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東尼亞第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東尼亞第環形山
克萊門汀號拍攝的圖像 coordinates = 69°18′S 173°04′W / 69.3°S 173.06°W / -69.3; -173.06
直徑137.92公里
深度9 公里
余經日出時172°
命名來源歐仁·米·安東尼亞第


安東尼亞第環形山(Antoniadi)是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托肯盆地內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出生於小亞細亞希臘裔法籍天文學家歐仁·米歇爾·安東尼亞第(1870年-1944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編輯]
克萊門汀號光學雷達拍攝的圖像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安東尼亞第環形山坑內側視圖
安東尼亞第環形山(上)和努梅羅夫環形山(下)西向斜視圖,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
根據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高度計數據所繪製的可視圖

該隕坑西北和東側分別重疊在更古老的米奈爾環形山的東南壁及努梅羅夫環形山的西側壁上,南面則橫亙了較小的布拉希爾環形山[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69°18′S 173°04′W / 69.3°S 173.06°W / -69.3; -173.06,直徑137.92公里[3],表面平均深度約4至4.5公里[4]

根據日本輝夜姬號衛星上所安裝激光高度計測得的數據顯示,安東尼亞第環形山坑底位於月表水平面(從月球中心點至月球平均距離,即1737.4公里)下9120米[5],為月球上最深之處。從這一點看,該隕坑形成時所拋射出的噴發物極有可能為月殼下層基岩或上層地幔[6]。因此,對該隕坑岩石的採樣和研究極具重要意義。

安東尼亞第環形山外觀輪廓大體圓狀,坑口邊緣參差凹凸,坑壁略有磨損,但邊緣範圍清晰,沿內側壁分佈有階地狀結構,南段部分嵌入有一座小撞擊坑。該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690米[1],內部容積約20850立方千米[1]

安東尼亞第環形山是月球背面少數幾座同心環月坑之一,坑內有一圈直徑約為外環直徑一半的內環壁。其形狀南、北二側類似殘碎、崎嶇的山脊,其中北段坑壁上的一些壁峰高出坑底約1600-2200米[4]。西側部分幾乎完全消失,而東側只剩為一系列低矮的小山丘,坑內地表非常平坦,坐落有一座高約1100米[4],底部直徑34.47公里的中央峰[1]。內、外環之間地表極為粗糙坎坷,靠南部可看到有一座醒目的杯狀坑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Antoniadi on the map LAC-141. (PDF). [2017-04-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3.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4. ^ 4.0 4.1 4.2 Crater Online description The Moon-Wiki. [2017-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8). 
  5. ^ New High-Res Map Suggests Little Water Inside Mo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February 12,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6月23日).  To coincide with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Sci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Dominov, E.; Mest, S. C. Geology of Antoniadi Crater, South Pole Aitken Basin, Moon (PDF). 40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XL), held March 23-27, 2009 in The Woodlands, Texas, id.1460. 2009 [2017-04-19]. Bibcode:2009LPI....40.1460D.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6-29). 

另請參閱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