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
保存於中國鐵道博物館的東方紅1型4290號機車
概覽
類型內燃機車
原產國 中國
生產商四方機車車輛廠
序列編號4201~4306
生產年份1959年—1972年
產量106台
主要用戶中國國家鐵路集團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技術數據(4205~4306)
華氏輪式0-4-4-0
UIC軸式B-B
軌距1,435毫米
輪徑1,050毫米
軸重21噸
機車長度16,550毫米
機車寬度3,106毫米
機車高度4,516毫米
整備重量84噸
傳動方式液力傳動
傳動裝置SF3010-1
發動機12V175Z
12V180Z
12V175ZL
發動機功率910馬力(4205~4274)
1050馬力(4275~4306)
最高速度140公里/小時(4205~4274)
120公里/小時(4275~4306)
持續速度20公里/小時(4205~4274)
19.5公里/小時(4275~4306)
牽引功率1,060千瓦(4205~4274)
1,220千瓦(4275~4306)
起動牽引力250千牛頓(4205~4274)
270千牛頓(4275~4306)
持續牽引力140千牛頓(4205~4274)
167千牛頓(4275~4306)
制動方式踏面制動
詳細參見技術數據

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原稱衛星型內燃機車NY1型內燃機車,是中國鐵路使用的內燃機車車型之一,也是中國第一代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的代表車型。衛星型內燃機車是由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於1958年開始設計、1959年試製成功的液力傳動幹線客運內燃機車,經過多次試驗和改進後於1965年進行了整圖和定型設計,於1966年定名為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並投入批量生產,至1972年停產為止共生產106台。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曾經配屬北京機務段、廣州機務段和靈丘機務段,1977年以後除了北京機務段留有5台機車用於專運外,其餘機車全部集中配屬於山海關機務段,成為當時津山鐵路瀋山鐵路的主力客運機車。

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是採用雙機組設計液力傳動內燃機車,早期生產的機車裝有兩台910馬力的12V175Z型四衝程高速柴油機(部分機車裝用12V180Z型高速柴油機),機車構造速度為140公里/小時。從1968年生產的4275號機車開始改用兩台1050馬力的12V175ZL型柴油機,機車構造速度為120公里/小時。機車上並裝有兩套功率各為1000馬力的SF3010-1型多循環圓式液力傳動裝置。

發展歷史

[編輯]

開發背景

[編輯]
衛星型內燃機車
衛星型0001號機車牽引列車從北京站出發 (1959年)

1950年代,中國開始踏上鐵路牽引動力內燃化和發展國產內燃機車的道路。1956年8月,由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編制的中國首個鐵路科技發展規劃——《1956年—1967年鐵道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在全國鐵道科學工作會議上討論通過,指出「技術政策的中心環節是牽引動力改革,要迅速地、有步驟地由蒸汽機車轉到電力機車內燃機車上去」,從此確定了牽引動力改革的方向。1956年至1958年,第一機械工業部機車車輛研究所、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展開一系列的課題研究,通過技術人員的培養和技術資料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內燃機車的工作原理、設計方法和試驗方法,完成了發展內燃機車的前期準備工作。

1958年起,在大躍進運動形勢的推動下,鐵道部各主要機車製造和修理工廠紛紛掀起「爭取生產內燃機車」的熱潮,包括長辛店機車車輛工廠試製的建設型內燃機車大連機車車輛工廠試製的巨龍型內燃機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先行型內燃機車。在上述這幾種電力傳動內燃機車當中,除了仿製蘇聯TE3型機車巨龍型內燃機車以外,建設型內燃機車先行型內燃機車都在動力與傳動裝置的配套上遇到了困難。由於中國當時動力機械工業的大型電機製造能力和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後,無法提供與機車柴油機轉速和功率相匹配的發電機建設型內燃機車先行型內燃機車只能在柴油機和發電機之間增設一個減速齒輪箱。四方機車車輛廠在着手設計時也遇到同樣障礙後,根據「液力傳動和電力傳動並舉」的方針,決定冒着風險採用液力傳動技術。

研製過程

[編輯]

