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米切爾森
克里斯蒂安·米切爾森 Christian Michelsen | |
---|---|
挪威首相 | |
任期 1905年3月11日—1907年10月28日 | |
前任 | 弗朗西斯·哈格呂普(克里斯蒂安尼亞) 約恩·勞弗蘭(斯德哥爾摩) |
繼任 | 約恩·勞弗蘭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挪威卑爾根 | 1857年3月15日
逝世 | 1925年6月29日 挪威卑爾根 | (68歲)
政黨 | 右翼黨、左翼黨、聯盟黨、自由左翼黨 |
克里斯蒂安·米切爾森(挪威語:Christian Michelsen,1857年3月15日—1925年6月29日),全名Peter Christian Hersleb Kjerschow Michelsen,是挪威船業商人和政治家。他於1905年至1907年間擔任挪威首相。他於1905年瑞典-挪威聯合解體中擔當重要角色,是挪威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早年生活
[編輯]米切爾森生於挪威卑爾根,祖父Peder Christian Hersleb Kjerschow是主教[1]。
事業
[編輯]米切爾森是律師和船業商人。1891年,他代表左翼黨擔任挪威議會議員。他致力聯合左翼黨和右翼黨,達至成立聯盟黨。他是弗朗西斯·哈格呂普第二次內閣成員,對瑞典-挪威聯合態度強硬。1905年,他接任為克里斯蒂安尼亞挪威首相,後來成為獨立後首任首相。
瑞典-挪威聯合解體的導火線是奧斯卡二世國王拒絕挪威對外國派駐領事。瑞典政府根據聯合條款,多年來執意主導挪威外交事務;因此,挪威議會須得瑞典議會首肯,方可通過領使法案。瑞典雖然同意挪威享有獨立領事的訴求,但仍然要求挪威服從條款,必須任命瑞典人為外交部長。雖然挪威人一直感到瑞典人主宰了兩國聯合的事務,卻不願在正式法律上接受此事。
1905年5月27日,奧斯卡二世拒絕簽署領事法案,挪威內閣因而總辭。國王或許已經感到聯合勢將瓦解,對內閣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瑞典政府也沒有回應,視之為挪威再次退縮。6月7日,挪威議會宣告,由於奧斯卡二世於米切爾森辭職後無法籌組新政府,他已證實無力統治挪威,因此失去挪威國王的資格。此策略主要由米切爾森策劃,使聯合解體得到法律基礎。
米切爾森感到,挪威人民在多月來的薰陶下,已經一致支持獨立。8月13日舉行的全民投票中,支持保留聯合的只有184票,只佔總票數的0.05%。雖然米切爾森傾向建立民主共和國,但認為君主制會更易得到國內國外支持。其後的另一次全民投票中,79%的挪威人選擇保留君主制。丹麥的卡爾王子為新任國王,即哈康七世。
1907年,米切爾森對政治紛爭感到厭倦,辭去首相一職,由約恩·勞弗蘭繼任。勞弗蘭無意維繫聯盟黨,該黨於1908年解散。
參考
[編輯]- ^ «Nu gjælder det at holde kjæf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Øyvind Ask, Bergens Tidende.
官銜 | ||
---|---|---|
前任: 弗朗西斯·哈格呂普(克里斯蒂安尼亞)、 約恩·勞弗蘭(斯德哥爾摩) |
挪威首相 1905–1907 |
繼任: 約恩·勞弗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