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孟菲斯公開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孟菲斯公開賽
Memphis Open
終止
創立1975
終止2017
地點 美國
田納西州孟菲斯
場館孟菲斯網球俱樂部英語Racquet Club of Memphis
類別ATP世界巡迴賽250系列賽事
地面室內硬地球場
網站memphisopen.com

孟菲斯公開賽(英語:Memphis Open)是一項從1975年到2017年舉辦的男子職業網球賽事。從1977年開始,該賽事田納西州孟菲斯孟菲斯網球俱樂部英語Racquet Club of Memphis舉行。孟菲斯公開賽曾經是美國本土唯一一項在室內進行的ATP巡迴賽賽事,每年一般在二月舉辦。最初它是一項男女合辦賽事,但最後四年僅僅舉辦了男子賽事。

因為贊助商的關係,孟菲斯公開賽的名稱有過多次變換,比如「Regions Morgan Keegan錦標賽」(Regions Morgan Keegan Championships),「聖猶達錦標賽」(Kroger St. Jude Championship),「沃爾沃錦標賽」(Volvo Championships),「南方電信杯」(Cellular South Cup)和「聯邦快遞國際賽」(Federal Express International),還有一段時間是現在已經不存在的「美國國家室內網球錦標賽英語U.S. National Indoor Tennis Championships」。

孟菲斯最後一屆單打冠軍是瑞恩·哈里森,雙打冠軍是布賴恩·貝克爾尼克拉·梅克蒂奇,這也是他們在孟菲斯獲得的首個冠軍。

歷史

[編輯]

1974年,孟菲斯棉花商人威廉·B。小比利·多納萬特(Billy Dunavant Jr.)收購了孟菲斯運動俱樂部(Memphis Athletic Club),並開始斥資700萬美元擴建該俱樂部,將其改造成現在的孟菲斯網球俱樂部英語Racquet Club of Memphis。1975年,作為世界網球錦標賽的一部分,現在被稱為孟菲斯公開賽的比賽首次在室內地毯上舉行。1977年,美國國家室內網球錦標賽英語U.S. National Indoor Tennis Championships馬里蘭州索爾茲伯里遷至孟菲斯,該賽事的獎金也增加到22萬美元。[1]直到2014年,孟菲斯公開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私人室內網球俱樂部舉辦的男子和女子職業網球賽事。[2]直到20世紀80年代,比賽都是在室內地毯上進行的,但俱樂部最終把場地改成了硬地。

在2001年11月,孟菲斯網球俱樂部英語Racquet Club of Memphis從WTA手中購買了賽事版權,將奧克拉荷馬市的賽事遷移到孟菲斯,從此該賽事成為男女合辦賽事長達12年。2008年,該賽事一度成為ATP世界巡迴賽500系列賽事。2014年,該賽事前移到了巴西,成為里約網球公開賽[3]孟菲斯則重新向ATP購買了賽事版權,將ATP世界巡迴賽250系列賽事之一的聖何塞站遷移到孟菲斯,讓孟菲斯保住了一項職業網球賽事[4]。2014年底,美國網球協會(USTA)和金集控股有限責任公司(Golden Set Holdings LLC)旗下的網球匯集有限責任公司(Tennis Rendezvous LLC)收購了美國國家室內網球錦標賽的版權,並將其更名為孟菲斯公開賽(Memphis Open)。2015年,孟菲斯公開賽再次被紐約金融管理公司GF資本收購。

2017年末,由於孟菲斯公開賽沒有找到足夠的贊助商,ATP宣佈該賽事遷移到紐約成為紐約網球公開賽[5]

歷年決賽

[編輯]

