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適
梁適 宋朝太傅、政治家、歷史家、軍事家 | |||||||||||||||||||||
---|---|---|---|---|---|---|---|---|---|---|---|---|---|---|---|---|---|---|---|---|---|
中書門下省同平章事 | |||||||||||||||||||||
前任:龐籍 繼任:劉沆 | |||||||||||||||||||||
北宋宰相 | |||||||||||||||||||||
國家 | 宋朝 | ||||||||||||||||||||
時代 | 北宋 | ||||||||||||||||||||
主君 | 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 | ||||||||||||||||||||
姓名 | 梁適 | ||||||||||||||||||||
字 | 仲賢 | ||||||||||||||||||||
勛官 | 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 觀文殿大學士 集賢殿大學士 太傅 | ||||||||||||||||||||
散階 | 司空兼侍中 | ||||||||||||||||||||
位階 | 正一品 | ||||||||||||||||||||
比秩 | 一千一百石 | ||||||||||||||||||||
封爵 | 雍國公 | ||||||||||||||||||||
族裔 | 漢族 | ||||||||||||||||||||
籍貫 | 鄆州 | ||||||||||||||||||||
祖籍 | 夏陽 | ||||||||||||||||||||
出生 |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 山東鄆州須城 | ||||||||||||||||||||
逝世 |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 家中 | ||||||||||||||||||||
諡號 | 莊肅 | ||||||||||||||||||||
| |||||||||||||||||||||
出身 | |||||||||||||||||||||
以蔭入仕, 景祐元年 進士及第 | |||||||||||||||||||||
經歷 | |||||||||||||||||||||
先以蔭任秘書省正書,後徒任梧州知府 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進士後主管淮陽軍。後任審刑詳議官,拜右正言 寶元元年(1038年)任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令。後任兗州知府整理萊蕪冶鐵業 慶曆三年(1043年),任樞密直學士,拜吏部郎中知延州府兼陝州巡按御史,留為翰林學士 後主管審刑院,再升為樞密副使 皇佑四年(1052年)為參知政事 皇祐1053年~1054年間中書門下同平章事、拜集賢殿大學士 嘉祐三年(1058年)定國軍節度使、并州知府兼鄜延路經略使 回京後,知河陽,領忠武、昭德二鎮、檢校太師,復為觀文殿大學士。以太子太保開府儀同三司致仕,進太傅 | |||||||||||||||||||||
著作 | |||||||||||||||||||||
注《梁灝制誥》 | |||||||||||||||||||||
修《起居注》 |
梁適(1000年—1070年),字仲賢。宋朝鄆州須昌(今東平縣州城鎮)人。
生平
[編輯]咸平三年(1000年)在山東東平出生。梁固之弟,梁灝第三子,梁適早年以父蔭為官,將其父的遺文與自己的文章整理後上獻,宋真宗看後說:「梁灝有子矣!」授秘書省正字。後為開封工曹,知崑山縣。徒梧州為官時,停止南漢時的民間折稅。
景祐元年(1034年),梁適考中進士後主管淮陽軍,上奏皇帝減少硬派給京東路百姓的絲綢一百三十萬。論景祐赦書不當錄用朱梁後,宋仁宗記其名,尋召為京師任審刑詳議官。
有一次,與同院燕肅申奏何次公一案,皇帝環顧左右說:「次公好象是漢代一個人的字。」燕肅不能回答,梁適說道:「蓋寬饒、黃霸都是字次公。」皇帝聽了很高興,問起家世,對梁適更加器重。後來,宰相打算讓梁適任提點刑獄,皇帝說:「暫時把他留一留,等諫官一職空缺時,讓他補上去。」於是,拜右正言。
林瑀根據皇帝的安排在天章閣為皇帝講課,梁適上書指出他講錯的地方。又上書說:「夏守贇擔任將領卻沒有功勞,不適合再掌管朝廷機密事項。」正值妻子的父親任中師執掌權力,梁適為避嫌改任直史館,修《起居注》。
