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孔德拉秋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9月25日) |
尤里·孔德拉秋克 | |
---|---|
出生 | 亞歷山大·伊格納季耶維奇·沙爾格伊 1897年6月21日 俄羅斯帝國波爾塔瓦 |
逝世 | 1942年(44—45歲) 不詳,據信在 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盧加州扎申特斯基(Zasetsky)附近 |
國籍 | 蘇聯 |
母校 | 自學 |
職業 | 火箭科學研究家、工程師 |
父母 | 伊格納季·本迪托維奇·沙爾格伊(Hnat Benedyktovych Shargei) 柳德米拉·利沃夫娜·施利普彭巴赫(Ludmyla Lvivna Schlippenbach) |
軍事生涯 | |
效命 | 俄羅斯帝國、蘇聯 |
服役年份 | 1916年-1918年,1941年-1942年 |
參與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
尤里·瓦西里耶維奇·孔德拉秋克(俄語: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ндратюк,烏克蘭語:Юрій Васильович Кондратюк,1897年6月21日—1942年2月),又譯康德拉圖克,烏克蘭裔沙俄及蘇聯時期工程師和數學家。他是太空工程與航天學的一位先驅,理論家,和有遠見卓識的學者。重力助推法和月球軌道交會法(Lunar Orbit Rendezvous,縮寫為LOR),已知都是最早由他在20世紀初提出來的。LOR對實現從地球出發登陸月球,然後再返回地球的宇宙航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LOR法後來被實際應用於人類的首次登月。[1][2] 重力助推法也在眾多太空探索的宇航項目中被大量地使用。
孔德拉秋克的研究工作還包括了宇宙飛行與探索的許多其他方面。而他卻是在戰爭、反覆地遭遇當局迫害以及嚴重疾病的困境下從事他的科學發現的。
他的真實姓名是亞歷山大·伊格納季耶維奇·沙爾格伊(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Игнатьевич Шаргей,烏克蘭語:Олександр Гнатович Шаргей),「尤里·孔德拉秋克」是在俄國革命後為隱姓埋名而冒用的身份,後來他也是以這個假名為科學界所知曉。
生平與科研
[編輯]早年生涯
[編輯]1897年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波爾塔瓦(現在在烏克蘭),不過,他的家族原本居住在基輔。他父親伊格納季·本迪托維奇·沙爾格伊,結婚時正在基輔大學學習物理和數學。孔德拉秋克的母親柳德米拉·利沃夫娜·施利普彭巴赫,在基輔一所學校教法語,1897年結婚時一定是已經懷孕了。根據其不尋常的姓氏來看,一般認為她應當是一名參與了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失敗的入侵俄國之戰的將軍沃爾瑪·安頓·馮·施利普彭巴赫的後裔。柳德米拉致力於社會行動主義,多次因參與示威而遭監禁。就在他出生前不久,當她最後一次在基輔蹲監獄的時候,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由於這個原因,在他還十分年幼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異了,這個孩子由在波爾塔瓦的祖母撫養大。
從幼年起,孔德拉秋克就着迷於他父親的物理和數學書籍,並顯示出在這些領域極強的能力。當夠年齡上中學的時候,就被一所著名高中直接招收進第三級,並在幾年之後以熟巧金牌的成績畢業。
