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梁鴻
詩人隱士
梁鴻
東漢高士梁鴻(蘇州石像)
時代東漢
主君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
伯鸞
籍貫扶風平陵
出生約26年
《五噫歌》、《適吳詩》、《思友詩》

梁鴻(約26年—?),伯鸞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人,東漢詩人、隱士

生平[編輯]

梁鴻的父親梁讓王莽當朝時為城門校尉,寓居在北地郡,後死於此。當時梁鴻尚幼,又逢亂世,只得卷席而葬之。

東漢初入太學,梁鴻注重節操、飽讀群書,卻從不著述。學畢後,在上林苑放豬為生。曾經不慎失火,梁鴻就尋訪到受災人家,欲以其全部的豬拿來做賠償,主人還認為太少,梁鴻就給他們做雜務。那家鄰居的老人們看出梁鴻不是一般人,都責怪主人,讚揚梁鴻忠厚老實。從此主人才敬佩梁鴻,把豬全部還給梁鴻,梁鴻不受而回鄉。後聽聞同縣孟家之女有德無容,其嫁夫「欲得賢如梁伯鸞者」,於是娶之,為其取名孟光,取表字德曜。後與其妻入霸陵山隱居,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

漢明帝曾興建北宮,到漢章帝建初五年,梁鴻出函谷關過京城,看見宮殿豪奢,因作《五噫歌》諷刺。漢章帝聞知後責備梁鴻,並下詔搜捕,梁鴻遂改姓運期,改名為耀。後梁鴻南逃至吳,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為其傭耕。東家見孟光進食不敢仰視梁鴻,舉起盤子高得與自己的眉毛平齊,「舉案齊眉」,認為妻對夫如此敬重,絕非平常傭工,乃以禮相待。從而梁鴻得以閉門著書十餘篇。梁鴻死後,伯通將其葬在吳要離墓旁,吳地的鄉里人都認為「要離烈士,而伯鸞清高,可令相近」。葬後,其妻子回到老家扶風[1]

著作[編輯]

梁詩僅存三首,載於《後漢書》,即《五噫歌》、《適吳詩》、《思友詩》。從形式看仍以騷體為主,略有變化。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後漢書·卷83》,出自范曄後漢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東觀漢記

參考[編輯]

  1. ^ 范曄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