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利庫德集團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利庫德—全國自由運動
הליכוד – תנועה לאומית ליברלית
主席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創始人梅納罕·比金
伊扎克·沙米爾
成立1973年(政黨聯盟)
1988年(政黨)
合併自赫魯特
以色列自由黨英語Israeli Liberal Party
自由中心英語Free Centre
全國名單英語National List
爭取大以色列運動英語Movement for Greater Israel
總部特拉維夫佐治王街38號澤埃夫要塞英語Metzudat Ze'ev
青年組織利庫德青年
黨員
(2012年)
125000
意識形態錫安主義
民族保守主義
民族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
右翼民粹主義
錫安主義[1][2][3][4]
歷史上:
自由保守主義[5]
修正錫安主義[6][7]
政治立場右翼[8]
歐洲組織歐洲保守派和改革主義者聯盟(全球夥伴)
官方色彩  藍色
議會
32 / 120
黨旗
官方網站
www.likud.org.il
以色列政治
政黨 · 選舉

利庫德集團[註 1]希伯來語הַלִּיכּוּד‎,羅馬化:HaLikud直譯鞏固),正式名稱是利庫德—全國自由運動הַלִּיכּוּד – תְּנוּעָה לְאוּמִּית לִיבֵּרָלִית‎,羅馬化:HaLikud - Tnu‘ah le’Umit Liberalit),是以色列的一個右翼保守主義政黨,為以色列主要政黨之一。該黨起源於1931年—1948年活躍於巴勒斯坦託管地猶太復國主義軍事組織伊爾貢;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伊爾貢改組為「赫魯特」黨;1973年,赫魯特與以色列自由黨英語Israeli Liberal Party自由中心英語Free Centre全國名單英語National List爭取大以色列運動英語Movement for Greater Israel組成政黨聯盟「利庫德集團」;1977年,利庫德集團首次成為以色列議會第一大政治勢力,該黨領導人梅納罕·比金成為以色列總理,此後長期作為執政黨(只在1992年—1996年、1999年—2001年、2006年—2009年及2021年6月—2022年11月失去政權);1988年,利庫德集團改組為政黨。

歷史

[編輯]

修正錫安主義

[編輯]
澤維·賈鮑京斯基

澤維·賈鮑京斯基俄羅斯猶太復國主義領袖作家詩人演說家士兵敖德薩的猶太自衛組織的創始人,他與約瑟夫·特朗普爾多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軍隊中共同創立了猶太軍團,後來他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幾個好戰的猶太組織,包括貝塔爾哈特佐哈爾伊爾貢

在歷史上,利庫德集團和澤維·賈鮑京斯基曾經倡導改革運動,世俗民族主義。然而,利庫德集團的第一位總理和主席梅納罕·比金雖然本身是世俗,但其對猶太傳統和對傳統宗教猶太人,特別是來自北非中東的傳統猶太人,非常欣賞他們的熱情態度。以色列人首先在1977年的選舉為利庫德集團帶來權力。許多正統的以色列人發現利庫德集團比任何其他主流政黨更為適合執政,而且近年來還有一大群哈雷迪人,主要是現代的哈雷迪人加入了利庫德集團和在利庫德集團建立了哈雷迪派。

利庫德集團的形成和比金時期

[編輯]
梅納罕·比金在1977—1983年擔任總理,攝於任內

1948年,猶太恐怖主義組織伊爾貢被取締,其成員另外建立「赫魯特」黨,並發展為以色列最大的右翼政黨。1965年,赫魯特以色列自由黨英語Israeli Liberal Party組成「加哈爾英語Gahal」聯盟。1973年以色列議會選舉前,以色列的5個右翼政黨(赫魯特、以色列自由黨、自由中心英語Free Centre全國名單英語National List爭取大以色列運動英語Movement for Greater Israel)組成政黨聯盟「利庫德集團」。它作為一個聯盟,一直在赫魯特的領導下,直到1988年利庫德集團改組為單一政黨。

利庫德集團一直是政治家們之間的一種鬆散的聯盟,致力於不同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政策意識形態,1981年的選舉突出了利庫德集團的民粹主義派之間,由赫魯特的大衛利維領導的部門和自由黨,代表了世俗資產階級的政策議程。

