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無政府龐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政府龐克(英語:Anarcho-punk/anarchist punk)[1]是指推廣無政府主義龐克搖滾。一些人會以其代指任何帶有無政府主義成分的龐克,比如出現了有關歌詞的地殼龐克英語Crust punk硬蕊龐克民謠龐克英語folk punk

歷史

[編輯]
克拉斯英語Crass於1984年的演出。它在往龐克文化引入無政府主義理念這件事上擔當重要角色。

1977年以前

[編輯]

一些1960年代後期的前龐克樂隊成員信奉無政府主義。比方說德國藍調搖滾樂隊陶瓷、石頭和碎片英語Ton Steine Scherben便出現有關情況;鷹族雄風樂團英語Hawkwind粉色仙子英語Pink Fairies、叛逆者(The Deviants)、埃德加·布勞頓樂隊(Edgar Broughton Band)等英國地下樂隊也有人信奉之。該些樂隊跟底特律的MC5一起開創把搖滾跟激進政治理念結合起來的先河,並向公眾注入了搖滾可傳達社會政治信息的理念。激浪派達達主義垮掉的一代憤怒的青年情境主義國際核裁軍運動五月風暴等前衛藝術與政治運動,亦為無政府龐克的前身。死甘迺迪樂隊的潔洛·比亞弗拉英語Jello Biafra稱,易皮士影響了他的行動和思考方式[2][3]

1977年以後

[編輯]

1970年代,英國民眾對無政府主義的興趣因龐克搖滾的出現而大增。情境主義藝術家傑米·里德英語Jamie Reid性手槍設計的各類推廣作品,以及樂隊的首張單曲《英國無政府狀態英語Anarchy in the U.K.》,皆推動了有關情況的出現[4]。不過,早期龐克挪用無政府主義意象的原因並不在於推廣無政府主義,而是為了其所帶來的喜劇感或衝擊感,少部分則以此表達對享樂式自由的追求[5][6]克拉斯英語Crass毒女孩英語Poison Girls可能是首批認真地傳達無政府主義理念的樂隊[5]。他們以所賺得的錢租了一處空間,並把之命名為沃平自治中心英語Wapping Autonomy Centre。此一舉動啟發了倫敦其他靠着佔地得來的自治社區中心,比如舊肯特路(Old Kent Road)的救護站、伊比利亞中心英語Centro Iberico、上街(Upper Street)的茉莉咖啡館(Molly's Café)、高貝里及伊斯靈頓站對面的賓果遊戲廳[7]。無政府龐克的理念及審美很快就為一些樂隊所接受,包括流動粉色印度人(Flux of Pink Indians)、亞人類(Subhumans)、衝突(Conflict)[8]

這股浪潮於1980年代早期來到了利茲。當地主打這種風格的樂隊有磨輪(Abrasive Wheels)、被逐者(The Expelled)、標誌A.D.(Icon A.D.)[9][10][11]春巴旺巴亦於此時創立,不過沒過多久,它的聚焦點就由無政府主義轉移至對抗性政治活動。儘管他們持反對企業的立場,但最後還是跟EMI簽訂了合約,使得他們1997年的單曲《怦然心動》(Tubthumping)能夠躋身於英國單曲排行榜第2位[12]

除了上述樂隊外,部分地殼龐克樂隊也加入了無政府龐克的風格,比如反宗派(Antisect)、反體系(Anti System)、褻瀆(Sacrilege)、阿米比斯英語Amebix[13]。像狂獸屍身樂團死亡汽油彈英語Napalm Death極端噪音恐怖英語Extreme Noise Terror般的早期英國輾核樂隊同樣參與了1980年代的無政府龐克浪潮,不過他們亦開始接受其他音樂風格,比如極端金屬、美式激流核英語thrashcore[14]

意識形態

[編輯]

一般而言,無政府龐克樂隊會跟無政府主義的古典學派劃界,包括集體無政府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無政府共產主義。再加上他們偏向於和平主義的特點,皆使得他們跟當時眾多無政府主義運動沾不上邊。該些樂隊大多支持動物權利、勞工權利、反戰運動,反對大企業[15]

無政府龐克的參與者對於龐克運動的主流,乃至青年文化有所批判。像死甘迺迪和克拉斯般的樂隊曾寫出批評大企業利用龐克文化的歌曲;他們亦在作品當中抨撃光頭黨地板舞者、出賣自己的人、龐克當中的暴力成分[8][16]

儘管龐克文化跟嬉皮士呈敵對狀態,但嬉皮士反文化的理念卻對無政府龐克產生了一定影響。克拉斯明確表示他們跟嬉皮士反文化是有關的[8][16]

直接行動

[編輯]

