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市場花園行動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市場花園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由巴黎到萊茵的推進的一部分

1944年9月市場花園行動開始時在荷蘭的傘兵部隊
日期1944年9月17日至1944年9月25日
地點
結果 盟軍戰略失敗,德軍繼續守衛萊茵至1945年後
參戰方
 英國
 美國
 加拿大
波蘭
荷蘭[1]
 德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英國 伯納德·蒙哥馬利
美國 馬克斯維爾·D·泰勒
美國 路易士·H·布里爾頓
英國 米利·鄧普賽英語Miles Dempsey
英國 布賴恩·霍羅克斯英語Brian Horrocks
美國 詹姆斯·M·加文
納粹德國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納粹德國 華瑟·莫德爾
納粹德國 威廉·畢特利希
納粹德國 克特·司徒登
納粹德國 漢斯-沃爾夫岡·萊茵哈特
納粹德國 古斯塔夫·阿道夫·馮·贊根
參戰單位
第1空降師
第1獨立傘降旅
101空降師
82空降師
親衛隊第9師
親衛隊第10師
兵力
41,628名空降兵
1個裝甲師
兩個步兵師
1個裝甲旅
不詳
傷亡與損失

波蘭
波蘭第1獨立傘降旅
378人傷亡[2]
大英帝國
英國第1空降師
1,300人陣亡[3]
約4,500人被俘[4]
英國第2軍團
3,716人—5,354人傷亡[5]
英國皇家空軍第38及46大隊
294人傷亡[6]
美國
美國陸軍航空軍第9航空隊
3,974人傷亡[6]
美軍第82空降師
1,432人傷亡[6]
美軍第101空降師
2,110人傷亡


總共:17,704人至19,342人
納粹德國 德軍
2,000人陣亡[2]
6,000人受傷[2]

市場花園行動(英語: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發起的一次軍事行動,目的是攻入萊茵河後方的德國本土,但以失敗告終。

此行動包含兩個部份:「市場行動」由空降部隊負責攻佔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的9座橋樑;「花園行動」則由地面裝甲部隊快速推進,與空降部隊會合,以打通進軍路線。此次空降是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作戰。戰略目標在於奪下這些橋樑後,讓盟軍得以跨越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險萊茵河,趁德軍立足未穩,儘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事。

行動之初尚稱成功,盟軍在9月20日時攻下位於尼美根的瓦爾橋,然而儘管英軍第1空降師堅守安恆位於萊茵河上的最後一座橋樑超出預期時間,地面援軍卻無法抵達而告失敗。萊茵河仍然是橫亙於盟軍與德國本土間的一道天險,直至1945年3月。

行動背景

[編輯]

德軍在1944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之役遭受盟軍的重大打擊後,殘存部隊於8月底時沿着法國本土撤退到低地國家荷蘭,與法國東部。在其北翼的盟軍為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元帥從安特衛普出發之英國第21集團軍,一路推進到比利時北境。

第21集團軍群所屬的加拿大第1軍團沿着海岸線向北掃蕩殘餘德軍,重新佔領迪耶普勒阿弗爾濱海布洛涅等地港口。連日征戰使得他們需要休整,而無法參與重要任務。而在德軍防線的南端則有奧馬爾·布萊德雷中將所轄之美國第12集團軍和由考特尼·霍奇斯率領的美國第1軍英語First United States Army,以德國邊境的亞琛為目標分進合擊。更往南則是雅各布·L·德弗斯所轄的美國第6集團軍英語Sixth United States Army Group。在由法國南部登陸後,也準備攻進德國本土。

盟軍後勤補給的問題

[編輯]
紅球快遞計劃是盟軍用來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方法

到了1944年8月底時,後勤補給問題遲滯盟軍攻勢。盟軍的補給來源全靠自諾曼第登陸時攻下的海灘所建立的臨時碼頭,以及位於科唐坦半島北岸的瑟堡深水港。而擁有大量貨運能力的安特衛普港雖已被英軍攻下,但位於斯海爾德河出海口附近的地區仍由德軍掌控。位於英吉利海峽沿岸的其他重要港口,如敦克爾克,在1944年8月之前也一直在德軍手上。

雖然盟軍僅有海灘上所建的臨時碼頭,但運補的效率卻超出預期,補給品源源不絕地進入歐洲大陸。可惜,運輸工具不足終究成為盟軍後勤補給的瓶頸。以瑟堡為例,在1944年9月初,約有超過70,000公噸的補給品堆放在港口,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工具將其運往前線。(當地的鐵路運輸早毀於諾曼第戰役期間盟軍用以阻滯德軍支援與補給的空襲。諾曼第地區的聯外鐵路直到8月30號才勉強恢復通車。)在英軍1,400輛3噸軍用卡車因引擎活塞故障而無法使用之後,情勢更加惡化。這些卡車原本一天可向前線運輸約800公噸貨物,足以完全補給兩個師。為因應此燃眉之急,三個剛剛抵達歐洲大陸的美軍步兵師(26師、95師、104師)甚至得由自己部隊的所屬卡車上拆解零件給負責前線補給的卡車使用,美國第12集團軍的重炮兵部隊在離開塞納河西岸時也將部隊的卡車讓給前線部隊使用。紅球快遞計劃雖已盡力降低後勤補給問題,但快遞計劃單位本身也消耗補給與燃料,這種非正規運輸方式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盟軍的後勤運補問題。

盟軍將領的明爭暗鬥

[編輯]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元帥

盟軍此時的內部矛盾,主要在於究竟要優先解決補給問題(清除安特衛普附近的德軍),還是取得戰術層面的勝利(徹底摧毀德軍的殘餘勢力)。多數盟軍將領比較希望乘勝追擊,正面攻擊疲憊不堪的德軍。布萊德雷將軍(及其部屬巴頓將軍)此時正和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元帥爭奪有限的補給資源,以便單憑一次決戰就能搶先跨過萊茵河進入德國本土,但是這和盟軍歐洲戰場統帥艾森豪將軍在諾曼地登陸前計劃好的齊頭並進策略背道而馳。

布萊德雷和巴頓希望可以向東先攻下梅茲,再進入薩爾州的工業地區。這個計劃需要突破齊格飛防線,但是可以避開有重兵駐守的萊茵河沿岸。布萊德雷也建議盟軍應該提高空運量以將物資送往前線,讓前方的推進行動不受後勤補給的拖累。

而蒙哥馬利元帥最初的計劃稱為彗星行動(Operation Comet)。他打算使用空降部隊於9月7日時突襲安恆地區的橋樑。該計劃受天氣影響而延遲,再加上德軍動向不明,安恆的距離也太遠,空降部隊可能陷入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後蒙哥馬利放棄了這個計劃。但是又隨即提出更大膽的計劃,希望大部隊繞過齊格飛防線,由安恆到艾瑟爾湖沿岸對德國第15軍團形成合圍之勢。如果這個計劃成功,也連帶可以切斷德軍V-2火箭基地的補給。德方當時正以V-2火箭大規模轟炸倫敦安特衛普。但此計劃勢將使英國第2軍團向北跨越一片水澤形成的阻礙,並遠離美國第1軍團。如此行軍路線也令裝甲部隊必須經由荷蘭低窪地區的狹窄道路往返,既造成補給困難,也限制了裝甲部隊的火力支援。

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最後獲得採用還受到了幾項干預。首先,盟軍空降部隊在諾曼第登陸之後就被調回英國整補,重編為盟軍第1空降軍團,下轄三個美軍空降師、兩個英軍空降師,以及一個波蘭軍的第1空降旅。盟軍的歐洲戰場統帥艾森豪將軍受到來自美國國內的壓力,催促他儘快讓這批精銳部隊重回前線。從諾曼第登陸之後,盟軍曾經草擬了18個和空降部隊相關的作戰計劃,但是最後都因為地面部隊推進過快,超過了原本預定空降的區域而取消。

作戰計劃

[編輯]

整個市場花園行動可以分為兩部分:

戰場地形

[編輯]

在英國第30軍的駐地與其攻擊目標萊茵河北岸之間,有八道障礙,包括數條主要河川及三條運河。整個市場花園行動的目標就是同時攻下橫跨這些水域的橋樑。有些跨越小河川的橋樑即使久攻不下,英國第30軍的工兵部隊也可以搭設通行便橋。但是主要的河流,例如尼美根附近的瓦爾河,或是安恆附近的萊茵河,就無法用這種方式通過。

預定用於行軍路線的69號高速公路英語A50 motorway (Netherlands)(後來被稱為「地獄公路」)有兩個車道,通常略高於荷蘭的低窪地區,而公路兩旁的某些地區則地面太過鬆軟,不利於軍用車輛通行。