利庫德集團在1973年的第一次選舉中強有力的表現,導致工黨減少了12個席位,之後利庫德集團贏得1977年的選舉,在排名領先11個席位。工黨首次失去第一大黨的地位,失去組閣權,貝京領導的利庫德集團能夠在正統派猶太教政黨的支持下組成一個政府,實現自獨立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首先,利庫德集團的第一位領導人梅納罕·比金贏得1977年的選舉,為利庫德集團帶來權力,於1977年6月20日成為利庫德集團第一位總理。此後,利庫德集團於1977年後長期成為執政黨,只在1992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1年、2006年至2009年間短暫失去政權,成為在野黨。

原先認為利庫德集團作為正統派猶太教及右派所支持的政黨,令當時十分緊張的以阿關系升溫。然而,在貝京任內,以色列在美國總統占美·卡特促成下,與埃及總統薩達特進行會談,美國埃及以色列三方在戴維營舉行最高級會議。與會的三國首腦有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以色列總理梅納罕·比金在持續12天的會議後的9月17日,埃以雙方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文件,即著名的大衛營協議,埃以雙方並在第二年正式簽署了和平條約。不過,貝京任內最具爭議的是在1980年決定修改基本法把耶路撒冷正式成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導致聯合國緊急通過465號決議,這一決定使多國把大使館遷至特拉維夫。

沙米爾、內塔尼亞胡的第一任期和沙龍時期

[編輯]
伊扎克·沙米爾於1983-1984年、1986-1992年擔任總理,在其領導下,利庫德集團更為右傾。
阿里埃勒·沙龍(2001-2006年擔任總理)

梅納罕·比金在1983年10月10日辭職,伊扎克·沙米爾擔任利庫德集團的第二位總理和主席,於1983年10月10日成為利庫德集團第二位以色列總理。沙米爾是被廣泛認為是對西岸和加沙地帶定居點的意識形態的強硬派,他鼓勵和促進大規模猶太人埃塞俄比亞蘇聯移民以色列。雖然沙米爾未能贏得1984年的選舉,但是以色列工黨不能自己組成一個政府。1984年,利庫德集團和政府組成了一個民族團結政府,希蒙·佩雷斯為總理,沙米爾為外交部長。1986年,佩雷斯和沙米爾轉職。這個政府在1990年仍然掌權,沙米爾將右翼政黨一起組成一個政府,直到1992年解散政府,宣告失敗。

沙米爾在後不久退休。他的繼任者班傑明·內塔尼亞胡擔任利庫德集團的第三位主席,在伊扎克·拉賓被暗殺後,內塔尼亞胡於1996年6月18日成為利庫德集團第三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實踐中被證明在實踐中不如他自己做出修辭,受到美國的壓力,內塔尼亞胡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進行談判,儘管他和鷹派對奧斯陸協定嚴厲批評。

1998年,內塔尼亞胡不情願的同意把「懷伊河備忘錄」中的以色列領土分割出去,不到一年後,內塔尼亞胡的右翼政府崩潰,1999年的總理選舉中工黨贏了利庫德集團的內塔尼亞胡,導致利庫德集團在1999-2001年成為在野黨。

但是,在之後的2001年2月總理選舉中,令人驚訝的是,內塔尼亞胡拒絕成為利庫德集團的以色列總理候選人,這意味着擔任利庫德集團的第四位總理和主席的將是阿里埃勒·沙龍。沙龍不像過去的利庫德集團主席,面對第二次起義,沙龍奉行了一系列不同的政策,其中許多政策甚至在利庫德集團之內都有爭議。最後的分裂是當沙龍宣佈單方面脫離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區的政策時,這個想法證明在黨內極具分歧。

前進黨分裂

[編輯]

沙龍認為轉移政治中心,特別是在執行加沙撤離計劃時,疏遠了他與利庫德集團的一些支持者,並分裂了利庫德集團。在他離開之前,他面臨着幾次嚴重的挑戰。第一次是在2005年3月,當時沙龍和內塔尼亞胡提出了一個預算計劃遇到了激烈的反對,雖然它最終獲得批准。第二次是2005年9月,當沙龍在利庫德集團一個早期主席選舉的提案進行投票,該選舉中沙龍的得票由52%減少到48%。2005年10月,以色列國會中利庫德集團中的沙龍的反對派與在野黨一起阻止沙龍任命的兩個同事到內閣,表明沙龍實際上失去了對國會的控制,2006年的預算案不可能通過。

