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王之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王之敗(中國大陸)
其他名稱Kungens Fall(瑞典語)

La Chute du Roi(法語)

La Caída del rey(西班牙語)
作者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譯者馮駿 (作家)
類型歷史
語言丹麥語
主題懷疑 編輯維基數據
故事背景地點Serritslev、Nørreport、Pilestræde、小貝爾特海峽阿姆斯特丹、喜瑪蘭島、Hyskenstræde、Alssund、Sønderborg Castle、呂貝克、霍布羅廣場、Hvalpsund、米澤爾法特赫爾辛格歐登塞、Øksnebjerg、荷爾斯泰因公國韋斯特布羅薩姆斯島斯德哥爾摩主教座堂奧爾堡、斯文斯楚普、Vestergade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保存狀態原書卷數:3
首次刊載處1900
出版時間1900-1901
出版地點丹麥
中譯本出版機構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9-12)
開本32開
規範控制
ISBN9787507845938

國王之敗》是丹麥作家約翰內斯·威廉·延森創作的現代主義歷史小說。這部小說講述了米克爾·策爾森(Mikkel Thøgersen)的一生。他從一開始是個在哥本哈根讀書的學生,到之後來成為了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隨從,再到後來國王在與貴族們的政治鬥爭失敗後被一同囚禁在森訥堡的城堡中,直到死去。

小說所描述的故事大致從15世紀末起到16世紀中葉結束,其中有相當多的真實歷史人物出場,真實歷史事件包括了伯爵戰爭斯德哥爾摩大屠殺

國王之敗》最早於1900-01年間分三部分出版。第一部分為春天之死(Forårets Død),第二部分盛夏(Den Store Sommer)及最後一部分,冬天(Vinter)。

《國王之敗》被認為是丹麥文化的經典之作,1999年,丹麥的兩家報紙《政治報》和《柏林人報》的讀者將其評為本世紀最佳小說。

章節

[編輯]

以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9年版本為準

春天之死

[編輯]

第一章開始,小說的主角米克爾·策爾森在塞利茨列夫(Serridslev)的一間酒館裏和幾個來自薩克森衛隊的士兵們喝酒,同時他也認識了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角色歐德·易瓦爾森(Otte Iversen),但他沒有參與到米克爾和德國士兵的對話中。在德國士兵各自講了一些故事之後他們就離開了,為了在城門關閉前進城。在第三章結尾,米克爾被哥本哈根大學開除了,因為他已經很久沒有參加教堂禮拜了。

米克爾被大學開除後再次見到了歐德·易瓦爾森。歐德正在前往與瑞典開戰的路上,但在開戰之前,他與猶太女孩蘇珊娜發生了一夜情。[1]而米克爾一直暗戀着她。沒過多久,蘇珊娜就因為「賣淫」而被遊街示眾,驅逐出了城市。[2]因此他決定向歐德復仇。從那時開始,米克爾開始仇恨歐德。

八月時,米克爾回到家鄉,利姆海峽的谷地去看望他的父親和兄弟。同年九月時,米克爾強姦了歐德所愛的女孩安娜米德(Ane Mette),以此作為復仇。十月,歐德從瑞典的戰爭中歸來後,一個老人(應該是蘇珊娜的父親)告訴了他發生在安娜米德身上的事。得知此事後歐德匆匆忙忙地穿越了大貝爾特海峽,甚至連他的坐騎都因此疲憊而死。當他來到希默蘭了解到所發生的一切後,他懷着深深的悲痛騎馬回到了莫霍爾姆的家族莊園。

Valdemar Andersen為本作所畫的描繪了蘇珊娜被遊街示眾時的插畫,1913

來年一月,米克爾犯下罪行後,應徵入伍成為一名僱傭兵,後又得知歐德在國王的軍隊裏成為了一名騎兵少尉。米克爾參加了對迪特馬爾申的戰爭,並勉強倖存下來。[3]

米歇爾·西托 (Michel Sittow)於1515 年創作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的肖像。約翰尼斯·威廉·延森於 1945年 9月在 《政治報》的專欄中提到了這幅畫。 [4] [5]

盛夏

[編輯]