在美軍第82空降師預定着陸的區域有一座標高約90公尺的小丘陵,盟軍認為攻下這座丘陵是確保69號公路的關鍵。

市場行動

[編輯]
市場花園行動中盟軍作戰計劃圖

參與「市場行動」的空降部隊為盟軍第1空降軍團的四個空降師外加一個旅,分別是馬克斯維爾·D·泰勒少將領導的美軍第101空降師,預定降落在英國第30軍的北方,負責佔領位於恩荷芬西北方的松和布勒赫爾以及費赫爾的橋樑,而由占士·M·加文準將率領的美軍第82空降師在英國第30軍的東北方着陸,攻擊赫拉佛以及尼美根大橋。羅伊·烏奎特英語Roy Urquhart少將率領的英國第1空降師英語1st Airborne Division (United Kingdom)以及波蘭獨立傘兵第一旅英語1st Independent Parachute Brigade (Poland)則降落在離第30軍最遠的北邊,同時也是第30軍行進的終點─安恆。英軍第1空降師必須佔領位於安恆的公路橋樑以及歐斯特貝克英語Oosterbeek的鐵路橋樑。第52低地步兵師英語52nd (Lowland) Infantry Division將於行動開始後第五日飛往已被奪取的迪倫機場英語Deelen Air Base

盟軍第1空降軍團成立於當年的8月16日,成立的理由是英軍希望所有參與歐洲戰場的空降部隊能在統一的指揮下作戰,艾森豪將軍在6月20日同意這個構想。當時英軍強烈暗示這個聯合空降軍團應由英方主導統轄,甚至特別指名由英國皇家陸軍布朗寧中將擔任部隊指揮官。但是這個聯合空降軍團內的兩大骨幹:傘兵部隊以及空中運輸單位均以美軍為主,所以艾森豪將軍最後還是選擇了來自美國陸軍航空軍劉易斯·H·布里爾頓中將出任軍團司令。布里爾頓雖然缺乏空降作戰的經驗,但是他過去曾在數個不同區域的陸軍航空軍部隊擔任過指揮官,最近的工作是在美軍第9航空隊英語United States Air Forces Central Command,因此艾森豪認為他夠格指揮聯合空降軍團內第9空運司令部英語IX Troop Carrier Command

花園行動

[編輯]

「花園行動」主要是由英國第30軍及英國裝甲兵精銳組成的英軍禁衛裝甲師任先鋒,英軍第43步兵師英語43rd (Wessex) Infantry Division第50步兵師英語50th (Northumbrian) Infantry Division擔任預備隊;上述英國軍隊原先計劃在攻擊發起日第一天與美軍101空降師在佔領區南方會合,第二天再會合美軍第82空降師,最遲在第四天與英軍第一空降師會合;英國第30軍也會視乎情況,率同幾個步兵師援助上述盟軍空降部隊的佔領區,協同防範德軍反攻,甚至在情況更糟時救出被包圍的盟軍空降部隊。

盟軍傘兵在缺乏支援下被德軍武裝親衛隊坦克重重包圍(其實是已經沒有油的坦克,掩護後方炮兵部隊實施射擊)。德軍首次將炮兵分開運用就獲得重大戰果,盟軍傘兵四天艱苦作戰,度日如年。盟軍傘兵缺乏足夠的「反坦克武器」以對抗德軍裝甲兵。更糟的是,盟軍司令部高層領導誤以為傘兵空降當下就已肅清了當地德軍,但事實並非如此。德國第15軍團大部後撤之後又繼續反攻至加拿大部隊正面,而且還有盟軍始料未及的大批德軍裝甲部隊支援作戰。英國第30軍估計錯誤,本以為沿着「69號高速公路」北攻只會遭遇小股德軍及少量坦克抵抗,但竟有數百輛德軍坦克應戰。德軍同時還乘着裝甲運兵車及大卡車日夜兼程急行60哩(等於100公里)反攻,打算堵上在德軍南方的英國第2軍團及在德軍北方安恆被盟軍打開的防線缺口,意圖圍殲盟軍降落此地的所有傘兵。

德軍兵力部署

[編輯]

諾曼地登陸之後,德軍七八兩月間的連串潰敗令盟軍誤判:當地德軍已無法組織部隊進行有效反擊。但實際狀況與盟軍所估不同:被認為已遭英國第21集團軍掃蕩或截斷的Scheldt所領導的德國第15軍團,由德國補充了86,000員兵力及600門88戰防炮,並埋伏在盟軍挺進德國、俗稱「加萊走廊」(Pas de Calais)的必經之路上。

已不被希特拉信任的德軍元帥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於九月初又起復為德國西歐戰場總司令,指揮原先的德國B集團軍司令華瑟·莫德爾元帥。他根據德軍間諜所搜集到的情報判定:盟軍將有60個步兵師攻至[7]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據此制定作戰計劃,以痛擊敵軍。

在安恆駐守的德軍士兵

德軍傘兵首倡者德軍上將克特·司徒登,時人尊稱為「德國第一位傘兵」,連同當時閒置在德國境內的僅存傘兵3000名,此時都收到徵召令,似乎就是德國開始動用的第一支後備部隊。[8]比利時阿爾伯特運河英語Albert Canal接近荷蘭國界,正是盟軍速攻柏林所須經過的最快捷徑。可是抵達並佈防於此的3,000名德國傘兵都著慌了。莫德爾元帥稱此為:「新德國防線」,但他們看到的是連最基本的壕溝與防禦工事都沒有的空無一人、空無一物。3,000位德國傘兵發瘋似的沿運河南岸日夜趕築防禦工事,他們還不得不揹負破壞大橋古蹟的罪名,炸掉數條通往首都柏林的橋以阻滯敵軍攻勢。堤防天然向北傾斜,令構工更加辛苦。克特·司徒登在戰後所寫的回憶錄中,感念當時傘兵弟兄的愛國表現、毅力、效率,及驚人的準確。

德軍中將京特·齊爾率德軍第85步兵師殘部,在橫越荷蘭境內的數座橋樑邊構建數個收容所般的陣地。他還須糾合幾個戰到失散的不同單位,聽令司徒登組織新防線作戰。德軍第719步兵師此時也加入防線。

巧合的事發生了:數支德軍裝甲部隊大軍在9月4日開往安恆地區。倫德施泰特元帥與麾下幾位將軍們全都贊同,盟軍統帥艾森豪會准許其愛將──巴頓率裝甲部隊提前攻擊德軍。倫德施泰特在擔任德軍西戰場總司令的最後幾道命令之一,就是令部下莫德爾元帥調動由威廉·比特里希中將統領的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親衛隊第9師親衛隊第10師轉進到「安全地區」休息整補。莫德爾元帥所選擇的所謂「安全地區」,正是接近司令部旁的安恆市郊──也就是盟軍預定空降場附近(武裝親衛隊第9霍亨斯陶芬裝甲師在安恆市以北,第10弗倫茨堡裝甲師在略遠離市區東方9哩(15公里)。

兩個武裝親衛隊坦克師此時戰力低下,總人數不足7,000人,勉強接近1個師的兵力。他們為即將面臨的戰鬥接收自諾曼地登陸敗退下來的坦克。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師甚至沒有坦克,且此師在Dieren地區的炮兵群也沒有任何堪用的火炮。至於駐守在聚特芬雷登市的武裝親衛隊第19及20裝甲擲彈兵團也沒有坦克。即便如此,上述武裝親衛隊部隊恰好留駐在安恆市郊,意謂他們將由3000名德軍傘兵助戰,以少數堪用的坦克、履帶裝甲車與衝鋒槍合攻英軍傘兵。

遭遇的問題

[編輯]

『敵我裝甲部隊是否可用』向來攸關戰局:因為參謀作業一向着重在氣候變化影響、坦克部隊群配置所在、與後勤再整補等因素再作決定。德軍得天時的防守佈署,終導致9月17日這唯一的傘降日成為英軍戰史上的一大災難日。英軍與其他盟軍的聯絡不暢。在這場戰役裏,孤軍作戰的英軍第1空降師與盟軍各方司令部失聯最久,空降後人員及物資將無地面部隊接應,反倒需依行程表由南向北優先支援英國第30軍推進。但空降在安恆市除遭遇出乎意料之外的反擊外,還需在有限時間內脫離在安恆地區纏鬥的德軍,向北方支援作戰,情勢非常不利。

美軍第82空降師師長蓋文將軍早已質疑這項謀略可行性,他在日記裏寫道:「這計劃太草率了,如果我真能貫穿德軍防線到北方,那真是我的幸運。」他也非常不滿英軍第一空降軍中將軍長布朗寧,蓋文又寫道:「……布朗寧軍長無疑缺乏作戰經驗卻又不肯承認,硬充好漢…他們的師部參謀思想太膚淺…為何英軍作戰常常犯錯?…問題至今越發嚴重,他們的部隊指揮官缺乏對戰役從頭到尾的清楚瞭解,從未決心整頓留存的問題,怕苦畏難。」[9]

經過

[編輯]

作戰第一天:1944年9月17日(星期日)

[編輯]

初期的勝利

[編輯]
尼美根附近空降的盟軍

市場花園行動開始時,盟軍取得了若干戰果。在首輪空降行動中,幾乎所有盟軍都在預定空降區域安全着陸,在第82空降師中,百分之八十九士兵能在預定區域1,000米範圍內着陸,百分之八十四的滑翔機在預定區域1,000米範圍內着陸,與之前數次晚間空降行動中傘兵分降在19公里(12哩)範圍大為不同。此次敵軍飛機及高射炮火的攻擊較弱,有人形容德軍的高射炮火猛烈但不準確。

