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維基百科人/按語言排序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母語[編輯]

不用劃分「母語」跟「高級」吧...「母語」不一定是最「高級」的。-- ran留言) 18:38 2005年4月16日 (UTC)

那是照英語版本的劃分一樣的。--石添小草 18:49 2005年4月16日 (UTC)
元維基是這樣做的,但是共享資源就只分三個等級。-- ran留言) 18:57 2005年4月16日 (UTC)
其實在申請國際性的學校課程時如果牽涉到語言能力,大部分的學校都是分為四級或五級,其中母語與可以用該語言直接思考與對談仍然是有差別的(至少我看過的英國、德國與法國學校都是這樣分),所以這不只是英文版的作法而已,這實際上是一種國際慣例吧。--泅水大象 03:03 2005年4月18日 (UTC)
嗯,我同意,不過這樣的話是不是應該定義得更明確一點?比如說「母語」,並不一定就是一個人最擅長的語言,像很多說方言/語言的朋友可能會有體會,雖然「母語」是上海話/粵語/客家話/台語等等,但是由於不常使用,最後反而沒有普通話/國語說得好,或者根本就不會說。還有很多很小就出國的移民,雖然「母語」是中文,但是可能中文講得很彆扭,或者完全不會中文(這種案例真是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母語」並不等同於「第一語言」,甚至不等同於「會說」。或許可以把「母語」改成「第一語言」?-- ran留言) 03:51 2005年4月18日 (UTC)

我覺得母語跟高級還是有境界差別的,比如英語中許多常用的俚語,我是在美國才學會的,儘管我自認為以前在國內時,就可算是此表定義的高級水平了。另外,母語還有文化方面的知識,比如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怎樣過,都不是高級水平的人能輕易說清的。--roc (talk) 17:36 2005年4月19日 (UTC)

有許多人對母語的精熟程度比不上非母語,這種現象在許多語言學習的領域常常被提起。例如對許多移民來說,他們的母語並不是在學校或社會使用的語言,於是他們對母語的知識便只限於日常生活的程度,對於討論學術的知識及說法並不熟悉。所以我想立這個頁面的想法是想瞭解大家編寫條目的語言能力ㄅ,既然如此還是不要設母語,及第一語言這一些並非描述語文能力並這令人混淆的項目。至於英文版的作法...恩,等一下就上去改囉...Pinc 21:23 2005年4月23日 (UTC)

母語」這個詞定義不太明瞭。就我的理解,母語是一個人首先掌握的語言,是他/她認知世界及與社會交流時的首要語言。其實,大家也都覺得這個列表的出發點是語言能力(社會交流、知識傳遞),而不是身分族群劃分。對於移民或口語非普通話/國語語系但成長在以這些通用/標準語進行教學的地方的人士,我覺得他們的「母語」應以所受教育為準,或者說以在維基進行編輯或交流的能力為準。如果他們對這項語言或文字的掌握只限在日常用語,而難以在維基進行通常的編輯,我覺得不應列為母語。
另外,母語跟高級(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到高級水平)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比如有些選字用詞或一些內在文化、俚語等,母語人士可以輕鬆地辨析,但對於符合高級水平的人士,即便藉助辭典有時也有困難。
我想,這是為什麼英文列表用了first language而不用mother tongue這個詞,並且保留分四級的原因。--roc (talk) 01:54 2005年4月24日 (UTC)
就我所知到領域,mother tongue一般指幼兒的主要照顧者caregiver(可能是父母親,祖父母或其他人)使用的語言,first language比較接近一個人首先掌握的語言(不見得是精熟),有時候會用primary language代表當事人優先選擇,或主要使用的語言。Pinc 17:20 2005年4月24日 (UTC)

普通話、閩南語[編輯]

為甚麼中文後要標明普通話?-- 01:46 2005年4月17日 (UTC)

我只是想到可能有些人的母語並非普通話......而維基計劃之內也有如閩南語版的存在,如果這個按語言劃分是要做翻譯工作的話,我認為要分得清楚一些。--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2:38 2005年4月17日 (UTC)