單打

[編輯]
年份 冠軍 亞軍 比分
1975 美國 哈羅德·所羅門 捷克斯洛伐克 伊日·赫雷貝克英語Jiri Hrebec 2–6, 6–1, 6–4
1976 印度 維傑·阿姆里特拉吉 美國 斯坦·史密斯 6–2, 0–6, 6–0
1977 瑞典 比約恩·博格 美國 布賴恩·戈特弗里德 6–4, 6–3, 4–6, 7–5
1978 美國 吉米·康納斯 美國 蒂姆·古利克森英語Tim Gullikson 7–6, 6–3
1979 美國 吉米·康納斯 美國 阿瑟·阿什 6–4, 5–7, 6–3
1980 美國 約翰·麥肯羅 美國 吉米·康納斯 7–6, 7–6(8–6)
1981 美國 吉恩·邁耶 美國 羅斯科·坦納 6–2, 6–4
1982 南非 約翰·克里克 美國 約翰·麥肯羅 6–3, 3–6, 6–4
1983 美國 吉米·康納斯 美國 吉恩·邁耶 7–5, 6–0
1984 美國 吉米·康納斯 法國 亨利·勒孔特 6–3, 4–6, 7–5
1985 瑞典 斯蒂芬·埃德伯格 法國 雅尼克·諾阿 6–1, 6–0
1986 美國 布拉德·吉爾伯特 瑞典 斯蒂芬·埃德伯格 7–5, 7–6
1987 瑞典 斯蒂芬·埃德伯格 美國 吉米·康納斯 6–3, 2–1 (退賽)
1988 美國 安德烈·阿加西 瑞典 米卡埃爾·佩福斯英語Mikael Pernfors 6–4, 6–4, 7–5
1989 美國 布拉德·吉爾伯特 美國 約翰·克里克 6–2, 6–2 (退賽)
1990 西德 米夏埃爾·施蒂希 澳大利亞 沃利·馬蘇爾英語Wally Masur 6–7, 6–4, 7–6
1991 捷克斯洛伐克 伊萬·倫德爾 德國 米夏埃爾·施蒂希 7–5, 6–3
1992 美國 馬利維·華盛頓 南非 韋恩·費雷拉 6–3, 6–2
1993 美國 吉姆·考瑞爾 美國 托德·馬丁 5–7, 7–6(7–4), 7–6(7–4)
1994 美國 托德·馬丁 美國 布拉德·吉爾伯特 6–4, 7–5
1995 美國 托德·馬丁 荷蘭 保羅·哈休斯 7–6(7–2), 6–4
1996 美國 皮特·桑普拉斯 美國 托德·馬丁 6–4, 7–6(7–2)
1997 美國 張德培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6–3, 6–4
1998 澳大利亞 馬克·菲利浦西斯 美國 張德培 6–3, 6–2
1999 德國 托米·哈斯 美國 吉姆·考瑞爾 6–4, 6–1
2000 瑞典 馬格努斯·拉爾森英語Magnus Larsson 津巴布韋 拜倫·布萊克 6–2, 1–6, 6–3
2001 澳大利亞 馬克·菲利浦西斯 意大利 達維德·桑圭內蒂 6–3, 6–7(5–7), 6–3
2002 美國 安迪·羅迪克 美國 詹姆斯·布萊克 6–4, 3–6, 7–5
2003 美國 泰勒·丹特 美國 安迪·羅迪克 6–1, 6–4
2004 瑞典 約阿希姆·約翰松 德國 尼古拉斯·基弗 7–6(7–5), 6–3
2005 丹麥 堅尼夫·卡遜 白俄羅斯 馬克斯·米爾內 7–5, 7–5
2006 德國 托米·哈斯 瑞典 羅賓·索德靈 6–3, 6–2
2007 德國 托米·哈斯 美國 安迪·羅迪克 6–3, 6–2
2008 比利時 史提夫·達爾西斯 瑞典 羅賓·索德靈 6–3, 7–6(7–5)
2009 美國 安迪·羅迪克 捷克 拉德克·斯泰潘內克 7–5, 7–5
2010 美國 薩姆·奎里 美國 約翰·伊斯內爾 6–7(3–7), 7–6(7–5), 6–3
2011 美國 安迪·羅迪克 加拿大 米洛斯·拉奧尼奇 7–6(9–7), 6–7(11–13), 7–5
2012 奧地利 于爾根·梅爾澤 加拿大 米洛斯·拉奧尼奇 7–5, 7–6(7–4)
2013 日本 錦織圭 西班牙 菲里西亞諾·洛佩茲 6–2, 6–3
2014 日本 錦織圭 克羅地亞 伊沃·卡洛維奇 6–4, 7–6(7–0)
2015 日本 錦織圭 南非 凱文·安德森 6–4, 6–4
2016 日本 錦織圭 美國 泰勒·哈利·弗里茨 6–4, 6–4
2017 美國 瑞恩·哈里森 格魯吉亞 尼科洛茲·巴西拉什威利 6–1, 6–4
2018 參見紐約網球公開賽

