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考異
外觀
《尚書考異》五卷,[1]明代梅鷟著,[2]是《古文尚書》辨偽的重要著作。
梅鷟是明代正德癸酉舉人,曾任南京國子監助教。《古文尚書》之偽,從南宋吳棫、朱熹,及元代吳澄等人已經有所懷疑,[3]但皆僅是私議,並無具體證據。[4]梅鷟著《尚書考異》是第一部全面性抉發梅賾《古文尚書》之偽的專書,例如梅氏從地理方面考證「孔傳」提到的地名是漢武帝以後才出現的名稱,如積石山在漢昭帝時才置金城郡,孔傳卻說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瀍水出穀城縣,到了晉朝才劃入河南,孔傳卻說其出自河南北山。
但《尚書考異》考辨方式仍存在缺陷。程廷祚認為要考辨《古文尚書》之偽,重點應在於《古文尚書》是「來歷不明」。[5]梅鷟雖然抉發《古文尚書》有大量蹈襲之跡,但無法認定梅賾就是抄襲得來,也無法證明劉向、劉歆、班固所稱之《古文尚書》就是真的「孔壁《古文尚書》」,要解決真偽問題,就必須知道究竟是誰抄襲誰。陳第曾作《尚書疏衍》駁斥梅鷟之說。閻若璩亦認為梅鷟對《尚書》證偽方式過於武斷。[6]梅氏最早指出《古文尚書·大禹謨》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前三句實際上抄自《荀子》,閰氏著《尚書古文疏證》時沿用這個說法,但未引出處。
《尚書考異》在明代只有傳抄本,並未刻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尚書考異》舊抄本兩冊,書後附一冊明韓邦奇《洪範圖解》。
註釋
[編輯]- ^ 《明史·藝文志》不着錄。朱彝尊《經義考》作一卷。
- ^ 四庫全書本《尚書考異》不着撰人姓名,不分卷。四庫館臣以書中有「鷟按」字樣,因而判定其書作者為梅鷟。
- ^ 如吳棫說「安國所增多之書,今篇目俱在,皆文從字順,非若伏生之書詰屈聱牙,至有不可讀者。」(《書稗傳》)朱熹說「嘗疑今《孔傳》並《序》皆不類西京文字氣象,未必真安國所作,只與《孔叢子》同是一手偽書。蓋其言多相表裏,而訓詁亦多出《小爾雅》也。此事先儒所未言,而予獨疑之。」《文集。卷七一》吳澄說「竊嘗讀之,伏生書雖難盡通,然辭義古奧,其為上古之書無疑;梅氏所增廿五篇,體制如出一手,採集補綴,雖無一字無所本,而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之文」。(《書纂言》)
- ^ 《尚書考異》首載「提要」謂:「宋吳棫、朱子、元吳澄皆嘗辨其偽,然但據其難易以決真偽,未及一一盡核其實。鷟是書則以安國《序》並增多之二十五篇,悉雜取傳記中語以成文,逐條考證,詳其所出。」
- ^ 程廷祚認為:「夫二十五篇之《書》,平正疏通,乍觀無一言之違於理道。而其為前古書傳所稱引者,視伏《書》為尤多,又奚以見其可疑也?若謂可疑者文從字順異於伏《書》,則伏《書》中亦不皆詰曲聱牙也。且周穆王而下暨秦穆公之同時,其文載於《左》、《國》者眾矣,未嘗與《呂刑》、《文侯之命》、《秦誓》同其體制,豈彼皆可疑乎?蓋晚《書》之可疑,在於來歷不明,而諸儒不能言其所以然,致使議論沸騰,能發之而不能定也。」
- ^ 《尚書古文疏證》卷八第一百十九稱:「余讀《焦氏筆乗》,稱家有梅鷟《尚書譜》五卷,專攻古文《書》之偽,將版行之不果。……求其《譜》凡十載,得於友人黃虞稷家,急繕寫以來,讀之,殊武斷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於「《古易考原》三卷」條下亦稱:「明梅鷟撰……是書謂伏羲之易,已有文字。畫卦在前,河圖後出。伏羲但則之。以揲蓍大衍之數當為九十有九,以五十數為體,以四十九為用,無以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論殊創辟。然於古無所授受,皆臆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