故事開篇《阿克塞爾騎着馬出現》是在歐登塞主教嚴斯·安德森·貝爾德納克(Jens Andersen Beldenak)的府邸開始,小說中的另一個主要角色阿克塞爾來到主教家中,向主教傳達信息。主教讀了這條信息後,讓阿克塞爾在年長的米克爾的陪伴下,向博爾格魯姆(Børglum)送回一條新消息。第二章《再次回家》中,他們一起騎馬穿過日德蘭半島,在旅途中,阿克塞爾告訴米克爾自己有一張用希伯來語寫成的藏寶圖,這是他從一位老人那裏得到的。米克爾告訴他,他懂希伯來語。第二天,他們要將其中一封信送往莫霍爾姆,而那裏的地主正是歐德·易瓦爾森。歐德招待了阿克塞爾,阿克塞爾在交談中使歐德知道了他就是他和蘇珊娜的私生子。歐德意識到這點後,以自己家裏有病人為由拒絕為阿克塞爾提供住宿,於是阿克塞爾很快就離開了。米克爾回到了在希默蘭的家中,他發現自己的父親居然還活着。米克爾從弟弟那裏得知歐德和安娜米德已經結婚。

記錄了斯德哥爾摩慘案的一幅畫。


</br>照片: 皇家圖書館

在下一章中,1520年11月,米克爾再次出現在延斯·安德森的隨從中。延斯·安德森曾隨克里斯蒂安二世國王前往斯德哥爾摩,在參觀了國王的桑拿浴室後,米克爾用拉丁文向大主教古斯塔夫·特羅爾(Gustav Trolle) 遞交一封簡短的信息。這消息只有一句話consummatum est—意為"事已成" 。隨後,特羅爾問米克爾是否想成為一名文書,但米克爾表示他想成為一名騎兵。同晚,米克爾便作為儀仗隊的衛兵出現在國王舉辦的公眾晚會中了。在那天晚上,他還在晚會中看見了阿克塞爾。兩人在斯德哥爾摩度過了一個晚上,在那天凌晨,他們去到斯德哥爾摩城外買春,並在其中一艘船上遇到了妓女露西。第二天中午,米克爾和阿克塞爾回到了城裏。晚上後,阿克塞爾在從城外回到自己住處時發現露西找到了自己的房間。[6]

與此同時,米克爾正在見證了斯德哥爾摩大屠殺。不久後,阿克塞爾也在自己的住處目擊了處決的全過程。

斯德哥爾摩大屠殺後,米克爾病倒了。阿克塞爾尋找米克爾,因為他們都認為他處於極端狀態。米克爾提出要翻譯阿克塞爾的希伯來文藏寶圖,因為擔心有人會偷走他的寶藏。但阿克塞爾拒絕了。他們當時都不知道露西早就偷走了這份文件。米克爾對阿克塞爾的不信任感到憤怒,但對阿克塞爾的恨意卻使他逐漸康復。當米克爾康復時,阿克塞爾迎娶了他追求已久的女孩西格麗德。然而,婚禮幾天後,阿克塞爾便跑去拜訪他年輕時代的戀人克爾斯汀。陶醉於對西格麗德的愛和對克爾斯滕的嚮往,他決定直接騎馬前往丹麥,結果卻在瑞典的森林中迷路了。在這裏,他遇到了異教徒克瑟和他的女兒瑪格達莉娜。西格麗德和克爾斯汀被遺忘了,阿克塞爾和瑪格達莉娜在森林裏度過了冬天。

第二年夏天,他離開了瑪格達莉娜,不久之後,阿克塞爾和米克爾將迎來他們兩人間的最後一次交會。米克爾正在休假中,他打算前往耶路撒冷,但首先他將訪問他的家鄉。在回家的路上,米克爾聽說阿克塞爾要舉行和英格爾結婚的宴會。 米克爾很快意識到英格爾是他自己的女兒,這是他對歐德的未婚妻安娜米德的報復性強姦的結果。米克爾不想見到英格爾,而阿克塞爾跟着他穿過了瓦爾普松。然而,米克爾心中對阿克塞爾的仇恨依然在燃燒,當兩人在路上走到一段距離時,米克爾·特格森用劍重重地擊中了阿克塞爾的膝蓋。然後他打開阿克塞爾德角囊,阿克塞爾在裏面存放了希伯來文文的藏寶圖,但容器是空的。阿克塞爾醒來後住在當地的一家旅館,但米克爾的劍後傷口無法癒合,幾天後阿克塞爾去世。

