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奉俊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奉俊昊
봉준호
奉俊昊在2017年
導演
羅馬拼音
Bong Joon-ho
國籍 南韓
出生 (1969-09-14) 1969年9月14日54歲)
職業導演、編劇
教育程度延世大學社會學系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2019年《上流寄生族
最佳導演
2019年《上流寄生族
最佳原創劇本
2019年《上流寄生族
最佳國際影片
2019年《上流寄生族
康城影展
金棕櫚獎
2019年《上流寄生族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原創劇本
2019年 《上流寄生族
最佳外語片
2019年 《上流寄生族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
2019年《上流寄生族
奉俊昊
諺文봉준호
漢字
文觀部式Bong Jun-ho
馬-賴式Pong Chunho

奉俊昊(韓語:봉준호,1969年9月14日),韓國電影導演製片人編劇。他的電影着重強調社會議題,犯罪懸疑和突然的黑色幽默。他早年首先透過黑色喜劇《綁架門口狗英語플란다스의 개》(2000年)獲得一批邪典電影追隨者,直到後來他拍攝口碑與票房皆獲得巨大成功的驚慄犯罪電影《殺人回憶》(2003年),怪物電影《韓流怪嚇》(2006年),科幻動作片《末世列車》,黑色喜劇片《玉子》(2017年)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心理驚慄片《上流寄生族》(2019年),《韓流怪嚇》曾是韓國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上流寄生族》是歷史上票房最高的韓國電影。

奉的所有電影都是在韓國製作的,儘管《末世列車》和《玉子》大多台詞都是英語。他有兩部電影分別於2017年與2019年在康城影展公佈,《玉子》和《上流寄生族》 ; 後者獲得了金棕櫚獎,這是首次獲得金棕櫚獎的韓國電影。《上流寄生族》 還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韓國電影,奉俊昊最終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使《上流寄生族》 成為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非英語的電影。在2017年,奉俊昊被列入Metacritic的21世紀25名最佳電影導演名單。在2020年,奉被列入時代雜誌「年度名單100名最具影響力人物」和彭博社前五十大人物。

早年生涯[編輯]

1969年9月14日,奉俊昊出生於韓國大邱廣域市,是家中四兄妹中最小的一個。[1]他的父親奉相均(1932-2017)是一名平面設計師,曾在曉星女子大學英語효성여자대학교應用藝術系擔任教授。他的母親樸素英是知名小說家朴泰桓的女兒。[1][2]他的哥哥奉俊秀和他的姐姐奉智熙分別是首爾大學的英語系教授和朝鮮大學時尚造型師系的教授。

奉俊昊從小就受父親的職業影響,對視覺設計產生深刻的天賦。他跟媒體談到過往時說:

當他在中學時,他決定成為一名電影導演,並把青年時期的自己定義為「電影狂熱者」。儘管他對電影充滿熱情,但由於與父母之間的分歧,他進入大學後並沒有主修電影導演。 1988年,他進入延世大學社會學系就讀,並擔任電影俱樂部成員。他曾是楊德昌侯孝賢今村昌平的粉絲。

1994年,他在電影促進委員會所屬的韓國電影學院完成了11門導演專業課。在為期兩年的課程中,他拍攝許多16毫米短片。他在1993年憑藉畢業的短片《白色人》首次亮相,並在溫哥華和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放映了他的後兩部作品《幀中的回憶》和《支離破碎》。2001年奉俊昊擔任同為導演的朋友張俊煥的攝影師,他與朋友們合作創作多部作品。除了拍攝張俊煥的短片《A Hat》外,他還是《來自天地的聲音》和《葡萄籽之戀》的助理導演。[4]

演藝事業[編輯]

2000年,《綁架門口狗》作為他的長篇處女作。2003年,他執導了《殺人回憶》,這部作品改編自真人真事華城連環殺人案,講述十幾件連環殺人事件,上映當時吸引了五百萬人觀看。奉俊昊也因此被譽為當年度最佳導演,以及獲得國際賞識。

