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地區
古希臘地區是被古希臘人劃為希臘世界的地理分區。這些地區在古代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著作以及古希臘人的傳說和神話中都有描述。
從概念上講,古希臘地區沒有明確的區劃。部分區域可以清晰地被視為不同的地理單元,由山脈和河流等地理邊界劃分,尤其是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即使在希臘黑暗時代,那裏居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至少古希臘人認為已經發生了變化),但這些地區仍保留了過去明確的區劃。與此相反,希臘中部的區劃,即在波伊俄提亞,福基斯,多里斯和洛里斯三區之間的區劃,不能理解為地理邊界上的劃分,而似乎是遵循古代部落的劃分。儘管如此,這些區劃在希臘黑暗時代的劇變中倖免於難,這表明它們自身的政治內涵較少。在伯羅奔尼撒和希臘中部之外,地理劃分和地理名稱明確地隨着時間推移而變化,這表明這些劃分與部落身份的關聯更緊密。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所有這些地區都具有了地緣政治意義,地區聯合的城邦政治機構(如阿卡狄亞聯盟)在古典時期變得普遍。
希臘的這些傳統分區構成了現代希臘分區體系的基礎。然而,二者也存在重要差異,許多較小的古代分區在現代希臘分區並沒有延續下來。
希臘中部
[編輯]希臘大陸(希臘語:Στερεά Ελλάδα 或Χέρσος Ἑλλάς ) 曾經是希臘的一個地理區域(現在仍然是)。在英語中,該地區通常被稱為希臘中部(Central Greece),但很少使用等價的希臘術語 (Κεντρική Ελλάδα, Kentrikí Elláda)。
阿卡納尼亞
[編輯]阿卡納尼亞(希臘語:Ἀκαρνανία)是 希臘中西部的一個地區,位於伊奧尼亞海沿岸,東鄰埃托利亞,以阿克洛奧斯河為界,南鄰卡利敦灣,是科林斯灣的入口。如今,它構成了埃托利亞-阿卡納尼亞專區的西部地區。古代時期的首都和主要城市是斯特拉托斯。科林斯灣的阿卡納尼亞北側[1]被認為是伊庇魯斯地區的一部分。
在希臘神話中,阿卡納尼亞是阿卡南建立的 ,他是阿爾克麥翁的兒子。
埃尼亞尼亞
[編輯]埃尼亞尼亞(希臘語:Αἰνιανία ) 又稱埃尼斯 (希臘語:Αἰνίς),是色薩利南部的一個小區域(有時也被認為是色薩利的一部分)。 [2] 埃尼亞尼亞和奧塔亞地區有緊密聯繫,兩者都位於斯佩耳刻俄斯河的河谷之中,埃尼亞尼亞佔據了北側的低地,奧塔亞河則位於地勢較高的南部。這兩個地區的邊界是一塊弧形高地,從奧塔山向西至丁普里斯托斯山,然後向北繞到斯佩爾刻俄斯河上游,再向東到俄特律絲山的西支。 其低地邊界位於斯佩耳刻俄斯河谷,臨近馬利斯,大致沿南北走向從奧塔山到俄特律絲山的西支。
在古風和古典時代,埃尼亞人(希臘語為 Αἰνιᾶνες)是德爾斐大近鄰同盟的成員,並在大近鄰會議中與歐提亞人分得兩席。
埃托利亞
[編輯]阿克洛奧斯河將埃托利亞(希臘語:Αἰτωλία ) 從阿卡納尼亞以西分隔開來;在北部,它與伊庇魯斯和色薩利接壤;東鄰奧佐里安-洛克里安;科林斯灣入口為埃托利亞的南界。在古典時代,埃托利亞由兩部分組成:西部的舊埃托利亞,從阿喀琉斯到埃文努斯和卡利敦;以及東部的新埃托利亞(又稱新占埃托利亞),從埃文努斯和卡利敦到奧佐里安-洛克里安。該地區擁有平坦而肥沃的沿海區域,但內陸地區低產且多山。山上有許多野獸,在希臘神話中,該地區因狩獵卡呂冬狩獵的場景而聞名。
阿佩蘭蒂亞
[編輯]古阿佩蘭蒂亞 [3] (希臘語:Ἀπεραντία )是埃托利亞的一個小區域,位於多洛皮亞以南。
阿提卡
[編輯]阿提卡的名字(希臘語:Ἀττική ) 據說源自克雷瑙斯 (Cranaus) 的女兒阿提斯 (Atthis) ,據說後者是雅典第二任國王。然而,這個名字更可能起源於原始希臘語。阿提卡東面是愛琴海,西面是墨伽利斯和薩羅尼克灣,北面是玻俄提亞。阿提卡與玻俄提亞之間有兩座山脈相隔,即帕尼薩山和西塔倫山 。在古風和古典時期,阿提卡人是德爾斐大近鄰聯盟的成員,並與優卑亞人在大近鄰會議中共享愛奧尼亞人的兩票投票權。
玻俄提亞(維奧蒂亞)
[編輯]玻俄提亞地區(希臘語:Βοιωτία ),以及在古典時期存在於那裏的許多其他城邦,在《伊利亞特》的「船舶目錄」中都有記載。 [4]在古風和古典時期,玻俄提亞人是德爾斐大近鄰聯盟的成員,在大近鄰會議中有兩票投票權。
多洛皮亞
[編輯]多洛皮亞 [5] (希臘語:Δολοπία ) 是希臘的山地地區[6] ,位於埃托利亞以北。
多洛皮亞是德爾斐大近鄰聯盟的成員,並在大近鄰會議中與Perrrhaeboi共享兩票。
多里斯
[編輯]在古風和古典時期,多利安人(希臘語:Δωριείς ;地區:Δωρίς) 是德爾斐近鄰聯盟的成員,並與拉科尼亞-多利安在大近鄰會議中共享兩票多利安人投票權。
優卑亞