無政府龐克的參與者一般支持直接行動,不過實踐方式千差萬別。儘管他們的策略各有不同,但他們一般都會互相合作。由於參與者大多為和平主義者,故此他們會以非暴力手段去達至目的,包括非暴力抵抗拒絕工作佔屋、破壞經濟、垃圾搜尋塗鴉文化干擾免費素食主義杯葛公民不服從黑客行動主義、惡搞商業和政治廣告。另一些參與者則接受以暴力或毀壞他人財產的方式來改變社會。比如說參與騷亂破壞、切斷電線、阻礙獵殺動物者,乃至黑群式行動、放置炸彈。許多無政府主義者認為暴力一詞並不適用於毀壞他人財產,因為這樣做的目的並不在於操控他人或機構,而是在於控制物件[17][18]

DIY龐克倫理

[編輯]

不少無政府龐克樂隊支持DIY倫理。他們為此創造了一句反對大型唱片公司的口號:「要DIY,不要EMI[19][20][21]

曲風與美學

[編輯]

無政府龐克樂隊往往不太注重特定的音樂表達形式,反而較注重整體上的美感——創作過程、專輯、現場佈置、政治信息、樂隊成員的生活方式,統統都是側重點[22]。克拉斯將封面設計者和效果製作人員列為樂隊成員,因為他們認為傳達的信息比起音樂本身更為重要[8][22]。龐克美學並不介意手段和技術力的多寡優劣,當事人仍可籍著有限的手段來表達自己,創作出動人而嚴肅的作品[22][23]。樂隊的歌詞沒有按著一般搖滾慣例創作的情況並不罕見,但例外還是有的,比方說查巴旺巴的後期歌曲能夠兼及無政府龐克和流行音樂兩者的元素[24]

像克拉斯、衝突、查巴旺巴般的樂隊會同時採用男女主音歌手[25][26][12][27]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Anarchist Punk. allmusic.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2. ^ Vander Molen, Jodi. Jello Biafra Interview. The Progressive.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5). 
  3. ^ Colurso, Mary. Jello Biafra can ruffle feathers. The Birmingham News. 2007-06-29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2). 
  4. ^ Cross, Rich. ”There Is No Authority But Yoursel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in British Anarcho-Punk. Music and Politics. [2020-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5. ^ 5.0 5.1 Dines, Mike. No Sir, I Won't: Reconsidering the Legacy of Crass and Anarcho-punk. Academia.edu. [2013-05-29]. 
  6. ^ Savage, Jon. England's Dreaming, Revised Edition: Anarchy, Sex Pistols, Punk Rock, and Beyond. St. Martin's Griffin. 2002: 204. ISBN 978-0312288228. 
  7. ^ Berger, George. The story of Crass. London: Omnibus Press. 2006: 193. ISBN 1-84609-402-X. 
  8. ^ 8.0 8.1 8.2 8.3 Berger, George. The story of Crass. London: Omnibus Press. 2006: 67–68. ISBN 1-84609-402-X. 
  9. ^ Glasper, Ian. Burning Britain: The History of UK Punk 1980–1984. : 165. 
  10. ^ ABRASIVE WHEELS. [201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11. ^ Glasper, Ian. The Day the Country Died: A History of Anarcho Punk 1980–1984. : 385. 
  12. ^ 12.0 12.1 Music in Leeds vol.3. The City Talking. [2020-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13. ^ Von Havoc, Felix. Rise of Crust. Profane Existence. 1984-01-01 [2008-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5). 
  14. ^ Glasper 2009, p. 11
  15. ^ CROSS, RICH. “There Is No Authority But Yourself ”: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in British Anarcho-Punk. [2020-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16. ^ 16.0 16.1 ...In Which Crass Voluntarily Blow Their Own.... Southern Record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3). 
  17. ^ César Chavez on the Pragmatics of Violence.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merican Philosophy (SAAP).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8. ^ Fringe anarchists in middle of violent demonstrations.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9). 
  19. ^ Maximum Rocknroll (255): 14. 2004. 
  20. ^ Peace News for Nonviolent Revolution (2236–2259): liv. 1985. 
  21. ^ DIY (not EMI) in 2010. Thee Faction. [201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22. ^ 22.0 22.1 22.2 Anarchist Punk. allmusic.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23. ^ David Byrne; Jeremy Deller. Audio Games. Modern Painters. 2010-03-01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4). I think I embrace a bit of the punk aesthetic that one can express oneself with two chords if that’s all you know, and likewise one can make a great film with limited means or skills or clothes or furniture. It’s just as moving and serious as works that employ great skill and craft sometimes. Granted, when you learn that third chord, or more, you don’t have to continue making "simple" things, unless you want to. Sometimes that’s a problem. 
  24. ^ Chumbawamba’s Long Voyage. Jacobin.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25. ^ Colin Larkin (編). The Virgin Encyclopedia of Eighties Music Third. Virgin Books. 2003: 124/5. ISBN 1-85227-969-9. 
  26. ^ Griffin, Joh. Nausea Biography by John Griffin. AllMusic. [2020-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9). 
  27. ^ Rimbaud, P. ...EXIT – 'The Mystic Trumpeter, Live at the Roundhouse 1972'. Exitstencil Recordings. 2013.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