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編譯所譯叢
外觀
東方編譯所譯叢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學術叢書,基本上為外國學者作品的譯作,從1990年代至今已出版一百餘本[1][2]。
1990年代
[編輯]書名 | 外文名 | 作者 | 外文名 | 譯者 | 備註 |
---|---|---|---|---|---|
共識與衝突 | Consensus and Conflict: Essay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 西摩·馬丁·利普塞特 | Seymour Martin Lipset | 張華青 | 1995年初版時為《一致與衝突》,2011年再版時為《共識與衝突(增訂版)》 |
亞洲的崛起 | Asia Rising | 吉姆·羅沃 | Jim Rowe | 張紹宗 | |
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 |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 馬丁·李普塞特 | Seymour Martin Lipset | 張紹宗 | 原書1960年出版 |
古典自由主義與自由至上主義 | On Classical Liberalism and Libertarianism | 諾爾曼·P·巴利 | Norman P. Barry | 竺乾威 | |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 |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 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ński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 |
自由民主與政治學 | Liberal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Science | 詹姆斯·W·西瑟 | James W. Ceaser | 竺乾威 | |
人的條件 | The Human Condition | 漢娜·阿倫特 | Hannah Arendt | 竺乾威 | 2017年王寅麗的譯本譯名為《人的境況》 |
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 | Interpreting the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 S.肯德里克、P.斯特勞、D.麥克龍 編 | Stephen Kendrick / Pat Straw / David McCrone | 王幸慧、江政寬、詹緣端、廖慧真 | |
無重的世界 | The Weightless World | 黛安·科伊爾 | Diane Coyle | 羅漢 等 | |
預防性防禦:一項美國新安全戰略 | 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 艾什頓·卡特、威廉姆·佩里 | Ashton Carter / William Perry | 胡利平、楊韻琴 | 兩位作者先後擔任美國國防部長 |
2000年代前期
[編輯]書名 | 外文名 | 作者 | 外文名 | 譯者 | 備註 |
---|---|---|---|---|---|
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亞歷山大·溫特 | Alexander Wendt | 秦亞青 | 2000 |
民族與民族主義 |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 艾瑞克·霍布斯邦 | Eric J. Hobsbawm | 李金梅 | 2000 |
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 | Noi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usic | 賈克·阿達利 | Jacques Attali | 宋素鳳、翁桂堂 | 2000 |
誰將生存?健康、經濟學和社會選擇 | Who Shall Live? Health, Economics, and Social Choice | 維克托·R·福克斯 | Victor R. Fuchs | 羅漢 | 2000 |
國家的性格:政治怎樣製造和破壞繁榮、家庭和文明禮貌 | The Character of Nations : How Politics Makes and Breaks Prosperity, Family, and Civility | 安吉洛·M·科迪維拉 | Angelo M. Codevilla | 張智仁 | 2001 |
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 |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 羅伯特·吉爾平 | Robert Gilpin | 楊宇光、楊炯 | 2001 |
社會改造原理 | Principles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 | 伯特蘭·羅素 | Bertrand Russell | 張師竹 | 2001 |
世紀之旅:七大國百年外交風雲 | A Century's Journey: How The Great Powers Shape The World | 羅伯特·A·帕斯特 | Robert Alan Pastor | 胡利平、楊韻琴 | 2001 |
物體系 | Le Système des objets | 尚·布希亞 | Jean Baudrillard | 林志明 | 2001 |
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 第九版起改為《理解全球衝突與合作:理論與歷史》 |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 小約瑟夫·奈 | Joseph Nye Jr. | 張小明 | 2002 |
公眾輿論 | Public Opinion | 沃爾特·李普曼 | Walter Lippmann | 閻克文、江紅 | 2002 |
作為國際組織的WTO | The WTO a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安妮·克魯格 | Anne O. krueger | 黃理平、彭利平、劉軍等 | 2002 |
