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久事件
朗久事件 | |||||||
---|---|---|---|---|---|---|---|
| |||||||
參戰方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印度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 ? | ||||||
兵力 | |||||||
?人 | ?人 | ||||||
傷亡與損失 | |||||||
?人 | 2人死亡 | ||||||
朗久事件,是1959年8月發生於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邊境武裝衝突。朗久(28°38′26″N 93°22′53″E / 28.6405°N 93.3814°E),現屬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位於馬及墩以南大約2公里的扎日曲下游扎日溝中。衝突後,解放軍邊防部隊推進至形瓊普張3197前哨(28°34′51″N 93°24′41″E / 28.58083°N 93.41139°E),印軍退守至馬加(Maja 28°33′40″N 93°25′41″E / 28.56111°N 93.42806°E)哨所。2020年,中國在爭議領土附近的這個位置建造了一個珞瓦新村(28°36′20″N 93°24′05″E / 28.60556°N 93.40139°E)。[1][2]
背景
[編輯]1959年3月,西藏自治區發生叛亂起,中共中央就認為,美國、英國和印度介入了這次叛亂,尤其是印度在美英的支持和鼓勵下,扮演了特別積極的角色。4月初,毛澤東建議發動一場宣傳攻勢,揭露印度介入西藏叛亂,支持達賴集團的行動。當時恰逢赫魯曉夫領導的蘇聯與中國開始交惡,在此事上蘇聯也傾向於支持印度[3]。
過程
[編輯]1959年,印度開始大量向中印邊界東段地區增兵。1959年8月,印軍在中印邊界東段的兵力已經由1958年年底的2000餘人增加到4000餘人,據點也由25個增加到61個。8月25日,朗久事件爆發,印度軍與進駐到馬及墩(今扎日鄉)的雅列普開展群眾工作的中國衛隊發生武裝衝突,雙方戰鬥約1小時,入侵印軍被擊斃2名,其餘退回。8月26日,印軍再次向中國邊防部隊開槍射擊。朗久事件是印度在中印邊境挑起的第一次較大的武裝衝突,造成局勢緊張[4]。
9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致信尼赫魯,重申中國採取的一貫立場和主張,並說明朗久事件。信中說:「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中印雙方應該考慮歷史的背景和當前的時機情況,根據五項原則,有準備有步驟地通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兩國邊界問題。在此之前,作為臨時性的措施,雙方應該維持邊界已存在的狀況,而不宜片面行動,更不應該使用武力改變這種狀況,對於一部分爭執,還可以通過談判達成局部性和臨時性的協議,以保證邊界的安寧,維護兩國的友誼。」[5]
但事情並未平息,印軍又在中印邊境的西段製造事端,發生了空喀山口事件[6]。
參考文獻
[編輯]- ^ Arpi, Claude. Chinese village in Arunachal: India must speak up!. Rediff. 21 January 2021 [2022-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3).
- ^ Prabin Kalita, Pentagon-cited China village a PLA camp: Arunachal offici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Economic Times, 7 November 2021. "The mountainous area where structures built by the PLA now stands used to be the last post of the Indian Army until the 1962 War. Back then, the post was called Maza Camp."
- ^ 牛軍著. 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10: 125. ISBN 978-7-5108-1709-0.
- ^ 董漫遠,蘇曉暉主編.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及政策选择 2010-2020.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5.09: 110. ISBN 978-7-5012-5036-3.
- ^ 《周恩來與外國首腦及政要會談錄》編輯組編著. 周恩来与外国首脑及政要会谈录.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12.05: 167–168. ISBN 978-7-80141-928-6.
- ^ 周衛平著. 百年中印关系.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6.09: 242. ISBN 7-5012-2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