2005年11月,以色列工黨宣佈退出沙龍的執政聯盟。2005年11月21日,沙龍宣佈他將離開利庫德集團並成立一個新的政黨——前進黨。前進黨包括一些利庫德集團和以色列工黨的支持者。沙龍還宣佈將於2006年初提前改選國會,舉行選舉。

但在2006年1月16日,沙龍嚴重中風昏迷艾胡德·奧爾默特遂被推選為前進黨代理主席,及後正式成為前進黨的黨主席。2006年3月28日,國會選舉,新成立的前進黨就取得29席,成為第一大黨,並領先第二大黨以色列工黨足足10席;艾胡德·奧爾默特隨後便擔任以色列總理,聯合政府包括工黨、沙斯黨和以色列退休人士,以色列我們的家園在同年十月也加入聯合政府,但在2008年1月宣佈退出執政聯盟以抗議奧爾默特政府與巴勒斯坦談判。

內塔尼亞胡的第二任期

[編輯]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於1996-1999年、2009年-2021年出任總理,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1長的總理。

內塔尼亞胡繼續贏得12月的利庫德集團主席選舉,獲得黨內44.4%的選票,擔任利庫德集團的第五位主席。前進黨的成立是利庫德集團作為以色列兩個主要政黨之一地位的重大挑戰。沙龍的中心思想政策得到了民眾的普遍支持。利庫德集團現在由反對以色列進一步單方撤離巴勒斯坦加沙地帶的人士領導,利庫德集團在選舉中的第一大黨地位受到損害。在前進黨成立後,利庫德集團被視為比前進黨更具有右派傾向。然而,在以色列國會中有幾個政黨比利庫德集團更為右派

2006年的國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在選舉中面對前進黨的分裂時崩潰了,利庫德集團和沙斯黨淪為第三大黨。因工黨與前進黨合作,利庫德集團成為反對黨。

2009年的國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贏得了27個席位,雖然在國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成為第二大黨,足以讓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可以組成右翼聯合政府。經過一個多月的聯合談判,內塔尼亞胡能夠組成一個右翼聯合政府,相隔十年後再度出任總理。2012年1月31日舉行了利庫德集團主席選舉,內塔尼亞胡擊敗費格林。

2013年以色列國會選舉,1月22日,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我們的家園(兩黨聯合參選)共贏得31席,雖然議席減少11席,但維持第一大黨的地位,可以負責組建聯合政府。成立不久的中間派新政黨未來黨贏得19席,中間偏左的工黨則贏得15席。[9]前進黨僅得2席。經過一個多月的組閣談判,最終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我們的家園與中間派政黨未來黨等達成協議,成功組建第三次聯合政府內閣,內塔尼亞胡亦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2014年12月總理內塔尼亞胡於周二宣佈解除司法部長齊皮·利夫尼和財政部長亞伊爾·拉皮德職務,提前於2015年3月舉行大選。[10]

2015年3月17日的大選,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取得30席,較選前增加12席,第四次組建聯合政府。[11][12]因為長期作為利庫德集團執政聯盟成員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退出,內塔尼亞胡的新聯合政府原只有61席,僅獲半數,但於2016年右翼的以色列我們的家園重新加入聯合政府後,聯合政府增至67席,成為以色列建國以來最為右翼的聯合政府。

內塔尼亞胡政府有較深宗教及保守的元素,不少內閣成員擁有極右翼色彩,他領導的聯合政府被認為是以色列歷來最為右翼的政府。

當前意識形態

[編輯]

利庫德集團是由許多不同的非正式派系所組成的,這些派系也經常會互相重疊、但不一定會同意彼此的立場。截至2014年,利庫德集團內有分為溫和派強硬派。與以色列工黨相較,利庫德集團在社會議題上傾向保守主義,在經濟上則接近於自由意志主義,並且與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都有緊密的關係,但很少獲得工會團體的支持,利庫德集團支持較低的稅賦、在經濟議題上主張限制政府規模、並且支持商業發展。

經濟政策

[編輯]