在南面的第101空降師只遭遇到少量抵抗,順利攻佔了5座橋樑中的4座。在阿河上的橋樑,雖遭德軍88毫米高射炮和機關槍的猛烈反擊,但最後依然順利攻下。101空降師少量單位在向阿河南面推進時遭到了德軍第59步兵師抵抗。該部為德國第15軍團轄下的單位,因為英國第30軍未能封鎖,它們得以橫過南貝弗蘭德地峽。

第82空降師於市場花園行動中在荷蘭格雷夫附近空降

第82空降師在北面空降,少量傘兵攻佔了格雷夫附近的一座橋樑,另一座橫跨黙茲-瓦爾運河的樞紐橋樑亦成功佔領,從此處可到達侯門。第82空降師的主力則攻佔了格羅斯比克高速公路,並設立了封鎖線,防止德軍裝甲部隊從附近的芮斯華森林(德國接近邊境的一座森林)發動攻擊,並阻止德軍炮火觀察員俯瞰高速公路,這是該師的首要目標。第508傘兵旅的目標是佔領600米長的尼美根高速公路橋,那裏只有12名德軍駐守,但508空降旅卻因通訊出現問題而推遲至當天晚上進攻,而當時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巡邏營已經到達,第508傘兵旅只好暫時後退。

奪取這座橋至關重要,因為尼美根及安恆的大橋橫跨萊茵河的兩條支流,因此在這兩處架設浮橋非常困難,如果未能攻佔並據守,英國第30軍將會受到阻擊,市場花園行動也會失敗。

英軍傘降

[編輯]
安恆戰役作戰的英軍第1空降旅第一傘兵營

英軍第一空降師於13:30着陸後沒什麼大礙,但是當初草率謀劃所衍生的問題馬上浮現。第一波空降的傘兵,一半兵力(第一空降旅)須急行軍到橋邊,另一半兵力(第二旅)須留守投落區一晚,直到第二天早上,等待第二波空降部隊在此降落。這意味着第一空降師只有半數兵力進攻主目標安恆大橋,乘坐吉普車的第一空降旅直屬偵察隊直趨大橋後,還須等候徒步行軍的旅上其他單位前來增援。糟的是第一旅主力還走不到幾步路,德軍就出現了,並開始猛烈反擊。第一旅受困於半途,無法抵達橋邊。

攸關大局的噩運此時發生了影響:因為早上延誤這5個鐘頭沒到橋邊,導致英軍被圍;在安恆市的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師之「裝甲巡邏營」已通過安恆市橋向奈梅迄與瓦爾河橋前進。沒有任何英軍傘兵依原訂計劃守橋,阻擋武裝親衛隊前進。

第一空降旅有三個營,其中兩個發現自己竟被小股「德軍訓練單位營」迅速組織成的防線遏阻,進不到安恆市橋。僅第2營營長約翰福洛斯特中校領軍突破德軍防衛,向南大幅前進發現沿路無德軍阻撓。他們在傍晚抵達「安恆市橋」,並在橋北佈防。第一旅其他各營中,第三營則只走到到路程一半路就已經天,就地紮營過夜,可是第三營後衛部隊此時遭到德軍突襲。被德軍一分為二的第一營此時也在奮戰,入夜後繼續夜戰。經幾次你爭我奪的反覆戰鬥後,終能略為向前移動。但第一空降旅兩次試圖奪佔安恆市橋南德軍陣地盡數失敗,盟軍只有控制橋的北面。

通信故障

[編輯]
約翰福洛斯特中校。1942 年二月率領一個英軍連空降突擊 Bruneval 雷達站成功,受勳軍功十字勳章,著『凱麥隆人』蘇格蘭步槍團軍裝拍攝此照。

儘管行動之前就預計將有部分通信出現問題,畢竟空投區域和大橋之間足足距離8哩(13公里)左右,而部隊攜帶的22型無線電通信機的可靠通信範圍大約只有5哩(8公里)左右。但此次戰役中英軍所攜帶的22型無線電通信機出人意料的全數失效,僅有一小部分通信機可在幾百碼內接收到信號,剩下的則完全收不到一點信號。此戰之後,對此次通信故障的起因進行了多方調查並得出了許多結論來解釋英軍第一空降師戰役中的災難性通信故障。後來在實地採用22型通信機再度進行測試的時候發現,原因可能是該地區蘊藏的大量鐵礦石所導致。[10]不過也有人提出,可能是因為計劃的多次更改,使空降部隊多次在進入準備行動狀態後又取消行動(在一周間內多達12次以上),導致了通信機上的電池多次完全充電後又沒有完全放電而導致電池故障。

英軍第一空降師在空降後,各單位之間的通信也出現了嚴重問題,德軍趁機加強防禦,並獲得了增援。這可能是因為,英軍第一空降師在此次行動中分配到的無線電通信頻率很接近一個英國的廣播電台所用,而引起干擾。而且,同行的美軍部隊攜帶的VHF甚高頻通信設備也被預設置成使用一個無效頻段,從而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儘管他們試圖重新調整該設備並試圖恢復聯繫,但不幸的是,該設備在戰鬥開始不久後就被德軍迫擊炮擊毀,完全切斷了第一空降師與負責地面支援的皇家空軍戰鬥轟炸機部隊之間的聯繫。而戰鬥轟炸機部隊的飛行員們也收到了命令,不允許貿然對該地區的地面目標進行攻擊,因為在空降區內根本幾乎無法進行敵我識別。

第30軍進攻

[編輯]

霍羅克斯中將等到他確定傘兵部隊已經着陸才領軍作戰,而這支傘兵原本被通知無需作戰。英國第30軍直到下午2時35分才開始進攻,沒多久路上都是配備着反坦克炮的步兵深入敵境。第30軍已經延遲幾個小時作戰。英軍禁衛裝甲師的部份坦克失聯。在夜幕低垂的17時,他們行軍9哩(15公里)來到恩荷芬南邊時,已經落後原進度。就一般戰法而言,坦克入夜後原地紮營,少有移動。可是曾在諾曼地登陸作戰中總計行動內幾次夜戰的英國第21集團軍此時竟不同於以往的拒絕夜戰。愛爾蘭禁衛軍司令官肖恩·康納利陸軍上校被上級禁衛裝甲師參謀長催促說:「把握時間……因為這座橋仍未攻下」。事實上,該橋已經失守,英軍加速後撤。所以第30軍在替換「後勤指揮」後繼續發動攻勢。

德軍反攻

[編輯]

德軍方面此時已經很快弄清楚出了什麼大事。莫德爾元帥剛開始還不清楚英軍傘兵在哪裏跳傘着陸,半途才發現英軍傘兵想抓他。他發狂似地連換幾個司令部,確認安全後才開始全力指揮作戰。與此同時,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司令畢屈克中將逐漸清醒認知,掌控局勢,並迅速派出第9裝甲師巡邏團到尼美根橋增援防務;到夜半,莫德爾已經搜集到英軍守橋陣地位置照片,並頒獎贈勳給成功守下安恆大橋的德軍。安恆市盟軍傘兵已經被德軍盯住。因為德軍警覺,盟軍原本想藉由傘兵突襲造成的大推進前線優勢已經消失。

作戰第二天:1944年9月18日(星期一)

[編輯]

盟軍氣象預測正確預料英格蘭在9月18日早上被霧籠罩,導致第二批傘兵延後3小時才出發,但是在荷蘭戰場南方厚低雲層開始漫延並遮蔽一整天,困擾盟軍空降增援與補充軍事物資(接下來8天有7天壞天氣,導致22日與24日都取消空投作業。)

英軍第1空降師空降戰區

[編輯]
英軍傘兵降落在安恆市

英軍第1、第3空降營黎明時搶着向安恆橋方向挺進,但在前進路上屢屢遭遇小股德軍。直到上午,兩個空降營還拖着沉重軍援物資與埋伏在前方的德軍戰鬥。德軍的戰術是拉長盟軍隊伍以便切斷,拖延作戰時間,再逐一消滅。

當天黎明,武裝親衛隊第9裝甲師在前一天派出前往南方尼美根助戰的巡邏營意識到應先包圍安恆市英軍,又折返安恆;德軍雖發現安恆大橋北有英軍,仍試圖強行攻過北端,卻被英軍擊退。德軍損失慘重,武裝親衛隊上尉營長彼得·格雷布內爾陣亡。

到18日這一天結束,英軍空降第1旅的第一及第三營都已經攻抵安恆,但這兩個延誤會合的營仍然散佈在安恆市一哩範圍內。市內僅剩原編制的六分之一約200名士兵,大部份軍官與士官已傷亡或被俘;第二批空降因濃霧延誤,且在投落區遭強大火力攻擊,但仍保持完整戰力。英軍第4空降旅包括10營、11營、156營(旅長是約翰·溫斯羅普·海克特爵士準將)與英軍第2南斯塔福團的C、D兩個連的兵力。(所有修改依據英文原稿之文意)

美軍第82空降師駐防區

[編輯]

