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圍城戰 (1673年)
外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8月22日) |
波恩圍城戰 | |||||||
---|---|---|---|---|---|---|---|
法荷戰爭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法國 明斯特主教國 |
荷蘭共和國 神聖羅馬帝國 西班牙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威廉三世 (奧蘭治) 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 | |||||||
兵力 | |||||||
10,000名荷蘭士兵 15,000名西班牙士兵 |
波恩圍城戰發生於1673年11月3日至12日,是法荷戰爭中的一場圍城戰。為逼退路易十四的法軍,荷蘭在1673年發動反攻。威廉三世率領的荷軍、西軍以及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率領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包圍了位於波恩的駐軍(由法軍、明斯特主教國、科隆選侯國組成)。經過九天的圍城後,聯軍攻陷了波恩並俘虜了守軍。
前事和過程
[編輯]伯恩當時是法國和與之同盟的科隆選侯國的重要要塞。雖然法國軍隊佔領多座德國城市,但是信奉天主教的德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卻一直不願與新教的荷蘭國會聯盟。一直到法國佔領了阿爾薩斯的科爾馬和與支持皇帝的特里爾後他才放棄親法政策,決定對路易十四作戰。法國進攻西屬尼德蘭、荷蘭共和國和德國城市後德國皇帝、西班牙軍隊和荷蘭軍隊的第一個攻勢是朝向伯恩。這一步使得法國大吃一驚。經過一系列敗仗後法軍不斷撤退。威廉三世帶領的荷蘭軍隊以及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率領的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逼近伯恩,他們的目的在於切斷法國通過萊茵河給其軍隊提供補給。
科隆選帝侯和大主教從他的首都伯恩逃亡科隆。1673年11月3日皇帝軍隊的前鋒抵達伯恩。11月8日皇帝軍隊開始炮轟伯恩。1673年11月12日伯恩的守兵投降。他們可以撤出伯恩,甚至可以把兩門炮帶到諾伊斯。
後果
[編輯]伯恩被佔領後科隆選帝侯和明斯特采邑主教被迫與荷蘭談和。1674年4月22日明斯特采邑主教區簽署和平條約,5月11日科隆選帝侯國也簽署和平條約。法國不但失去了兩個盟友,而且它無法通過萊茵河補給它在荷蘭的軍隊。多次對荷蘭洗劫後法軍撤出。英國也不想繼續與荷蘭作戰因此開始和談。
在從伯恩撤出時法軍不得不把一座當時現代化的船橋留下[1]。
書籍
[編輯]- Franz H. Ungewitter: Geschichte der Niederlande. 第一卷: Geschichte der Niederlande bis mit dem Jahre 1830. Hinrichs, Leipzig 1832, S. 186, (Digitalisa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eorg Bernhard Depping: Geschichte des Krieges der Münsterer und Cölner, im Bündnisse mit Frankreich, gegen Holland in den Jahren 1672, 1673 und 1674. Theissing, Münster 1840, 199–292頁, (數據化版本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