高等教育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孔德拉秋克後來進入聖彼得堡技術大學學習工程,在這裏他深受伊萬·梅謝爾斯基的影響。不久,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徵兵入伍,並從那裏的尉官學校畢業。在中東戰場服役期間,孔德拉秋克將他關於星際飛行的設想寫滿了四個筆記本。這其中包括使用模塊化航天器去月球,將飛船的推進部留在軌道,而讓一個較小的登陸艙駛往月球表面,然後再回來(這個策略最終被阿波羅計劃的工程師們所採用)。[3]他還給出了航天器從地球軌道送進月球軌道,然後再回到地球軌道的彈道的具體計算。這種彈道現在被稱為「孔德拉秋克路徑」或「孔德拉秋克環線」。
蘇聯時代初期
[編輯]孔德拉秋克在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離開了軍隊,並回到波爾塔瓦,試圖以燒鍋爐為生。作為當地出生的前沙皇軍隊軍官,他有很高的風險會被布爾什維克當局作為人民的敵人逮捕。第二年,孔德拉秋克逃亡波蘭,但被邊防軍截回。他本來會被槍決,但是邊防兵看出他有斑疹傷寒的早期症狀,可能因此而決定把子彈節省下來。他後來是在一位鄰居的照料下得以康復,並在朋友的建議下,決定逃亡到蘇聯境內的其他地區。他的朋友為他找來了變造的身份證明,名字叫做尤里·孔德拉秋克,1900年生於盧茨克(此人實際上已於1921年死於結核病)。使用這個新的身份,孔德拉秋克居住在烏克蘭南部、庫班和北高加索,從事機械技工和鐵路工人的工作。1927年,他定居在西伯利亞的新西伯利亞市。
首部著作,工程師與監獄生涯
[編輯]在從事機械技工工作的同時,孔德拉秋克完成了他題為 "征服星際空間"的書稿,書中闡述了有關火箭運行的問題,以及涉及太空移民的事項。他還建議使用一種引力彈弓軌道來加速航天飛船。1925年,孔德拉秋克聯繫上莫斯科的科學家弗拉基米爾·韋欽金,並寄去了書稿。在此之前,火箭愛好者們對他和他的工作都一無所知。雖然這本書在莫斯科非常受科學家的歡迎,但沒有出版社願意觸及這種天馬行空的作品。最終,孔德拉秋克出錢請了新西伯利亞的一家印刷店將他這本72頁的著作印製了2000套。而且即便如此,相當部分的排版和和印刷還是不得不由他自己親自來做,這既是為了降低費用,也是因為書中的方程式給印刷帶來困難。孔德拉秋克的科學發現,完全獨立於當時也在從事太空飛行研究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他們兩人從未見面。
孔德拉秋克也把他在工程學的技能成功地應用到解決當地的問題,他設計了在鄂畢河畔卡緬的一座1萬3千噸巨型穀物提升機(很快就被暱稱為「乳齒象」),完全用木材建造,一根釘子都沒有用,因為當時金屬在西伯利亞短缺。然而,他的創造性後來成了他的麻煩,1930年他被內務人民委員部作為「怠工者」進行調查的時候,這是他的一條罪狀:不用釘子,說明他是有計劃地要讓這個架構最終倒塌(實際上,「乳齒象」聳立了超過60年,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焚毀於大火)。結果,他被以反蘇行為的罪名,判囚古拉格三年。不過,由於他具有如此明顯的才智,所以被送入沙拉什卡(獄中研究機構)而不是勞改營。在那裏,他先是被指派去做評估用於庫茲巴斯的國外煤礦機械的工作。他的巧思很快就打動了監獄主管。在監獄主管的要求下,審查機構在1931年將他的身份從「監禁」改換為「流放」,並送他去從事西伯利亞穀物項目的工作。
出獄後的風力研究
[編輯]孔德拉秋克得知有一個為克里米亞設計大型風力機的競賽項目,是由當時的重工業人民委員謝爾戈·奧爾忠尼啟則支持的。與流放工程師同伴戈爾恰科夫(П. К. Горчаков)和尼基京一起,孔德拉秋克遞交了一個設計,由165米高的混凝土塔支撐一個80米寬的4葉螺旋槳,功率可達12,000千瓦。1932年11月,奧爾忠尼啟則選擇了這個設計為優勝者,並在莫斯科接見了該設計組,接着派他們到哈爾科夫去完成這個設計並主管其建造。在莫斯科期間,孔德拉秋克得到機會與當時噴氣推進研究組(GIRD,蘇聯火箭研究機構)的負責人謝爾蓋·科羅廖夫見面。科羅廖夫提議讓孔德拉秋克到他的手下工作,但孔德拉秋克拒絕了,擔心內務部的審查會暴露他的真實身份。