[編輯]在古風和古典時期,優卑亞人是德爾斐近鄰聯盟的成員,並與雅典人在近鄰會議上共享兩票愛奧尼亞人的投票權。
洛克里斯
[編輯]《伊利亞特》中記載了洛克里斯地區,主要是其東部地區(「居於神聖的優卑亞之上」)。 [7]在古風和古典時期,洛克里斯人是德爾斐大近鄰聯盟的成員,在近鄰會議中有兩票投票權。
馬里斯
[編輯]在古風和古典時期,馬利斯人是德爾斐近鄰聯盟的成員,在大近鄰會議中有兩票投票權。
墨伽利斯
[編輯]墨伽利斯(古希臘語:Μεγαρίς )是古希臘的一個面積小而人口眾多的城邦和地區,位於阿提卡以西和科林西亞以北,其居民多為冒險的水手,被認為生性狡詐。其首都墨伽拉盛產白色大理石和細膩粘土,是與其同名的墨伽拉的歐幾里得的出生地。 耶拉尼亞山位於該地區的中心。
奧塔
[編輯]奧塔(希臘語:Οἰταία ) 是位於色薩利南部的一個小高地地區(有時被認為是色薩利其中的一部分)。 [8]它與埃尼亞尼亞地區毗鄰,共享斯佩依海儂河谷(見上文)。
奧塔人是德爾斐近鄰聯盟的成員,並且在大近鄰會議上與埃尼亞尼亞人共享兩票。
福基斯
[編輯]《伊利亞特》中描述了福基斯地區以及古典時期存在於那裏的一些城市。 [9]在古風和古典時期,福基斯人是德爾斐近鄰聯盟的成員,在近鄰會議中有兩票投票權,直到第三次神聖戰爭後他們被剝奪了投票權。
伯羅奔尼撒
[編輯]伯羅奔尼撒半島是巴爾幹半島南端的一個大半島,是希臘傳統的中心地帶的一部分。它通過科林斯地峽與希臘「大陸」相連。伯羅奔尼撒傳統上分為七個地區,這些地區仍然作為現代希臘的地區單位使用。這些地區在《伊利亞特》的「船舶目錄」中有直接記載, [10]表明伯羅奔尼撒的這些地理劃分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邁錫尼文明時期。
亞該亞
[編輯]在地理上,亞該亞是伯羅奔尼撒半島最北端的地區,佔據了阿卡狄亞以北的沿海地帶。在南面,它與阿卡狄亞接壤,以從埃律曼索斯山(Mount Erymanthos)到凱里尼山(Mount Cyllene)的高地山脊為界。東在西庫昂附近與科林西亞接壤,西邊是拉里索斯河和埃律曼索斯的西部山脊,與厄利斯接壤。除了戴姆一帶的平原外,西亞該亞主要是山區。
阿卡狄亞
[編輯]從地理上看,古阿卡狄亞佔據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心的高地。在北面,它沿着從埃律曼索斯山(Mount Erymanthos)到凱里尼山(Mount Cyllene)的高地山脊與亞該亞(Achaea)接壤;阿羅阿尼亞山的大部分位於阿卡狄亞。在東部,它與阿爾戈利斯和科林西亞接壤,分界線沿着基里尼山到奧里格圖斯山,然後延伸到帕特尼烏斯山南麓。在南面,它與拉科尼亞和美塞尼亞以帕農山和泰格特斯山山麓為界,這使得阿卡狄亞佔據了阿爾菲歐斯河的所有源頭,但沒有包括歐羅塔斯河。在西南面,阿卡狄亞與美塞尼亞的邊界沿諾米亞山和伊萊姆山的山頂延伸,並且其與厄利斯的邊界從此處延伸到厄律曼托斯河和迪阿貢河的河谷。除了特基亞和梅格洛玻利斯周圍的平原以及阿爾菲歐斯河和拉敦河谷外,阿卡狄亞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
由於其偏遠多山的特點,阿卡狄亞似乎是文明的避難所。在希臘黑暗時代,多利克希臘語方言被引入伯羅奔尼撒半島時,古老的語言在阿卡狄亞顯然被保存下來,並成為阿卡多-塞浦路斯希臘語群的一部分。希羅多德說阿卡狄亞的居民是Pelasgians ,這是希臘所謂的「土著」的希臘稱呼,他們在「希臘的」部落到來之前就居住在那裏。 [11]雖然希羅多德認為 Pelasgians不是「希臘人」的想法很牽強,但很明顯,阿卡狄亞人被認為是該地區的原住民。 [12]
阿卡狄亞《伊利亞特》「船舶目錄」中描述的地區之一。 [13]阿伽門農本人將為特洛伊戰爭準備的船隻交給了阿卡狄亞,因為阿卡狄亞沒有海軍。
現代希臘有一個同名區域單位,但該區的範圍比古代區域更廣。
阿爾戈利斯
[編輯]古阿爾戈利斯,有時也被稱為「阿爾戈利德」。其名字取自阿爾戈斯城,該城邦佔據了伯羅奔尼撒東部,主要是阿爾戈利德半島,以及阿卡狄亞東部和拉科尼亞北部的沿海地區。在北部,它與科林斯的領土邊界更加多變,這些領土有時被算在一起。例如,保薩尼亞斯在他的《希臘描述(Description of Greece)》一書中將阿爾戈利斯和科林西亞一起記述; [14]同樣,在現代希臘, 阿爾戈利斯和科林西亞州 在不同時期都存在過。
阿爾戈利斯在《伊利亞特》的「船隻目錄」中被記錄過,沒有給出明確的名稱,但該地區的主要城邦都被列在狄俄墨得斯的領導下。 [15]希臘有一個同名的現代區域單位阿爾戈利斯州,佔地面積比古代區域要小。
科林西亞
[編輯]古科林斯城邦的領土位於科林斯地峽的兩側。地峽北側的界山耶拉尼亞山 將其與墨伽利斯分隔開來。在地峽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一側,科林西亞西部與亞該亞為界,南部與阿爾戈利斯為界。如前文所述,阿爾戈利斯和科林西亞之間的邊界是多變的,在古代和現代,這些地區都被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