利庫德集團支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自由議程,儘管在實踐中它主要採取混合經濟政策。在財政部長和現任利庫德集團領導人班傑明·內塔尼亞胡的領導下,利庫爾德通過立法減少增值稅、收入和企業稅以及關稅。同樣,它已經實行了自由貿易(特別是與歐洲聯盟美國)。此外,它已經將許多政府所有的公司私有化,並且已經轉移到將以色列的土地私有化。內塔尼亞胡是迄今為止最熱烈支持自由市場以色列財政部長。他認為,以色列最大的工會有這麼多權力,有能力癱瘓以色列的經濟,並聲稱失業的主要原因是懶惰和對失業者的過多的好處。在內塔尼亞胡的領導下,利庫德集團有可能保持比較財政上保守的經濟立場,但是,利庫德集團的成員在經濟政策之間差別很大,有時甚至是相反的政策,一些利庫德集團的成員支持左派經濟政策,以更符合以色列人的喜好。

巴勒斯坦政策

[編輯]

利庫德集團強調國家安全政策是在對以色列持續敵意的威脅下的強大軍事力量的基礎,它已表示不願與它認為繼續尋求破壞猶太國家的鄰國談判,然而對阿拉伯國家意圖的懷疑,並沒有阻止利庫德集團同阿拉伯國家達成協議,例如1979年與埃及和平條約。利庫德集團多年來願意與阿拉伯人達成相互接受的協議,這與其他右翼政黨的形成有關。與其他以色列右翼政黨一樣,利庫德集團政治人物有時批評特別的最高法院的裁決,但它仍然致力於法治原則,希望鞏固憲法。

自1973年成立以來,利庫德集團支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猶太文化復興。對外方面,利庫德集團奉行擴張政策一國方案,並主張維持軍事控制包括整個耶路撒冷在內的所有以色列領土,並強烈反對兩國方案巴勒斯坦人立國

文化政策

[編輯]

在歷史上,利庫德集團曾經主張自由企業民族主義,但它在實踐中損害了這些理想,特別是在其選區改變時。它對民粹主義經濟計劃的支持與其支持自由企業傳統的不一致,但其在小城鎮和城市社區為民族主義、低收入投票者服務。在宗教和國家政策上,利庫德集團有一個溫和的立場,並且傾向於支持保持現狀。隨着時間的推移,利庫德集團已經發揮了其選民基礎的傳統同情,雖然利庫德集團的起源和意識形態是非常世俗的。宗教團體已經認為它是一個比工黨更舒適的聯盟夥伴。

利庫德集團促進猶太文化的復興,符合猶太復國主義的原則,利庫德集團強調以色列民族主義,如使用以色列國旗和在1948年以阿戰爭的勝利,利庫德集團公開贊成新聞自由和促進私營部門媒體,然而由阿里埃勒·沙龍領導的以色列政府關閉了流行的右派海盜電台

選票基礎

[編輯]
2006年以色列國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的宣傳車。
2009年以色列國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的宣傳橫額。
2015年以色列國會選舉中利庫德集團的宣傳橫額。

商業團體:利庫德集團受到各種階層的商業團體的支持,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都包括在內。

收入:利庫德集團受到藍領的支持。

宗教:利庫德集團受到瑟法底猶太人和現代的猶太教正統派(特別是哈雷迪猶太教,是猶太教正統派中最保守的一支)的支持。

歷任主席

[編輯]
任次 人次 主席 任職日期 離職日期 總理任期
1 1 梅納罕·比金
מנחם בגין
Menachem Begin
(1913年-1992年)
1973年 1983年 1977年-1983年
2 2 伊扎克·沙米爾
יצחק שמיר
Yitzhak Shamir
(1915年-2012年)
1983年 1993年 1983年-1984年,1986年-1992年
3 3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
Benjamin Netanyahu
(1949年-)
1993年 1999年 1996年-1999年
4 4 阿里埃勒·沙龍
אריאל שרון
Ariel Sharon
(1928年-2014年)
1999年 2005年 2001年-2006年
5 (3)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בנימין נתניהו
Benjamin Netanyahu
(1949年-)
2005年 現任 2009年-2021年,2022年-今