1958年6月,四方機車車輛廠大連機車車輛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集寧機務段等組成聯合設計組,開始研製東風型液力傳動雙層摩托列車。1958年7月8日,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四方機車車輛廠上海鐵路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柴油機廠、無錫柴油機廠、上海電機廠等單位在上海市成立了內燃機車協作組,經過協商後決定由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鐵路局、無錫柴油機廠、上海電機廠等單位共同研製2000馬力電傳動內燃機車 (先行型內燃機車),而四方機車車輛廠上海柴油機廠等單位負責研製2000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 (衛星型內燃機車)。1958年7月18日,四方機車車輛廠完成了東風型摩托列車組的設計工作,並立即着手研製衛星型內燃機車。1958年10月,在大連機車車輛研究所、鐵道部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等單位共同協作下,四方機車車輛廠完成了機車圖紙設計並投入試製。

1959年3月25日,大連機車車輛研究所負責設計試製的液力傳動裝置開始進行台架試驗。1959年4月10日,第一台原型車在四方機車車輛廠試製成功,以具有大躍進時代色彩的「衛星型」命名,車型代號NY1,其中「N」代表內燃機車、「Y」代表液力傳動、「1」代表第一種型號。衛星型機車是2000馬力的液力傳動幹線客運內燃機車,許多方面均借鑑自當時手執液力傳動技術牛耳的聯邦德國,尤其柴油機及傳動裝置參考了德國聯邦鐵路V200型柴油機車。機車裝用兩台1000馬力的12V175型高速四衝程柴油機,由上海柴油機廠、上海內燃機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無錫動力機廠共同試製,是德國戴姆勒-奔馳MB 820 Bb型柴油機的仿製產品[1]。而傳動系統則採用了模仿福伊特的多循環圓液力傳動裝置。當時在關於液力傳動裝置型式結構的選用問題上曾經有一場爭論,應選用福伊特的多循環圓結構還是邁巴赫的米基德羅型單循環圓複合式結構,由於福伊特多循環圓結構相對簡單、維護方便,且換檔時對牽引力影響較小,而最終決定採用福伊特型液力傳動裝置。

1959年4月14日,衛星型內燃機車(NY1-0001)在膠濟鐵路四方站藍村站之間進行第一次試運轉;同年5月15日,機車完成第二次試運轉後返廠解體檢查,並對液力傳動裝置進行可靠性試驗和各項改進。1959年5月至6月,全蘇鐵道運輸科學研究院內燃機車研究所所長富弗良斯基俄語Фуфрянский,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Н. А. Фуфрянский)訪華,參加了TE1G型煤氣內燃機車的試驗總結及衛星型柴油機車的設計審查。同年6月初,四方機車車輛廠就衛星型機車的試製召開了會議,富弗良斯基發表講話並指出中國研製液力傳動內燃機車的速度出乎他的意料,不僅技術上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而且培養了大批液力傳動內燃機車設計與製造方面的技術人員。

1959年10月國慶節期間,衛星型柴油機車與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的先行型柴油機車、大連機車車輛工廠的巨龍型柴油機車、株洲機車車輛工廠韶山型電力機車一同前往在北京展覽館展出,並於同年12月參加第二次全國工業交通展覽會。1959年11月12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前往北京環形鐵道視察這幾種新機車並親自題詩祝賀:「電掣風馳今在眼,巨龍追逐衛星奔。韶山初見星星火,此日已經燎大原」[2][3]。在大躍進運動期間倉促上馬的幾種內燃機車,由於設計經驗不足和製造工藝落後,這幾種機車的性能和品質均不盡如人意。經過多年的試驗改進後,只有巨龍型和衛星型得以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也就是後來的東風型內燃機車和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而建設型和先行型機車僅經過初步試驗,而未能投入批量生產和正式使用。

試驗改進

[編輯]

1960年,NY1-0001號機車已經試運轉3600餘公里,後來由於柴油機曲軸發生裂紋而中斷試驗。1961年,四方機車車輛廠根據第一台機車的試驗結果,採用了經過改進的液力傳動裝置和中間齒輪箱等,試製了第二台衛星型機車(NY1-0002號機車)。NY1-0002號機車出廠後經過多次運行試驗,最高試運速度達到100公里/小時(設計構造速度為140公里/小時,因受路綫條件限制,沒有試驗更高速度),柴油機最大運用功率達800馬力(設計為1000馬力),液力傳動裝置效率達0.81(設計為0.86),雖然尚未完全達到設計指標,但機車運作情況良好[4]。1961年至1962年期間,為了挽救大躍進造成的機車車輛大量失修的局面,鐵道部要求機車車輛工廠「由造轉修」,集中力量進行機車車輛養護維修工作,這段時間的內燃機車研製工作進展亦較為緩慢。