《伊利亞特》的「船隻目錄」中提到了科林西亞,但沒有給出明確的名稱,該地區的主要城市都列在阿伽門農的領導下。 [16]現代希臘有一個同名的現代區域單位,科林西亞州。
厄利斯
[編輯]厄利斯位於伯羅奔尼撒西部最平坦的部分。在東北部,它與亞該亞的邊界沿拉里索斯河直到埃律曼索斯山的西部支脈;東與阿卡狄亞的邊界沿着埃律曼索斯山和迪阿貢河直到伊萊姆山。它與美塞尼亞的邊界從伊萊姆山沿內達河直到其出海口。
《伊利亞特》的「船舶目錄」中提到了厄利斯,但沒有給出明確的名稱(厄利斯僅用於城邦名),但該地區的主要城邦被列出。 [17]現代希臘有同名的區域單位伊利亞州。
拉科尼亞
[編輯]拉科尼亞(又稱拉科代蒙;希臘語:Λακεδαίμων , Lakedaimōn ),位於伯羅奔尼撒東南部。它的邊界主要由帕農山和泰格特斯山脈構成。其西部與美塞尼亞為鄰,從阿比亞城的南部沿科斯卡拉卡河一直延伸到泰格特斯山脈,然後沿着泰格特斯山脊一路向北。它與阿卡狄亞的北部邊界在泰格特斯山和帕農山的山麓之間,因此拉科尼亞佔據了歐羅塔斯河的所有源頭。帕農山的東北部是沿海的辛納里亞 ,這裏原本是阿爾戈斯的一部分,但在古典時期已成為拉科尼亞的一部分。 泰格特斯山和帕農山脈之間的土地即為拉科尼亞的中心。 帕農山以東和辛納里亞以南的沿海地區也是拉科尼亞的一部分。拉科代蒙是《伊利亞特》「船舶目錄」中描述的地區之一。 [18]在古風和古典時期,拉科尼亞人是德爾斐近鄰同盟的成員,和來自多里斯的多利安人共享兩張票的投票權。希臘有一個同名的的現代區域單位拉科尼亞。在古典時期,拉科尼亞由斯巴達城統治。該地區還有其他定居點,大多數居民不是真正的斯巴達公民( 平等者公社 ),而是拉卡代蒙人或珀里俄基人 (「邊民」)。然而,所有這些公民和城鎮都是斯巴達城邦的一部分。只有在反納比斯戰爭之後,斯巴達政權瓦解,拉科尼亞的其餘部分才擺脫了斯巴達的統治。然而,拉科尼亞反而落入亞該亞聯盟的統治之下,直到公元前 146 年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被羅馬人征服。
美塞尼亞
[編輯]美塞尼亞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西南部。在北面,它與內達河沿岸的厄利斯接壤,與阿卡狄亞的邊界從內達河一端直到伊萊姆山和諾米亞山。它與阿卡狄亞的北部邊界是泰格特斯山,但阿爾菲歐斯河的所有源頭都位於 阿卡狄亞一側。它與拉科尼亞的東部邊界着泰格特斯山一直延伸到科斯卡拉卡河,然後沿着這條河直到阿比亞城附近的出海口。
希臘有一個同名現代區域單位麥西尼亞州。
色薩利亞
[編輯]色薩利或色薩利亞是古希臘的古老地區之一。在邁錫尼時期,色薩利被稱為伊奧利亞,這個名字被希臘的主要部落之一沿用下來, 即為伊奧利亞人 ,他們的希臘方言被稱為伊歐里斯希臘語 。
阿切亞弗休提斯
[編輯]阿切亞弗休提斯是德爾斐近鄰同盟的成員,在 近鄰會議中有兩票投票權。
馬格聶西亞
[編輯]馬格聶西亞是德爾斐近鄰同盟的成員,在近鄰會議中有兩票投票權。
佩爾海比亞
[編輯]佩爾海比亞是古色薩利最北端的地區,佩爾海比部落居住於此。主要城市有: 派西翁 、 多利克 、阿佐魯斯、 歐羅松和首都法拉納。公元前4至1世紀,佩爾海比亞是馬其頓的一部分。
伊庇魯斯
[編輯]阿塔馬尼亞
[編輯]喬尼亞
[編輯]喬尼亞(Chaonia)或稱喬翁(Chaon)(希臘Χαονία或Χάων)是西北伊庇魯斯的一部分,是希臘人部落喬尼安人的家園。[19] [20]其主要城市被稱為菲尼斯城。根據維吉爾的說法, 喬翁是喬尼安人的名祖。 [21]
達薩雷蒂亞
[編輯]莫洛西斯
[編輯]莫洛西亞(希臘語:Μολοσσοί ) 是一個古希臘部落國家,自邁錫尼時代以來就居住在伊庇魯斯地區。 [22] [23]其東北邊境毗鄰喬尼亞人 ,南部邊境毗鄰塞斯普羅蒂亞王國;他們的北方是伊利里亞人。
塞斯普羅蒂亞
[編輯]帕魯埃
[編輯]帕魯埃 (希臘語:Παραυαία ) 是伊庇魯斯的一個古希臘地區。 [24]
泰菲亞
[編輯]馬其頓
[編輯]馬其頓(源自希臘語:Μακεδονία ,Makedonía)是一個古希臘王國和古希臘地區,以希臘半島東北部為中心, [25]西與伊庇魯斯接壤,北與培奧尼亞接壤,東與色雷斯接壤,南與色薩利接壤。早期的地理學家將斯特魯馬河視為馬其頓與色雷斯的東部邊界。然而,隨着馬其頓王國的擴大,和對色雷斯部落的向東驅逐,奈斯托斯河被視為兩地區的東部邊界,辛提斯 , 奧多曼提斯和厄多尼斯被包含進馬其頓地區。
比薩提亞
[編輯]波提埃阿
[編輯]哈爾基季基
[編輯]克列斯托尼亞
[編輯]厄多尼斯
[編輯]傳統上是色雷斯的一部分,但在被馬其頓王國吞併後,它被視為馬其頓地區的一部分。
厄利苗提斯
[編輯]厄瑪西亞
[編輯]歐耳代亞
[編輯]林克斯提斯
[編輯]米格多尼亞
[編輯]奧多曼提斯
[編輯]傳統上是色雷斯的一部分,但在被馬其頓王國吞併後,它被視為馬其頓地區的一部分。
奧勒提斯(Orestis)
[編輯]佩拉戈尼亞(Pelagonia)