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 | Nonzero: The Logic of Human Destiny | 羅伯特·賴特 | Robert Wright | 李淑珺 | 2003 |
國際政治理論 |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肯尼思·沃爾茲 | Kenneth Neal Waltz | 信強 | 2003 |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 |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 Benedict Anderson | 吳叡人 | 2003 |
大國政治的悲劇 |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 米爾斯海默 | John Mearsheimer | 王義桅、唐小松 等 | 2003 |
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 | Republic.com | 凱斯·桑斯坦 | Cass R. Sunstein | 黃維明 | 2003 |
歐洲的未來 | Rethinking Europe's Future | 戴維·P·卡萊歐 | David P. Calleo | 馮紹雷 等 | 2003 |
民主與全球秩序:從現代國家到世界主義治理 | 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 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 戴維·赫爾德 | David Held | 胡偉 | 2003 |
在華盛頓代表上帝:宗教遊說在美國政體中的作用 | Representing God in Washington | 艾倫·D·赫茨克 | Allen D. Hertzke | 徐以驊 | 2003 |
建構安全共同體:東盟與地區秩序 |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 | 阿米塔·阿查亞 | Amitav Acharya | 王正毅、馮懷信 | 2004 |
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 | The Botany of Desire: A Plant's-Eye View of the World | 米高·波倫 | Michael Pollan | 王毅 | 2004 |
國家的藝術:文化、修辭與公共管理 | The Art of the State: Culture, Rhetoric and Public Management | 克里斯托弗·胡德 | Christopher Hood | 彭勃、邵春霞 | 2004 |
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與經濟增長 |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ationalism and Economic Growth | 里亞·格林菲爾德 | Liah Greenfeld | 張京生 | 2004 |
美國和美國的敵人:美國的對手與美國政治學的形成 | Dur Enemes and US: America's Rivalres and the Making of Political Science | 伊多·奧倫 | Ido Oren | 唐小松、王義桅 | 2004 |
美國時代的終結:美國外交政策與21世紀的地緣政治 |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 查爾斯·庫普乾 | Charles A. Kupchan | 潘忠岐 | 2004 |
美國的致命弱點 | America's Achilles' Heel: Nuclear,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Terrorism and Covert Attack | 理查德·福肯瑞斯、羅伯特·D·紐曼、布拉德利·A·泰勒 | Richard A. Falkenrath / Robert D. Newman / Bradley A. Thayer | 許嘉 | 2005 |
帝國的悲哀:黷武主義、保密與共和國的終結 | The Sorrows of Empire: Militarism, Secrecy, and the End of the Republic | 查默斯·約翰遜 | Chalmers Johnson | 任曉、張耀等譯 | 2005 |
2000年代後期
[編輯]書名 | 外文名 | 作者 | 外文名 | 譯者 | 備註 |
---|---|---|---|---|---|
國際制度 |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Reader | 莉薩·馬丁、貝思·西蒙斯 編 | Lisa L. Martin / Beth A. Simmons | 黃仁偉、蔡鵬鴻 等 | 2006 |
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 |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 彼得·卡贊斯坦、羅伯特·基歐漢、斯蒂芬·克拉斯納 | Peter Katzenstein / Robert Keohane / Stephen Krasner | 秦亞青、蘇長和、門洪華、魏玲 | 2006 |
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 |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 羅伯特·基歐漢 | Robert Keohane | 蘇長和、信強、何曜 | 2006 |
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 |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 羅伯特·吉爾平 | Robert Gilpin | 楊宇光、楊炯 | 2006 |
政治科學研究方法 | The craft of political research | W·菲利普斯·夏夫利 | W.Phillips Shively | 郭繼光 等 | 2006 |
參與和民主理論 |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 卡羅爾·佩特曼 | Carole Pateman | 陳堯 | 2006 |