克里斯蒂安二世正在失去對北歐的控制。 1523 年,米克爾再次成為國王的隨從,國王在一個決定命運的夜晚在小貝爾特決定了他的命運。國王與日德蘭貴族的談判破裂了,貴族們放棄了對他的忠誠。國王一次又一次地在米澤爾法特和赫內堡城堡之間來回航行,無法決定是否應該在日德蘭繼續談判。他想去米澤爾法特,在那裏他能好好睡一晚,因此他下令向菲英島航行。但因為懷疑,在看到米澤爾法特的燈光後,他又調頭轉向日德蘭。當黎明到來時,他還在菲英島這邊。

在《盛夏》的最後一章《英格爾》中,作者使用了一個虛構的地名 kvorne 並化用了民間故事Aage og Else 的內容英格爾為她死去的男人阿克塞爾哭泣。一天晚上,他拜訪了她,她懇求他帶她去墳墓,但阿克塞爾拒絕了。他回到他的墳墓,英格爾再也沒有見到他。

冬天

[編輯]

小說的時間再次飛躍。米克爾從他的聖地朝聖回家。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但劇變正在發生。該地區的農民發動起義,燒毀了莫霍爾姆莊園並殺死了歐德·易瓦爾森。

農民在斯文斯特魯普鎮的一場戰鬥中擊敗了貴族。然而,戰爭的成功並沒有持續下去:不久之後,克萊門特船長奧爾堡附近的一場戰鬥中擊敗了農民。國王的忠實盟友特羅爾大主教受了致命傷,其他人要麼自殺,要麼被殺。國王在森訥堡城堡被俘,米克爾也一同被關押。

國王和米克爾討論地球是否圍繞太陽旋轉,反之亦然。為了得到這個答案,米克爾前往呂貝克去找撒迦利亞,後者必須知道這條信息。他有一個秘密療法:一個人的頭骨被切除,這樣他的大腦就可以不受阻礙地生長。這個人造人叫做卡羅魯斯,是國王的私生子。撒迦利亞和米克爾同意他第二天回來時得到答案。但是米克爾發燒了。他在城裏揭露撒迦利亞的事。事發後撒迦利亞和卡羅魯斯被活活燒死。米克爾帶着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件返回森訥堡。與此同時,米克爾的孫女依德(ide)和提琴手雅各布來到城堡。米克爾病得很重,但仍花時間向國王講述歐洲戰場的故事。國王向米克爾·艾德展示,但米克爾不想與她有任何關係;他說他沒有孩子。米克爾死後被放在城堡軍械庫的麥草上,過了一段時間才被下葬。提琴手雅各布喝醉後,在院子裏的一棵樹上吊死了。

概述

[編輯]

春天之死

[編輯]
章節 時間 地點 人物 主要情節
1 米克爾 1497年 塞利茨列夫,北港 米克爾·策爾森、歐德·易瓦爾森、克拉斯
2 夜幕下的哥本哈根 1497年後的夜晚 哥本哈根 米克爾、歐瓦·加布里爾、克里斯蒂安二世(王子)、歐德·易瓦爾森
3 夢想者 1497年5月 哥本哈根和「湖邊」和韋斯特波特外 米克爾·策爾森、延斯·安德森·貝爾德納克、歐德·易瓦爾森
4 春天的痛苦 五旬節,1497年5月夜晚 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城外、聖尼古拉公墓、東橋,、西橋、北港

提及:利姆海峽

米克爾·策爾森、歐德·易瓦爾森
5 米克爾沉陷 1497年的夏天 哥本哈根的公墓、 rakkerkule外,西港 米克爾·策爾森、傑爾克、安德斯·格勞
6 歐德·易瓦爾森的沉淪 1497年夏天 哥本哈根,皮萊斯特賴德 米克爾·策爾森、歐德·易瓦爾森、蘇珊娜 歐德與蘇珊娜發生一夜情
7 石頭被抬出城 1497年七月 哥本哈根及通往赫爾辛格的路上 米克爾·策爾森、蘇珊娜、孟德爾·施派爾、國王漢斯、拾荒拉克人傑爾克 蘇珊娜被守夜人抓住,判處遊街後被驅逐
8 回家 1494年,收穫季

