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冰雹hail,也稱),俗稱「雹子」,是從空中降落的呈球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冰塊,產生於猛烈發展的積雨雲,多出現於晚春和夏季的午後,是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一種強對流天氣,易給農業等帶來經濟損失[1][2][3]。「冰雹」和「」(俗稱「雪子」等)不同:後者多伴隨降雪出現[4][5],常被公眾誤以為屬於冰雹[6]

形成[編輯]

冰雹是以「雹胚」(直徑約0.2~0.3mm,主要是大的過冷水滴,也可由塵埃、冰晶等充當)為核心,在雲中反覆碰凍過冷水滴形成的。具有特定氣象條件的雷暴雲可降下冰雹(這類雷暴系統可稱「冰雹雲」或「雹雲」)。這些條件包括:一、斜升氣流強度較大,以托住較大的雹粒——通常氣流上升速度越大,可降落的雹塊直徑越大(由於上升氣流強,雹雲通常外觀高大);二、存在含水量豐富的水分累積區,且這一豐水區達到一定的厚度(一般不小於1500m);三、氣流最大上升速度區和水分累積區的高度需在0℃層以上(即低於冰點),這樣水分累積區可提供充分的過冷水滴;四、0℃層高度適當(以 600hPa / 4000m 左右為最佳),若太高則冰雹下落過程中將融化,若太低則不利於雲體發展;五、雲中水分累積區的條件適宜雹塊生長(如上升氣流較弱等),能提供冰雹生長區(或稱「雹源」):雹塊並非主要在強斜升氣流中生長,而是在水分累積區生長,之後隨垂直環流運動降落並重新進入強斜升氣流,再進入弱上升氣流區生長,如此反覆循環,直至強斜升氣流已不再能承托大雹粒的重量為止。(大雹因而有明暗交替的多層結構。)除較弱的冰雹可由對稱型風暴雲(一般雷暴)降下之外,雹雲通常是三種典型強雷暴之一,尤其是強雹暴多半為超級單體[7]

分佈[編輯]

冰雹大多發生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在赤道和兩極較少,在海洋上也較少。從局地條件看,冰雹分佈是山區多、平原少。這是因為山區地形複雜,受熱差異大,空氣垂直運動發展,冰雹較易於形成。

危害[編輯]

冰雹是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枝葉、莖幹和果實產生損傷,造成作物減產或欠收。除此之外,冰雹出現時常伴有強風及劇烈的降溫,還產生雷電現象,從而帶來各種危害,例如建築物的破壞和人員的傷亡[8]

圖片展示[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冰雹】//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DB]. 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91.
  2. ^ 冰雹 [DB/OL] [2024] // 陳至立辭海. 7版網絡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3. ^ 中國氣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强对流天气等级:QX/T 416-2018] [S/OL] (PDF).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18. 
  4. ^ 【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DB]. 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1426.
  5. ^ 王振會.大氣探測學 [M]. 2版.北京:氣象出版社, 2016: 47-48. 978-7-5029-6350-7.
  6. ^ 金愷禕.天上「下大米」?霰和冰雹有什麼區別 [EB/OL].科幻畫報 (2022-12-01) 揭陽市人民政府.
  7. ^ 朱乾根; 林錦瑞; 壽紹文; 唐東昇.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4版. 北京: 氣象出版社. 2007(2019-12): 401-461. ISBN 9787502909895. 
  8. ^ 存档副本. [201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8).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