已經作出最佳防禦反擊戰的德軍,乘勝追擊欲奪回美軍第82空降師在尼美根市東邊格羅斯必克高地佈防的制高點陣地,美軍第505傘兵團奮勇迎戰,在Horst, Grafwegen,及Riethorst三個鄉鎮擊退來犯德軍;這一天黎明,德軍發動反攻突擊美軍看守的空降場。因為預定在午後13時第二批盟軍會在此降落,防守的美軍第508傘兵團於下午1時10分與德軍戰鬥,2時止趕跑德軍,拿下德軍16尊高射炮,連同149名德軍。因氣候不佳而延遲派兵的美軍,陰錯陽差遲到至15:30才空降,未遭德軍攻擊;這次空投有319營與320營456營,三個野戰炮兵營,以及一個醫療兵營;20分鐘後,135架美軍B-24轟炸機群冒險低飛至僅300呎(100米)高度空投物資,有80%被美軍接收到。

美軍第101空降師駐防區

[編輯]
美軍空降區接近恩荷芬

第101空降師面對索恩橋失守,奪取位於索恩橋數哩外的類似的貝斯特鎮橋,行動也告失敗。美軍101師分兵持續向南移動並幾乎到達恩荷芬市北端。中午時,第101空降師與向北進攻的英國第30軍前鋒會合。下午4時,兩軍主力藉由無線電通訊「PRC-77」機相約向南至索恩橋,並請求第30軍把架橋工兵一併帶到前線河邊。第30軍繞過恩荷芬市並在桑鎮南方紮營,等待英軍皇家工兵群來架設「星神橋」渡河

兩天光陰將盡,英國第30軍落後原作戰進度,安恆橋與尼美根橋仍在德軍掌控。

作戰第三天:1944年9月19日(星期二)

[編輯]

安恆市

[編輯]

黎明,英軍第1空降旅率領第1空降營朝安恆大橋南端發動三天來第三次攻勢,空降第3營殘餘兵力為援,與英軍第2南斯塔福團的C、D二個連兵力掩護主攻的英軍第1空降旅左翼,空降第11營為上述部隊後衛。戰況漸趨明朗,因為德軍火力旺盛,英軍第1空降營攻勢越來越遲緩不順。在英軍攻至橋中空曠地時,德軍令重武器火炮三面射擊英軍。英軍第1空降營幾近全殲,空降第三營立即補上,但是接應第三營的英軍第2南斯塔福團的C、D兩連卻被德軍炮火切斷。兩連奮戰至中午,兵力僅存150人。因參與戰鬥兵員不多仍保有多數兵力的空降第11營於午後試圖奪佔高地,以便用炮火壓制南岸德軍,卻在登高過程曝露行蹤,也遭德軍攻擊導致傷亡。在第三次奪橋失敗後,上述四個英軍傘兵營(2,000兵)僅剩500餘殘兵,收縮集中兵力退至離橋北三哩外歐斯特貝克村。

坐鎮指揮部的英軍第2空降營則仍有600餘官兵,全都掩敝在北岸接近橋邊不易為對岸炮火射中的堅固樓房裏。德國步兵今天的血腥攻擊逼退英軍,但也不得不承認:不可能憑這樣就嚇跑仍躲在北岸堅固防禦工事與民宅內的其餘英國傘兵。所以德軍接着以迫擊炮、大炮及坦克群猛轟對岸工事與房宅內這600名英軍。德軍有序的逐一轟垮每座民宅,當英軍傘兵不得不衝出外面戰鬥時,就遭德軍步兵狙擊。可是第2空降營硬是不退。

歐斯特貝克

[編輯]
歐斯特貝克的英軍傘兵

在歐斯特貝克村北,英軍第4空降旅在奉師部命令試圖由此突破德軍防線。但第4空降旅因通訊困難與缺乏重武器而戰敗,英軍第1空降師此時彼此分散寬廣,並已經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德軍猛攻,早已失去全體作戰能力,更無力援助福洛斯特準將的第1旅。全師殘兵試圖於歐斯特貝克村集結兵力以形成口袋形作戰陣地,並在萊茵河北岸構建橋頭堡。

尼美根

[編輯]

早上08:20,美軍第82師504傘兵團與第30軍在格雷夫鎮會師,如此可使第504傘兵團有能力負擔更多作戰任務,並讓第3空降營擔任增援師部後備兵力。19日下午,兩部隊已經來到尼美根市。依原計劃,他們現在應該在安恆市與英軍會師。先抵尼美根市橋邊的兩個連分別屬於英軍禁衛裝甲師與第505傘兵團第2空降營,他們攻到離橋400米處與德軍激戰直到半夜,更早上時是美軍第504傘兵團第3營再度攻擊橋南德軍,後來又跑到距離橋南端一哩外以數艘橡皮艇渡河至北岸德軍側翼,直等到傍晚船艇不到才放棄攻下橋北。第30軍一度曾經攻佔此橋卻又失敗。

空中補給此時再次來到,英軍冷川禁衛團的第1營、第5營增援美軍第82空降師向北進攻,但是35架C-47運輸機的60批軍用包裹卻大部份空投失敗掉進山裏,導致美軍沒收到。

維伊肯

[編輯]

早上09:50,美軍第504傘兵團挺至北方維伊肯,攻擊德軍堅守的Edith橋南端。經一番惡戰後,被美軍攻佔。再攻第二座維伊肯橋南端,也是在德軍激烈反擊下成功佔領。

恩荷芬-菲豪

[編輯]

在美軍第82空降師南方,這天早上美軍第101空降師被德軍反擊纏鬥,快到下午2時英軍坦克群及時出現攻擊兇惡德軍的後方,德軍這才投降;接着一小股德軍連同豹式坦克來到桑鎮,攻擊美軍工兵架設的「倍力橋」,着陸不久的美軍傘兵立刻以反坦克炮擊敗德軍坦克,並攻佔桑鎮橋。美軍第101空降師正在攻佔Best鎮的半路上。

作戰第四天:1944年9月20日(星期三)

[編輯]

安恆大橋

[編輯]

第1空降旅2營營長約翰福洛斯特中校繼續守安恆大橋,並於中午時拉上電話線聯絡上「師部」,這才知道師部已經無法拯救他們第1旅,而英國第30軍還在尼美根橋南受阻奮戰中。下午,安恆大橋附近英軍傷亡激增,越來越虛弱,陣地持續縮小,缺乏彈藥補充,特別是反坦克武器炮彈。整個陣地都在德軍射程範圍內,被越來越密集的德軍坦克炮彈不斷炸毀。英軍缺乏食物、藥物、飲水。許多建築被德軍擊毀後倒塌,活埋不少躲在裏面的英軍官兵。英軍不得不重視這一房屋倒塌的危險,要求停戰2小時以撤出傷員(包括營長)。約翰福洛斯特接受德軍醫療照護,也因此成為俘虜。腓特烈·歌賦則接替營長空缺繼續領導作戰。

在安恆的英軍戰俘

德軍一整天持續消滅包圍圈內殘餘英軍,並奪下接近橋北端的控制權。德軍甚至大方到允准英軍救護兵運送第1空降旅傷員通過安恆大橋南的德軍陣地,到更南方的尼美根英軍醫療站救治[11] 。英軍還活着的殘兵繼續對德軍激戰,打到槍沒彈藥還上刺刀與德軍肉搏,到星期四早上幾乎所有英軍第1空降旅傘兵已被德軍俘虜,營部電台發出最後一則訊息是:「已無彈藥,天佑英皇」 接着就都是溫馨德語音樂莉莉瑪蓮了。

行動之前的預想情況是整個英軍第1空降師約10,000兵力,將只需要守住安恆大橋橋兩天左右即可。但是實際上最終只有740人左右的兵力投入守橋。而且他們在面對比預定計劃中強悍得多的敵軍攻擊下,堅守了超過了預期兩倍的時間(四天左右)。在守橋的戰鬥中,大約有81名英軍士兵陣亡,為了紀念這次守橋英軍的英勇戰鬥,戰後該橋被重新命名為「約翰福洛斯特」大橋。詹姆斯.M.加文將軍,第82空降師的指揮官,將守橋的戰鬥稱為「二戰中最令人矚目的一次傘兵營級戰鬥」。

歐斯特貝克

[編輯]
德軍向歐斯特貝克推進

在戰場更西面,第1空降師的殘部逐漸聚攏在歐斯特貝克進行最後的堅守,抵達該處的先頭部隊未遭守軍猛烈攻擊。在村子的東面,第1和第11空降兵營再加上第2南斯塔福德郡團被組織起來進行防禦,在他們的浴血奮戰下,成功的阻止了德軍試圖將他們趕離萊茵河邊並消滅他們脆弱橋頭堡的行動。

而在歐斯特貝克西面的森林裏頭,第4空降營奉命試圖打通一條通道與師部建立聯繫,但是一路上遭遇到德軍多次襲擊。德軍裝備了火炮,迫擊炮和坦克,一些坦克還裝備有火焰噴射器。襲擊給第4空降營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而第10營在中午過後抵達了歐斯特貝克,但是他們只有60個人。

在戰場的更前面,第156空降營被德軍狠狠的壓制住了,他們被大量的德軍攻擊,被迫在發起反擊之前轉入防守。幸運的是,德軍並不知道他們正在試圖全面撤離該地。整個營在只剩下150人左右的時候,發起了一次刺刀衝鋒來佔領了森林內一些洞穴,但是隨後又遭德軍的反擊,被壓制在此地長達8個小時。在這一天結束之前,整個營只剩下75個人,他們最終發起了又一次刺刀衝鋒並突破了德軍的防線,進入歐斯特貝克包圍圈。