寶元元年(1038年),奉命出使陝西,與范仲淹一起向皇帝提出十幾條邊防要事。回京後改任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令。寶元二年(1039年),出任兗州知府,在萊蕪鐵冶實行以募代役,年產有羨鐵百餘萬斤。慶曆三年(1043年),任樞密直學士,拜吏部郎中知延州府兼擢陝州巡按御史事。後告歸治葬,過京師,得入見,自言前為朋黨擠逐,留為翰林學士。 慶曆六年,御史交劾之,以侍讀學士知澶州,徙秦州。後主管審刑院,擢樞密副使。
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儂智高舉兵反宋,五月破邕州。梁適推薦狄青征伐並獲勝,升為參知政事。皇祐1053年~1054年間,梁適官拜中書門下同平章事、為集賢殿大學士。
御史馬遵、吳中復極論其貪黷怙權,罷知鄭州。京師茶賈負公錢四十萬緡,鹽鐵判官李虞卿案之急,賈懼,與吏為市,內交於適子弟,適出虞卿提點陝西刑獄。及罷,帝即還虞卿三司官職。適復加觀文殿大學士、知秦州。後來,邊疆羌人為患,梁適備牛、酒說服羌人頭領;徙永興軍。
嘉祐三年(1058年),西夏強佔屈野、河西等良田,朝廷命梁適為定國軍節度使、并州知府兼鄜延路經略使處理,並收復被夏人佔領的土地六百里,劃定與夏人的邊界。 還,知河陽,領忠武、昭德二鎮、檢校太師,復為觀文殿大學士。以太子太保暨開府儀同三司致仕,晉勛太傅。
熙寧三年(1070年),卒,年七十。賜司空兼侍中,諡「莊肅」。有孫子梁子美等。
家族
[編輯]- 曾祖:梁惟忠,官至天平軍節度判官、累贈比部司郎中,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夏國公
- 曾祖母:衛氏,追封商國太夫人
- 祖:梁文度,累贈尚書省右僕射,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魏國公
- 祖母:鄒氏,追封韓國太夫人
- 父:梁顥,終官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累贈刑部尚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周國公
- 母:閻氏,追封唐國太夫人
- 兄:梁固,終官朝奉郎、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判三司戶部勾院、輕車都尉、賜緋魚袋
- 妻:任氏,封越國夫人
- 子:梁彥昌,終官朝奉郎、職方司員外郎、通判德順軍、輕車都尉、賜緋魚袋、贈光祿大夫、特贈太子少師、追封崇國公
- 孫:梁子駿,終官奉議郎
- 孫:梁子美,終官寧遠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封安定郡開國公、贈少保
- 曾孫:梁嚴祖,朝散大夫、管勾南京鴻慶宮
- 曾孫:梁恭祖,太廟齋郎
- 曾孫:梁昭祖,承事郎、河北路轉運使司勾當公事,早卒
- 曾孫:梁師祖,太廟齋郎,早卒
- 曾孫:梁揚祖,終官顯謨閣學士,兵部侍郎、陞寶文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贈特進,龍圖閣學士
- 曾孫:梁宣祖,承事郎,先祖
- 曾孫:梁興祖,承事郎
- 曾孫女:梁氏,適朝奉大夫章援
- 曾孫女:梁氏,適奉議郎范祖義
- 曾孫女:梁氏,適奉議郎蘇遲
- 曾孫女:梁氏,適范祖義
- 孫:梁子建,終官太常寺太祝
- 孫:梁子履,通直郎、簽書開德府判官事
- 孫:梁子博,通直郎、通判興元府事
- 孫女:梁氏,適朝奉大夫劉裴
- 孫女:梁氏,適從事郎田宜
- 子:梁彥明,都官司郎中
- 子:梁彥回,終官屯田司郎中
- 孫:梁子諒,太常寺太祝
- 孫:梁子雅,太常寺太祝
- 孫女:梁氏,適光祿寺丞呂延問
- 孫女:梁氏,適太廟齋郎王凝
- 孫女:梁氏
- 孫女:梁氏
- 孫女:梁氏
- 孫女:梁氏
- 子:梁彥通,終官右朝議大夫、上柱國、封保定縣開國男
- 孫:梁子誨,宣義郎
- 孫:梁子恕,宣德郎
- 孫:梁子是,曹州司戶參軍事
- 孫女:梁氏,適承議郎董正封
- 孫女:梁氏,適定遠令鞏燾
- 孫女:梁氏,適瀛洲防禦推官王蕘
- 子:梁彥開,國子監博士
- 孫:梁子野
- 曾孫:梁康祖
- 孫:梁子野
- 子:梁彥昇,殿中丞
- 子:梁彥深,終官中奉大夫、封南陽縣開國伯、提舉南京鴻慶宮
- 孫:梁子晉,終官將作監主簿,早卒
- 孫:梁子罕,終官奉議郎、通判南安軍,早卒
- 孫:梁子約,終官秘書省校書郎,早卒
- 孫:梁子簡,終官奉議郎、主管成都府崇道觀,早卒
- 孫:梁子坦,宣義郎、主管信州上清宮
- 孫女:梁氏,適尹東美
- 孫女:梁氏,適中大夫、都水使者孟楊
- 女:梁氏,適都官司員外郎張竚
- 女:梁氏,適試秘書省校書郎王佑
- 女:梁氏,適光祿寺丞程伯孫
- 子:梁彥昌,終官朝奉郎、職方司員外郎、通判德順軍、輕車都尉、賜緋魚袋、贈光祿大夫、特贈太子少師、追封崇國公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宋史》卷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