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七中
外觀
全稱國立第七中學,乃是在中國(當時為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期間,一所由山西省籍貫的師生為主遷移至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以洋縣縣城五雲宮校為學校本部,下設置一分校(縣城以西30華里的智果寺)、二分校(縣城西40華里良馬寺)。國立第七中學首任校長是張國瑞先生[1]。
沿革
[編輯]-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寇長驅直入,北平、河北、山東、山西相繼淪陷,大批難民和中學愛國師生湧入西安。
- 次年,在山西各界人士爭取下,國民政府批准成立國立山西中學招收大批山西流亡學生,覓址洋縣五雲宮、智果寺、良馬寺棲身辦學。同年6月,經過編班、分組,師生共千餘人分三批跋山涉水向目的地進發。先是乘火車到寶雞,然後,徒步翻越秦嶺,途經鳳縣、雙石鋪、留壩、褒城到達漢中。
- 校本部設在五雲宮,這裏是全校的核心所在,修葺工程尚未完工,同學們臨時居住在城內的鼓樓和城隍廟內。如今早已被毀的五雲宮原是一座道教宮觀,位于洋縣城內東南隅,座東向西,與南門附近的唐塔相望。但它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設校之前,這裏殘破不堪,既無圍牆,又無殿堂,僅在中軸線上留下一個戲台,距戲台東面四、五十米外有一座三層樓閣建築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二者之間的甬道上有幾棵枝葉稀疏的古柏,中軸線兩側還有零零星星幾間廂房。由於年久失修,所有建築門窗俱無。當校本部選定此處後,聘請工匠,就地取材,房頂用茅草鋪成,僅用3個月時間就修造出了一排排整齊的土木結構明亮的校舍。校本部設有高中3個年級6個班。
- 學校一分校設在縣城西30華里的智果寺。智果寺是始建於唐儀鳳年間(676年-679年)陝南著名的佛教勝地,此處為初中部一年級所在地,後來曾增設過師範部和高中部。寺內的殿堂、房舍大部分被用作教室和學生宿舍,寺外西南、東北方向的三座祠堂也都臨時借作教室。
- 二分校在縣城西40華里的良馬寺,建於元代中統二年(1261年)的古剎良馬寺。內住着初中二、三年級,最多時有8個班400餘人。
- 1939年5月,按戰區國立中學排序要求,國立山西中學更名為「國立第七中學」。
- 1945年8月15日,歷八年抗戰遂告結束,學校通知:若要到外地求學者,可以前往,若返回者,只要七中繼續存在,亦可接收。國立七中着手在山西復校,然則國共內戰再度發生,山西政局更是不穩,故國府方面告知:國立七中原址辦學,暫時不復校。由於剛剛歷經八載抗戰,國共內戰亦隨即發生,物資極其貧乏,物價暴漲,學校經費奇缺,教師待遇微薄,學生得不到家庭的接濟,師生的生活十分艱苦。諸師生修建教室、宿舍、操場和校園。課本是由學校借給,兩人一本,用完交回,以便下屆同學再用。作業本都是學生自購毛邊紙或麻紙裝訂。墨水用顏料自己沖配。買個筆尖綁在竹棍上作鋼筆用。晚上,四人圍在一盞桐油燈旁,自習在深夜。伙食十分簡劣,一日兩餐,一頓稀飯一頓湯麵條,還經常「拉警報」(搶飯),隔幾日才能吃一頓糙米飯或饅頭。偶然能買個燒餅充飢。當時學校里流傳着一個順口溜:「一日兩餐兩頓稀,小便幾回肚裏飢,八人一碗水煮菜,刻苦學習志不移。」這恰如當時的真實寫照。同學們所穿的土衣衣服,補了又補,無補丁者極為罕見;對所穿草鞋,也十分愛惜,打球時脫下來赤腳上陣。夏日蚊蟲多、氣候潮濕,同學們無蚊帳,衛生條件又差,患瘧疾、痢疾、疥瘡、傷寒者甚多。但艱苦的生活卻磨鍊了師生們堅韌不拔的意志。正如當時校本部五雲宮大門口的一幅對聯所寫:「秦嶺西來,到此間氣象展開,士品須從宏闊立;漢江東去,任終古波濤洶湧,文風力向上游爭。」同學們領會,「宏闊立」就是要有「先憂後樂的胸懷,為抗日不怕吃苦」。「上游爭」是指「要立志刻苦攻讀,學到建設祖國的真本領。」
- 物資條件雖差,但七中的課餘文體活動,卻十分活躍。藍、排、壘球場上奔騰歡躍,各類球賽不斷。每年五月十七日校慶時,都要舉行運動會,平時也都注意鍛煉,增強體質。同學們自由結合,組織讀書社、學社、牆報社、畫報社等學術文藝團體,通過牆報,講演會、辯論會等活動,作為交流思想、互相砥礪、切磋學習、練習寫作的園地。學校里有歌詠隊、話劇、京劇、蒲劇、豫劇等劇團和國樂社等,經常演出。話劇曾演出過:《雷雨》、《家》、《風雪夜歸人》等名劇。戲曲和國樂演出時,師生同台獻藝,大顯身手。這一切,都大大活躍了緊張的學習空氣,豐富了校園生活,陶冶了師生情操。
- 校門上書寫對聯:「頂天立地 繼往開來」,
-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漢;」
- 「悲人類的災,憫人類的難,人類的疾苦共相關,愛人愛物愛世界,才是好青年。」
此為國立七中第一任校長張國瑞先生撰寫的一副對聯。
