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藩
張道藩 | |
---|---|
![]() | |
![]() 第4任 | |
任期 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0日 | |
總統 | 蔣中正 |
前任 | 劉健群(正任) 黃國書(署理) |
繼任 | 黃國書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1897年8月9日〕![]() |
逝世 | 1968年6月12日![]() | (70歲)
墓地 | ![]() |
籍貫 | ![]() |
國籍 | ![]() ![]() ![]() |
政黨 | ![]() |
配偶 | ![]() |
伴侶 | 蔣碧微(1937年-1958年) |
學歷
| |
經歷
|
張道藩(1897年8月9日—1968年6月12日),乳名振宗,原名道隆,字衛之[1],貴州盤縣人,美術教育者。曾於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擔任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祖父張友程同治癸酉科拔貢、父張家鳳,母伍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6/%E5%BC%B5%E9%81%93%E8%97%A9.jpg/220px-%E5%BC%B5%E9%81%93%E8%97%A9.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c/%E5%BC%B5%E9%81%93%E8%97%A92.jpg/220px-%E5%BC%B5%E9%81%93%E8%97%A92.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e/Zhang_Daofan2.jpg/220px-Zhang_Daofan2.jpg)
生平
[編輯]1897年,張道藩生於貴州盤縣。五歲發蒙,七歲入讀私塾。15歲時父親為他改名「道隆」,也結束了私塾教育,投考盤縣高級小學,畢業後,本來計劃到貴陽讀中學或師範學校,但因家貧無法籌得學費,只能在家自修。1915年2月,應聘普安縣私立初等小學,擔任教員。1916年,辭去小學教職,並隨時任國會參議員的五叔張蓮仙赴北京設法升學。9月,插班考入天津南開中學,經由七叔張蓮舫加入中華革命黨,但從未拿到黨證。1917年,因張勳擁溥儀復辟,國會解散,五叔失業,無法再資助他讀書,因而輟學。恰巧張蓮仙的父親張笏香奉派出任歸察特別區煙酒公賣總局的總辦,乃帶他到歸化城總局去工作。1919年11月,受吳稚暉感召赴法勤工儉學。1920年1月9日,抵達倫敦,遇到留英的南開同學接應被告知法國就業情事緊張,很難找到工作,於是他先到曼徹斯特的維多利亞公園中學補習英文,準備考大學。暑假,張道藩回到倫敦,受到曲卓新資助和吳稚暉介紹他進入克萊佛學院就讀。1921年8月,考入倫敦大學學院美術部思乃德學院,結識同在倫敦大學學習的傅斯年。1922年,在劉紀文、邵元沖兩人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國民黨。1923年,參與恢復國民黨倫敦支部。1924年9月,從倫敦大學畢業後考入巴黎法國美術學院深造,此前一同在倫敦的邵洵美、傅斯年也從英國轉來法國。他還聯合謝壽康、徐悲鴻等中國留學生組織「天狗會」。1926年,張道藩一次以3幅美術作品入選法國巴黎沙龍春季美展;6月下旬,自歐返國,受劉海粟邀請在上海講學。8月1日,張道藩正式就任廣東省政府農工廳秘書,廳長是劉紀文。北伐後張道藩也應南京特別市市長劉紀文之邀,於1928年9月起兼任南京市政府秘書長。1928年5月,參與籌辦國立青島大學,後兼教務長。1930年12月,調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1931年6月,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次年任交通部常務次長。1933年11月12日,張道藩與南京、上海、北平各地數十位美術家發起,在南京成立中國美術會,自任理事長。並組織劇團,排演話劇。1935年10月18日,在南京創辦國立戲劇學校。1938年1月,國民政府改組,陳立夫出任教育部長,張道藩為教育部次長,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主委。1939年9月,任中央政治學校教務主任。1941年2月7日,根據蔣介石授意在中央宣傳委員會下組織成立『文化運動委員會』兼主委。[2]
1942年,邀趙友培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兼《文藝先鋒月刊》主編。12月,任中央宣傳部長。1946年,中央電影企業公司成立,擔任董事長;後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當選立法委員。1950年,隨國民政府遷徙至台灣,並繼續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內中央組織部秘書等重要黨職。在文學活動的參與上,曾經受蔣經國的指示,與陳紀瀅、王藍、趙友培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文藝協會,還另行成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及其機關刊物《文藝創作》,獎勵反共抗俄的優良文藝作品,生產出大批反共文藝(包括反共文學)作品,尤其推行所謂的「戰鬥文藝」,要作家、藝術家創作具有「反共抗俄」意涵的作品,放棄個人的創作自由,強調文藝的功用。相對於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張道藩雖然是中國文藝協會的發起人,不過擔任過首屆常務理事以後,他就不過問協會裏的大小事[3]。