政治學理論與方法 | Teori og metode i statsvitenskap | 斯坦因·U·拉爾森 | Stein Ugelvik Larsen | 任曉 | 2006 |
政治社會學導論 |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 | 安東尼·奧羅姆 | Anthony M. Orum | 張華青 | 2006 |
國家與市場 | States and Markets | 蘇珊·斯特蘭奇 | Susan Strange | 楊宇光 | 2006 |
國際關係政治經濟學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羅伯特·吉爾平 | Robert Gilpin | 楊宇光 | 2006 |
集體暴力的政治 | The Politics of Collective Violence | 查爾斯·蒂利 | Charles Tilly | 謝岳 | 2006 |
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Powers: World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巴里·布贊 | Barry Buzan | 劉永濤 | 2007 |
經濟制度與民主改革:原蘇東國家的轉型比較分析 | 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Democratic Refor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 奧勒·諾格德 | Ole Norgaard | 孫友晉 | 2007 |
戰爭的原因:權力與衝突的根源 | Causes of War: Power and the Roots of Conflict | 斯蒂芬·范·埃弗拉 | Stephen Van Evera | 何曜 | 2007 |
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 |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 西達·斯考切波 | Theda Skocpol | 何俊志、王學東 | 2007 |
國際關係精要 | Essential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卡倫·明斯特 | Karen A. Mingst | 潘忠岐 | 2007 |
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 |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 查爾斯·蒂利 | Charles Tilly | 魏洪鐘 | 2007 |
變化中的對外政策政治 | 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 | 克里斯托弗·J·希爾 | Christopher J. Hill | 唐小松、陳寒溪 | 2007 |
世界事務中的治理 | Governance in World Affairs | 奧蘭·揚 | Oran R. Young | 陳玉剛、薄燕 | 2007 |
國家:本質、發展與前景 | The Stat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 賈恩弗朗哥·波齊 | Gianfranco Poggi | 陳堯 | 2007 |
系統效應: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複雜性 | System Effects: Complexit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 羅伯特·傑維斯 | Robert Jervis | 李少軍、楊少華、官志雄 | 2008 |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 塞繆爾·P·亨廷頓 |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 王冠華、劉為 | 2008 |
馴服美國權力:對美國首要地位的全球回應 | Taming American Power: The Global Response to US Primacy | 斯蒂芬·M·沃爾特 | S. M. Walt | 王穎 | 2008 |
腐敗徵候群:財富、權力和民主 | Syndromes of Corruption: Wealth, Power, and Democracy | 米高·約翰斯頓 | Michael Johnston | 袁建華 | 2008 |
國家、政黨與社會運動 2015版改為《國家、政黨和社會運動》 |
States, Parties, and Social Movements | 傑克·戈德斯通 | Jack A. Goldstone | 章延傑 | 2009 |
戰爭與國家形成:春秋戰國與近代早期歐洲之比較 | 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 許田波 | Victoria Tin-bor Hui | 徐進 | 2009 |
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1945-1990年27個國家的實證研究 |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 | 阿倫·李帕特 | Arend Lijphart | 謝岳 | 2009 |
民主 | Democracy | 查爾斯·蒂利 | Charles Tilly | 魏洪鐘 | 2009 |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變化 | The Purpose of Intervention: Changing Beliefs about the Use of Force | 瑪莎·芬尼莫爾 | Martha Finnemore | 李欣、袁正清 | 2009 |
政治與構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續和創新 | Politics and Vision: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 謝爾登·S·沃林 | Sheldon Sanford Wolin | 辛亨復 | 2009 |
城市政治學理論 | Theory of Urban Politics | 戴維·賈奇等 | David John Lodge | 劉曄 | 2009 |