- 1947年,「七中 『三·二九』事件」(原重慶《新華日報》曾作報道)的發生,致使校本部五雲宮部分校舍被縱火焚燒,校本部被迫於同年5月遷往漢中十八里舖楊家庵辦學。直至1949年,與在城固縣的國立一中(以河北學生為主)和國立二十二中(以山東學生為主)合併為漢中臨時中學。
- 中共建政後,在原第一分校智果寺原址繼續辦學,是洋縣智果中學所在地,然而智果中學於2011年底遷入洋縣縣城,在距離原來國立七中校本部五雲宮舊址不遠處的洋縣城關中學(建校於1984年)內,整合改為洋縣第二高級中學。原第二分校地址為良馬寺小學,直至21世紀初期校區整併而撤。
校歌
[編輯]- 《國立七中校歌》 由第三任校長楊德榮先生所作
歌云:
天降大任,勞苦先經,懿於七中,志士群英。
鑽研於秦嶺漢水之間,闊懷於陝甘川楚之邊。
勿忘祖宗奇恥,時念民族顛漣。遵循禮義廉恥的寶訓,實踐誠明仁行的道傳。
激勵奮發,秋實春花,互助共勉,效力國家,復興我五千年燦爛的中華!
國立七中建校12年間,歷經六任校長,先後建制初、高中部、職業班和師範部,設教學班86個,學生除山西籍的之外,還有分佈全國21個省市和洋縣本地的學生共3500多人,為當時中國在艱難之環境培養中等教育水平的學生,乃是教育救國之重要。
- 培養造就了大批具有中等文化知識,品學兼優的後學人才,他們或就業,或進入大學深造,這裏面包括後來的成為知名的自然科學史學家,天文學家席澤宗先生(當時在二分校就讀初中),大量學生畢業後參與抗戰,甚至遠赴緬甸,成為中國遠征軍成員,也有參與蔣經國參與訓練的中國青年軍。
- 據史料記載,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的陳立夫、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親臨國立七中勉勵諸位師生,直至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已渝九十八歲高齡,仍在台灣的國民黨知名人士陳立夫先生還特意為將至的國立七中建校六十周年題寫「育才興國」賀詞。
- 健在的老校友們通過建立校友會等形式,數經籌備,於原一分校的所在的地智果寺院內建兩層樓一座,時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的程安東先生題寫「校史展館」,2005年8月,編輯出版了 《國立第七中學校史》一書存世。
歷任校長
[編輯]張國瑞早年抱有「教育救國」之思想,1917年畢業於山西省立農業專門學校後,在親友幫助下,自費東渡日本求學,一年後,考取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的官費生。繼續求學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被選為山西省旅日同學同鄉會會長。
- 1925年初,從日本回國,擔任嘉康傑創辦的河東中學教務主任、中山中學校長。後在太原創辦友仁中學,還擔任過山西省立教育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山西大學及山西省立法學院教授[3][4]。
- 1934年任山西省第二中學(後改為山西省立運城中學)校長,制定了「知恥力行"的校訓和校歌。
- 1937年,倭寇大舉侵華,太原淪陷後,友仁中學奉命解散。他攜帶家眷到了陝西西安,曾在國立甘肅中學任教。1938年4月,調任國立山西中學校務委員兼校長。(註:1939年5月,按戰區國立中學排序要求,國立山西中學更名為「國立第七中學」。簡稱「國立七中」。)[5]
- 1939年1月,調任重慶,在國立編譯館從事學術研究工作。1945年7月,又調回國立七中(即原來的國立山西中學)任校長。
- 1947年春,到開封河南大學任教授,講授教育學和倫理學。
- 1948年暑期到中華民國考試院,在考選委員會和改組後的考選部任專門委員,主持省、市高考命題、監堂、評卷等工作。
- 國共內戰期間,隨考選部輾轉到廣西、重慶。
- 中共建政後,於1950年3月,在西南民政部設立的訓練班學習了兩個月,又到西南革命大學繼續學習。10月底分配工作時,他自願回山西,應邀到山西省人民政府,安排在太原五中任語文教師,直到1965年先生以73歲的高齡退休。
- 張國瑞先生於1984年2月14日病逝於陝西西安,享年92歲。
校友
[編輯]「國立七中」諸多校友自發組織成立了「國立七中校友會」,並於1993年報洋縣民政局批准,總部設於西安郵電大學,在遼寧、山西太原、四川成都、山東、重慶、新疆等近20個省市設立了分會,全國共24個分會,亦在美國成立了「旅美七中校友聯誼組」。「國立第七中學校友總會」現任會長乃是西安郵電大學離休教授侯建文先生(2010年)。
- 張樹庭 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國際著名蕈菌學家、國際生物技術學院院士、世界蕈菌生物學及其產品學會副主席、英國官佐勳爵,「國際藥用菌之父」[7][8]。
- 1953年獲國立台灣大學理學學士學位,
- 1958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理學碩士學位,
