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廔管
外觀
Obstetric fistula | |
---|---|
![]() | |
長時間難產時,標示出現生產性廔管的高風險區域。母體和胎兒的後遺症繪圖。 | |
症狀 | 尿失禁或糞便失禁[1] |
併發症 | 抑鬱症、不孕和社會孤立[1] |
起病年齡 | 分娩[1] |
風險因素 | 難產、醫療資源匱乏、營養不良和未成年懷孕[1][2] |
診斷方法 | 依症狀,並可藉助亞甲藍[3] |
預防 | 適時進行剖宮產[1] |
治療 | 手術、導尿、諮商[1][3] |
盛行率 | 200萬 (發展中國家), 罕見 (發達國家)[1]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泌尿外科, 婦科學 |
ICD-10 | N82 |
生產性廔管又名產科瘺管(obstetric fistula)是一種因分娩而造成產道出現破洞的疾病[1] [2]。它可能位於陰道與直腸、輸尿管或膀胱之間[1] [4]。可導致尿失禁或糞便失禁[1]。併發症包括可能產生抑鬱症、不孕和社會孤立[1]。
危險因子包括難產、醫療資源匱乏、營養不良和未成年懷孕[1] [2]。可能的致病機轉是患處長時間血流不順[1]。通常依症狀診斷,並可藉助亞甲藍輔助診斷[3]。
適時進行剖宮產,幾乎可以完全預防它的發生[1]。通常以手術治療[1]。若及早治療,使用導尿管可能有助於癒合[3]。諮商服務可能有益[1]。預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亞洲、阿拉伯世界和拉丁美洲約有 200 萬女性患病,每年約有 75,000 個新例[1]。此現象在已開發國家非常罕見[1]。一般視它為一種貧窮病[5]。
參見
[編輯]- 雙染試驗
- 記錄片《格拉迪.格拉迪.吶喊》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Obstetric fistula. UNFPA -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8 May 2017 [1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December 2017) (英語).
- ^ 2.0 2.1 2.2 10 facts on obstetric fistula. WHO. May 2014 [1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December 2017).
- ^ 3.0 3.1 3.2 3.3 Creanga, AA; Genadry, RR. Obstetric fistulas: a clin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November 2007,. 99 Suppl 1: S40–6. PMID 17868675. doi:10.1016/j.ijgo.2007.06.021.
- ^ Setchell, Marcus E.; Hudson, C. N. Shaw's Textbook of Operative Gynaecology - 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3: 370 [2017-12-12]. ISBN 978-8131234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3) (英語).
- ^ Disch, Lisa; Hawkesworth, Mary.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eminist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21 [2017-12-12]. ISBN 97801993285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3)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廔管基金會
- 廔管照護
- 尼日丹雅瘺管中心報導, Nicholas D. Kristof, 紐約時報, 14 Jul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