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驅逐艦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船名 | 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 |
艦名出處 | 特奧多爾·里德爾 |
下訂日 | 1935年1月9日 |
建造方 | 不來梅德希馬格船廠 |
船廠編號 | 900 |
鋪設龍骨 | 1935年7月18日 |
下水日期 | 1936年4月22日 |
完工日期 | 1937年7月2日 |
繳獲 | 1945年5月10日 |
法國 | |
船名 | 克萊貝爾號 |
艦名出處 | 讓-巴蒂斯特·克萊貝爾 |
交船日期 | 1946年2月4日 |
啟用 | 1946年9月 |
停用 | 1953年12月20日 |
更名 | Q85號,1957年4月10日 |
除籍日 | 1957年4月10日 |
標識 | 舷號:T03 |
結局 | 1958年拆解 |
技術數據(竣工時) | |
船級 | 1934級 |
船型 | 驅逐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19米 |
型寬 | 11.30米 |
吃水 | 4.23米 |
動力輸出 |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36節(67公里每小時;41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1,530海里以19節 |
乘員 | 10名軍官、31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德語:Z 6 Theodor Riedel)是德國國家海軍暨戰爭海軍於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級驅逐艦的六號艦,得名於在一戰中陣亡的原帝國海軍第六魚雷艇半區艦隊司令、海軍上尉特奧多爾·里德爾。該艦於1935年7月18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船廠鋪設龍骨,1936年4月22日下水,至1937年7月2日交付使用,在戰前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訓練。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Z-6號在北海布設了防禦性雷區。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它又負責掩護其姊妹艦於1939年末至1940年初在英國水域布設進攻性雷區。該艦參與了挪威戰役的早期階段,於1940年4月上旬將部隊運送到特隆赫姆地區;同年晚些時候又被調往德占法國,在那裡執行了一次布雷任務,但由於發動機故障而於11月返回德國接受維修。Z-6號在完成維修三天後便擱淺,嚴重受損,直到1942年5月才重新投運。1942年,該艦被轉移到挪威,並於7月準備襲擊一支前往蘇聯的護航船隊時再度擱淺。維修工作於12月完成,使它得以在同年年底參與巴倫支海海戰,以及在1943年年中參加德國對斯匹茨卑爾根島的進攻。經過另一次漫長的改裝後,Z-6號於1944年中期開始在丹麥和挪威之間護送艦船,並一直持續到1945年5月。在5月8日戰爭結束前,它還曾多次前往東普魯士營救難民。
在盟軍決定如何處置繳獲的德國艦艇時,Z-6號在1945年餘下的時間裡一直處於英國人的控制之下,最終它於1946年初被分配予法國,並更名為克萊貝爾號(法語:Kléber)。同年晚些時候,該艦重新投運,但於1948年至1951年間在瑟堡進行了重建和現代化改造。完工後,它被編入地中海分艦隊服役了數年。1953年底,克萊貝爾號被列入預備役,但直到1957年才除籍,並於次年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114米和119米,而在1939年加長艦艏後,則使得全長增至120米。它有11.3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23米吃水深度;設計排水量為2,171噸,滿載時則可達3,110噸。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6節(67公里每小時),但在海試期間曾實際達到72,100匹軸馬力(53,800千瓦特)和36.4節(67.4公里每小時)。[1]Z-6號最多可貯存752噸燃料油,理論上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4,400海里(8,100公里),但實際它在運用過程中重心過高,30%的燃料必須作為壓艙物保留在艦內。[2]事實證明,19節航速時的有效行程僅為1,530海里(2,830公里)。[3]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和315名水兵,在擔任區艦隊旗艦時還可額外增加4名軍官和19名水兵。[4]