1497

日德蘭 米克爾·策爾森、米克爾的父親策爾、尼爾斯·策爾森、安娜米德、 米克爾回到老家
9 思念 1497年夏天 希默蘭 米克爾,策爾,延斯·西維爾特森
10 雷雨天 1497年 希默蘭 米克爾·策爾森、尼爾斯·策爾森、策爾
11 報復 1497年9月 希默蘭 米克爾·策爾森,安娜米德 米克爾強姦安娜米德
12 回報 1497年10月 哥本哈根碼頭、羅斯基勒索勒歐登塞大貝爾特海峽蘭訥斯瓦埃勒 歐德·易瓦爾森、延斯·西維爾特森 歐德回到自己的家鄉莫霍爾姆
13 死亡 冬天,原作未寫年份 瓦爾普淞的渡口 擬人化的死亡
14 再次見面 1500 年1月 迪特馬爾申,荷爾斯泰因 米克爾·策爾森、歐德·易瓦爾森、國王漢斯 黑明施泰德戰役

盛夏

[編輯]
章節 時間 地點 人物 主要情節
1 阿克塞爾騎着馬出現 1520年4月 歐登塞日德蘭 延斯·安德森·貝爾德納克

、阿克塞爾、阿格妮特、米克爾

阿克塞爾向主教延斯傳遞消息,阿克塞爾提到了博格松德戰役
2 再次回家 4月 日德蘭北部、中部、Graabølle(虛構)、莫霍爾姆 阿克塞爾、米克爾·策爾森、歐德·易瓦爾森 阿克塞爾向米克爾展示他的藏寶圖
3 事已成(原文為拉丁文Consumatum est) 1520年11月某個星期二 斯德哥爾摩,桑拿房 米克爾·策爾森、克里斯蒂安二世、延斯·安德森·貝爾德納克、雍恩·埃里克森、迪特里克·斯勞赫克、古斯塔夫·特羅勒 米克爾成為了國王衛隊的一員
4 槳帆船 1520年11月 斯德哥爾摩,阿克塞爾的住處 阿克塞爾、西格麗德、米克爾·策爾森、露西
5 歷史的陷阱 1520 年11月7日[7] 斯德哥爾摩 阿克塞爾、米克爾·策爾森、露西、古斯塔夫·特羅勒、克里斯蒂安二世
6 露西 1520年11月 斯德哥爾摩 阿克塞爾、露西、在阿克塞爾的夢中:西格麗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
7 血洗 1520年11月 斯德哥爾摩 阿克塞爾、大主教馬蒂亞斯、露西、米克爾·策爾森 斯德哥爾摩大屠殺
8 願主垂憐 1520年11月 斯德哥爾摩,聖尼古拉教堂聖克拉拉修道院、聖雅各布教堂、南郊島 米克爾·策爾森
9 小小的命運安排 1520年11月,12 月 斯德哥爾摩 阿克塞爾、米克爾·策爾森、西格麗德
10 在原始森林 1521年十二月,冬天,春天 瑞典,克瑟的房子 阿克塞爾、克瑟、瑪格達莉娜
11 角囊 1522年[8]夏天 瓦爾普松、希默蘭 阿克塞爾、米克爾·策爾森 瑞典解放戰爭
12 復歸 1522年夏天 希默蘭,Graabølle一家客棧 阿克塞爾、匝加利亞
13 丹麥式的死亡 1522年夏天 希默蘭,Graabølle 阿克塞爾、米克爾·策爾森 阿克塞爾去世
14 國王倒台 1523年2 月 10 日 小貝爾特海峽、國王前往菲英島的渡船上、米澤爾法特 克里斯蒂安二世、米克爾·策爾森、安布羅西烏斯·波丙德
15 寶藏 1523年以後 阿姆斯特丹,都靈 四個德國僱傭兵
16 英格爾 Graabølle公墓,瓦爾普松 復活了的阿克塞爾、英格爾 靈感來自民歌Aage and Else[9]