以色列遊說集團與美國對外政策 | 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 約翰·米爾斯海默、斯蒂芬·M·沃爾特 | J. J. Mearsheimer / S. M. Walt | 王傳興 | 2009 |
俄羅斯未竟的革命:從戈爾巴喬夫到普京的政治變遷 | Russia's Unfinished Revolution: Political Change from Gorbachev to Putin | 邁克爾·麥克福爾 | Michael A. McFaul | 唐賢興、莊輝、鄭飛 | 2009 |
地區安全複合體與國際安全結構 |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巴里·布贊、奧利·維夫 | Barry Buzan / Ole Wæver | 潘忠岐、孫霞、胡勇、鄭力 | 2010 |
論政治平等 | On Political Equality | 羅伯特·A·達爾 | Robert A. Dahl | 謝岳 | 2010 |
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歐洲早期的國家與政權建設 | Birth of the Leviathan | 托馬斯·埃特曼 | Thomas Ertman | 郭台輝、郭忠華 | 2010 |
國際政治經濟學:學科思想史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 本傑明·J·科恩 | Benjamin J. Cohen | 楊毅、鍾騰飛 | 2010 |
民主國家的承諾:立法部門與國際合作 | Democratic Commitments: Legislatur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莉薩·L·馬丁 | Lisa L. Martin | 劉宏松 | 2010 |
無政府狀態下的合作 |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 肯尼思·A·奧耶 | Kenneth A. Oye | 田野、辛平 | 2010 |
民主的經濟理論 |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 安東尼·唐斯 | Anthony Downs | 姚洋、邢予青、賴平耀 | 2010 |
利益、制度與信息 : 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 |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海倫·米爾納 | Helen V. Milner | 曲博 | 2010 |
2010年代
[編輯]書名 | 外文名 | 作者 | 外文名 | 譯者 | 備註 |
---|---|---|---|---|---|
民主與再分配 | 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 | 卡萊斯·鮑什 | Carles Boix | 熊潔 譯 王正毅 校 | 2011 |
長和平:冷戰史考察 | The Long Peace: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 約翰·劉易斯·蓋迪斯 | John Lewis Gaddis | 潘亞玲 | 2011 |
現代化的政治 | 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 | 戴維·E·阿普特 | David E. Apter | 陳堯 | 2011 |
政治科學中的制度理論:新制度主義 |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B·蓋伊·彼得斯 | B. Guy Peters | 王向民、段紅偉 | 2011 |
權力與社會:一項政治研究的框架 | Power and Society: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 哈羅德·拉斯威爾、亞伯拉罕·卡普蘭 | Harold D. Lasswell / Abraham Kaplan | 王菲易 | 2012 |
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維的視角 | Civiliz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Plural and Pluralist Perspectives | 彼得·J·卡贊斯坦 主編 | Peter J. Katzenstein | 秦亞青 | 2012 |
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 |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 瑪莎·芬尼莫爾 | Finnemore Martha | 袁正清 | 2012 |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年) |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0 | 鄒讜 | Tsou Tang | 王寧、周先進 | 2012 |
商業與聯盟:貿易如何影響國內政治聯盟 | 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 | 羅納德·羅戈夫斯基 | Ronald Rogowski | 楊毅 | 2012 |
不平等的民主:新鍍金時代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 Unequal Democrac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gilded age | 拉里·巴特爾斯 | Larry Bartels | 方卿 | 2012 |
人、國家與戰爭 | Man, the state and war | 肯尼思·沃爾茲 | Kenneth Waltz | 信強 | 2012 |
合作的動力:為何提供全球公共產品 | Why Cooperate? The Incentive to Supply Global Public Goods | 斯科特·巴雷特 | Scott Barrett | 黃智虎 | 2012 |
社會運動、政治暴力和國家:對意大利和德國的比較分析 |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Violence and the State | 多娜泰拉·德拉波爾塔 | Donatella della Porta | 王濤、江遠山 | 2012 |