該艦裝備有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架設在帶有炮擋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布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六門單座20毫米30式高射炮組成。此外,該艦還在中心線上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配備一對重新裝填裝置。[4][5]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的側面,再輔以艦艉兩側的六具單裝深水炸彈支架,合共可攜帶32或64枚炸彈。[6]布雷軌道安裝在後甲板,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4]到1940年8月,艦上還安裝了一套稱為「群聽裝置」的被動式水聽器用於探測潛艇,並安裝了主動式聲納系統。[7]
戰爭期間,該艦的輕型防空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多次增強。經改良的20毫米38式炮取代了原來的30式炮,至1941年又加裝了三門。艉部遮蔽甲板上的兩門炮被替換為一個20毫米的四聯裝底座,這可能是在1942年中期完成。改進後的37毫米42式高射炮是否取代了原本的37毫米炮已無從考證,但到戰爭結束時,Z-6號已經擁有了一座四聯裝、兩座雙聯裝和六座單裝20毫米炮。[8]
歷史
[編輯]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得名於1916年5月31日指揮V-48號魚雷艇在日德蘭海戰中陣亡的德意志帝國海軍第六魚雷艇半區艦隊司令、海軍上尉特奧多爾·里德爾。它於1935年1月9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同年7月18日開始在不來梅的德希馬格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900。該艦於1936年4月22日下水,至1937年7月2日竣工。[9]隨後,它作為第2驅逐支艦隊的一份子參加了1937年末的海軍演習,後於1938年6月8日在黑爾戈蘭島附近訓練期間擱淺。[10]撞擊嚴重損壞了Z-6號的底部和兩副螺旋槳,並使左舷渦輪機錯位。該艦遂被拖到威廉港接受維修,但造船廠無法完全修復渦輪機的基底,且其推力軸承也存在問題,直到1943年安裝了一台新的渦輪機。1938年8月,它跟隨第2驅逐支艦隊參加了海上閱兵以及接下來的艦隊操練。該支艦隊於10月陪同裝甲艦施佩伯爵將軍號前往地中海,並在相繼訪問了維戈、丹吉爾和休達後歸國。[11]從1939年2月到8月,Z-6號在威廉港進行了長時間的改裝。[10]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開始與其姊妹艦在德意志灣布設防禦性雷區。[12]10月期間,它還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巡邏,以查驗來往的中立國船舶是否有搭載違禁品。[10]11月12日至13日晚,Z-6號及其兩艘姊妹艦又試圖前往英國海岸附近布設雷區,但它和Z-7「赫爾曼·舍曼」號在遭遇機械故障後不得不返航。該艦於1940年2月10日至11日夜晚則為另一次類似的行動提供掩護。2月22日,Z-6號與另外五艘姊妹艦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Z-3「馬克斯·舒爾茨」號、Z-4「理夏德·拜岑」號、Z-13「埃里希·克爾納」號和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共同執行「維京行動」,前往多格灘攔截英國拖網漁船。在途中,該區艦隊據信遭到德國空軍第26轟炸聯隊的一架He 111轟炸機誤擊。Z-1號被至少一枚炸彈命中,失去控制,並在斷成兩半後沉沒,導致280名船員喪生。在救援過程中,Z-3號則撞上了一枚水雷而沉沒,艦上308名官兵全數遇難。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召開調查法庭,以查明損失的原因,結論是兩艘艦均是被He 111轟炸機的炸彈所擊沉。德國海軍既未向其麾下的驅逐艦告知德國空軍當時正在進行反艦巡邏,也未知會德國空軍其麾下的驅逐艦會在海上。[13]但戰後的研究表明,當中的一艘或全部兩艘艦可能是撞上了由英國驅逐艦艾凡赫號和勇猛號布設的雷區。[14]