- 1960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1966年~1967年任哈佛大學資深博士研究員,
- 1960年應邀來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講座教授。張樹庭教授一直致力於學術,尤在蕈菌研究上[9]。
- 2005年10月在美國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藥用菌大會上,被組委會尊為「國際藥用菌之父」。張教授著述甚豐,出版涉及蕈菌遺傳及育種、分類、生理生化及栽培技術、營養、滋補及藥療等方面的專著21部,並在國際著名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張樹庭教授於1930年出生於中華民國山西,1995年榮休,現定居澳大利亞。
- 2010年9月30日,「慶祝國際著名蕈菌學家張樹庭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北京首都大酒店隆重舉行。籌備委員會主席乃是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
- 景克寧
- 原名景彥良,著名學者、哲學教授、演講藝術家、教育藝術家[11]。
- 1924年11月生於山西省運城,1942年考入陝西國立高等專科學校後,1943年至1948年,他先後在西安《西京平報》、《華北新聞》、天津《民生導報》、北京《大眾報》擔任記者、採訪主任、編輯主任、主編等職。
- 1949年春,在國共內戰大局已定,中共軍隊南渡長江之際,乃赴當時尚在國府控制的南京出任「左」傾報刊《大江晚報》總編輯,中共軍隊渡江之後,書寫了的社論《天亮了》。1950年,執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思想上支持中共的他卻在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期間,又以「現行反革命罪」判處死刑,後改判刑期20年。然有幸乃是「文革」終結,1979年5月冤案昭雪,被無罪釋。
- 1980年夏從上海回到運城,執教於運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現運城學院中文系),恢復了教授職稱。後被中共中宣部授予的「全國優秀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同時擔任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43所高校的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在國內教育文化界享有崇高聲譽。
- 於2006年3月2日19時整因疾而終,享年82歲。他也是辛亥革命元老、著名學者景梅九之孫。
- 張汝范
- 生於1931年, 原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原北京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即:航空航天工業部(現為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五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在1948年中共尚未建政之前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當時還身在國統區,後來由國立七中在中共建政後考取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當時已經由陝西漢中城固遷入甘肅蘭州),為中共建政後首批大學生,並且擔任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師範日報》編委兼社論股股長,蘭州市學生會副主席兼學習部部長。
- 1951年,遠赴朝鮮參與韓戰,自認為是「響應毛主席偉大大號召」「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1952年6月加入新民主義青年團,自己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然遲至1984年6月才加入。在中共在北京郊區修建十三陵水庫因為勞累腰部受傷,後入住積水潭醫院達兩個月之久。
- 在1965年文革前夕,中共激進分子姚文元在1965年11月於上海通過《文匯報》長篇大論《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矛頭指向吳晗先生,令吳晗先生倍感冤屈。此時張汝范,因出於正義,憤憤不平,乃出文章,給予反駁,言辭激烈。被稱為第一個質疑姚文元歪理邪說的有識之士,然卻被中國科學院四清工作組,將張先生列為「重點對象」,便接受「審查」,遭到「批鬥」,人格不得不受到侮辱,乃受到株連之禍,遲至1978年10月17日,乃得以官方正式平反[12]。
