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多音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多音字(或稱破音字勾破)、多音詞(統稱「多音現象」)是指在同一個語言和同時期有多個讀音的字詞。這普遍存在於各種語言中。

不過,這種現象在使用漢字普通話粵語日語等語言多見。

在各個語言中

[編輯]

東亞

[編輯]

東亞語言有較多的多音現象,其中日語最為複雜,這是因為日語同時有音讀(又可下分為:唐音宋音吳音)、訓讀慣用音多種發音方法。

在該語系中並不常見(至少相比東亞語言而言),例如英語 lead ,通常讀 /liːd/ ,意思是「鉛」(和相關義項)的讀音是 /lɛd/

原因

[編輯]

總體而言,多音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區分語法功能、含義,也有可能是因為詞源不同或特殊需要。

語法要求

[編輯]

在早期的漢語中,如果一個漢字有不同的詞性,往往用其他的音而不是其他的字來區分。見四聲別義。 這類多音字在現代基本廢除。如:

    • ㄐㄧˋ,一般用於名詞,如「騎兵」
    • ㄑㄧˊ,一般用於動詞,如「騎馬」
(現今中國已將「騎」統一讀作ㄑㄧˊ)
  • [來源請求]
    • 廣韻》中記載有兩種讀音:「薄邁切」bʱai 與「補邁切」pai,但這兩個讀音早在近代以前,由於濁上變去已經合併。
    • 「風」字做名詞時,讀fēng;作動詞,讀fèng。現在統讀前者。

英語的 read 一般讀 /ɹiːd/,做過去式讀 /ɹɛd/

有些語義之間不具備語源學關係,只是寫法是同一個。前面提到的 lead 就是一個例子。

文白異讀

[編輯]

這些發音兩者均可接受,如:

  • 六:文「ㄌㄨˋ」、白「ㄌㄧㄡˋ」(中國已統一讀作ㄌㄧㄡˋ)
  • 白:文「ㄅㄛ」、白「ㄅㄞˊ」
    • 此字在20世紀中期已經讀「ㄅㄞˊ」,但在新國音時仍有「ㄅㄛ」一讀;一般專有名詞多採文讀,故李白在英語中曾依威妥瑪拼音拼做「Li Po」。
  • 百:文「ㄅㄛˊ」、白「ㄅㄞˇ」
    • 百色曾讀ㄅㄛˊㄙㄜˋ,中國今讀ㄅㄞˇㄙㄜˋˇ。

外來

[編輯]

一些外來語可能會產生多音現象。日本漢字音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漢字的讀法一般有二個以上,這是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傳入的結果。

入派三聲的不同情況

[編輯]

官話的入聲消失之後,派入其餘三聲,但不同官話方言派入的方式不同,這些不同的官話方言相互影響,造成了一字多音(一部分在北京話中可以看作文白異讀),如:

  • 角:文「ㄐㄩㄝˊ」、白「ㄐㄧㄠˇ」
    • 「角」於《廣韻》中有兩個讀音:覺小韻(上述發音)與祿小韻(今讀ㄌㄨˋ)
  • 殼:文「ㄑㄩㄝˋ」、白「ㄑㄧㄠˋ」與「ㄎㄜˊ」
    • 「殼」於《廣韻》僅一音

漢字簡化後的合併

[編輯]

漢字簡化同音合併主要以中國標準普通話為基礎,不少在北方話同音但在其他語言如粵語並不同音也被迫合併,如「只」為「衹」、「隻」的合併字,「松」為「鬆」、「松」的合併字,從而變成多音字。

有些被合併的字甚至普通話也不同音。將語源和意義不相關甚至少部分讀音也不同的字合併,這樣一來就容易誤解。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就很可能被誤讀為shì。

漢字簡化產生的多音字舉例
繁體字 簡化字
字形 漢語拼音 注音符號 粵拼 用例
biǎo ㄅㄧㄠˇ biu1 手錶
biǎo ㄅㄧㄠˇ biu2 表示
ㄈㄚ faat3 發財
ㄈㄚˇ faat3 頭髮
shì ㄕˋ sik1 高適(唐代詩人)
kuò ㄎㄨㄛˋ kut3 李适唐德宗
sōng ㄙㄨㄥ cung4 松樹
sōng ㄙㄨㄥ sung1 放鬆
只/衹 zhǐ ㄓˇ zi2 只有/衹有
zhī zek3 形單影隻
shù ㄕㄨˋ seot6 藝術
zhú ㄓㄨˊ seot6 白朮(一種中藥)

因推行「正音」產生的異讀

[編輯]

粵語正音運動」中,部分高校推行何文匯等人主張的「正音」,導致社會上同時存在「正讀」和「俗讀」多種發音,有專家批評這是「人為製造語音混亂」[1]

粵語正音運動產生的異讀字舉例(以下使用粵拼
漢字 通行發音 提倡「正音」 備註
dau2 gau2
jiu2 jiu1 「jiu1」的讀法在歷史上曾經流行。

過去因一些人對音韻學了解不足,不明白語音會隨着時間的流逝發生變化,為了讓上古的詩歌押韻,提出了叶韻的讀法,但該讀法在當今已被認為為錯誤的方法。

多音字標準

[編輯]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潘國森. 基本中文. 次文化堂. ISBN 978-962-992-315-0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