尼美根

[編輯]
英國第30軍的坦克駛過尼美根大橋

在當天中午前到達尼美根的目標失敗後,第82空降師要求登陸艇緊急渡河。下午3時,第504傘兵團第3營乘坐26艘突擊艇渡河,但美軍從未接受過使用英軍突擊艇的相關訓練。由於缺少短而闊的槳以划船過河以致變成狙擊手的靶子。在猛烈的攻擊中只有一半船隻成功渡過200米闊的河面,攻佔橋樑的北面。在第82空降師第505傘兵團第2營連同坦克攻擊下,德軍在4天的抵抗後從橋樑南北兩面撤退,盟軍攻佔了尼美根大橋。由於傷亡幾乎不亞於奧馬哈海灘,故此次進攻被稱為小奧馬哈

在東面,德軍對高速公路的進攻進展甚多,佔領了唯一可供坦克使用的橋樑。第505傘兵團第4營在晚上8時發動反攻,將德軍趕回。但是第508團在德軍步兵及坦克進攻下丟失陣地。。德軍的計劃是切斷高速公路,切斷盟軍空降部隊和英國第30軍進攻部隊的連繫。

在南面,第101空降師與數個德軍單位的戰鬥持續,數輛坦克企圖切斷道路,但由於缺乏彈藥而被逐回。

當英國第2軍團司令鄧普西陸軍中將會見第82空降師師長加文少將時,他在被呈報戰況時說:「我今天會見了全世界最偉大師團的師長。」

作戰第五天:1944年9月21日(星期四)

[編輯]

歐斯特貝克

[編輯]
英軍傘兵在歐斯特貝克的荷蘭文學校中搜尋德軍狙擊手

大約3,584名英軍第1空降師的倖存者,在歐斯特貝克附近的大廈及木屋防守,以守衛在萊茵河北岸的陣地,直到英國第30軍的部隊到達。他們的據點在一整天裏遭到敵軍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在東南面朗斯代部隊(第1、第3及第11傘兵營及第2南史太丹佛郡營的殘部)在師炮兵的輕型火炮的幫助下擊退了德軍的主要進攻,在北面第7皇家蘇格蘭邊防團在下午遭到攻擊,但他們使用刺刀發動反攻收復失地,又再向南再推進攻佔一條狹長的戰線。最猛烈的進攻指向邊防旅團之第1營的B連,它控制著防衛圈西南部高地上的一片要地,此地俯瞰橫渡迪爾河的霍夫多普渡口,而該渡口是師團接收自南面而來的增援最直接的渡口,該連在受到敵軍裝甲部隊及步兵攻擊下,使用在法國作戰時俘獲的火焰噴射坦克。高地最終失守,而他們的反攻失敗,被命令撤離。第1空降師情勢險惡,只控制大約700米(700碼)的河岸區,但仍拒絕投降。

在整個行動期間,由皇家空軍斯特林式轟炸機進行的補給嘗試均被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干擾。Fw 190戰鬥機在低空迎擊斯特林式轟炸機,在第一輪的10架擊落7架,最終共擊落了15架,防空炮火擊落了8架,Fw 190戰鬥機在美軍第56戰鬥機大隊未到達前滲透入盟軍機群,但第56戰鬥機大隊很快回敬,在離開前擊落了22架Fw 190戰鬥機中的15架[12]

波蘭傘兵投入戰鬥

[編輯]

在因為天氣問題而推遲了兩天之後,波蘭第1獨立傘兵旅終於在9月21日由美空軍第61和第314空中運兵部隊的114架C-47飛機帶到戰場,投入了本次戰役。該旅約有三分之二的部隊降落在第1空降師對面的萊茵河南岸,靠近一個名為迪爾的村莊處的一個新空降區。旅部的輕型火炮被留在了英格蘭。而行動中因為皇家空軍糟糕的配合和德國空軍飛機的不斷攻擊下,其餘的補給品被空投在離他們足足9哩(15公里)遠的地方,本應掩護降落的英國空降部隊此時已經嚴重減員並失去了聯繫。最後,第 2 營和第 3 營的部分人員,以及該旅醫療連、工兵連和指揮連冒着德軍的炮火在迪爾東部着陸。

原計劃是利用渡船過河增援第1空降師,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河對岸已經被德軍所控制,連渡船都不見了。渡船後來在下游的一處路橋後被發現,但已嚴重損毀,不堪使用。因為無法達成增援英軍的目標,波蘭傘兵在迪爾設立陣地防禦。在接下來的兩個晚上,他們一邊抵抗着德軍的圍攻,一邊進一步嘗試從這裏出發穿越萊茵河。白天,英軍第1空降師與伴隨步兵前進的第三十軍直屬第64炮兵旅取得了無線電聯繫,並獲得其火力支援。幸運的是,這次的無線電通信一直保持暢通到戰役結束,第64炮兵旅為第1空降師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火力支援。

尼美根

[編輯]
戰役後的尼美根

雖然攻佔了尼美根橋並在前一晚掃蕩了該市,英軍禁衛裝甲師之後仍然未能展開進攻。18個小時之後的午夜,霍羅克斯中將表示要暫停推進,以解決部隊之間因尼美根戰役的誤會,這個決定在很多年後還經常被爭議,該師的半數兵力已被調往支援美軍第82空降師,以應付德軍意圖切斷進攻先頭部隊的行動。餘部缺乏燃料,又因尼美根戰役的艱苦戰鬥而精疲力盡。市場花園行動端賴一條高速公路作為進攻路線和補給之用,導致其它單位未能被部署在其它可用路線上維持進攻動力,因而造成延誤,在師長加文將軍的日記中評論道:「成脊狀的進攻線路已經在這時成形,雖然面對所有困難,我們將要在這道路上跟隨行進,以救援在安恆的人們。」[13]歷史學家墨斯·希庭斯寫道:「這反映出英國軍隊的行動差劣……」。

這次延誤令德軍利用佔據橋北面之便以支援在安恆南部的防線,禁衛裝甲師的進攻因沼澤地的阻礙而在路上受阻,其後停在德軍的防線前。禁衛裝甲師無力迂迴包圍,第43步兵師被命令接手該領頭任務,與敵軍接戰及與波蘭軍隊在迪爾會師。但是,第43師還在30公里(20哩)外,它們的位置和尼美根之間出現交通阻塞,這情況直至翌日星期五。此時整個師團終於渡過瓦爾河展開進攻。

雖然英國第30軍仍然向前推進和美軍第101空降師擴展其戰果,但德軍很明顯的已佔上風,繼續沿第30軍推進的道路展開反攻。

下午大約3時正,406架C-47滑翔機運輸機和33架C-47運輸機對第82空降師實施空投補給,大約百分之六十的補給成功送達(351架滑翔機成功抵達),部分補給用於援助荷蘭平民,大部分第82及第101空降師單位已得到英國裝甲部隊的支援,他們的防守任務是保衛高速公路,亦沿道路發動小規模攻擊。

維伊肯橋

[編輯]

在第504傘兵團在維伊肯取得勝利後,德軍嘗試從維伊肯橋北面發動攻擊,第504傘兵團要求第101空降師提供協助。在直接進攻時,他們未能接近德軍防線,看來又要攻橋失敗。但第101空降師的先頭部隊攻佔了維伊肯,德軍無力防守,最終被迫放棄維伊肯橋。

作戰第六天:1944年9月22日,星期五(「黑色星期五」)

[編輯]

安恆大橋

[編輯]

德軍在昨天損失慘重的失敗進攻後變得小心翼翼。他們使用火炮和迫擊炮對傘兵們的據點逐一進行了猛烈的火力打擊之後再派出部隊與據點裏殘餘的傘兵們短兵相接。在戰鬥的尾聲,因為德軍在進攻安恆橋的戰術相當有效,所以接近有110門火炮被轉移到歐斯特貝克的周圍用於攻擊此地。他們禁止直接對傘兵們發動衝鋒,而是不斷的重複的使用猛烈的火力轟擊,瓦解傘兵們的防禦之後再派出小部隊去一個個地區,一座座房子的爭奪。而英軍佈置巧妙的數門反坦克炮也使德軍不願意直接發起衝鋒,因此導致了英軍第1傘兵師的倖存者的數量僅1/4。

英國傘兵營位於萊茵河的南岸。

而在迪爾村的波蘭傘兵們,儘管無法渡過萊茵河增援英軍,但是他們也迫使德軍重新部署兵力。德軍擔心波蘭傘兵們會試圖重新奪回安恆大橋甚至會切斷通往南方的公路來阻擋並伏擊武裝親衛隊第10裝甲師,然後阻擋德軍精銳裝甲師的增援。因此,德軍從歐斯特貝克的包圍圈中抽調了約2400人,將他們調往河南岸的迪爾村對那裏的波蘭傘兵發起進攻,但是這支部隊並未取得多少實質上的進展。

波蘭傘兵與第30軍匯合

[編輯]