冬天

[編輯]
章節 時間 地點 人物 主要情節
1 再次還鄉 1534年9月 希默蘭 米克爾·策爾森、尼爾斯·策爾森、尼爾斯的三個兒子和妻子 Clementsfejden[10]
2 紅色的雄雞 1534年 希默蘭,莫霍爾姆 斯特芬,、索倫·布洛克、米克爾·策爾森、尼爾斯·策爾森、尼爾斯的妻子、尼爾斯的兒子延斯、歐德·易瓦爾森 Clementsfejden[10]
3 失敗 1534年秋、1534年10月16日、1534年12月18日 Himmerland, 斯文斯特魯普,奧爾堡 尼爾斯·策爾森和他兩個兒子、米克爾·策爾森、約翰·蘭曹 Clementsfejden、斯文斯特魯普之戰[11]
4 時間 153515361537 Øksnebjerg ,哥本哈根呂貝克 古斯塔夫·特羅勒、安布羅西烏斯·波丙德、延斯·安德森·貝爾德納克、約翰·蘭曹 歐克斯那貝爾格戰役(Slaget ved Øksnebjerg)和哥本哈根圍城戰
5 雅各布和依德 Grabølle、莫霍爾姆、奧爾堡森訥堡城堡、安霍爾特島萊斯島蘭訥斯利姆海峽赫爾辛格 克里斯蒂安二世、米克爾·策爾森、雅各布、依德
6 無家可歸 西蘭島赫爾辛格薩姆斯島日德蘭斯卡恩 雅各布、依德、漁夫
7 在森訥堡 1543 年 10 月 丹麥, 森訥堡、阿爾斯島 雅各布、依德、克里斯蒂安二世、米克爾·策爾森、貝爾特拉姆·阿勒菲爾德
8 卡羅魯斯 森訥堡呂貝克 米克爾·策爾森、匝加利亞、卡羅勒斯
9 呂貝克 米克爾·策爾森、匝加利亞、卡羅勒斯
10 冬天的聲音 森訥堡城堡 克里斯蒂安二世、米克爾·策爾森、依德、雅各布
11 哥洛特之磨

[12]

米克爾·策爾森、Fenja og Menja
12 提琴手的告別 森訥堡城堡 米克爾·策爾森, 克里斯蒂安二世、雅各布 歌曲「No wil a sej Jer Godnat」

分析

[編輯]

背景

[編輯]
亞當和夏娃,小漢斯·霍爾拜因,1517 年。


照片: 巴塞爾藝術博物館

文學史家Oluf Friis認為延森為這部小說做出的第一個行動可以追溯到1893年,而他最初的設想創作一部以瘟疫為主題的中世紀題材小說。在1893年10月18日延森寫給民俗研究者Evald·Tang·Kristensen的一封信中,延森請求他提供有關黑死病的信息。這些請求包括想請他提供那時人們的穿着、生活方式等等,因為他在大學的圖書館中只能找到與醫學有關的內容。除此之外,他還提到想要了解那個時代的地理以及民間傳說[13][註 1]A.D.約根森的《祖國歷史的40個故事》也可能為延森提供了靈感。約根森有兩章故事與克里斯蒂安二世有關,其中一章是關於他在森訥堡的囚禁。其中一篇說:「為了陪伴,他(國王)不得不與一位老戰士湊合,這位老戰士講述了他的冒險經歷,以此取悅他」 [14]

時代

[編輯]

大部分章節的時間段都可以根據歷史資料來確定,因為它們夾雜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儘管《國王之敗》部分的標題中包含了季節(春、夏、冬),但各部分故事中的處理並不限於這些季節。

小說中提及的第一個確定的時間為1500年,第一部分的最後一章《再次見面》。 本章中描繪的戰鬥,黑明施泰特戰役,發生於1月。 在本章中,克拉斯使米克爾想起了三年前在哥本哈根的夜晚,因此可以確定,故事的開始是從1497年開始的[15]

故事情節的速度因章節而異。在第一章中,情節從黃昏開始到城門關閉之前的一個晚上結束,而最短的一章《寶藏》總結了四個德國僱傭兵一生。

人物

[編輯]

米克爾·策爾森

[編輯]
畫家卡爾·布洛赫(Carl Bloch) 的作品 《克里斯蒂安二世在森訥堡的囚禁中》丹麥語:Christian II i fængslet på Sønderborg Slot,繪於1870-1871年間。

1871 年,卡爾·布洛赫 (Carl Bloch)基於被囚禁時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繞着桌子走的民間傳說而創作了一幅畫作,國王身後是一個僕人。延森在構思米克爾這個人物時就想到了這張圖並以此為原型。 [16]

