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權力真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權力真空(英文:Power vacuum),在政治學政治史中是將物理真空政治狀況進行類比,「當權者失去對某事的控制,而無人取代他們」。當一個政府崩潰、無人繼任或因多種因素而無法治理時,或政府缺乏可識別的中央權力或權威就會出現這種情況。該詞語表示在原有的權力消失時,其他力量就會傾向於「衝進來」填補,這種力量可能是由武裝民兵叛亂分子、軍事政變軍閥獨裁者造成的。當犯罪家族在競爭中變得脆弱時,原先經營的幫派範圍也會有其他的犯罪者近來瓜分;此外公司經營中會看到使用此術語做說明。

通常國家對於權力的移交,多為世襲或法定方式無論民主獨裁。而當這些方法無法使用時,例如獨裁統治失敗或爆發內戰,就會出現權力真空,從而引發權力鬥爭,導致政治上的競爭和暴力(通常兩者皆有)。憲政危機過後,因政府大部分官員辭職或被解職,且繼任關係不明朗也可能出現權力真空。若政府直接垮台,也可以用無政府狀態[1]來指稱。而歷經的時間有長有短並不一定[2]

歷史例子

[編輯]

歷史上的例子包括尤里烏斯·凱撒被刺後的後果,俄羅斯沙皇國的動亂時期,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波菲里奧·迪亞斯之後的墨西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俄國內戰,以及蘇伊士危機後英法在中東權力的衰落。

當代例子

[編輯]

2003年,當美國領導的多國聯軍在伊拉克戰爭中推翻薩達姆政權時,由於伊拉克反對派力量並未全力與政府軍交戰,因此復興黨被推翻後,並沒有當地人可以立即接替空缺的行政職位,造成了短暫的權力真空。保羅·布雷默被美國政府任命為臨時國家元首,負責監督過渡過程[3]

權力真空經常發生在失敗國家,有時被稱為脆弱國家,這些國家已失去阻止其公民革命的力量,例如後共產主義摩爾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獨立,和蘇丹持續戰爭便是蘇丹革命後權力真空的一個例子。

參考

[編輯]

著解

[編輯]
  1. ^ 在有政府但無權力情況即是
  2. ^ 例如2010-2011年比利時政府難產
  3. ^ 例如美國撤出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