創作方面,著有〈我們所需的文藝政策〉、〈三民主義文藝論〉這篇論述;劇本〈再相逢〉、〈密電碼〉、〈留學生之戀〉等作品。過世以後,他的劇本作品被人編輯成《張道藩戲劇集》;至於文學作品、論述則被九歌出版社編輯成《張道藩先生文集》,1999年出版。文學以外,也精通繪畫,因此他留下的畫作,後來被人編輯成《張道藩先生畫集》出版。
台灣文學史上,張道藩及其作為,具有相當大的爭議性,正、負面的評價都有。本土論者多持負面看法,認為:張道藩、陳紀瀅等人趁國民政府壓制言論自由、人民集會結社自由之時,依恃他們的立法委員身份及蔣家父子的指示,成立多個半官方性質的民間文藝團體,壟斷當時台灣的文藝資源,去生產大量反共文藝的作品;還遵循國民黨當局的意思,去推行極負爭議性的「文化清潔運動」。不過,中國文藝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等出身的作家,則相當肯定張道藩對台灣文藝的貢獻。1991年2月作家們召開「近代學人風範研討會」,以張道藩為主題;1997年12月14日,一些作家則在台北環亞飯店2樓舉行「張道藩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研討會」[4]及「文藝運動對文壇的貢獻─從張道藩先生談起」的座談會[5][6]。
1948年,貴州省第二區選出之立法委員1952年3月,當選立法院院長[7]:70。3月4日,張道藩特假立法院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嚴斥吳國楨在美言論,並舉發其在臺灣省主席任內私自濫發鈔票、反對「耕者有其田」等行為。至1961年間,張道藩先後四度當選立法院長。1956年4月19日,因當時靖國神社並未合祀甲乙丙三級戰犯,訪問日本並參訪靖國神社,而此前不久的1955年8月,靖國神社剛剛舉辦過「終戦時自決者540柱慰霊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6/%E9%99%BD%E6%98%8E%E5%85%AC%E5%9C%92%E5%85%A7%E6%B6%BC%E4%BA%AD%E4%B8%8A%E5%BC%B5%E9%81%93%E8%97%A9%E6%89%80%E6%8F%90%E7%9A%84%E5%8C%BE%E9%A1%8D.jpg/220px-%E9%99%BD%E6%98%8E%E5%85%AC%E5%9C%92%E5%85%A7%E6%B6%BC%E4%BA%AD%E4%B8%8A%E5%BC%B5%E9%81%93%E8%97%A9%E6%89%80%E6%8F%90%E7%9A%84%E5%8C%BE%E9%A1%8D.jpg)
1968年6月12日,逝於台北,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8][9] 。
軼事
[編輯]- 張道藩與徐悲鴻的妻子蔣碧微的婚外戀,是民國文藝界的一大花邊新聞。[10]
- 1938年,北平國立藝專與杭州藝專合併,張道藩因曾欲在杭州藝專謀職並追求蔡威廉(蔡元培之女)未果,聯合北方派人士,脅迫蔡及其丈夫林文錚辭職出走前往昆明。間接影響蔡林二人的命運走向,致使悲劇發生。[11]
紀念館
[編輯]台北市立圖書館設有道藩紀念圖書館,簡稱「道藩分館」,館舍座落於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1號3樓。
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館,也被命名為「道藩樓」以紀念之。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張道藩生平紀年」,張道儒,《貴州文史叢刊》一九九四年合訂本,貴州文史叢刊編輯部,第28頁
- ^ 程榕寧著,《文藝鬥士——張道藩傳》,近代中國出版社,第65頁
- ^ 古繼堂/著,《消逝的文學風華》,九歌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頁39-46
- ^ 該研討會由鍾雷、應未遲、李瑞騰、張放發表論文。
- ^ 該座談會由瘂弦主持,周玉山、張雲家、應平書等人與會。
- ^ 文訊雜誌社/編,《1997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8年,頁184
- ^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 ^ 「貴州省第二區選出之立法委員張道藩於民國57年6月12日病故,依法註銷名籍」,(57)臺統(一)義字第5511號(57.07.31),《總統府公報》第1980號
- ^ 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留聲迴音之名人餘音-張道藩先生. [2021-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 ^ 张道藩如何热恋上徐悲鸿妻子蒋碧薇,载 王由青,张道藩的文宦生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 [2011-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1).
- ^ 岳, 南. 南渡北归. 長沙市雨花區東二環一段508號: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5: 202. ISBN 978-7-5404-7210-8.
外部連結
[編輯]前任: 黃國書(代理) |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 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 |
繼任: 黃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