米克爾·策爾森的生平與作者之間存在一些巧合。兩人都是猶太人,也是哥本哈根大學的學生。在《夢想者》一章的結尾寫道:「幾天後,米克爾·策爾森,也被稱為『鸛』,突然毫無徵兆地被逐出哥本哈根大學。而延森自己也選擇在1896年放棄了他的醫學研究。 [17]兩人也都是作家,在第一章中的拉丁文寫就的「得河和迪斯蒂卡」(Oder og Distika)的作者」即是米克爾。延森患有耳鳴。他自己認為是梅尼埃病,而Oluf Friis認為那是耳硬化症[13]關於米克爾的耳部缺陷,在《冬天的聲音》一章和《哥洛特之磨》一章中都被稱為「我的左耳的聲音如此猛烈」,哥洛特源於米克爾的耳鳴,其第一句話便是:「每天夜裏,一種撕心裂肺的聲音轟鳴着向米克爾的左耳逼近。」[18]

蘇珊娜

[編輯]
普拉多博物館的Magdalena penitente ,蘇珊娜可能的靈感來源。

另一副關於意大利城市里貝拉的畫啟發了作者。作者自己將這個角色稱為:一副里貝拉的畫,一個我在馬德里見過的可愛的猶太女孩。雖然不知道他指的是哪幅畫作,但Oluf Friis猜測它是一副抹大拉的瑪麗亞題材的畫作,更具體地說是創作於1641年的存放在普拉多博物館Magdalena penitente的畫作。 [19] [20]

匝加利亞

[編輯]
赫爾曼·邦,大約 1900 年。

匝加利亞的靈感來自另一位丹麥作家赫爾曼·邦(Herman Bang)。丹麥文學史家Leif Nedergaard有延森的記錄,該記錄可追溯到 1942 年至1943 年新年 [21]

Jeg havde ikke personligt imod Herman Bang, kendte ham kun fra en enkelt Lejlighed da jeg havde besøgt ham i Anledning af et Julehæfte han var Redaktør af og som jeg havde skrevet et Bidrag til. Han var meget skikkelig at tale med, ikke en Gang affekteret, men jo i sig selv sær; hele hans fremmedartede Fremtoning gik omgaaende, det var i 99, over i "Kongens Fald", den middelalderlige Adept og Markedsgøgler Zacharias, hvis det kan more Nogen at vide det.

——J.V.Jensen

延森提到的Bidrag是短篇小說Nifingeren ,後來出現於他的另一部作品《希默蘭的故事》中的Julefred。 [21]在一封信中,他還寫道:

Indtrykket af det mærkelige Menneske gik lige over i Bogen, jeg kort efter skrev. Zacharias maa man bedømme som man synes, fra min Side er Figuren ikke ment usympatisk.

——J.V.Jensen

《國王之敗》是延森大量使用色彩詞的作品之一,其中出現過的顏色名詞包括:綠松石藍、粉藍、血棕、棕黃、鐵灰、冬灰、灰棕、鼠灰、苔蘚綠、火黃、稻草黃、白藍、黃綠、玫瑰紅、血紅、狐紅、燙紅、銅紅、煙灰紅、酒紅 [22]。在小說中,疊語法隨處可見,例如「地球是綠色的,綠色的,」見《丹麥式的死亡》一章。另一個不尋常的是連詞「og」和「men」的使用,它們在句子中用作開頭詞,例如「突然,仿佛有一道霧在米克爾的眼中升起「[23],和「儘管在良心上極度不安,米克爾卻覺得自己得到了解脫。[24]」兩者都出自《夢想者》一章。[25]

在簡短的段落中,您習慣於引誘, [26] [27]例如,「您以自豪感在您內部追蹤的強大能力,好像您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它被懷疑削弱了。」來自 丹麥式的死亡:「閉上眼睛,你會感受到地球草皮的甜美氣味,土地柔軟而綠色,就像海中的一張新鮮床,出生床,死亡床。」一個人還讀到對話之外的生活方式:「看到三人一組不停地移動,一起走,在霜凍的空氣中顫抖,......」(來自米克爾下沉)。