1963年8月,隨着鐵路機車車輛失修狀況開始有了明顯好轉,為了組織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的生產會戰,鐵道部機車車輛工廠管理總局會同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一機部三機部五機部等部委,成立了「大功率牽引動力內燃化、電氣化領導小組」,以解決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的選型、定點、配套、協作等問題,目標是在兩三年內達到批量生產的水平。同時,國家經委並將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列為國家新產品試製重點項目。1963年9月,國家計委、國家科委、鐵道部、鐵科院的領導以及有關的主要工程技術人員等前往青島,對四方機車車輛廠試製液力傳動柴油機車的情況作了實地考察,並在膠濟鐵路青島濟南區間參加了一次運行試驗。考察結束後,領導小組向副總理薄一波聶榮臻呈交的報告中,明確提出「首先應發展內燃牽引,而發展內燃牽引,必須在繼續研究試製電力傳動內燃機車的同時,大力研究試製液力傳動內燃機車」[4]

為了解決衛星型機車的柴油機供應問題,領導小組決定先從西德進口少量高速柴油機,以便在國產柴油機未定型生產前,使用進口柴油機試驗液力傳動裝置及車體結構等;同時,加快四方機車車輛廠的12V175Z型柴油機的試製工作,為日後的生產做好準備;抓緊上海柴油機廠12V180Z型柴油機的定型工作,爭取在1965年定型投產[4]。1964年,四方機車車輛廠根據領導小組提出的機車選型方案,研製了紅星型液力傳動調車柴油機車,作為研製液力傳動幹線柴油機車的練兵產品。1965年,四方機車車輛廠建成了內燃機車綜合試驗台、大功率試驗台和小功率試驗台,並成功試製了工廠第一台12V175Z型柴油機[3]。年內,四方機車車輛廠改進了衛星型機車的司機室鋼結構和隔音減震裝置,先後生產了NY1-0003、NY1-0004號兩台衛星型機車,其中NY1-0003號機車裝用了從西德訂購的MB 820 Bb型柴油機,而NY1-0004號機車則裝用四方機車車輛廠自己製造的12V175Z型柴油機[5]

定型投產

[編輯]
東方紅1型4290號機車

四方機車車輛廠對衛星型內燃機車進行了多年的反覆試驗及改進之後,先後解決了液力傳動裝置換檔不靈、油溫過高、變矩器效率過低等問題,於1966年完成了第三次調整設計方案並上報鐵道部要求鑑定。與此同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多種鐵路機車都改取富有「革命」氣息的名稱,衛星型內燃機車亦改稱為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注 1],自此掀開了中國鐵路以「東方紅」命名的液力傳動內燃機車家族的生產歷史。根據鐵道部工業總局的指示,四方機車車輛廠於1966年下半年停止生產蒸汽機車,開始批量生產已定型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機車車號序列從4205號開始,而之前生產的四台機車的車號也更改為4201~4204。1972年5月,隨着新一代的東方紅3型內燃機車研製成功,東方紅1型柴油機車亦宣告停產。從1958年到1972年,四方機車車輛廠生產了共106台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4201~4306)[6][7]

與在1966年之前試製的衛星型內燃機車相比,正式定型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在車體結構和傳動裝置都有所變化。動力裝置主要採用四方機車車輛廠製造的12V175Z型柴油機,少量機車裝用上海柴油機廠提供的12V180Z型柴油機;為了提高柴油機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將柴油機最大運用功率由1000馬力降至910馬力。此外,又重新設計了司機室外形,取代了之前使用的流線型車頭,既簡化了結構和生產過程,又改善乘務員嘹望條件,同時令司機室空間更為寬敞[8]。傳動裝置採用經過改進的SF3010-1型液力變速箱,當中的液力變扭器型號也在生產過程中經歷多次變更。從1968年生產的4275號機車開始,又改用帶中冷器的12V175ZL型柴油機,最大運用功率提高至1050馬力,機車最高速度從140公里/小時降至120公里/小時。