在1940年4月「威悉演習行動」的挪威戰役期間,該艦被編入第二集群,任務是運送第3山地師的第139山地獵兵團與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一同攻占特隆赫姆。這些艦隻於4月6日開始裝載部隊,並於第二天啟航。[15]Z-6號及其姊妹艦Z-5「保羅·雅各比」號和Z-8「布魯諾·海涅曼」號各率領一個連的山地部隊,負責奪取保衛特隆赫姆峽灣入口的堡壘。在出其不意地通過堡壘後,這些艦隻得以輕鬆讓部隊登陸並占領了堡壘。所有同行的驅逐艦都在途中遭受了風暴的破壞,且由於補給艦未能如期抵達而燃料不足。因此當希佩爾海軍上將奉命回國後,為了保衛港口,Z-6號於4月10日在一個沙洲上坐灘,成為固定的火炮和魚雷發射裝置。第二天,該艦便遭到了從暴怒號航空母艦起飛、隸屬第816海軍航空中隊的九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的襲擊。令人驚訝的是,英國人的魚雷只是擊中了砂質岩石,並在離艦隻不遠處爆炸。[16]十天後,Z-6號重新浮出水面,並被拖到特隆赫姆進行維修。在那裡,它成為第一艘配備FuMO-21型雷達的德國驅逐艦,[17]而艦上的一組魚雷發射管則被移除並重新安裝在阿格德內斯附近的陸地上,以改善當地的防禦。[18]工程於6月7日完結,該艦得以駛回威廉港接受大修。[17]
大修過後,Z-6號於9月9日啟程調往德占法國。[19]該艦自此以布雷斯特為基地,並於9月28日至29日夜間在法爾茅斯灣布設水雷,最終僅致沉了5艘、總計2,026總噸的船舶。[20]由於持續受到左舷渦輪機問題的困擾,它只得於11月5日重回威廉港進行維修。在此期間,艦隻曾被一枚練習魚雷擊中,又因鍋爐艙火災造成進一步損壞,導致維修工作一直持續到1941年8月9日。三天後,Z-6號啟程前往挪威,[10]但途中撞上了一處暗礁,將艦底的七個艙室撕裂,並導致兩副螺旋槳軸失靈。[21]它先是被拖到卑爾根接受臨時修理,然後又被拖到基爾,是次維修則一直持續到1942年5月10日。[10]
Z-6號於6月11日被調往挪威,它是在「跳馬行動」中被指派為戰列艦提爾皮茨號提供護航的四艘驅逐艦之一,試圖襲擊前往蘇聯的PQ-17號北極護航船隊。7月2日,這些艦隻從特隆赫姆出發展開第一階段行動,但被派往護航提爾皮茨號的三艘驅逐艦——包括Z-6號都在黑暗和濃霧中擱淺,被迫返回港口進行維修。再加上裝甲艦呂措號在同一天擱淺時遭受的破壞,行動很快就被取消了。Z-6號先是在特隆赫姆進行臨時維修,後於7月25日被拖回德國接受永久性修復。三天後,它們遭到了三架英國博福特式魚雷轟炸機的攻擊,但沒有造成任何影響。[22]
巴倫支海海戰
[編輯]Z-6號於1942年12月重新投運,並與呂措號一同返回挪威及時參與「彩虹行動」,試圖攔截當月底從英國駛往蘇聯的JW-51B號護航船隊。在12月31日早晨發現船隊後,Z-6號、呂措號和其它兩艘驅逐艦奉命與船隊交戰,而希佩爾將軍號和另外三艘驅逐艦則負責牽制船隊的護航艦。然而,德國未能完成它們的襲擊,只擊沉了一艘驅逐艦、一艘掃雷艦和一艘商船,同時自己也損失了一艘驅逐艦。[23]
1943年2月初,Z-6號護送布雷艦麗蠅號在巴倫支海的基利金島附近布設了雷區。次月,該艦及其姊妹艦Z-5號和Z-20「卡爾·加爾斯特」號於3月31日駛往揚馬延島,計劃與突圍艦雷根斯堡號會合。它們搜尋了好幾天,直到日益惡劣的天氣迫使它們帶着風暴損傷返回港口。德國人並不知道,雷根斯堡號已於3月30日遭到一艘英國巡洋艦攔截並擊沉。Z-6號隨後駛向特隆赫姆進行維修,但在4月6日,由於燃料的水污染導致其幾乎喪失了所有動力,險些在途中失事。幸虧拖船及時趕到,它才避免了被漂上岸。9月,該艦又參與了「西西里行動」,負責運送第230步兵師第349擲彈兵團的部隊,並連同由另外八艘驅逐艦護航的戰列艦提爾皮茨號和沙恩霍斯特號一起,摧毀挪威在斯匹次卑爾根島上的設施。這次行動雖然取得了成功,但主旨是為了提振駐紮在北極的艦艇士氣,因為燃料短缺限制了它們的活動,而盟軍在五周後便重建了設施。Z-6號隨後開始為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周邊航行的己方船隊提供護航,直到12月初返回德國接受另一次大修。[24]