他的第三部作品是2006年上映的電影《韓流怪嚇》,打破了大韓民國電影史賣座諸多記錄。而這部作品的構思是源自奉俊昊對於韓國在1990年代後期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的感悟,這些場景都完整的呈現在作品裏。

2019年5月,奉俊昊的《上流寄生族》在第72屆康城影展上奪得金棕櫚獎。奉俊昊由此成為首度獲此殊榮的韓國導演。這是金基德2012年憑《聖殤》獲威尼斯金獅獎李滄東2010年憑《生命之詩》獲康城最佳劇本獎後韓國導演再次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中捧得大獎。《上流寄生族》同時拿下第77屆金球獎、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外語片,其本人亦獲提名金球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導演,並最終獲得後者。

2019年12月19日,大韓民國文化體育觀光部授予奉俊昊「銀冠文化勳章」。

2020年2月9日,《上流寄生族》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同時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國際影片等四項大獎。這是史上首部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的亞洲電影及外語電影,而奉俊昊成為第一位得到最佳導演的韓國人。[5][6]

電影風格與靈感來源[編輯]

奉俊昊在童年時期於韓國電視上觀看了《黑人奧菲爾》英語Black Orpheus(1959),這部電影對他造成巨大影響。當他在電影學校進修時,奉俊昊觀賞《生活三部曲》英語Qatsi trilogy (1982–2002)。[7] 他的主要電影靈感來自於吉勒摩·戴托羅,其中《惡魔的脊椎骨》(2001)與《羊男的迷宮》(2006)是他最喜歡的作品。大島渚也是他喜愛的創作者,奉俊昊將大島渚形容為「最富爭議性的電影大師。」[7] 奉俊昊同時也尊崇馬丁·史柯西斯,在他透過《上流寄生族》贏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時,將史柯西斯奉為他的主要靈感來源之一。[8]他與演員一起工作的過程是盡量使他們感到輕鬆,並在表演時給予他們很大的自由,甚至允許他們即興創作。奉俊昊評論說,他不喜歡「指導演員」一詞,因為他認為「表演是演員的工作,並且這不是我能去指導的」。[9]

奉的電影劇情經常圍繞底層人物在大環境下的掙扎,以及對於資本主義、階級制度或體制腐敗等社會議題的反諷。[10]水道管線、幽閉的室內空間以及雨夜場景也是常見的影像符號。[11]他最標誌性的敘事手法是在劇情片、黑暗犯罪、黑色幽默或鬧劇幽默多種元素之間突如其來的風格切換(有時在不同的片段銜接時),這種手法的運用對奉俊昊來說是渾然天成的。在2017年多倫多國際影展的TIFF大師班上,奉俊昊說:「我從來不會有意識地去切換電影的調性或加入幽默橋段,我從不會想着『哦,這段劇情的風格要產生變換或者這段劇情要變得很喜感』。在電影製作或編劇過程中,我從來不會刻意去這麼做。」[12] 奉俊習慣在電影中使用實景拍攝地點或特製的佈景,而不是電腦特效,甚至為了追求真實而在首爾下水道中拍攝《韓流怪嚇》(2006)。《殺人回憶》(2003年)創下了他使用實體拍攝景點的最高數量紀錄。

不同於其他導演容易拍攝大量素材,卻在後期剪接掉許多廢棄片段,奉俊昊在拍攝電影前已經先在腦海裏構築好全部的分鏡畫面。在宣傳《末世列車》(2013年)的一次採訪中,演員艾德·哈里斯將奉的拍攝過程描述為「邊拍攝邊剪接」。哈里斯還說:「如果我正在表演一個橋段,而且它只有幾頁劇本的長度,他將永遠不會以一套方式拍攝整個橋段。他會先拍攝幾段台詞,像是該橋段的第一步,然後他會轉過鏡頭拍攝我在那個橋段內做的事情,接着他會稍微改變鏡頭角度」。他還指出:「剪接師正坐在表演現場,在表演場地的下邊有一座大帳棚,剪接師會在裏面拿到即時拍攝到的影像。」[13]參與玉子的演員丹尼爾·亨歇爾英語Daniel Henshall呼應哈里斯的觀點,稱讚奉俊昊「精確」、「他非常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亨歇爾繼續說道:「他只拍攝他將在剪接中會使用到的內容。不進行任何掩飾。我以前從未像那樣工作過。你在拍攝之前就先為內容『減脂』,這非常大膽,因為當你進入剪接階段時,如果缺少某些內容,你就失敗了。他為了拍這部電影已經精心計劃了四年。」[14]