運用歷史

[編輯]
北京站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 (1984年)

1966年9月,東方紅1型4203號機車首先配屬北京鐵路局北京機務段投入運用。1968年,錦州鐵路局山海關機務段開始從蒸汽機車貨運段向內燃機車客運段過渡,同年7月20日配屬首批5台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擔當津山鐵路的旅客列車牽引任務。1971年,北京機務段和山海關機務段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配屬數量已經分別達到29台、56台。從1970年代起至1980年代初,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曾經是津山鐵路瀋山鐵路的主力客運機車,主要牽引北京站經由津山鐵路天津站瀋陽站區段的旅客列車國際列車以及領導人專列,通常採用雙機聯掛

1970年10月1日,廣州鐵路局廣州機務段配屬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用於牽引廣深鐵路廣州站深圳站間的旅客列車,到1972年廣州機務段配屬東風型內燃機車後,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全部調往其他路局。1971年,隨着京原鐵路建成通車,太原鐵路分局靈丘機務段投入使用,同年配屬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3台,至1972年增加到9台,擔當靈丘站原平站間客貨列車牽引任務[9]。1976年,靈丘機務段增配新造的東風4型內燃機車,該段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調往山海關機務段。

1977年,北京機務段開始大量配屬北京型內燃機車,除了用於牽引專列的5台機車仍然留在北京機務段,其餘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全部集中配屬山海關機務段。截至1978年末,扣除已報廢的6台機車(4201~4204、4209、4210),山海關機務段配屬東方紅1型機車共95台。當時,除了山海關站經由津山鐵路天津站至至濟南站區間的三對交路由NY7型內燃機車擔任外[10],山海關機務段的其餘機車交路全部由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擔任,包括山海關站瀋陽站北京站彰武站的所有旅客列車。機車的架修、定修任務由山海關機務段擔負,而廠修則是在瀋陽機車車輛廠進行。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經過長期的運用考驗,機務部門普遍認為該型機車設計合理、維護簡便,也很少發生故障。據山海關機務段的統計數字,1970年至1981年東方紅1型機車的臨修率為每十萬公里3.3件,1979年至1981年的機破率僅為每十萬公里0.007件[11]

1987年3月,鐵路部開始將東風4B型內燃機車配屬給山海關機務段。鑑於當時瀋陽鐵路局所管轄的許多幹線仍然採用蒸汽機車牽引,因此將淘汰下來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調往其他機務段使用,包括錦州機務段、梅河口機務段、通化機務段、通遼機務段等。1987年,通遼機務段配屬30台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擔當通霍鐵路煤炭列車的牽引任務[12]。1989年4月起,東方紅1型機車配屬通化機務段和臨江機務折返段,投入鴨大鐵路渾江站臨江站區段運用。同年,大連機務段配屬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用於牽引金莊鐵路旅順支線的客貨列車,替換建設型蒸汽機車。1989年,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正式全面退出瀋山鐵路,1998年,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全部中止營運報廢。

技術特點

[編輯]

總體佈置

[編輯]
車體側面

東方紅1型柴油機車是幹線客運用的液力傳動柴油機車,按照雙機聯掛運用條件設計,需要時也可單機使用。機車採用單司機室的桁架式側壁承載車體,車體由底架、側牆、端牆、車頂、車頭等鋼結構焊接而成。側牆採用壓根鋼板製成以提高剛度。車體後端設有端門和通過台,以便雙機連掛時供司機通行。

司機室位於車體前端,當兩台機車重聯連掛使用時,可由任一機車的司機室操縱機車。4201~4204號機車採用整體圓弧過渡的流線型車頭,前窗玻璃採用兩塊有機玻璃製成。4205號以後的量產車採用了重新設計的車頭外形,結構和製造比原來的流線型車頭簡單,並在車體長度不變的條件下使司機室更加寬敞;前窗改用雙層鋼化玻璃以提高安全性,並加大了前窗和側窗尺寸以便嘹望。

