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烏克蘭獨立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克蘭獨立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1917年基輔索菲亞廣場舉行的親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示威遊行。
日期1917年11月8日 – 1921年11月17日
(4年1周又2天)
地點
歐洲東部和中部
結果 布爾什維克波蘭勝利
領土變更 烏克蘭大部份地區組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西烏克蘭併入波蘭
參戰方
 烏克蘭 (1917–21)
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1918–19)
盟友:

 德國 (1918)
 波蘭 (1920–21)
蘇維埃烏克蘭 (1917–18, 1918, 1919–21)
 蘇俄 (1917–21)
馬赫諾運動

烏克蘭國 (1918)
南俄羅斯英語South Russia (1919–1920) (1918–20)


 德國 (1917–18)


 波蘭 (1918–19)
 羅馬尼亞 (1918)


協約國:

 法國 (1919)
 希臘 (1919)
指揮官與領導者
西蒙·彼得留拉
米哈伊爾·格魯舍夫斯基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赫列科夫英語Oleksander Hrekov
葉夫根尼·葉梅利亞諾維奇·彼得魯舍維奇
米哈伊洛·奧梅利安諾維奇-帕夫連科英語Mykhailo Omelianovych-Pavlenko

斯坦尼斯拉夫·科西奧爾
格里戈里·彼得羅夫斯基
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
亞歷山大·葉戈羅夫
米哈伊爾·瓦西里維奇·伏龍芝


內斯托爾·馬赫諾

帕維爾·斯科羅帕茨基
安東·鄧尼金
彼得·尼古拉耶維奇·弗蘭格爾


烏克蘭革命起義軍: 103,000 (peak)


德意志帝國陸軍


波蘭陸軍:
190,000 (peak)
羅馬尼亞武裝部隊:
4,000 (peak)
兵力
烏克蘭人民軍:
100,000 (peak)
烏克蘭加利西亞軍隊: 70,000 (peak)

蘇聯紅軍


烏克蘭革命起義軍: 103,000 (peak)

志願軍 (俄羅斯):
40,000 (peak)


德意志帝國陸軍


波蘭陸軍:
190,000 (peak)
羅馬尼亞武裝部隊:
4,000 (peak)
傷亡與損失

赫爾曼·馮·艾希霍恩 


波蘭第二共和國 約瑟夫‧畢蘇斯基
羅馬尼亞王國 歐內斯特·布羅斯塔努

烏克蘭獨立戰爭烏克蘭語Українська революція羅馬化Ukrainska revoliutsiia直譯「烏克蘭革命」;又稱蘇維埃-烏克蘭戰爭)是1917年至1921年持續發生的一場戰爭,該戰爭導致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建立和發展並併入了蘇聯

不同政府、政治和軍事力量捲入了這一系列的軍事衝突。交戰方包括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布爾什維克德國和奧匈帝國部隊、白俄志願軍和波蘭第二共和國部隊。在俄國二月革命(1917年3月)之後,他們為控制烏克蘭而發生戰鬥。協約國中的羅馬尼亞法國也參與其中。這場鬥爭從1917年2月持續到1921年11月,最終烏克蘭領土被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分治。

背景

[編輯]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的東線就在烏克蘭,雖然傷亡眾多,但部分收復了沃里尼亞和加利西亞東部。

二月革命刺激了烏克蘭的民族主義情緒並成立了中央拉達,沙皇軍隊中的烏克蘭族軍官對帝國的未來失去了信心,因而轉投中央拉達。

俄國革命後的烏克蘭

[編輯]

這一切導致了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並迅速蔓延到整個帝國。1917年11月的基輔起義導致俄羅斯臨時政府軍在首都失敗。不久之後,中央拉達基輔掌權,而布爾什維克在1917年12月下旬在東部城市哈爾科夫建立了一個蘇維埃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最初也被稱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針對基輔中央拉達政府的敵對行動立即開始。在這種情況下,拉達1918年1月22日宣佈烏克蘭獨立,並與俄羅斯斷絕關係。蘇俄對烏克蘭獨立之反應與波羅的海三國一樣,其拒絕承認烏克蘭獨立,並在不久後入侵烏克蘭。雖然他們奮力抵抗,但終究失敗

德國干預(1918年)

[編輯]

面對迫在眉睫的失敗,拉達轉向其仍然敵對的對手——同盟國——尋求休戰和聯盟,德軍隨後同意以獲得軍糧,德國與烏克蘭聯軍佔領基輔(3月1日),在一個月內把布爾什維克清除出烏克蘭,並於6月與布爾什維克進行和平談判(當時已是烏克蘭國

戰事重啟(1919年)

[編輯]

德國戰敗後,列寧政府幾乎立即廢除了他們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托洛茨基將其描述為「沒有戰爭就沒有和平」——併入侵烏克蘭和其他在德國保護下成立的東歐國家。同時,同盟國的瓦解影響了前奧地利的加利西亞,那裏居住着烏克蘭人和波蘭人。烏克蘭人在東加利西亞宣佈成立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WUNR),希望與烏克蘭人民共和國(UNR)聯合,而東加利西亞的波蘭人——主要集中在利沃夫(烏克蘭語:Lviv)——效忠於新成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雙方的敵意越來越大。1919年1月22日,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和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基輔簽署了聯合法案。到1919年10月,在烏克蘭加利西亞軍隊的WUNR的是由波蘭軍隊擊敗波蘭-烏克蘭戰爭和東加利西亞被吞併了波蘭;在巴黎和平會議1919年授予東加利西亞波蘭25年。

在西烏克蘭戰事正烈的同時,蘇俄也於1月6日從被佔據的哈爾科夫入境,佔領了切爾尼戈夫(1月12日),波爾塔瓦(1月20日),葉卡捷琳諾斯拉夫(1月26日),並於2月5日佔領基輔

波蘭介入(1920年)

[編輯]

再次面臨迫在眉睫的失敗,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轉向了它的前對手波蘭;1920年4月,約瑟夫·畢蘇斯基西蒙·彼得留拉在華沙簽署了一項軍事協議以對抗布爾什維克。就像以前與德國結盟一樣,這一舉動部分犧牲了烏克蘭的主權:彼得留拉承認波蘭對加利西亞的吞併。

波蘇議和

[編輯]

華沙戰役結束後不久,布爾什維克要求與波蘭議和。波蘭人精疲力竭,不斷受到西方政府和國際聯盟的壓力,其軍隊控制了大部分有爭議的領土,願意進行談判。與此同時,彼得留拉的烏克蘭軍隊(現在擁有23,000名士兵)控制着緊鄰波蘭東部的領土,他們計劃於11月11日在烏克蘭發動進攻,但在11月10日遭到布爾什維克的襲擊。到11月21日,經過多次戰鬥,他們被驅逐進入波蘭控制的領土。

後果

[編輯]

1922年,蘇聯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稱為加盟國之一。 在新國家中,烏克蘭人在本土化和烏克蘭化時期享有名義上的國家地位。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