Fenja OG Menja ,哥洛特之磨,在第三詩的主題詩1906年和第9章(「Grotte」)在冬天 的主要部分。

拉丁詩行「的作業系統,dentes,鼻孔,生殖器,肱dantur / Torturis,quibus adjunge manusque德斯」,它出現在章時間最初是從在延斯·安德森·貝爾爾登克的哀嘆。這些線條被翻譯成「嘴巴、牙齒、鼻子、生殖器、他們折磨的手臂,/還有手和腳。」 [28]

類型

[編輯]

已經討論了國王的隕落的類型。 Johannes V. Jensen 本人在 1938 年提到該文本時稱其為「嚴格的歷史小說」。 [29] [30] Frithiof Brandt將其歸於家鄉詩歌, [31]而 Leif Nedergaard 認為它是「刻意的反自然主義作品」 [32]而Per Dahl 則認為它是一部象徵性小說[33]

這種語言使一些讀者將小說視為詩歌[34] [35]用Kasper Støvring 的話來說,這部作品「在抒情上濃縮為一偉大的散文詩」。 這部小說可以被視為詩歌尤其體現在來自 Winter 的第 9 章(「Grotte」),其中散文文本的主要部分被重新編輯為發表於Poems 1906的散文詩 Grottesangen以及後來的詩集。 [36]

在對混合體裁作品的評論中,埃里克·斯凱姆-尼爾森將《國王的隕落》視為「歷史小說、散文、神話和崩潰幻想的混合體」。 [37]

作為形式實驗的歷史小說, Anne-Marie Mai提到了這一類型的其他人: 1918 年的Harald Kiddes Jærnet、 1919 年的Emil Bønnelyckes斯巴達人和1920 年的Fredrik Nygaard 的Vikingen。 [38]

主題

[編輯]

Leif Nedergaard發現《國王之敗》「關於普遍性:死亡、對幸福的追求,描繪了在寫作時沒有太大變化的風景和農民生活。」 [39]

懷疑

[編輯]

懷疑被視為小說的主題,因此小說與約翰內斯·V.詹森的另一部核心作品——散文詩Paa Memphis Station 相關聯[34]該團隊在國王瀑布一章中得到了特別的表達, [40]一個可疑的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菲英島和日德蘭島之間的小帶上來回航行,因為他無法做出決定。本章以句子結尾。

註釋

[編輯]
  1. ^ Det der er mig om at gøre er Interieurer fra gammel Tid, Levevis, Klædedragt, Anskuelser o.s. v. Kunde jeg endvidere faa fat i nogle Personalia, topografiske Beskrivelser særlig med Hensyn til Himmerland, ja endog Sagn, vilde det glæde mig meget. Jeg henvender mig til Dem som den mest competente i den Retning. Paa Universitetsbibliotheket fandt jeg kun rent mediciske Oplysninger om Pesten.

