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布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幣的各個部位

布幣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流行於王畿三晉一帶,燕國楚國也有鑄造。布幣源於青銅農具,進而由金屬商品貨幣演變為中國最早的鑄幣,在秦朝統一貨幣後遭廢除,新莽時期又短暫鑄造。

中華民國財政部中華民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臺灣銀行恒生銀行等機構的徽標均採用布幣的圖象。

布幣來源於農具鏟子,鏟子在上古漢語中稱為「錢」。漢語中用「錢」來稱呼貨幣的做法由此產生,延續至今。

形制

[編輯]

布幣的形制整體像是鏟子。最上端的部位為首部,首部以下兩側為肩部,肩部下部兩側為足部,足部之間為襠部。布幣的形製發展趨勢,總體而言,是首部從有一定厚度且中空的空首變為扁平的平首,從厚、粗、長變為薄、細、短;肩部從寬變為窄,從平肩、聳肩變為垂肩、圓肩;襠和足最初混為一體,之後逐漸分離,足部從尖足變為方足、圓足,襠部從弧形變為平直狀、尖形狀、橋樑狀等等;整體從厚重碩大變為輕薄體小。[1]:42,57-59

歷史

[編輯]

春秋布幣

[編輯]
山彪1號墓(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唐莊鎮山彪村)出土晉國魏卿空首布

在上古中國,鏟子等農具經常在商品交換中充當商品貨幣。直到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出現了由鏟子演變而來的原始布幣,是中國最早的鑄幣。原始布的形態與農具鏟子十分接近,但刃口較薄,因而不具備實用功能。[2]:80-81,86-87[3]:47[1]:170

春秋中期,出現了空首布。其首部不再深入肩部以下,不過仍然中空,保留農具鏟子用來插入木柄的構造,故而得名。[3]:48早期布幣有鮮明的國別色彩,不同地區鑄造的布幣有着不同的形態。周王室晉國魏卿鄭國衛國宋國等鑄造平肩弧足空首布。晉國韓卿鑄造垂肩弧足空首布。晉國趙卿鑄造聳肩尖足空首布,有學者推測其來源並非鏟子,而是另一種農具[4][1]:72,170

戰國布幣

[編輯]

戰國初期,出現了平首布,首部與幣身同樣扁平,整體也更加輕便。趙國延續傳統,鑄造尖足平首布。韓國除了繼續鑄造垂肩空首布外,還鑄造一種平首平肩方足、首部兩端各有一個小銳角突出的銳角布。魏國則鑄造襠部弧度大、像橋樑狀、平首方足的橋足布。[1]:170

戰國中晚期,列國之間商業往來越發密切,韓、趙、魏開始發行形制相同的方足布。趙國的部分城邑還鑄造類圓足布、類方足布和圓足布:前兩者由尖足布發展而來,但足部尖銳程度減緩,向方足和圓足靠近;後者圓首圓肩圓足,另有一種變體即三孔布。與此同時,過去鑄造刀幣燕國也開始鑄造方足布幣,與趙國、中山國形成刀布混合流通區。南方的楚國也鑄造布幣,方便跟魏國交易。[1]:171[3]:52-57楚國布幣分大布、小布,造型類似方足布,但整體特別狹長,束腰,故稱燕尾布或長布。小布常常兩枚一組,一正一反,四足相連,故又稱「連布」。[1]:52,55[3]:52

新莽布幣

[編輯]
六泉十布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廢除布幣、刀幣等,統一鑄造方孔圜錢秦半兩[3]:81-82王莽建立新朝後,復古改制重新推行古錢幣始建國二年(10年),鑄造六種方孔錢和十種鏟形布幣,面值、大小、重量都從小到大逐一增加,稱為「泉貨六品」和「布貨十品」天鳳元年(14年),又改鑄統一大小的方孔錢「貨泉」和鏟形錢幣「貨布」。新莽鏟形錢幣的形制接近楚國布幣,但尺寸要小得多。[5]:267-268[1]:143

銘文

[編輯]

先秦布幣大多有銘文,最常見的內容為地名和幣值。地名多為城市名,如「甘丹」(邯鄲)、「榆即」(榆次)、「晉昜」(晉陽)等,而不刻鑄國名。[1]:71,84銘文上的單位,以釿最為普遍。三者均為重量單位,而釿可能已經轉變為貨幣單位。[1]:172楚國布幣上還銘刻有兌換比率:楚大布正面銘刻「𬂠比坣𠦉」(大幣當釿),反面銘刻「十貨」,楚小布正面銘刻「四比坣𠦉」(四幣當釿),表示1楚大布=1釿=10蟻鼻錢=4楚小布。[1]:143-149

新莽十布正面銘刻「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貨布正面銘刻「貨布」。[6]

名稱

[編輯]
新莽布泉
北周布泉
北周五行大布

關於鏟形錢幣何以稱為「布」,有不同的看法。或認為,「布」是「鎛」的假借字,「鎛」即鋤頭,表明該種貨幣的起源與農具有關。[7]:132[1]:25或認為,新莽和北周都曾鑄造過以「布」為名的方孔錢,可見「布」在當時並不專門指稱鏟形貨幣,這種叫法是五代初才出現的。[3]:60而之所以會將貨幣稱為「布」,或以為是「流布」的意思[3]:60,或以為跟織布曾廣泛充當商品貨幣有關[2]:84-85

鏟形錢幣的起源與鏟子有關,因此稱為「錢」,上古漢語中「錢」即鏟子。後來「錢」所指的範圍進一步擴大,用於指稱各種形制的貨幣。[8][3]:47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高婉瑜. 先秦布币研究. 台北縣: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 ISBN 978-986-254-088-6. 
  2. ^ 2.0 2.1 黃錫全. 先秦货币通论.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1. ISBN 7-80047-301-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白秦川. 中国钱币学. 鄭州: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649-1297-0. 
  4. ^ 白秦川. 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耒说. 中國錢幣. 1989, (01): 3-7. 
  5. ^ 張之恆(主編). 文物鉴定指南.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7-81050-120-8. 
  6. ^ 班固.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 维基文库有与“漢書/卷024下”相关的資訊. 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么布、小布。小布……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文各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改作貨布……其文右曰「貨」,左曰「布」。 
  7. ^ 楊寬. 战国史. 第3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208-01177-X. 
  8. ^ 陳振中. 殷周的钱、鎛——青铜铲和锄. 考古. 1982, (3): 28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