動力室位於司機室後部,內裝有兩套完全相同、對稱佈置,而又相互獨立的動力傳動裝置,亦可根據需要使用其中一套進行牽引作業,每套動力機組包括一台柴油機及一組液力傳動裝置。動力室內靠近車體中部位置設有散熱器冷卻風扇,風扇由液力傳動箱輸出軸經萬向軸驅動。除此之外,動力室內還裝有空氣壓縮機冷卻水泵、輔助發電機、傳動油熱交換器、燃油濾清器、燃油預熱器、預熱鍋爐等輔助設備。動力室車頂部分設有可拆式頂蓋,以便檢修和吊裝柴油機等大型部件。燃油箱設置於車體下方兩台轉向架之間。4201~4204號機車在動力室尾端設有總風缸和廁所[13],而4205號以後的量產車則取消了廁所,總風缸移至車底。

柴油機

[編輯]

4201~4202號機車裝用上海柴油機廠製造的12V175Z型柴油機,4203號機車裝用從西德訂購的梅賽德斯-奔馳MB 820 Bb型柴油機,4204~4274號機車大多裝用四方機車車輛廠製造的12V175Z型柴油機,當中亦有少數機車裝用上海柴油機廠製造的12V180Z柴油機。4275~4305號機車裝用四方機車車輛廠製造的12V175ZL型柴油機。4306號機車裝用四方機車車輛廠製造的12V180ZL型柴油機,用作路綫試驗。

12V175Z型柴油機是上海柴油機廠、上海內燃機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無錫柴油機廠、無錫動力機廠於1959年共同試製的高速柴油機,這是中國研製國產高速大功率增壓柴油機的開端。該型柴油機是仿製西德梅賽德斯-奔馳MB 820 Bb型柴油機(即MTU MB 12 V 493型柴油機,被廣泛應用於德國聯邦鐵路V200.0型柴油機車)。1961年,經國家經委協調,基本試製成功的12V175Z型柴油機轉交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廠生產[注 2]。12V175Z型柴油機為四衝程12氣缸、預燃室式、廢氣渦輪增壓V型高速柴油機,曲軸用銅鉬合金球鐵或全纖維鍛造合金鋼製成,採用廢氣渦輪脈衝增壓系統,裝用天津機車車輛機械廠生產的35GP602型增壓器。氣缸直徑為175毫米,活塞行程為205毫米,氣缸夾角為60°,額定轉速為每分鐘1500轉,標定功率為1000馬力(735千瓦)。在4201~4204號機車上的裝車功率為1000馬力,在4205號以後量產車為910馬力。單位燃油消耗率為<175克/有效馬力·小時。

12V175ZL型柴油機是由四方機車車輛廠在12V175Z型柴油機基礎上,加裝增壓空氣中間冷卻器(中冷器),使柴油機平均有效壓力由996kPa提升至1010kPa,裝車功率提高至1050馬力(735千瓦)[6]

12V180Z型柴油機是由上海柴油機廠設計製造的高速柴油機,仿製自蘇聯的М-50 Ф-3型柴油機俄語М400,於1962年10月試製成功、1965年投入批量生產[注 3]。12V180Z型柴油機為四衝程、12氣缸、渦輪增壓的V型高速柴油機,氣缸直徑180毫米,活塞行程205毫米,額定轉速為每分鐘1500轉,標定功率為1000馬力(735千瓦),裝車功率為910馬力。

12V180ZL型柴油機是因應援助坦贊鐵路需要,由四方機車車輛廠設計製造,以上海柴油機廠的12V180型船用柴油機為基礎,於1969年研製成功的高速柴油機,應用於援助坦贊鐵路的DFH1、DFH2型柴油機車,以及用於國內的東方紅3型柴油機車。該型柴油機為四衝程、12氣缸、預燃室式、渦輪增壓、帶中冷器的V型高速柴油機,氣缸直徑180毫米,活塞行程205毫米,額定轉速為每分鐘1500轉[注 4]

傳動系統

[編輯]

東方紅1型柴油機車採用雙機組設計,每套傳動裝置由液力變速箱、中間齒輪箱、車軸齒輪箱、萬向軸等部件組成。柴油機發出的功率通過第一萬向軸輸入液力變速箱,然後扭矩從液力變速箱的下部輸出法蘭,經第二萬向軸輸入設於轉向架中部的中間齒輪箱,再從中間齒輪箱的兩端輸出,將扭矩經第三、四萬向軸傳送給前後兩個車軸齒輪箱,從而驅動輪對並產生牽引力[6]