雙打

[編輯]
年份 冠軍 亞軍 比分
1975 美國 迪克·斯托克頓
美國 Erik van Dillen
英國 Mark Cox
南非 克利夫·德賴斯代爾
1–6, 7–5, 6–4
1976 印度 維傑·阿姆里特拉吉
印度 Anand Amritraj
美國 馬蒂·里森
美國 羅斯科·坦納
6–3, 6–4
1977 美國 舍伍德·斯圖爾特
美國 弗雷德·麥克奈爾
美國 鮑勃·盧茨
美國 斯坦·史密斯
4–6, 7–6, 7–6
1978 美國 布賴恩·戈特弗里德
墨西哥 勞爾·拉米雷斯
澳大利亞 菲爾·登特
澳大利亞 約翰·紐康姆
3–6, 7–6, 6–2
1979 荷蘭 Tom Okker
波蘭 沃伊切赫·菲巴克
南非 弗魯·麥克米倫
美國 迪克·斯托克頓
6–4, 6–4
1980 美國 約翰·麥肯羅
美國 布賴恩·戈特弗里德
澳大利亞 Rod Frawley
捷克斯洛伐克 托馬什·施密德
6–3, 6–7, 7–6
1981 美國 吉恩·邁耶
美國 桑迪·邁耶
美國 Mike Cahill
美國 Tom Gullikson
7–6, 6–7, 7–6
1982 南非 凱文·柯倫
美國 史蒂夫·登頓
美國 約翰·麥肯羅
美國 彼得·弗萊明
7–6, 4–6, 6–2
1983 澳大利亞 彼得·麥克納馬拉
澳大利亞 保羅·麥克納米
美國 Tim Gullikson
美國 Tom Gullikson
6–3, 5–7, 6–4
1984 美國 Fritz Buehning
美國 彼得·弗萊明
瑞士 海因茨·金特哈特
捷克斯洛伐克 托馬什·施密德
6–3, 6–0
1985 捷克斯洛伐克 帕維爾·斯洛日爾
捷克斯洛伐克 托馬什·施密德
南非 凱文·柯倫
美國 史蒂夫·登頓
1–6, 6–3, 6–4
1986 美國 肯·弗拉赫
美國 Robert Seguso
法國 居伊·福爾熱
瑞典 安德斯·耶呂德
6–4, 4–6, 7–6
1987 瑞典 安德斯·耶呂德
瑞典 Jonas Svensson
西班牙 塞爾希奧·卡薩爾
西班牙 埃米利奧·桑切斯
6–4, 6–2
1988 美國 凱文·柯倫
美國 戴維·佩特
瑞典 彼得·隆格倫
瑞典 Mikael Pernfors
6–2, 6–2
1989 美國 保羅·安納干尼
南非 Christo van Rensburg
美國 斯科特·戴維斯
美國 Tim Wilkison
7–6, 6–7, 6–1
1990 澳大利亞 達倫·卡希爾
澳大利亞 馬克·克拉茨曼
西德 Udo Riglewski
西德 米夏埃爾·施蒂希
7–5, 6–2
1991 德國 米夏埃爾·施蒂希
德國 Udo Riglewski
澳大利亞 約翰·菲茨傑拉德
澳大利亞 勞里·沃德
7–5, 6–3
1992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澳大利亞 馬克·伍德福德
美國 凱文·柯倫
南非 Gary Muller
7–6, 6–1
1993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澳大利亞 馬克·伍德福德
荷蘭 雅克·艾里廷
荷蘭 保羅·哈休斯
7–5, 4–6, 7–6
1994 津巴布韋 拜倫·布萊克
美國 喬納森·斯塔克
美國 吉姆·格拉布
美國 賈里德·帕爾默
7–6, 6–4
1995 美國 賈里德·帕爾默
美國 Richey Reneberg
美國 Tommy Ho
新西蘭 Brett Steven
4–6, 7–6, 6–1
1996 巴哈馬 馬克·諾爾斯
加拿大 丹尼爾·內斯特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澳大利亞 馬克·伍德福德
6–4, 7–5
1997 南非 埃利斯·費雷拉
美國 帕特里克·加爾布雷思
美國 里克·利奇
美國 喬納森·斯塔克
6–3, 3–6, 6–1
1998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澳大利亞 馬克·伍德福德
南非 埃利斯·費雷拉
墨西哥 David Roditi
6–3, 6–4
1999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澳大利亞 馬克·伍德福德
加拿大 塞巴斯蒂安·拉羅
美國 亞歷克斯·奧布賴恩
6–3, 6–4
2000 美國 賈斯汀·吉梅爾斯托布
加拿大 塞巴斯蒂安·拉羅
美國 吉姆·格拉布
美國 Richey Reneberg
6–2, 6–4
2001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美國 亞歷克斯·奧布賴恩
美國 喬納森·斯塔克
6–3, 7–6
2002 美國 Brian MacPhie
塞爾維亞和黑山 內納德·齊莫尼奇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6–3, 3–6, [10–4]
2003 巴哈馬 馬克·諾爾斯
加拿大 丹尼爾·內斯特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6–2, 7–6
2004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南非 傑夫·科塔茲
南非 Chris Haggard
6–3, 6–4
2005 瑞典 西蒙·阿斯博林
澳大利亞 Todd Perry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6–4, 6–4
2006 克羅地亞 伊沃·卡洛維奇
南非 Chris Haggard
美國 詹姆斯·布萊克
美國 馬爾迪·菲什
0–6, 7–5, [10–5]
2007 美國 艾瑞克·布托拉克
英國 傑米·穆雷
奧地利 尤利安·克諾夫萊
奧地利 于爾根·梅爾策
7–5, 6–3
2008 印度 馬赫什·布帕蒂
巴哈馬 馬克·諾爾斯
泰國 Sanchai Ratiwatana
泰國 頌差·拉迪瓦達那
7–6(7–5), 6–2
2009 美國 馬爾迪·菲什
巴哈馬 馬克·諾爾斯
美國 特拉維斯·帕羅特
斯洛伐克 菲利普·波拉塞克
7–6(9–7), 6–1
2010 美國 約翰·伊斯內爾
美國 薩姆·奎里
英國 羅斯·哈欽斯
澳大利亞 喬丹·克爾
6–4, 6–4
2011 白俄羅斯 馬克斯·米爾內
加拿大 丹尼爾·內斯特
美國 艾瑞克·布托拉克
庫拉索 讓-儒利安·路查
6–2, 6–7(6–8), [10–3]
2012 白俄羅斯 馬克斯·米爾內
加拿大 丹尼爾·內斯特
克羅地亞 伊萬·多迪格
巴西 馬塞洛·梅洛
4–6, 7–5, [10–7]
2013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美國 詹姆斯·布萊克
美國 傑克·索克
6-1, 6-2
2014 美國 艾瑞克·布托拉克
南非 雷文·克拉森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6-4, 6-4
2015 波蘭 馬利尤斯·費騰柏格
墨西哥 聖地亞哥·岡薩雷斯
新西蘭 阿提姆·西塔克英語Artem Sitak
美國 唐納德·揚
5–7, 7–6(7–1), [10–8]
2016 波蘭 馬利尤斯·費騰柏格
墨西哥 聖地亞哥·岡薩雷斯
美國 斯蒂夫·約翰遜
美國 薩姆·奎里
6–4, 6–4
2017 美國 布賴恩·貝克爾
克羅地亞 尼克拉·梅克蒂奇
美國 瑞恩·哈里森
美國 斯蒂夫·約翰遜
6–3, 6–4