- 1992年1月,張汝范先生由航天工業部司局級幹部崗位離休。然張先生根據「統一戰線工作需要」,1992年後進入北京市政協,民盟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原北京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歷任統戰要職,直至1998年二次離休[13]。
- 1999年《張汝範文集》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張汝范先生參與撰寫的《當代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榮獲1994年度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 劉丕績
- 冶金煉鋼專家。劉先生在任太原鋼鐵廠(現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第三煉鋼廠副廠長兼主任工程師於1958年2月26日,受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親臨指導,併合影留念。
- 段朝黎
- 著名教育家,曾任西安大學校長。(西安大學由西安市政府於1980年舉辦的全日制地方性綜合大學,1990年與西安師範專科學校組建為西安聯合大學,1999年後伴隨着中國大陸新一輪中國大陸高校擴招情勢,2003年,撤銷西安聯合大學,參與組建現今的西安文理學院。)
- 薛鴻林 實業家、教育家。乃於抗戰期間在國立七中任理化教師。
- 胡竟田 原名胡如璋,陝西師範大學原體育系主任、教授。1938年抗日烽火中家鄉淪陷,流浪到陝西漢中。1940年至1948年7月先後在漢中凹口寺西北兒童教養院、洋縣國立七中等校上學。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頂天立地 繼往開來 寫在洋縣智果中學的最後時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洋縣第二高級中學網站,2011-12-17
- ^ 河东教育界的实干家——张国瑞.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 ^ 山西省运城中学 校史回顾.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 ^ 网校通之山西运城中学.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7).
- ^ 蓄须明志张国瑞——特殊年代的师长群像之一. [201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 ^ 中山大学校史 当前位置: 首页» 学子» 席泽宗. [2013-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 热烈祝贺张树庭教授获授荣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4).
- ^ 蕈菌之父 情系華夏 記國際藥用菌之父—張樹庭教
- ^ 侯建文回忆与张树庭的中学经历 讲演于北京首都大酒店 2010.9.30. [2013-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 ^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农大之光>>校友楷模>>候锋.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 运城学院著名学者景克宁教授逝世.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 张汝范:三十六年前的一段坎坷经历。”.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 “课题组负责人:张汝范 原民盟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原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 ^ 历任中共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名单.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 ^ 中山大学校史 当前位置: 首页» 掌校人» 历任掌校人一览表. [2013-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