液力變速箱通過螺栓安裝在與底盤相連的安裝架上,採用仿福伊特的多循環圓式結構,內裝有一個起動變扭器(第一變扭器)和兩個結構相同的運轉變扭器(第二、三變扭器)。柴油機的功率經輸入軸輸入,經增速齒輪驅動泵輪軸,泵輪軸上安裝有三個變扭器的泵輪。由於第一和第二變扭器的高效區互相銜接,因此其渦輪用空心軸連接在一起,並共用一個減速齒輪輸出。第三變扭器的渦輪有單獨一個輸出齒輪。

在東方紅1型機車的試製和生產過程中,液力傳動裝置也經過了多次改進。4201~4204號機車使用SF3010型液力變速箱,其中4201~4202號機車使用B3型起動變扭器和B4型運轉變扭器[注 5],司機以電—風遙控進行手動換檔。4203~4204號機車使用B5型起動變扭器[注 6]和B4型運轉變扭器,採用離心式自動換檔裝置。

從4205號機車開始則改用SF3010-1型液力變速箱,主要變化包括調整了變速箱控制閥位置,換向機構以風動合齒機構取代變扭器微量充油等。變扭器型號經歷了多次轉變,傳動效率亦日漸提高,先後使用過B5、B7、B8型起動變扭器[注 7],以及B4、B9、B10型運轉變扭器[注 8]

轉向架

[編輯]
東方紅1型機車的轉向架

機車走行部為兩台二軸轉向架。轉向架構架採用H字形的鋼板焊接結構。車軸軸箱採用雙拉杆定位結構,軸箱通過裝有橡膠關節元件的上、下軸箱拉杆與構架相連接,實現軸箱相對於構架的橫向和縱向定位。軸箱內裝有兩列滾柱軸承。轉向架構架側樑上設有滾柱式彈性旁承裝置,車體全部重量通過八個旁承由兩台轉向架支承,拋棄了傳統的搖枕懸掛裝置,提高了轉向架橫向穩定性。

彈簧懸掛裝置分為一系和二系懸掛兩部分。一系懸掛為軸箱與構架之間的軸箱圓彈簧。二系懸掛為置於旁承之下的四組圓彈簧,並車體和構架之間還配有垂向液壓減震器。由於轉向架中部設有中間齒輪箱,無法設置心盤,因此東方紅1型機車採用了由牽引杆、肘形槓桿及側承裝置組成的牽引杆系統來傳遞牽引力,並形成轉向架的假想轉動中心[6]。基礎制動方式為雙側鑄鐵閘瓦踏面制動,轉向架的每側車輪各有一個軔缸,分別驅動兩側各自的槓桿傳動機構。

技術數據

[編輯]
車號 4201~4202 4203 4204 4205 4206~4214 4215~4274 4275~4284 4285~4305 4306
生產年份 1959年—1961年 1965年 1966年—1968年 1968年—1973年
用途 幹線客運
UIC軸配置 Bo-Bo
軌距(毫米) 1,435
輪徑(毫米) 1,050
軸重(噸) 21
整備重量(噸) 84
軸距(毫米) 3,100
通過最小曲線半徑(米) 145
轉向架中心距(毫米) 9,800 9,500
連結器中心間距(毫米) 18,354 16,550
車體寬度(毫米) 3,104 3,105
車體高度(毫米) 4,516 4,690
柴油機 上柴 12V175Z MB 820 Bb 四方 12V175Z 四方 12V175Z
上柴 12V180Z
四方 12V175ZL 四方12V180ZL
裝車功率(馬力) 2 × 910 2 × 1050
裝車功率(千瓦) 2 × 670 2 × 770
機車標稱功率(千瓦) 1060 1220
燃油儲備量(噸) 5 4
機油儲備量(噸) 215升 400公斤
水儲備量(公斤) 700
傳動方式 液力傳動
液力傳動箱 SF3010 SF3010-1
傳動油儲備量(噸) 1326升 700公斤
起動變扭器 B3 B5 B7 B8
運轉變扭器 B4 B9 B10
構造速度(公里/小時) 140 120
持續速度(公里/小時) 25 20 19.5
起動牽引力(千牛頓) 271 250 270
持續牽引力(千牛頓) 137 140 167