2012年,奉俊昊參加了當年的視覺與聲音英語Sight & Sound Theatres電影投票。每十年舉行一次,以選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當代導演被要求選出他們所選擇的十部最佳電影。[15]奉說:「這些電影對我個人的電影觀產生了最大的影響。」下面是他的選擇:[16]

導演作品[編輯]

長片[編輯]

年分 片名 導演 編劇 製片 備註 來源
中文 韓文
1997 仙人掌旅館英語모텔 선인장 모텔 선인장 同時是助理導演 [17]
1999 幽靈英語유령 (영화) 유령 [18]
2000 綁架門口狗英語플란다스의 개 플란다스의 개 [19]
2003 殺人回憶 살인의 추억 [20]
2005 南極日記英語남극 일기 남극 일기 [21]
2006 韓流怪嚇 괴물 [22]
2009 骨肉同謀 마더 [23]
2013 末世列車 설국열차 [24][25]
2014 怒海沉淪 해무 [26]
2017 玉子 옥자 [27]
2019 上流寄生族 기생충 [28]
2024 米奇17 미키 17 [29]

短片[編輯]

年分 片名 導演 編劇 備註 來源
1994 白色人 [30]
幀中的回憶 [31]
支離破碎 [32]
2003 디지털 단편 옴니버스 프로젝트 이공(異共) 싱크 & 라이즈 [33]
2004 거울에 비친 마음: 디지털삼인삼색 인플루엔자 [34]
2008 東京狂想曲英語Tokyo! 흔들리는 도쿄 [35]
2011 3.11 A Sense of Home 이끼 [36]

電視節目[編輯]

年分 片名 導演 執行製作人 備註 來源
2020–至今 末世列車 [37]
待公佈 上流寄生族 迷你片集 [38]

音樂錄影帶[編輯]

年分 歌曲 藝人 來源
2000 단(但) 金敦奎(김돈규) [39]
2003 외로운 가로등 韓英愛 (한영애) [40]