霧散後,試圖憑藉霧的掩護下增援此處的第43師直接暴露在德軍的火力下。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在夜間抵達了Driel村。因為缺乏渡河工具,波蘭傘兵當夜試圖再度渡河的嘗試失敗了。英軍和波蘭傘兵部隊裏的工兵們分別在萊茵河的兩岸努力了一整天來試圖在架起一座舟橋以打通兩支部隊間的聯繫,但是多次的嘗試都因為舟橋被河水沖斷而失敗,迫使波蘭士兵只能在河水的強力衝擊下緩慢的渡河。這一次渡河的嘗試也被德軍發現而暴露在德軍的猛烈火力之下,最後在黎明被迫取消行動之前只有52名波蘭第8傘兵連的士兵活着渡過了河。

儘管盟軍牢牢控制了「地獄公路」的周圍,德軍仍然不懈的對其發起攻擊。在昨日夜晚,兩支裝甲混編部隊分別從69號公路兩側的Veghel和Grave村發起了攻擊,其中一支部隊成功的控制並切斷了公路的交通,阻止了盟軍繼續向安恆前進。

作戰第七天:1944年9月23日(星期六)

[編輯]

德軍發覺了波蘭軍的企圖,他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試圖把英軍趕離河岸邊。而英軍試圖堅守河岸陣地,攻防的雙方都受到了沉重的損失。德軍同時也對河南岸的波蘭軍發起進攻,試圖消滅他們,但是第30軍下屬的一批坦克及時趕到了,挫敗了德軍企圖。加拿大部隊所配備的衝鋒舟和工兵們也在本日抵達,因此他們當夜再次嘗試渡河,波蘭軍第3傘兵營的150個士兵渡過了萊茵河。

在更南部的戰場上,德軍放棄了對69號公路的進一步攻擊,但是他們仍然控制着這條公路。第30軍將下屬精銳裝甲師的一部派往南面12哩(19公里)處發起攻擊以試圖重新奪回公路的控制權。剩下的部隊則被迫繼續等着配屬的步兵跟上來,儘管那些步兵們距離安恆已經只有區區數哩而已。

作戰第八天:1944年9月24日(星期日)

[編輯]

另一支德軍成功地攻擊了通往南方菲豪的公路,在晚上建立了防禦據點,這令盟軍弄不清危險的情況,但市場花園行動的基本目標,如渡過萊茵河,在這天基本上被放棄了。盟軍決定在尼美根建立了新的防線,不過,盟軍在星期日晚上仍嘗試以多塞特郡團第4營增援英軍第1空降師,其中兩個連被運送過河,但是登陸的地點被錯誤告知,而多塞特郡團在數個德軍預備好之陣地中間上岸。由於在登陸時就被分散及並立遭夾擊,渡河的315名士兵中只有75人到達歐斯特貝克;其餘的全部被俘,由於這次失敗,盟軍決定將第1空師撤出萊茵河北岸的橋頭堡。

作戰第九天:1944年9月25日(星期一)

[編輯]

最後,英軍第1空降師接到渡過萊茵河撤退的命令,但直至晚上才實施。該師正掙扎求存,在陣地時使用了前一天保守的策略,而德軍派出了兩個武裝親衛隊戰鬥群在東部狹長的戰線上發動攻擊,最終突破了薄弱的防線,該師因而非常危險。但德軍深入英軍戰線後遭遇非常強力的抵抗,並遭第64炮兵旅的炮擊所阻。

每一個戰術行動都令英軍感覺到其危險的處境沒有改變,第1空降師在晚上10時開始撤退,英國及加拿大軍工兵在北岸的波蘭第3傘兵營的掩護下運送部隊渡過萊茵河,至翌日早上共撤出了2,398名倖存者,當德軍在之前一天晚上開火阻止撤退時,有300人在北岸向德軍投降,在萊茵河北岸戰鬥的第1空降師及其它單位共大約10,600人中,共有1,485人陣亡及6,414人被俘,其中三分之一受傷。

在南面新到達的英軍第50步兵師攻擊德軍控制的公路,在翌日攻佔。盟軍在尼美根的突出部在9月至10月均在傘兵的控制下,及在1944年11月交給加拿大第1軍團駐守至1945年2月,當時盟軍實施真實行動,在萊茵蘭向東進攻以代替向北攻擊安恆。

傷亡人數

[編輯]
在安恆一名姓名不詳的盟軍傘兵墓地,攝於1945年解放安恆

第30軍遭受的傷亡不到1,500人,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1空降師遭受8,000人傷亡。好幾個側翼的英軍單位在第30軍到達前已經與傘兵部隊取得聯繫,並直到行動結束前仍繼續戰鬥以支援他們。付出較高代價的第101空降師除與當地的德國守軍爭奪外,他們也在第30軍前進時阻擊德軍撤退。

傷亡 合計 總計
荷蘭平民 少於500人[14] 少於500人
德國 7,500–10,000人[15] 7,500–10,000人
英國波蘭 11,588–13,226人[16][17] 15,130–17,200
美國 3,542–[18]3,974人[19]

結果

[編輯]

盟軍戰略及策略爭論

[編輯]

市場花園行動基於一些原因而成為一場頗受爭議的戰役,盟軍的戰略及策略帶來很多爭論,該行動是盟軍在歐洲戰場的最高級指揮官爭論的結果,戰前分析討論過的其它很多選擇項均被排除,例如首先攻佔斯海爾德河口。

樂觀計劃

[編輯]

對該計劃眾多爭論的地方是所有橋樑均必需成功攻佔,地形上亦不適合英國第30軍完成其使命[21],布列里頓命令所有沿第30軍前進路線的橋樑均應該「快速到意料之外的佔領」[22],因此令人突然回想到該計劃很少強調空降部隊直接空降在橋上以立即佔領這些重要橋樑,在菲豪及Grave,就是這樣做,大橋在短暫戰鬥後就被攻佔了。

有關把第82空降師空降在奈梅亭大橋數千米外的格羅斯比克高地的決定亦被質疑,因為這造成對攻佔大橋的一個重大延誤,布朗寧及加文均考慮堅守高地以作為守衛高速通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文傾向於將空降地點盡量靠近目標,並願意在最初空降中承受較大傷亡,因為他相信較遠的空降區會降低成功機會,但是第82空降師負責守衛突出部的中心,他和布朗寧決定堅守高地是第一優先,連同第1空降師在安恆的延誤,令安恆大橋未能供盟軍使用,德軍因而爭取得重要的數小時獲得增援以堅守大橋。

在安恆,皇家空軍因在特倫的高射炮而拒絕在接近目標大橋的北部實施空投。另一個在大橋南面的適當空投地點亦被否決,因為這裏是一片沼澤地,不適宜運載重型裝備的滑翔機降落,缺乏經驗的烏奎特聽從了皇家空軍的論點,因此3個主要空降區域與大橋相距8至10公里,而第4個相距13公里[23]

第30軍的行動亦被質疑,其進攻廣遭認為缺乏主動。例如第30軍直至攻勢第1天下午才發起進攻,又因包圍圈的德軍頑抗而延誤。因而需要工兵維修被破壞的大橋無法修復。在計劃中,在9月19日下午應該要到達安恆,而他們才到達尼美根。其最主要的延誤是因需要支援第82空降師對尼美根及其大橋的進攻而引致的。渡河後,據稱皇家禁衛軍等候了18個小時才恢復進攻;在魯賓·亨利·塔克二世陸軍上校(第504傘兵團司令)的用詞中寫道:「皇家禁衛軍……停下來喝杯茶」。然而,這當然不是真的(此指誤解英國士兵在任何情況下均會喝茶的習慣),塔克的言論總結了他所見的美軍及第30軍的表現,馬修·李奇微認為英國軍隊因冷漠無情及缺乏企圖心而表現未如理想[13]

天氣

[編輯]

行動時間表受天氣影響而不固定,使得美軍第101空降師在開戰前兩天缺乏炮火支援,第82空降師在第一天缺乏炮火支援,其滑翔機步兵團到第四天才空降,英軍第1空降師的第四旅直到第五天才空降。完成空降的時間越長,每個師集中防守空降區域的時間也更長,因而削弱了他們的進攻能力。

該行動的優先性

[編輯]

在行動開始前數星期,英軍攻佔安特衛普及其所有港口設施,該行動可令盟軍的補給線大為縮短,並包圍在斯海爾德河口南部由古斯塔夫·阿道夫·馮·查根上將轄下德國第15軍團80,000人。但是查根的士兵及大部份重型裝備包括火炮,以船運撤入南貝弗蘭半島。9月時,盟軍只需從安特衛普向前推進24公里(15哩)便能封鎖南貝弗蘭半島,但是由於所有物資支援均以市場花園行動為優先,加拿大第1軍團在安特衛普停止前進,並在10月份於斯海爾德河戰役付出數以千計傷亡的代價,在市場花園行動後的一段時間內,安特衛普未能發揮作用直至11月28日,到10月1日,超過240艘盟軍運輸船仍在海上等候,因為在歐洲大陸缺乏可供使用的港口設施而未能卸下貨物。

非佔領的戰術行動

[編輯]

安恆大橋並不是唯一跨越萊茵河的大橋。事實上,如果有市場花園規劃者認識到在德里爾有渡輪可以使用,弗羅斯特的傘兵很可能已攻佔德里爾,而不需要進攻安恆大橋,使該戰役結果完全不同。因為該處距離西面的空降及着陸區更近- 整個第1旅可能已集中守衛歐斯特貝克的高地,而不是只有一個營在較遠的道路橋樑。在這種情況下,安恆是「一條橋亦太多」。相反的意見是,攻擊到安恆是為了佔領鐵路橋、浮橋和道路橋樑,結果是鐵路橋在弗羅斯特的第2傘兵營面前被炸毀,浮橋亦有一些部分已被拆除,只留下一座完整的公路橋樑。顯然,Heveadorp的渡輪是不可取代橋樑的。[24]

