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法西戰爭 (1635年—1659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西戰爭

沙丘戰役中的蒂雷納子爵
日期1635–1659
地點
領土變更 法國得到比利牛斯山諾曼底
參戰方
第一階段: 1635–1648年
 法蘭西王國
 荷蘭
薩伏依公國 薩伏依公國
帕爾馬公國 (1635–1637)
第二階段: 1648–1659年
 法蘭西王國
薩伏依公國 薩伏依公國
 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聯邦 (1657–1659)
第一階段: 1635–1648年
西班牙 西班牙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

第二階段: 1648–1659年
西班牙 西班牙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蘭西王國 蒂雷納子爵
法蘭西王國 大孔代親王(至1652)
法蘭西王國 讓·德·加西永英語Jean de Gassion
法蘭西王國 塞薩爾·舒瓦瑟爾
法蘭西王國 查爾斯·德拉波特英語Charles de La Porte
荷蘭共和國 奧蘭治親王
伯納德·馮·魏瑪
西班牙 紅衣主教斐迪南
法蘭西王國 大孔代 (1652起)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梅羅英語Francisco de Melo
神聖羅馬帝國 利奧波德·威廉
西班牙 約翰·約瑟夫英語John of Austria the Younger
西班牙 卡拉塞納侯爵英語Luis de Benavides Carrillo, Marquis of Caracena
西班牙 佩德羅三世英語Pedro Fajardo, 5th Marquis of Los Vélez
傷亡與損失
法蘭西王國 200,000人-300,000人傷亡 西班牙 288,000以上人死亡或失蹤[1]

法西戰爭於1635年至1659年間在法國和西班牙之間進行,雙方在不同時期都得到了不同盟友的支持。第一階段從1635年5月開始,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被認為是三十年戰爭的相關衝突。第二階段持續到1659年,直到簽訂《比利牛斯條約》。

瑞典神聖羅馬帝國尋求賠款之後,法國首相黎塞留西班牙宣戰,因為法國領土被哈布斯堡王朝包圍,成為法國稱霸的最大障礙。這場衝突是法國對三十年戰爭的目標的延續,法軍很快入侵意大利北部,佔領西班牙哈布斯堡的領土,西班牙節節敗退。

西戰爭於1659年在《比利牛斯條約》的簽訂下結束,法國得到比利牛斯山脈,並稱霸歐洲。

註腳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Ortiz, p. 95; 28.8萬人死亡或失蹤 (佔了所有入伍的西班牙軍隊的25%至30%,這項數據很可能被低估,因為有一些城鎮並沒有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