重大事故

[編輯]
  •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14分,錦州鐵路局錦州鐵路分局山海關機務段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雙機重聯牽引由齊齊哈爾站開往北京站40次特快旅客列車,當列車運行至七灤鐵路唐坊站胥各莊站間上行線K248+550處(距離唐山市約15公里),震度達7.8級的唐山大地震突然來襲,強烈震動和路基變形使正在行駛中的40次列車脫軌,造成一輛行李車顛覆、七輛客車脫軌,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其中一台機車因燃油泄漏而起火,列車長立即組織旅客進行滅火,在共同努力下成功將火撲滅。車上800多名旅客和47名乘務人員在荒野被困三天之後安全撤離[14]
  • 1976年7月27日23時44分,錦州鐵路局錦州鐵路分局山海關機務段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雙機重聯牽引由北京站開往大連站129次直快旅客列車北京站準點出發,次日7月28日凌晨3時41分,當列車以93千米/小時的速度運行至七灤鐵路古冶站前時,火車司機發現車頭前方地平線突然出現大面積藍色閃光,並在夜空中留下三朵蘑菇狀煙霧,立即意識到這是地光,判定地震即將來臨,隨即對列車施行緊急緊軔,在制動過程中唐山大地震發生,所幸當時車速經過緊急緊軔已經降至很低,最終列車在一處被地震震斷的鐵路橋前100米處停了下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也是129次直快旅客列車繼1975年2月4日經歷過海城大地震後第二次經歷地震[15]
  • 1982年5月28日16時5分,錦州鐵路局錦州鐵路分局山海關機務段的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雙機重聯牽引由濟南站開往佳木斯站193次直通旅客快車,當列車行駛至瀋山鐵路興隆店站(距離瀋陽43公里)時,發生列車顛覆重大事故,造成2台機車、7輛客車脫軌顛覆,當場死亡3人、重傷20人、輕傷127人;東方紅1型內燃機車報廢1台、大破1台;客車報廢4輛、大破3輛、小破2輛、守車報廢1輛,破壞路綫600米、道岔兩組、各種軌枕666根,報廢電動轉撤機3台、調車訊號機3架,瀋山鐵路下行中斷行車19小時45分,直接經濟損失171萬餘元人民幣。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錦州鐵路局大虎山工務段興隆店養路工區工人在該處做無縫路綫修補作業時,違反勞動紀律和操作規程,擅自將起道機立放在鋼軌內側後撤離崗位,到距離作業地點五米遠的道口看守房去吃冰棍,當193次直通旅客快車通過時撞上起道機,導致列車脫軌顛覆[16][17][18]

車輛保存

[編輯]
  • 東方紅1型4290號機車:於1971年6月出廠,隨後配屬錦州鐵路局山海關機務段,投入津山鐵路瀋山鐵路運用。1980年代末轉配屬通化機務段,至1993年又調至通遼機務段,1996年根據鐵道部電報退役。退役後不久又被調至瀋陽鐵路局蘇家屯車廠作段內調車機車使用,至2000年代初停用報廢。2005年7月,遼寧一位鐵路愛好者去信鐵道部反映這台機車境況堪憂、面臨拆解,建議鐵道部有關部門對這兩台機車給予妥善保護,並送交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2006月4月,經過鐵道部運輸局、中國鐵道博物館瀋陽鐵路局合作對機車進行整修後,這台機車終於恢復了原來的面貌[19]。2007年12月15日,東方紅1型4290號機車從瀋陽運抵北京,成為中國鐵道博物館機車車輛展廳的永久藏品,經鑑定後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
  • 東方紅1型4222號機車:曾經配屬山海關機務段,於2009年開始在瀋陽鐵路陳列館展出。