至少,在第30軍向北推進,他們可能到達南端及攻佔它(如果近衛裝甲師的5輛謝爾曼坦克未在雷森為德軍陣地所阻),打破封鎖,再進入北方的其他地點。或有較小的可能與弗羅斯特的部隊會合。這被認為「缺乏勇氣」的行動當時造成了一些困難,但在當時這一事件被加文以外的其他參與者提出了質疑。軍士彼得·羅賓遜(禁衛裝甲師擲彈兵)說:「在尼美根的橋沒有被佔據……我們到達盡頭及馬上有一個路障。因此,部隊的軍士掩護我通過,然後我到了另一邊及掩護其餘部隊通過。我們仍在作戰…我們沿着這條道路到鐵路橋;…我們不斷作戰….我突然意識到,他們是美國人。他們從溝渠跳了出來;他們直衝向坦克;他們直衝向槍,因而他們失去了很多同僚…我收到的命令是會合美軍上校…對我說的第一件事是'我要投降'。[25]

第30軍司令主張是另一條行動路線的。在西面約25公里(16哩)的雷寧有另一條類似安恆大橋的橋樑,在他預計是不設防的,因為所有的部隊都指向歐斯特貝克。這是正確的,但部隊從未獲准攻佔這座橋樑;如果獲准,幾乎可以肯定能在毫無抵抗下迂迴德軍防線的後方。這時候,蒙哥馬利似乎更關心的是德國進攻市場花園行動的冗長'尾巴'。

施塔尼斯拉夫·索薩波夫斯基將軍(左邊)與布朗寧將軍

儘管英雄主義作祟,做了錯誤的選擇且忽略了機會。滑翔機飛行團司令曾要求小股隊部隊乘滑翔機降落在安恆大橋南面以快速攻佔它,但要求被拒。這令人吃驚。在諾曼第,英軍第6空降師已利用過這種直攻咽喉的戰術攻佔一些小橋樑,如飛馬座大橋。在英國,英軍第52(低地)步兵師司令的部隊預定飛入被攻佔的機場,他要求他的上司,讓一個旅乘滑翔機降落,以協助厄克特少將被困的部隊。[26]布朗寧拒絕了該提議,「情況比你所想的好」,並重申他打算按計劃使第52師飛往代倫機場。[27]這或許是幸運的,若滑翔機在敵軍發現前降落在不設防的着陸區,可能會導致災難。但是,還有一個機場在貝克附近,第52低地師可以在這裏降落。而第1輕型反坦克連在9月26日於該處降落。[28]波蘭第1傘兵旅旅長施塔尼斯拉夫·索薩波夫斯基少將準備嘗試在迷霧中冒險空降以隱藏部署,但再次被拒絕。

市場花園行動是一個冒險的計劃,需要願意在小單位戰術層級上賭博。不幸的是,在這一層級不可能要求詳細規劃和領導才能。第1空降師不具有全師作戰的經驗,但被授予攻佔最困難的遙遠目標。第30軍也批評了「不能」按時間表作戰,但延誤是因為一座橋被毀,及在尼美根受阻(如未延誤,就能在時間上補償因在貝雷建橋而造成的延誤),也是由於加文未能在第一天攻佔橋樑。它的主要單位,近衛裝甲師,是由指揮官(艾倫·代爾)率領。蒙哥馬利曾試圖在D日之前將他免職。這一行動由於代爾的名氣被阻止。加文表示,遺憾的是,他的師最重要的任務(赫魯斯貝克和尼美根)交給了第508傘兵團,而非他最好的,塔克的第504傘兵團

情報失誤

[編輯]

雖然與美軍空降師合作良好,在安恆的荷蘭地下抵抗組織卻被英軍所忽視,這有一個很好的理由:英國在荷蘭的情報網在此前遭到徹底的摧毀—所謂的英國遊戲。它只曾在1944年4月發生,或許就此假設荷蘭地下抵抗組織亦被相似的滲透,因而英國情報機構盡量減少和當地的連繫,美軍單位由於沒有這方面不好的經驗,因而主動利用荷蘭人的協助,結果証明,光是對迪爾渡口的簡單認識,或地下秘密電話網絡,亦能改變整個行動的結果,特別是盟軍的無線電設備發生故障,未能作出回應。後一點非常重要:這令英國第30軍及空降最高司令部可知道安恆當地緊急的情況。

戰爭結束後,一些人聲稱荷蘭地下抵抗組織被完全忽視,一名曾在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內進行反情報工作的荷蘭高級官員奧瑞斯特·賓圖出版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書《驚懼黑書》,部分回憶錄及部分反情報的手冊,賓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改名為瑪塔·哈里。他聲稱一名荷蘭地下抵抗組織的領袖、外號叫「金剛」的克利斯欽·林德曼("King Kong" to his men)是德國間諜,並已透露市場花園行動的細節給德國人[29],「金剛」林德曼在1944年10月被捕,在1946年等待被審訊時自殺。1969年,法國新聞記者兼歷史學者安妮·勞倫斯總結林德曼是一名雙重間諜[30]

盟軍的回應

[編輯]

蒙哥馬利稱市場花園行動有百分之九十是成功的[31]及說:

雖說我有錯誤、天氣惡劣、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又出現在安恆,但就我自己—一偏之見—的看法,如果在行動開始時有充足的支援,給予充足的飛機、地面部隊、及其它必需物資,該行動應已成功。我對市場花園行動始終不渝的支持。[32]

艾森豪威爾在寫給厄奎特的信中講到:「在這場戰爭中,從無任何單位在單一行動中比貴師從9月17日至26日九天的行動中,更加激勵我,更令我欽佩。」[33]蒙哥馬利自估:「在將來的歲月裏,人類最偉大的說法是:『我曾在安恆戰鬥過。』」[32]

盟軍在「市場花園」之後的戰鬥

[編輯]
「市場花園行動」之後,盟軍與德軍在低地國的形勢圖

由於未能在市場花園行動中建立橋頭堡渡過萊茵河,盟軍繼續在荷蘭南部的兩條戰線上發動進攻,以確保運輸船隻安全駛入重要港口安特衛普。他們向西向北兩面進攻,在斯海爾德河戰役中攻佔斯海爾德河口[34]。盟軍亦在安特里行動中向東進攻以攻佔默茲省分界線形成的天然突出部,這次對在默茲河以西接近芬洛之德軍橋頭堡的進攻對盟軍帶來無從預計的延誤,包括歐路恩鎮戰役[35]

1945年2月,在真實行動中,盟軍由在市場花園行動中攻佔的格羅斯比克攻進德國境內[36],又在3月的戰利品行動中渡過萊茵河[37],由於戰利品行動的成功,安恆最終被加拿大第1軍團經兩天戰鬥後於1945年4月14日解放[38],而在荷蘭西部的殘餘德軍於5月5日簽署了降書,宣佈投降[39]

荷蘭飢荒

[編輯]

行動失敗後的一個悲慘的後果是冬季飢荒(Hongerwinter)。在戰鬥中,荷蘭鐵路工人在位於倫敦的荷蘭政府煽動下罷工,以助盟軍進攻。德國以禁止食品運輸作為報復。成千上萬的荷蘭公民在之後的冬季餓死。

紀念館和紀念

[編輯]
在荷蘭聖烏登羅德的紀念碑

英國人奮力爭奪這座珍貴的安恆大橋,並沒有在戰爭中遺留下來。為穩定萊茵河以南的戰線,美國陸軍航空軍第344轟炸機中隊B-26掠奪者式轟炸機在10月7日炸毀這座橋樑,以阻止德軍使用。[40]它在1948年為另一條外觀類似的橋樑所取代[41],並在1977年12月17日被更名為約翰·弗羅斯特橋[42]

在德里爾的波蘭軍紀念碑

有一系列的紀念碑在安恆地區。靠近安恆一個紀念碑文上寫道:「致海爾德蘭居民;50年前,英國和波蘭空降部隊士兵在此進行極端不利的戰鬥,以打通進入德國的道路,並促使戰爭早日結束。雖為我們帶來死亡和毀滅,但我們從未埋怨過他們。這個石碑標誌着我們欽佩你們的勇氣,特別是婦女還記得照料我們的傷員。在之後漫長的冬季,你們的家人冒死掩護盟軍士兵和空軍官兵,而由抵抗組織成員引領着獲得安全。」[43]

1994年9月16日,第101空降師的老兵在聖烏登羅德建立「荷蘭紀念碑」。紀念碑是對退伍軍人及居民的一份禮物,因他們與美軍並肩作戰,更令人驚訝救濟的美軍士兵。在紀念碑上刻有英文寫道「第101空降師的退伍軍人獻給人民的走廊,對他們的勇氣、同情和友誼表示讚賞和感謝」。[44]

