20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6-25).
- ^ Hurley 2016,第1頁.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nris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Green-Wood Cemetery.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summary listing. National Park Service. September 14,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24, 2007).
Green-Wood Cemetery, established in 1838, was the largest and most varied of the early American rural cemeteries. Its scale, diverse topography, and intended civic prominence made it the prototype for how a cemetery with Picturesque landscaping could be created in contrast to the rapidly expanding cities of the 19th century. Inspired by Alexander Jackson Downing, the most nationally prominent landscape designer and author in antebellum America, David Bates Douglass conceived the overall plan for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executed with complementary Gothic Revival buildings by Richard Upjohn and his son Richard Michell Up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