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芬蘭
外觀
白色芬蘭旗幟 | |
用途 | 政府旗(海陸) |
---|---|
比例 | 17:26 |
啟用日期 | 1918年2月27日 |
廢止日期 | 1918年5月29日 |
形式 | 芬蘭國徽改造而來 |
白色芬蘭(芬蘭語:Valkoiset,瑞典語:De vita,俄語:Белофинны),是指在芬蘭內戰期間反對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的政治勢力。
背景
[編輯]白色芬蘭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基本上以反對共產主義勢力統治芬蘭為主。白色芬蘭的臨時國家元首是當時的參議院主席佩爾·埃溫德·斯溫胡武德,其軍隊由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指揮。
而在1914年至1917年間,有大量芬蘭人秘密前往德國接受軍事訓練,不少人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芬蘭內戰前夕返回。當時這批前往德國訓練的芬蘭人被稱之為「獵兵」。他們還獲得了德意志帝國的軍事支持。「獵兵」在芬蘭內戰中選擇支持白色芬蘭,並逐漸形成親白色芬蘭的武裝組織白衛隊。
發展
[編輯]芬蘭內戰期間,白色芬蘭與駐守在瓦爾考斯的紅軍展開激戰。[1]在白色芬蘭佔領了瓦爾考斯周邊地區之後,駐守在瓦爾考斯的1200名紅軍最終投降。這場戰鬥是芬蘭內戰的轉折點之一,因為此後白色芬蘭控制了芬蘭的北部地區。白色芬蘭的成功歸功於他們有更好的裝備,良好的組織以及內部團結一致。[2]
到1918年2月,白色芬蘭已經推進到波里、坦佩雷、拉赫蒂、拉彭蘭塔和維堡等城市北部地區,而這些城市南部地區依然被紅軍控制。[2]在德國將領呂迪格·馮·德·戈爾茨協助下,白色芬蘭佔領了赫爾辛基和坦佩雷,最終紅軍於4月逃往蘇俄,白色芬蘭佔領了整個芬蘭領土。1919年頒佈的芬蘭憲法奠定了芬蘭共和國,1920年芬蘭與俄羅斯簽署《塔爾圖條約》。現在的芬蘭共和國實際上是白色芬蘭的繼承者。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epora, Tuomas; Roselius, Aapo. The Finnish Civil War 1918: History, Memory, Legacy. Leiden: BRILL. 2014: 100. ISBN 9789004243668.
- ^ 2.0 2.1 Singleton, Fred; Upton, Anthony F. A Short History of Finlan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9, 110. ISBN 052164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