超越範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折中主義 | Beyond paradigms: analytic eclecticism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 魯德拉·希爾、彼得·J·卡贊斯坦 | Rudra Sil / Peter Katzenstein | 秦亞青、季玲 | 2013 |
國際關係中的等級制 | Hier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戴維·A·萊克 | David A. Lake | 高婉妮 | 2013 |
國家與權力 | States and Power | 理查德·拉克曼 | Richard Lachmann | 酈菁、張昕 | 2013 |
貨幣與強制:國際貨幣權力的政治經濟學 | Currency and Coerc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Power | 喬納森·科什納 | Jonathan Kirshner | 李巍 | 2013 |
政黨:組織與權力 | Modelli di partito | 安格魯·帕尼比昂科 | Angelo Panebianco | 周建勇 | 2013 |
早期現代世界的革命與反抗 | Revolution and Rebell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Population Change and State Breakdown in England, France, Turkey, and China, 1600-1850 | 傑克·戈德斯通 | Jack A. Goldstone | 章延傑、黃立志、章璇 | 2013 |
國家為何而戰?過去與未來的戰爭動機 | Why Nations Fight: Past and Future Motives for War | 理查德·內德·勒博 | Richard Ned Lebow | 陳定定、段嘯林、趙洋 | 2014 |
政治學博弈論 | 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ctists | 詹姆斯·D·莫羅 | James D. Morrow | 吳澄秋、周亦奇 | 2014 |
大戰略的政治經濟學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and Strategy | 凱文·納里澤尼 | Kevin Narizny | 白雲真、傅強 | 2014 |
無政府社會:世界政治中的秩序研究 |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 赫德利·布爾 | Hedley Norman Bull | 張小明 | 2015 |
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 |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羅伯特·傑維斯 | Robert Jervis | 秦亞青 | 2015 |
國際實踐 |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 伊曼紐爾·阿德勒、文森特·波略特 主編 | Emanuel Adler / Vincent Pouliot | 秦亞青、孫吉勝、魏玲 等 | 2015 |
告別霸權!全球體系中的權力與影響力 | Good-bye Hegemony! Power and Influence in the Global System | 西蒙·賴克、理查德·內德·勒博 | Simon Reich / Richard Ned Lebow | 陳鍇 | 2017 |
新古典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 | Neoclassical Realis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諾林·里普斯曼 | Norrin M. Ripsman | 劉豐、張晨 | 2017 |
政治分肥:自民黨長期政權的政治經濟學 | 自民党長期政権の政治経済学――利益誘導政治の自己矛盾 | 齊藤淳 | 斉藤 淳 | 楊帆、張帆 | 2017 |
民主的模式:36個國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績效 |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 阿倫·利普哈特 | Arend Lijphart | 陳崎 | 2017 |
裙帶資本主義:韓國和菲律賓的腐敗與發展 | Crony Capitalism: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 and the Philippines | 康燦雄 | David C. Kang | 李巍、石岩、王寅 | 2017 |
我們建構的世界:社會理論與國際關係中的規則與統治 | World of our making: 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奧努夫 | Nicholas Greenwood Onuf | 孫吉勝 | 2017 |
無政府狀態之後:聯合國安理會中的合法性與權力 | After Anarchy: Legitimacy and Power in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 伊恩·赫德 | Ian Hurd | 毛瑞鵬 | 2018 |
聯盟的起源 |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 斯蒂芬·M·沃爾特 | S. M. Walt | 周丕啟 | 2018 |
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 |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羅伯特·吉爾平 | Robert Gilpin | 宋新寧、杜建平 | 2019 |
重新思考世界政治中的權力、制度與觀念 | Rethinking Power, Institutions and Ideas in World Politics: Whose IR? | 阿米塔·阿查亞 | Amitav Acharya | 白雲真、宋亦明 | 2019 |