[編輯]佩里亞(Pieria)
[編輯]辛提斯(Sintice)
[編輯]傳統上是色雷斯的一部分,但在被馬其頓王國吞併後,它被視為馬其頓地區的一部分。
希臘的殖民地
[編輯]
大希臘(Magna Gracia)
[編輯]小亞細亞(Asia Minor)
[編輯]埃俄利斯(Aeolis)
[編輯]多利絲(小亞細亞)(Doris)
[編輯]愛奧尼亞
[編輯]本都
[編輯]塞浦路斯
[編輯]克里米亞
[編輯]昔蘭尼加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 Adages III iv 1 to IV ii 100 by Desiderius Erasmus, 2005, ISBN 0802036430, p. 538, "Acarnania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Corinthian gulf was part of Epirus"
- ^ Marcus Tullius Cicero.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3).
- ^ Aperantia.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
- ^ Homer, Iliad II, 494–5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A Latin Dictionary.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 An inventory of archaic and classical poleis.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 Homer, Iliad II, 527–53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Geography (1854).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 Homer, Iliad II, 517–5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omer, Iliad II, 459–77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erodotus I, 56–5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erodotus VIII, 7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omer, Iliad II, 603–6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Pausanias, Book II
- ^ Homer, Iliad II, 559–56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omer, Iliad II, 570–57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omer, Iliad II, 615–6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Homer, Iliad II, 581–59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Errington, Malcolm. A History of Macedo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 ^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6, the Fourth Century BC.
- ^ Virgil. Aeneid, 3.295.
- ^ Hammond 1994; Wilkes 1995; Errington 1990; Borza 1992; Hammond 1982; Hammond 1998;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pirus") 2013.
- ^ Hornblower, Spawforth & Eidinow 2012
- ^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e Hellenistic world, Part 2, by Frank William Walbank, 1989, ISBN 0-521-23446-8, p. 461: "and Parauaea in the border country between Epirus and Macedonia"
