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歷史
外觀
溫州歷史悠久,古代稱甌越。溫州歷史上以造紙、造船、鞋革、繡品、漆器著稱,亦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之一。北宋時成為當時的港口重鎮,被朝廷闢為對外貿易口岸,南宋時海上貿易尤其發達,是四大海港之一,至今仍為浙南、閩北貨物進出的咽喉。晉人郭璞在《山海經》中描述溫州的地形為「甌居海中」,這是有關「甌」的最早文字記載之一。據晚清學者孫詒讓考證,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因世異字,故「甌」從夏始。[1]
史前
[編輯]先秦
[編輯]- 約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今溫州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0餘處,出土有石犁、石鐮、石斧、石錛、石刀、石鑿、石鏃、石網墜、石矛及紡輪等勞動工具。尚有夾炭陶片和夾粗沙陶片。先民從事漁獵和耕作。
- 前472年-前138年,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開始分封子弟為公侯,東甌公被封在東甌越地,建東甌國,大致在今日浙東南的溫州市和台州溫嶺一帶。東甌,現在仍是浙江省溫州市的古稱。
- 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破越國,殺越王無疆。部分越族遷往東甌定居。
秦漢
[編輯]-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
- 前192年(西漢惠帝三年)惠帝劉盈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俗稱東甌王。
- 138年(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分章安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西猶兼處州地,戶不滿萬。縣始於甌江北岸。是為溫州建縣之始。
- 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析臨海郡溫嶠嶺以南地區置永嘉郡,治所設於永寧,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建郡城於甌江南岸,相傳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後名鹿城。是為永嘉建郡之始。
漢後至五代
[編輯]- 422年(南朝寧武帝永初三年)謝靈運貶寧永嘉,遍歷諸縣,多有題詠,成為山水詩鼻祖。前此數年,鄭緝之撰《永嘉群記》,是溫州最早的地主志,今存孫詒讓輯本一卷。
- 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合併,稱永嘉縣,屬處州。後三年,處州改名為括州。州治設於括蒼(今麗水市)。
- 607年(隋煬帝大業三年)改括州為永嘉郡,郡治仍於括蒼。轄永嘉、括蒼、松陽、臨海四縣,計10542戶。
- 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永嘉郡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縣置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四縣。(今一些網友為了避政府嫌,在論壇里稱溫州為東州)
- 624年(唐武德七年)樂成併入永寧,稱永嘉縣。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 724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溫州為永嘉郡,轄四縣,共計42814戶,241690口。
- 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復改永嘉郡為溫州。是年,以李胥為監鹽官。
- 914年(五代後梁末帝乾代四年)橫陽改名為平陽縣。
宋元明
[編輯]- 997年(北宋太宗至道三年)溫州復升為州,屬兩浙路,領永嘉、樂清、平陽、瑞安四縣。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二年)溫州所產蠲紙,始於唐代,潔白堅滑,在北宋時列為貢品。另有漆器以精美著稱,至南宋時,稱「天下第一」。
- 1265年(南宋度宗咸淳元年)8月,升溫州為瑞安府。
-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溫州改路為府,轄永嘉、樂清、瑞安、平陽四縣。
- 1369年(明洪武二年)設溫州衛,下轄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
清朝
[編輯]-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3月,清廷為斷絕沿海人民與鄭成功聯繫,下遷界令:樂清移治大荊;永嘉棄茅竹嶺以東地,瑞安離海5里為界;平陽內遷10界。魚鹽之利盡失,海外貿易中斷。
- 1670年(清聖祖康熙九年)浙江省下設溫處道,轄溫州、處州兩府。
-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月,置浙海關於寧波,下設溫州、瑞安、平陽等15個海關分口。溫州分口下設狀元橋、寧村、黃華、蒲岐四個旁口。1728年(清世宗雍正六年)設置玉環廳,洞頭列島屬之。至此,溫州府隸五縣一廳。
近現代
[編輯]-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7月5日,英軍侵入定海,溫州告急。
-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是年,先後有廣濟、普濟、海晏等輪航行溫州、上海間。瑞安許啟疇、陳虬等創辦心蘭書社,為溫州最早的圖書館。
- 1876年(清光緒二年)9月13日,簽訂中英煙臺條約,辟溫州通商口岸。
- 1884年(清光緒十年)10月4日,溫州民眾在澤雅人柴岩榮帶領下,焚燒城西、周宅祠巷等處教堂,並搗毀英稅務司住所。
-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2月,孫詒讓、黃紹箕等創辦瑞安算學書院,定名瑞安學計館。
-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孫詒讓倡辦溫州師範學堂。永瑞輪船公司開辦,備有小火輪航行於溫瑞塘河。
-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6月21日,孫詒讓逝世。是年,大清銀行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在溫州設立分號。
- 1911年(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中華民國建立,11月29日,溫州組成軍政分府,徐定超任臨時都督。
- 1912年2月撤道廢府,1914年6月依原溫處道轄區置甌海道,道尹公署設於府學。
-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
- 1919年6月,溫州學生響應五四運動,出版《救國講演周刊》,抵制日貨,查禁漏海。
- 1924年12月,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立,接受上海的黨中央直接領導。
- 1930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在永嘉五□建第十縣政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於舊道臺衙署。
- 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 1935年9月,紅軍挺進師轉戰浙南,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
- 1941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從平陽遷入溫州地區,次年2月8日省委書記劉英在溫被捕。
-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軍曾經三度攻佔溫州,第一次為1941年4月19日至5月1日,第二次為1942年7月11日至8月15日,第三次為1944年9月8日至1945年6月17日。
-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當代
[編輯]- 1949年5月7日解放軍葉芳部進駐溫州,建立溫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3]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中共建政後,第五專區改稱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
- 1949年10月8日,解放軍二十一軍六十三師佔領大門島及洞頭列島。
- 1950年7月6日,中華民國國軍江浙人民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呂渭祥率2000多官兵進攻洞頭,由於實力懸殊,解放軍撤離洞頭,1952年1月15日,洞頭全境易手。
- 1955年一江山島戰役後,中華民國國軍撤出浙南島嶼,浙江全境易手。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在浙江的全部領土。
- 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併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 1984年溫州被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開放城市。
- 2009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開發,為溫州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溫州與福州、泉州、廈門、汕頭被定為海西經濟區五大龍頭城市。
- 2016年5月,經國務院批覆,溫州正式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
參考文獻
[編輯]- ^ 温州文博会力秀“瓯越工匠”-新华网. [2021-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2).
- ^ 老鼠山遗址:史前温州人的探寻遥望. 溫州日報網. 2010-05-22 [2012-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中文(中國大陸)).
- ^ 解放军赶周岩入海--党史频道-人民网. [2021-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2).
- ^ 浙江温州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網. 2016-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