2005年12月19日,以色列總理班傑明·內塔尼亞胡再次贏得利庫德集團主席選舉,他的競爭對手沙洛姆承認敗北。

選舉

[編輯]
歷屆國會選舉數字
選舉 領導人 得票 得票比例 議席 +/- 政府?
1973年 梅納罕·比金 473,309 30.2% 39 (#2)
39 / 120
30.2% 39 反對黨
1977年 583,968 33.4% 43 (#1)
43 / 120
3.2% 4 聯合政府
1981年 718,941 37.1% 48 (#1)
48 / 120
3.7% 5 聯合政府
1984年 伊扎克·沙米爾 661,302 31.9% 41 (#2)
41 / 120
5.2% 7 聯合政府
1988年 709,305 31.1% 40 (#1)
40 / 120
0.8% 1 聯合政府
1992年 651,229 24.9% 32 (#2)
32 / 120
6.2% 8 反對黨
1996年英語Israeli legislative election, 1996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767,401 25.1% 22 (#2)
22 / 120
0.2% 10 聯合政府
1999年英語Israeli legislative election, 1999 468,103 14.1% 19 (#2)
19 / 120
11.0% 3 反對黨 (1999年-2001年)
2003年 阿里埃勒·沙龍 925,279 29.4% 38 (#1)
38 / 120
15.3% 19 聯合政府
2006年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 281,996 9.0% 12 (#4)
12 / 120
20.4% 26 反對黨
2009年 729,054 21.6% 27 (#2)
27 / 120
12.6% 15 聯合政府
2013年 884,631 23.3% 20 (#1)
20 / 120
1.7% 7 聯合政府
2015年 984,966 23.4% 30 (#1)
30 / 120
0.1% 10 聯合政府
2019年4月 1,138,772 26.5% 35 (#1)
35 / 120
3.1% 5 看守政府
2019年9月 1,111,535 25.1% 32 (#2)
32 / 120
1.4% 3 看守政府
2020年 1,349,171 29.5% 36 (#1)
36 / 120
4.4% 4 聯合政府
2021年 1,066,892 24.2% 30 (#1)
30 / 120
5.3% 6 最大反對黨
2022年 1,115,049 23.4% 32 (#1)
32 / 120
0.8% 2 聯合政府

註釋

[編輯]
  1. ^ 利庫德集團(台灣作以色列聯合黨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aniel Tauber. Ze'ev Jabotinsky (1880-1940). Likud Anglos. 2010-08-13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2). Jabotinsky’s movement and teachings, which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national-liberalism,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e Likud party. 
  2. ^ McGann, James G.; Johnson, Erik C. Comparative Think Tanks,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5: 241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5). The Likud Party, the party of Prime Minister Ariel Sharon, is a national-liberal party, while the Labor Party, led by Shimon Peres, is more left-wing and identified as social-democratic. 
  3. ^ Israel - Political Parties. GlobalSecurity.org. 2014-04-12 [2015-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The two main political parties - Likud, essentially national-liberal and Labor, essentially social-democratic - have historical roots and traditions pre-d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e in 1948. 
  4. ^ Meet the parties - Likud. Haaretz - Israel election 2015. 2015 [2015-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A national-liberal political movement (center-right, in Israeli terms) that was established as an alliance of parties that united into a single party in 1984. 
  5. ^ Amnon Rapoport.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teractive Decisions. Kluwer Academic. 1990: 413. ISBN 0792306856. Likud is a liberal-conservative party that gains much of its support from the lower and middle classes, and promotes free enterprise, nationalism, and expansionism. 
  6. ^ Joel Greenberg. The World: Pursuing Peace; Netanyahu and His Party Turn Away from 'Greater Israel'. New York Times. 1998-11-22 [201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Likud, despite defections, had joined Labor in accept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territorial compromise.... Revolutionary as it may seem, Likud's abandonment of its maximalist vision has in fact been evolving for years. 
  7. ^ Ethan Bronner. Netanyahu, Once Hawkish, Now Touts Pragmatism. New York Times. 2009-02-20 [201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Likud as a party has made a major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st 15 years from being rigidly committed to retaining all the land of Israel to looking pragmatically at how to retain for Israel defensible borders in a very uncertain Middle East.... 
  8. ^ Michael Schwartz; Greg Botelho. Israeli leader orders ministers out, sets stage for new elections. CNN. 2014-12-02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9. ^ EXIT POLLS: NETANYAHU, ALLIES WIN ISRAELI ELECTION. AP. [2013-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5). 
  10. ^ 以色列总理开除两部长 明年三月或将进行大选. 以色列時報. [2018-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4). 
  11. ^ 大選打極右牌搶票 利庫德集團反敗為勝 內坦亞胡四連任以總理. [香港蘋果日報]]. 2015-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12. ^ Lis, Jonathan. Israel's 34th government sworn in after stormy debate. Haaretz (online). 2015-05-14 [2015-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