孔德拉秋克、哥爾查科夫和尼基京在這個風能項目中工作了四年,一直到奧爾忠尼啟則1937年的神秘死亡。一夜之間,這個項目就被視為太昂貴,太危險,於是被取消了。此時高塔剛建了一半,尼基京以後會把他在這個項目中學到的經驗,應用到1960年代奧斯坦金諾電視塔的設計上。接下來,他們被轉去從事設計風能發電場用的150-200千瓦範圍的較小型風力發電機。在這個期間,孔德拉秋克聽到了科羅廖夫因為「將時間浪費在設計宇宙飛船」而被以叛國罪名逮捕的消息。他自己立刻決定,將自己在這個課題上的大量筆記全部脫手。曾經在他患斑疹傷寒的時候照料他康復的那位波爾塔瓦前鄰居,同意為他保管這些筆記,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與她的女兒一起出逃的時候,把它們最終帶到了美國。他還將自己已經出版的著作寄了一本到卡盧加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州立宇宙歷史博物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戰與陣亡
[編輯]1941年6月,孔德拉秋克作為志願者加入蘇聯紅軍,並在1942年陣亡於卡盧加附近。他死亡的具體情況不詳。他所在部隊1941年10月曾捲入與納粹軍隊的激戰,而10月3日被作為是他消失的日子。1990年代收集的證據表明,他是1942年1月或2月的一個夜晚在基洛夫區的村莊Zasetski附近修理通訊線路的時候失蹤的。由於他的屍體從未被發現,有陰謀論者推測他是最終逃出了蘇聯,設法來到了美國,並以另一個假名從事太空項目的工作。
部分著作
[編輯]- 《致建造(宇宙飛船)時閱讀此文者》 - 1919年(未發表)
- 《征服星際空間》 - 1925年
追憶和悼念
[編輯]當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他的歷史性登月飛行之後訪問蘇聯時,特地到新西伯利亞市的孔德拉秋克故居前收集了一捧土,以推崇他對太空飛行的貢獻。阿姆斯特朗說,這捧土,比他從月球上收集的還要有價值。據說阿姆斯特朗還敦促蘇聯當局去開始紀念孔德拉秋克。後來,新西伯利亞市的一個科學中心和一間學院,以及波爾塔瓦、基輔和莫斯科的一些街道陸續以孔德拉秋克命名。還有月球環形山孔德拉秋克以他命名,1977年發現的小行星「3084孔德拉秋克」也以他命名。[4] 獨立後的烏克蘭發行了以孔德拉秋克圖像的郵票和硬幣。波爾塔瓦技術大學也從1997年起改稱波爾塔瓦國立孔德拉秋克技術大學。2012年6月21日推出的一個谷歌標誌,也是紀念他的。
-
1997年烏克蘭紀念孔德拉秋克的郵票
-
2002年烏克蘭紀念孔德拉秋克的郵票
延伸閱讀
[編輯]註釋
[編輯]- ^ Wilford, John. We Reach the Moon; the New York Times Story of Man's Greatest Adventure. New York: Bantam Paperbacks. 1969: 167. ISBN 0-552-08205-8.
- ^ Harvey, Brian. Russian Planetary Exploration: History, Development, Legacy and Prospects. Springer. 2007.
- ^ Dr Christopher Riley. Rendezvous around the Moon. BBC Online. 18 May 2009 [2013-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 ^ 3084 Kondratyuk.
外部連結
[編輯]- Зоряний блукач із Полтави. Article in Tyzhden.ua magazine. [2013-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4) (烏克蘭語).
- Кондратюк Ю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Article in online Encyclopedia of cosmonautic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