隨着大修於1944年6月完成,該艦恢復了此前在斯卡格拉克海峽的護航職責,但8月發生的再一次鍋爐艙火災使其需要在奧斯陸進行長時間維修。[25]它於11月18日在丹麥的腓特烈港又不慎撞上防波堤後受損,至1945年1月7日才重新投運。Z-6號此後一直留在挪威南部和丹麥,直到當地駐艦奉命於5月5日駛入波羅的海,協助德國人從赫拉半島撤退。在哥本哈根卸下難民後,該艦再次航行到赫拉,並於5月7日返回哥本哈根。[26]三天後,船員們在基爾投降。[17]
戰後役期
[編輯]在決定其命運的過程中,Z-6號由英國人控制並保留了德國船員,於1945年6月在威廉港進行大修。[17]它最初在1945年底被割讓予英國,並於次年1月中旬航行到羅塞斯。與此同時,法國人提出抗議,並因此得到了Z-6號和另外三艘驅逐艦。1946年2月4日,該艦在瑟堡正式移交,並以法國將領讓-巴蒂斯特·克萊貝爾的姓氏重新命名為「克萊貝爾」號。[27]
克萊貝爾號於8月31日至9月10日接受了短暫的改裝,然後在10月28日至12月21日期間開展了一次前往波爾多的訓練巡航。在這次航行中,它於10月31日救起了失事煤船法蘭西-埃萊娜號(France-Hélène)的船員。該艦於1947年被編入第1驅逐支艦隊,並獲頒T03號作為舷號。同年年底,克萊貝爾號負責護送潛艇多里斯號前往倫敦德里以歸還英國,再於11月25日返回瑟堡。該艦於1948-1951年間進行了重建,其艦橋得到擴大,原有的輕型防空武器被六門波佛斯40毫米60倍徑高射炮取代,第五門127毫米炮則被拆除,並安裝了美國制雷達。1951年12月20日,它從瑟堡駛往新駐地土倫。自此,克萊貝爾號被編入地中海分艦隊的第3驅逐支艦隊,並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多次訪問了法屬北非的港口。該艦於1953年10月調回瑟堡,12月20日被降級為預備役。法國海軍於1957年對其進行了評估,發現艦體狀況已經非常糟糕,因此它於4月10日遭除籍,廢艦體也於同一天被重命名為Q85號。該艦最終於次年在魯昂拆解報廢。[28][29]
注釋
[編輯]- ^ Koop & Schmolke,第84–85頁.
- ^ Whitley,第18頁.
- ^ Koop & Schmolke,第26頁.
- ^ 4.0 4.1 4.2 Gröner,第199頁.
- ^ Whitley,第68頁.
- ^ Whitley,第215頁.
- ^ Whitley,第71–72頁.
- ^ Whitley,第73, 75頁.
- ^ Whitley,第204頁.
- ^ 10.0 10.1 10.2 10.3 10.4 Koop & Schmolke,第85頁.
- ^ Whitley,第79–80頁.
- ^ Rohwer,第2頁.
- ^ Whitley,第87, 92–94頁.
- ^ Rohwer,第15頁.
- ^ Whitley,第96頁.
- ^ Haarr,第296–297, 301, 303, 305頁.
- ^ 17.0 17.1 17.2 17.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13–215頁.
- ^ Haarr,第303頁.
- ^ Whitley,第106頁.
- ^ Hervieux,第115頁.
- ^ Whitley,第127頁.
- ^ Whitley,第140–141頁.
- ^ Whitley,第142–143頁.
- ^ Whitley,第165–167, 169頁.
- ^ Whitley,第169–171頁.
- ^ Koop & Schmolke,第86頁.
- ^ Whitley,第191–192, 196頁.
- ^ Whitley,第197–198頁.
- ^ Gröner,第200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1: Major Surface War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arr, Geirr H. The German Invasion of Norway, April 1940.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9. ISBN 978-1-59114-310-9.
- Hervieux, Pierre. German Destroyer Minelaying Operations Off the English Coast (1940–1941). IV. Greenwich, England: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79-5.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307-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