獲獎[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Jung, E. Alex. Bong Joon-ho's Dystopia Is Already Here The Korean director's ruthless, bleak new film Parasite is the most fun you'll have in theaters this fall.. Vulture. October 7, 2019 [January 25,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5). 
  2. ^ 봉준호 감독 집안 알고보니 '로열패밀리. JoongAng Ilbo. February 18, 2009 [February 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韓語). 
  3. ^ 봉준호 감독의 ‘귀여운 자화상’, 그림 실력 비결은?. 입력. [January3 16,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4. ^ The Bong Joon-ho Page. Darcy Paquet. [February 28,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5). 
  5. ^ 「'Parasite' helmer Bong Joon Ho wins best director at the Osc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NN [10-02-2020]
  6. ^ 「Parasite: Thrilled Koreans hail historic Oscars 2020 win for Bong Joon-h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10-02-2020]
  7. ^ 7.0 7.1 Bong Joon Ho's DVD Picks. YouTube. July 8, 2014 [July 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8). 
  8. ^ Kilkenny, Katie. Oscars: Bong Joon Ho Quotes Martin Scorsese as He Wins Best Director. The Hollywood Reporter. February 9, 2010 [February 10,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英語). 
  9. ^ Blog 6 – Auteur Theory & Film Review. Research for Practice. [March 17,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10. ^ 《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的叛逆電影路. 今日周刊. [February 12,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11. ^ 寄生上流奪奧斯卡4獎震撼四方 奉俊昊親自解析電影脈絡. 中央通訊社. [February 10,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12. ^ BONG JOON HO Master Class – Festival 2017. YouTube. September 11, 2017 [September 11,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5). 
  13. ^ Radish, Christina. Ed Harris Talks SNOWPIERCER, Joining the Film, Being a Fan of Bong Joon Ho and His Unusual Shooting Style, Editing While Shooting, and Working with Chris Evans. Collider. June 25, 2014 [June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14. ^ Windsor, Harry. Daniel Henshall on 'Ghost in the Shell', Bong Joon-ho and life after 'Snowtown'. IF Magazine. December 18, 2016 [December 18,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15. ^ Analysis: The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12. British Film Institute. [May 31,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16. ^ Bong Joon-ho. British Film Institute. [May 27,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17. ^ Motel Cactus - 모텔 선인장. London Korean Film Festival.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18. ^ Ebert, Roger. The Bong Joon-ho Page - Koreanfilm.org. Koreanfilm.org. 2008-02-14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19. ^ Bradshaw, Peter. Barking Dogs Never Bite review – Bong Joon-ho's canine satire has teeth. The Guardian. 2020-09-17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20. ^ Tallerico, Brian. Memories of Murder movie review (2020) - Roger Ebert. RogerEbert.com. 2020-10-19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21. ^ X. [K-FILM REVIEWS] 남극일기 (Antarctic Journal). Screen Anarchy. 2005-08-15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31). 
  22. ^ Wilkinson, Alissa. Long before Parasite, Bong Joon-ho was skewering bloodsucking social systems in 2006's The Host. Vox. 2020-02-19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23. ^ Rife, Katie. Bong Joon Ho's Mother finds a Hitchcock disciple at his most Hitchcockian. The AV Club. 2020-10-23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24. ^ Sharf, Zack. Bong Joon Ho Duped Harvey Weinstein With a Hilarious Lie to Save 'Snowpiercer' Scene. IndieWire. 2019-10-08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25. ^ 《雪国列车》演员阵容庞大 举行特别活动引关注. m1905電影網. 2012-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1). 
  26. ^ MacDonald, Joan. 'Sea Fog' To Get American Remake With Bong Joon-Ho As Producer. Forbes. 2020-09-10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27. ^ A.O. Scott. Review: In 'Okja,' a Girl and Her Pig Take on the Food Industrial Complex.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6-27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28. ^ Jung, E. Alex. Korean Director Bong Joon-ho on His New Film 'Parasite'. Vulture. 2019-10-07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29. ^ Rubin, Rebecca. Bong Joon Ho Sets Next Movie at Warner Bros. With Robert Pattinson in Talks to Star. Variety. 2022-01-19 [2022-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9). 
  30. ^ Baeksekin -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Entrevues Belfort. Entrevues Belfort Film Festival. [Februar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31. ^ MEMORIES IN MY FRAME (1994) - BFI. British Film Institute. [Februar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7). 
  32. ^ Incoherence Bong Joon Ho IFFR 2009 30.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2009 [Februar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33. ^ SINK & RISE - Le Cinéma Club. Le Cinéma Club. [Februar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2). 
  34. ^ Digital Short Films by Three Filmmakers - Torino Film Festival. Torino Film Festival. [Februar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35. ^ Bradshaw, Peter. TOKYO! - Festival de Cannes. Cannes Film Festival. [Februar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36. ^ 管理者. What is 3.11 A Sense of Home Films?. Nar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June 5, 2020 [February 13,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37. ^ Cremona, Patrick. Snowpiercer: how different is the TV series to Bong Joon-ho's 2013 film?. Radio Times. May 22, 2020 [February 1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38. ^ Sneider, Jeff. Exclusive: Mark Ruffalo Eyed to Star in 'Parasite' Series on HBO. Collider. September 17, 2020 [February 1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39. ^ Dan (2000) - MUBI. MUBI. [February 1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40. ^ Lonely Street Lamp (2003) - MUBI. MUBI. [February 14,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