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埔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埔街是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一條街道,其前身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出現的「大埔尾街」[1],過去有「麵線街」的別稱[2]。今天的大埔街東起自開山路235巷,中間穿過開山路,經臺南女中北轉與建業街相接。

沿革

[編輯]

過去在清康熙年間,在今大埔街一帶已有名叫「大埔」的地名[註 1],意思可能是「大片未開墾的青埔之地」[1][3][2]。而在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的陳文達《臺灣縣志‧卷二 建置志》中,已出現「大埔尾街」的稱呼,屬於府城東安坊[1][3][2]。而到了乾隆十七年的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中,則改稱「大埔街」,仍屬於東安坊[3]。原先的「大埔尾街」可能是逐漸向東發展,延伸到大埔東邊的「車埕」一帶,所以改稱「大埔街」[3]

由於大埔街接近府城小南門,小南門是前往鳳山縣新、舊城的重要出入口,故清代此處有不少茶坊酒肆[1]。而由於過去大埔街也有不少製作麵線業者會露天乾燥麵線,此處遂有「麵線街」的別稱[2]。據《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的記載,大埔街約在清光緒年間已有販售麵線的常設店鋪,但到民國50年代(1960年代)後期,當地已無販售麵線的店家[2]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參照清光緒年間的地圖較具體的範圍是小南門內福安坑溪以北、開山王廟(今延平郡王祠)以東、臺灣縣文廟、萬壽宮、六吉巷(約今大同路一段46巷)以南[2]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9-02: 177. ISBN 957-02-3370-2. 
  2. ^ 2.0 2.1 2.2 2.3 2.4 2.5 張伯宇、蔡米虹. 《福德博厚──臺南六合境大埔福德祠文化資源特色》.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中西區公所、六合境大埔福德祠. 2020-02: 5、25、26. ISBN 978-986-98248-2-8. 
  3. ^ 3.0 3.1 3.2 3.3 范勝雄. 〈小南風情〉. 《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10-03: 15–20. ISBN 978-986-84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