參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參看東方紅 (歌曲)東方紅 (音樂舞蹈史詩)
  2. ^ 195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部成立,農業用、工業用以及小型軍用(汽車廠自配的除外)的各種內燃機(包括配件)劃歸農機部分工管理,原一機部管理的53家動力機械工廠和201家配件廠全部劃歸農機部管理。
  3. ^ 12V180型柴油機分為輕12V180型和重12V180型,分別使用鋁合金機體和鑄鐵機體,這種柴油機適用於各種快艇、巡邏艇氣墊船、交通艇、水翼艇等高速船的主機,例如62型護衛艇082型掃雷艇等。東方紅1型柴油機車使用的12V180Z型柴油機,是重12V180型柴油機的渦輪增壓版本。
  4. ^ 12V180ZL型柴油機在DFH1、DFH2型柴油機車上的裝車功率為1150馬力,在東方紅3型柴油機車上為1350馬力,而在東方紅1型4306號機車上的參數則未見資料記載。
  5. ^ B4型變扭器(DR74V)的設計參考自福伊特T26型液力傳動裝置(用於奧地利聯邦鐵路5046型德語ÖBB 50465145型柴油列車德語ÖBB 5145),此後亦被應用於紅星型、飛龍型北京型6001號柴油機車
  6. ^ B5型變扭器(DR40A)由四方機車車輛廠和北京工業學院301實驗室合作研製,設計原型參考自西德AEG液力傳動裝置,此後亦被應用於飛龍型、北京型6001號柴油機車。
  7. ^ B7型變扭器(DR43G)的設計參考自蘇聯鐵路TGP50型柴油機車所使用的ГПС-3型液力變扭器。
  8. ^ B10型變扭器的設計參考自NY5型柴油機車所使用的福伊特L830rU型液力傳動裝置,此後亦被應用於東方紅3型、東方紅2型東方紅5型柴油機車

參考書目

[編輯]
  • 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工廠. 《卫星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构造、作用及试制经验)》. 北京: 人民鐵道出版社. 195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无锡动力机厂内迁红岩纪实. 無錫史志期刊.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2. ^ 四方机厂开出多辆全国第一车. 青島早報. 2009-11-17 [2011-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5). 
  3. ^ 3.0 3.1 四方機車車輛廠史志編纂委員會. 四方机车车辆厂志 (1900-1993). 1996. 
  4. ^ 4.0 4.1 4.2 呂正操. 《吕正操回忆录》 第三版. 北京市: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06554190. OCLC 182573779. 
  5. ^ 山东省情资料库:第一辑 制造 四方厂所产内燃机车主要性能和技术参数表. 山東省情網. [2011-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6. ^ 6.0 6.1 6.2 6.3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 內燃機車 (大連市: 大連機車研究所). 1979-05. ISSN 1003-1820. 
  7. ^ 四方机车车辆厂厂志 内燃机车. [2010-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6). 
  8. ^ 郭化祥.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头部新外形. 火車頭 (大連機車研究所). 1967. 
  9. ^ 山西女火车司机的燃情岁月. 鐵路網. [2018-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10. ^ 三對交路分別是三棵樹站上海站56/57、58/55次列車三棵樹站濟寧站116/117、118/115次列車三棵樹站濟南站194/191、192/193次列車
  11. ^ 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运用简况. 內燃機車 (大連市: 大連機車研究所). 1983-04: 42–47. ISSN 1003-1820. 
  12. ^ 通霍线用机车见证 30年草原铁路速度变奏. 人民鐵道報. 2009-12-30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3). 
  13. ^ 鐵道部四方機車車輛工廠. 《卫星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构造、作用及试制经验)》. 北京: 人民鐵道出版社. 1959. 
  14. ^ 河北省唐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唐山市志 (第一卷). 北京市: 方志出版社. 1999: 413-414. ISBN 9787801225450. 
  15. ^ 冷寶存. 唐山地震亲历记(北京-大连129次列车). 中國檔案. 2006, (7): 16–17. 
  16. ^ 張彌恩. 刑事犯罪案例丛书 危害铁路治安秩序的犯罪. 北京市: 中國檢察出版社. 1991: 45. 
  17. ^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 铁道部关于193次旅客快车发生重大颠覆事故的报告. 1982. 
  18. ^ 大飛兄弟影視. 回顾1982年沈山线列车脱轨事故:为吃冰棍,工作人员忘记放起道机. 騰訊. 2022-02-05 [202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19. ^ 东方红1型机车安家铁博. 三秦都市報. 2007-12-16 [2012-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0. ^ 中國鐵道博物館. 图说中国铁道博物馆珍贵文物 第1辑. 北京市: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4: 40-43. ISBN 978711318621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