參考資料

[編輯]
  1. ^ Johannes V.Jensen. 国王之败. 中國國際廣播. 2019: 40–45. ISBN 9787507845938. 
  2. ^ Johannes V.Jensen. 国王之败. 中國國際廣播. 2019: 46–53. ISBN 9787507845938. 
  3. ^ Johannes V.Jensen. 国王之败. 中國國際廣播. 2019: 84–89. ISBN 9787507845938. 
  4. ^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En ny Michiel?. 政治報. 1945-09-27. ISSN 0907-1814. Wikidata Q105080641 (丹麥語). 
  5. ^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Aage Jørgensen , 編, Ord og virkelighed, Ord og virkelighed 5, Aage Jørgensen, 2014, Wikidata Q97460665 (丹麥語) 
  6. ^ 《國王之敗》,Johannes V.Jensen,2019,中國國際廣播,P124
  7. ^ P127
  8. ^ "Vel et Aar eller mere efter at han havde taget sig den lille Ridetur efter sit Bryllup i Stockholm ..."
  9. ^ Folkeviser. Kalliope.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7) (丹麥語). 
  10. ^ 10.0 10.1 103982@au.dk. Clementsfejden 1534. danmarkshistorien.dk.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丹麥語). 
  11. ^ Slaget ved Svenstrup | lex.dk. Danmarkshistorien. [2021-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丹麥語). 
  12. ^ Grottasöngr. Wikipedia. 2021-01-27 (英語). 
  13. ^ 13.0 13.1 Oluf Friis. Den unge Johannes V. Jensen 1. 哥本哈根: Gads Forlag. 1974. ISBN 87-12-22525-8. OL 21138652M. Wikidata Q106301331 (丹麥語). 
  14. ^ Adolf Ditlev Jørgensen. 40 fortællinger af fædrelandets historie. 哥本哈根: Vintens Forlag. 1981. ISBN 87-414-4509-0. Wikidata Q106322177 (丹麥語). 
  15. ^ 約翰納斯·威爾海姆·延森(Johannes V. Jensen). Et Gensyn [再次見面]. Kongens Fald [國王之敗]. 由京不特翻譯. 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9: 87. ISBN 9787507845938 (丹麥語). 
  16. ^ Friis (1974)
  17. ^ Tidslinje 1891-1900.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4). 
  18. ^ 第269页.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9-12. ISBN 9787507845938. 
  19. ^ Friis (1974), bind 2, side 197–198 og billede 15 mellem siderne 192–193.
  20. ^ Magdalena penitente. Pradomuseet.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21. ^ 21.0 21.1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Niels Birger Wamberg , 編. Hos fuglene 1st. Gyldendal. 2001. ISBN 978-87-00-47184-9. OCLC 469419005. Wikidata Q55994517 (丹麥語). 
  22. ^ Harry Andersen. Sammensatte Farveord hos Johannes V. Jensen (PDF). Danske Studier. 1946: 69–80. ISSN 0106-4525. Wikidata Q104694532 (丹麥語). 
  23. ^ 原文:Og pludselig gik der som en Taage fra Mikkels Øjne
  24. ^ 原文:Men Mikkel følte sig befriet trods en hemmelig ond Samvittighed
  25. ^ 国王之败.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9: 21,23. ISBN 9787507845938. 
  26. ^ Stefan Iversen. Den manende apostrofe. 2008: 266–285. ISBN 978-87-02-06997-6. Wikidata Q101229391 (丹麥語).  |journal=被忽略 (幫助)
  27. ^ Pernille Meyer Christensen. Hvorfor fortælle dig noget, du allerede ved?. Passage. 2020-11-08, 35 (3). ISSN 1904-7797. Wikidata Q104783510 (丹麥語). 
  28. ^ J.A. Beldenak: Klagedigt (før 1537), Side: 1.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29. ^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Nordvejen, 哥本哈根: Gyldendal, 1939, Wikidata Q104775931 (丹麥語) 
  30. ^ Friis (1974), bind 2, side 200.
  31. ^ Aage Jørgensen. Hvorfor en Nobelpris til Johannes V. Jensen?. Bogens verden. 2001, (3): 21–27. ISSN 0006-5692. Wikidata Q97319036 (丹麥語). 
  32. ^ Leif Nedergaard. "Kongens Fald" og dens tilblivelse på grundlag af værkets kladde (PDF). Danske Studier. 1991, 86: 128–153. ISSN 0106-4525. Wikidata Q105089889 (丹麥語). 
  33. ^ Per Dahl. Slutspil i Det graa Hus. Passage. 2004, 19 (50): 153–155. ISSN 1904-7797. doi:10.7146/PAS.V19I50.2506. Wikidata Q105390291 (丹麥語). 
  34. ^ 34.0 34.1 Daniel Øhrstrøm. Hovedpersonen i "Kongens Fald" vil have alt og får derfor intet. Kristeligt Dagblad. 2011-05-19. ISSN 0904-6054. Wikidata Q104682655 (丹麥語). 
  35. ^ Kasper Støvring. Hvorfor vi skal læse klassikere. berlingske.dk. 2013-05-15. Wikidata Q104687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March 2021) (丹麥語). 
  36. ^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 Anders Thyrring Andersen; Erik M. Christensen; Per Dahl; Aage Jørgensen , 編. Samlede Digte. Gyldendal. 2006-09-18. ISBN 978-87-02-02939-0. OL 16884143M. Wikidata Q21996304 (da、jut、de、en). 
  37. ^ Erik Skyum-Nielsen. Når formerne sprænges. Dagbladet Information. 2018-01-20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38. ^ Peter Stein Larsen. Forfatternes forhold til pressen og byen. Kristeligt Dagblad. 14. oktober 2011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39. ^ Nedergaard (1993), side 207.
  40. ^ Niels Kofoed. Tvivlesygens apostel. Kristeligt Dagblad. 2000-09-27. ISSN 0904-6054. Wikidata Q104892531 (丹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