- ^ Macedon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08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參考書目
[編輯]- 主要資源
- Homer, The Iliad
-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
- 次要來源
- Borza, Eugene N. In the Shadow of Olympus: The Emergence of Macedon Revise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21-08-27]. ISBN 0-691-008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3).
- Bunson, Matthew (1994). Encyclopedia of the Roman Empire.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pirus"). Epiru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13 [1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6).
- Errington, Robert Malcolm. A History of Macedoni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ISBN 0-520-06319-8.
- Hammond, Nicholas Geoffrey Lemprière; Hammond. Boardman, Nicholas Geoffrey Lemprière , 編.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e Expansion of the Greek World, Eighth to Sixth Centuries B.C.. III, Part 3 2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61–285 [2021-08-27]. ISBN 0-521-2344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6).
- Hammond, Nicholas Geoffrey Lemprière. Philip of Macedon. London: Duckworth. 1998 [2018-03-19]. ISBN 0-7156-282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 Hammond, Nicholas Geoffrey Lemprière; Boardman. Lewis, John , 編.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The Fourth Century B.C. VI 2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22–443 [2018-03-19]. ISBN 0-521-2334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0). editor-name-list parameters只需其一 (幫助)
- Hornblower, Simon; Spawforth, Antony; Eidinow, Esther.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4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949] [2021-08-27]. ISBN 978-0-19-95455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
- Wilkes, John. The Illyrian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imited. 1995 [1992] [2021-08-27]. ISBN 0-631-1980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