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 |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 格雷厄姆·艾利森 | Graham Allison | 陳定定、傅強 | 2019 |
表決、否決與國際貿易協定的政治經濟學 | Votes, vetoe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 愛德華·D·曼斯菲爾德、海倫·米爾納 | Edward D. Mansfield / Helen V. Milner | 陳兆源 | 2019 |
複合系統:人類世的全球治理 | Governing Complex Systems : Social Capital for the Anthropocene | 奧蘭·揚 | Oran R. Young | 楊劍、孫凱 | 2019 |
非對稱與國際關係 | Asymmet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 布蘭特利·沃馬克 | Brantly Womack | 李曉燕、薛曉芃 | 2020 |
軟制衡:從帝國到全球化時代 | Restraining Great Powers: Soft Balancing from Empires to the Global Era | T·V·保羅 | Thazha Varkey Paul | 劉豐 | 2020 |
國際關係的文化理論 | A Cultur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理查德·內德·勒博 | Richard Ned Lebow | 陳鍇 | 2020 |
全球轉型:歷史、現代性與國際關係的形成 |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History, 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巴里·布贊、喬治·勞森 | Barry Buzan / George Lawson | 劉德斌 等 | 2020 |
國際政治的理性理論:競爭與合作的邏輯 | Ration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Logic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 查爾斯·格拉澤 | Charles L. Glaser | 劉豐、陳一一 | 2020 |
2020年代
[編輯]書名 | 外文名 | 作者 | 外文名 | 譯者 | 備註 |
---|---|---|---|---|---|
常規威懾論 |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 約翰·米爾斯海默 | John Mearsheimer | 闕天舒 | 2021 |
全球化世界的外交:理論與實踐 | Diplomacy in a Globalizing World | 保利娜·克爾、傑弗里·懷斯曼 編 | Pauline Kerr / Geoffrey Wiseman | 張清敏 | 2021 |
建構全球秩序:世界政治中的施動性與變化 | Constructing Global Order: Agenc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阿米塔·阿查亞 | Amitav Acharya | 姚遠、葉曉靜 | 2021 |
全球國際關係學的構建:百年國際關係學的起源和演進 | The Making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IR at its Centenary | 阿米塔·阿查亞、巴里·布贊 | Amitav Acharya / Barry Buzan | 劉德斌 等 | 2021 |
財富與影響力:美國的經濟不平等與政治權力 | Affluence and Influence: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America | 馬丁·吉倫斯 | Martin Gilens | 孟天廣、郭鳳林 | 2021 |
比較政治學:理論與方法 | Comparative Politics : Theory and Method | B·蓋伊·彼得斯 | B. Guy Peters | 郝詩楠 | 2021 |
世界不再只有「我們」:關於國際秩序的另類思考 | Nous ne sommes plus seuls au monde: Un autre regard sur l'ordre international | 伯特蘭·巴迪 | Bertrand Badie | 宗華偉 | 2022 |
國際政治思想史導論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ought: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 愛德華·基恩 | Edward Keene | 陳玉聃 | 2022 |
威懾 | Nuclear Deterrence | 勞倫斯·弗里德曼 | Lawrence Freedman | 莫盛凱 | 2022 |
政治的悲劇觀:道德、利益與秩序 | The Tragic Vision of Politics: Ethics, Interests, and Orders | 理查德·內德·勒博 | Richard Ned Lebow | 陳鍇 | 2023 |
沒有應答的威脅:均勢的政治制約 | Unanswered Threats: Political Constraints on the Balance of Power | 蘭德爾·施韋勒 | Randall Schweller | 劉語默 | 2023 |
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政治:爭論中的全球資本主義 | Marxism and World Politics: Contesting Global Capitalism | 亞歷山大·阿涅瓦斯 | Alexander Anievas | 李濱 等 | 2023 |
參考文獻
[編輯]- ^ 徐安晴; 肖超; 宋曉燦. 学术译著影响力评价研究——以“东方编译所译丛”为例 - 中国知网. 出版與印刷.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74.
- ^ “东方编译所译丛”卅载变化中不改初衷-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epaper.gmw.cn. [202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