紀錄

[編輯]
紀錄 秋燕 統計 年份
奪冠最多 美國 吉米·康納斯
日本 錦織圭
4 1977, 1978, 1983, 1984
2013, 2014, 2015, 2016
連續奪冠最多 日本 錦織圭 4 2013, 2014, 2015, 2016
進入決賽最多 美國 吉米·康納斯 6 1978, 1979, 1980, 1983, 1984, 1987
奪冠最多男雙組合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 馬克·伍德福德 4 1992, 1993, 1998, 1999
連續奪冠最多男雙組合 澳大利亞 托德·伍德布里奇 & 澳大利亞 馬克·伍德福德
波蘭 馬利尤斯·費騰柏格 & 墨西哥 聖地亞哥·岡薩雷斯
2 1992, 1993 & 1998, 1999
2015, 2016
進入決賽最多男雙組合 美國 鮑勃·布賴恩
美國 邁克·布賴恩
7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13, 2014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Archived copy. [201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7). 
  2. ^ Archived copy. [2016-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3. ^ Big Changes For Tennis in Memphis. [2016-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4. ^ Tennis - ATP World Tour - ATP Approves Event In Rio de Janeiro From 2014.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8). 
  5. ^ Memphis To Relocate To Long Island For 2018. www.atpworldtour.com. Association of Tennis Professionals (ATP). April 10, 2017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