哈滕斯坦的空降博物館

2006年5月31日,波蘭第1獨立空降旅被荷蘭貝婭特麗克絲女王授予威廉軍事獎章以嘉許他們於1944年市場花園行動期間在安恆的英勇。[45]而美軍第82空降師在此前的1945年10月8日亦被授予同一獎章,以嘉許他們於該行動中英勇作戰。

在荷蘭幾個博物館被貢獻給市場花園行動,其中包括:在赫魯斯貝克民族解放博物館[46]斯海恩德爾解放之翼博物館公園,[47]和在歐斯特貝克哈滕斯坦空降博物館[48]

媒體

[編輯]

市場花園行動是1946年電影「他們的是光榮」的題材。這部電影混合該戰役的原本片段重新製作,拍攝地點就是在安恆。許多扮演傘兵的演員實際是參加該戰役的士兵。有些的更扮演自己,包括凱特·特爾·霍斯特弗雷德里克·高夫、約翰·弗羅斯特和斯坦利·麥可斯特,他是在安恆前線發出扣人心弦報導的加拿大記者。[49]

奪橋遺恨」是根據考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1974年出版的同名書籍在1977年拍攝的史詩式戰爭電影。它由威廉·高文改編,導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並有一個全明星陣容。與之前的電影不同 - 它全面地描述了包括英國、美國、德國、波蘭和荷蘭參與的整個行動。在該戰役中第101空降師第506傘兵旅的行動被HBO頻道攝製成為的電視短劇集「諾曼第大空降」中的一部分。

1997年的策略遊戲近距離作戰:奪橋遺恨完全以市場花園行動為中心。在它的幫助檔案也包含歷史典故,以及在玩該遊戲時可看到歷史影像。電子遊戲戰火兄弟連:地獄公路從第101空降師第502傘兵旅一群士兵的角度重新描述市場花園行動的部分故事。英雄連隊:火線對決從德軍裝甲和步兵師士兵的觀點描述圍繞市場花園行動的戰事。在代號:裝甲鋼行動第1階段,集中描述盟軍在市場花園行動中的任務。2002年的遊戲榮譽勳章:前線是講述一名傘兵在市場花園行動中跳傘進入荷蘭作戰的故事。他越過尼美根大橋,在安恆會見了一名情報員。及2007年的榮譽勳章:空降神兵的第四關卡是講述第82空降師的傘兵攻佔尼美根市鎮和奪橋的作戰。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除了荷蘭抵抗組織英語Dutch resistance參與了行動外,還有建制上隸屬於英國陸軍第三十軍的荷蘭人部隊——皇家荷蘭機械化步兵旅英語Royal Netherlands Motorized Infantry Brigade
  2. ^ 2.0 2.1 2.2 Stephen Badsey
  3. ^ Ellis, Pg 55
  4. ^ Ellis, Pg 55. 3,800人在戰鬥中被俘,其中很多人受傷,300名後衛部隊及400名醫生和其他醫護人員
  5. ^ Ellis, Pg 56 官方記錄第2軍團從9月17日至9月26日共有3,716人傷亡;Ryan, Pg 456 說第2軍團的傷亡如下:第30軍1,480人,第8軍及第12軍共3,874人
  6. ^ 6.0 6.1 6.2 Ryan, Pg 456
  7. ^ 事實上此時盟軍只有49個師
  8. ^ Ryan, Cornelius A Bridge Too Far. 1974. p. 49
  9. ^ Hastings, p.36.
  10. ^ Murdo Macleod, Why Bridge Too Far attempt was doom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cotland on Sunday, January 8, 2006
  11. ^ 「A bridge too far」(1970)書中提及,英軍營長約翰福洛斯特與武裝親衛隊畢特利希中將談判,願意以自己被俘虜換取負傷英軍後撤醫療及自由;畢特利希答應也信守承諾;所以戰後英軍士兵頗讚譽「約翰福洛斯特」善待士兵
  12. ^ Warren 1956,第137-138頁
  13. ^ 13.0 13.1 Hastings, p. 54
  14. ^ Ryan, p. 457 韋恩報告在阿納娒地區的平民傷亡少於500人,而他聽說整個市場花園行動地區共有接近10,000人死亡、受傷或失踨。
  15. ^ Ryan, p. 457
  16. ^ Ellis, p. 56:英國第2軍團從9月17至26日共有3,716人傷亡。
  17. ^ Ryan, p. 457.英軍傷亡共有13,226人傷亡,英軍第1空降師(包括波蘭傘兵及駕駛員): 7,578人,損失滑翔機及空中運輸機駕駛員:294人,英國第8軍及第12軍:3,874人,英國第30軍:1,480人。
  18. ^ Ellis, p. 56
  19. ^ Ryan, p. 457 美軍第82空降師:1,432人,美軍第101空降師:2,118人,損失滑翔機及空中運輸機駕駛員:424人。
  20. ^ 諾曼地大空降,補充兵 2001. David Nutter.
  21. ^ Hastings, p. 36
  22. ^ Ryan, p.106
  23. ^ Hibbert, The Battle of Arnhem, pp. 40-45
  24. ^ Neillands 'The Battle...', p. 132
  25. ^ Robinson in Neillands 'The Battle...' pp. 120-121
  26. ^ Ryan 1974,第482頁
  27. ^ Brereton 1946,第354頁
  28. ^ Otway 1951,第271頁
  29. ^ Laurens 1971,第168-169頁
  30. ^ Laurens 1971,第180-181頁
  31. ^ Montgomery 1947,第243頁
  32. ^ 32.0 32.1 Montgomery 1958,第298頁
  33. ^ Letter, Eisenhower to Urquart. October 1944. 
  34. ^ Ellis 2008,第109-127頁
  35. ^ Ellis 2008,第158-162頁
  36. ^ Ellis 2008,第253-277頁
  37. ^ Ellis 2008,第279-294頁
  38. ^ Ellis 2008,第313-315頁
  39. ^ Ellis 2008,第416-420頁
  40. ^ Middlebrook, p449
  41. ^ Ramsey 1973,第8頁
  42. ^ Frost, preface p16
  43. ^ Monuments in Arnhe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8). 
  44. ^ Weblog Lau van Lieshout: Monument to the Dutch. [201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9) (荷蘭語). 
  45. ^ Wręczenie Orderu Wojskowego im. króla Willema I i Orderu Brązowego Lwa przez Jej Wysokość Królową, 31 maja 2006 roku w Hadze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2-26) (波蘭語). 
  46. ^ Nationaal Bevrijdingsmuseum 1944-1945 - Bezoekinformatie. [201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47. ^ Wings of Liberation Museum Park.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48. ^ Airborne Museum Hartenstein. [2010-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8). 
  49. ^ Bennett 2008,第268-269頁

書籍

[編輯]
  • Max Hastings. Armageddon: The Battle for Germany 1944–45.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5 (reprint). ISBN 978-0-375-71422-1. 
  • Cornelius Ryan. A Bridge Too Far. Coronet Books. 1974. ISBN 978-0-340-19941-1. 
  • Tim Saunders. Hell's Highway: US 101st Airborne & Guards Armoured Division. Pen & Sword Battleground Europe. 2001. ISBN 978-0-85052-837-4. 
  • Tim Saunders. The Island—Nijmegen to Arnhem. Pen & Sword Battleground Europe. 2002. ISBN 0-85052-861-1. 
  • Tim Saunders. Nijmegen—US 82nd Airborne & Guards Armoured Division. Pen & Sword Battleground Europe. 2001. ISBN 978-0-85052-815-2. 
  • Russel Weigley. Eisenhower's Lieutenants: The Campaign of France and Germany 1944–1945.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reprint). ISBN 978-0-253-20608-4. 
  • Dr. John C. Warren. Airborne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European Theater. Air University, Maxwell AFB: US Air Force Historical Research Agency. 1956. USAF Historical Study 97. 

延伸閱讀

[編輯]
  • Clark, Lloyd. Arnhem: Operation Market Garden, September 1944. Thrupp, Gloucestershire: Sutton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7509-2835-9.
  • Frost, John A Drop Too Many. London: Cassell, 1980. ISBN 978-0-304-30717-3.
  • Keegan, John. Six Armies in Normandy: From D-Day to the Liberation of Paris. New York: Penguin, 1994. ISBN 978-0-14-023542-5.
  • Kershaw, Robert J. It Never Snows in September. The German View of Market-Garden and the Battle of Arnhem. Hersham, Surrey: Ian Allan Publishing, 1994. ISBN 978-0-7110-3062-6.
  • MacDonald, Charles Brown. The Siegfried Line Campaign.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S. Army, 1963.
  • Piekalkiewicz, Janusz. H. A. Barker and Arthur J. Barker, trans. Arnhem 1944. Hersham, Surrey: Ian Allan Publishing, 1977. ISBN 978-0-711-00826-7.
  • Powell, Geoffrey. The Devil's Birthday: The Bridges to Arnhem, 1944, rev. ed. London: Leo Cooper, 1992. ISBN 978-0-85052-352-2.
  • Powell, Geoffrey. Men at Arnhem, rev. ed.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under "Tom Angus"). London: Leo Cooper, 1998. ISBN 978-0-907675-71-6.
  • Wilkinson, Peter. The Gunners at Arnhem. East Haddon, Northampton: Spurwing Publishing, 1999. ISBN 978-0-9535754-0-4.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