不過這樣的話,很多人的母語都不是普通話了,像新加坡人的母語就不是,還有台灣人的、香港人的、廣東福建人的、所有南方人的、還有西北的、東北的、河南山東的、河北天津北京的......看來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華人沒有一個人的「母語」是普通話啊 :P
普通話母語者是有的,很多普通話習得的家長會選擇只用或幾乎只用普通話和兒童對話,這些兒童在學校可能也使用普通話作為唯一語言。這樣,他們不僅僅是普通話母語者,還是普通話單一母語者,不會其他方言。——另外,我以為北京官話母語者也可以算是普通話,因為普通話是以北京官話為基礎制定的標準語,任何受教育的北京官話母語者都自然是普通話母語者。 懷璞留言2022年2月16日 (三) 14:51 (UTC)[回覆]
既然大家都在zh的囊括之下,合併起來也未嘗不可,將來假如要分設粵語、吳語的維基百科的話再分列也不遲。:) -- ran留言) 03:51 2005年4月18日 (UTC)
  1. 我覺得普通話應當去掉。在我看來,維基是基於文字,而非語音的百科全書,編輯中文版只要會寫作就可,不見得非要能聽懂或講出普通話(國語、華語、或任何相似的漢語類型),所以區分方言的意義不大。常見的語言多是發音與書寫緊密結合的,所以沒有中文這個語、文可以相對分割的情況。
  2. 閩南語的情況,不同於其他方言的一點是它有非傳統漢字的拼寫方式,普通中文讀者讀不懂(打個或許不恰當的比方,我看閩南文好像看越南文的感覺)。對於粵語,也有獨特的一些表音漢字,不妨也加進來本列表。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應該只有那些能讀寫的維基人才應將名字加入。--roc (talk) 17:31 2005年4月19日 (UTC)
  1. 那些奇奇怪怪的粵語表音漢字,就連我這個以粵語為母語的人,也未必能讀得懂。那麼......--Hello World! 03:56 2005年4月21日 (UTC)

為什麼閩南語是會讀寫的才能列上去?要的話其他語言請一併比照辦理。還有我不了解為什麼現在中文普通話又要分簡體繁體?閱讀簡體對我來說不會有困難,只是我習慣讀正體。現在這樣子搞,給我的感覺是治絲益棼。--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4:45 2005年4月20日 (UTC)

關於單挑閩南語(如果當時有粵語的話我一定也會註上)的情況,是我昨天腦子比較昏,多虧你及時地提醒及更正(如果沒換算錯的話應當也是17:31 2005年4月19日 UTC,我前次留言時尚未看到),同時想對你及各位說聲對不起。
若進步省察,還是因為我這樣北方語系的人很難理解中文跟南部語言的關係。比如我的山東話寫出來跟課本上或雜誌上的「標準中文」不會差太多,只是讀起來差別較大;但我們現在在寫的這種中文,是不是僅僅為普通話(國語/華語/北方話),而粵語或閩南語若一定要用漢字寫的話,會有很多用詞及句法的差異,以至於北方人會看不明白,這點我不太清楚。另外我很難擺脫中文或曰漢字的聽說跟讀寫是分開的這種慣常思維(比如我能讀部分日語,但不會說;有時候自己會說一些漢語字詞,但不會寫)。這些原因使我想強調對書面語的偏重,因為在維基用得更多的是書面翻譯,口頭傳譯則很少。對於其他外國語,因為大多是拼音文字,讀與說之間的差別我覺得小很多,所以就單挑了中文方言。順便,另一個疑惑是,這些「方言」跟普通話到底是同種語言還是不同語言,如果英德法義西語是不同語言的話。另外,後來我意識到閩南文其實是拼音文字,所以根本不該用漢字讀寫分離的思維,我猜會說閩南語的人,應該也會看得懂閩南語的拼音文。所以原先的註解,是很多餘的。
關於繁簡體的分立,我覺得有助於在有繁簡轉換的問題時,尋求幫助;或者有人想學另一字體時,請教他人經驗。如果單是閱讀的話,我很早的時候也可以輕鬆地看繁體。但真正學起來,感覺還是有難度的,尤其是從簡體學繁體,因為很多簡化字合併了幾個不同的繁體字。比如我直到近來才掌握歷曆、裡里、後後、復複覆、準准、幾幾、隻只等等的用法,而對於了暸、占佔、並併、於於(做介詞的於)、霉黴等等的細緻區別,到現在也不清楚。儘管維基已有字詞自動轉換,但還是有需要不斷改進的地方,同時會不斷有人想學另一種字體,所以我仍覺得區分這兩種書寫法對社群是有益的。
哦,如果對前面的兩個問題(維基上用的中文跟普通話/國語的關係;以及普通話/國語跟其他南方「方言」的距離差)有了解的話,請不吝賜教。--roc (talk) 17:49 2005年4月20日 (UTC)

列表標題及簽名格式[編輯]

我把它改為「維基人/按語言列表」,我覺得很多維基人列表都可以整理一下,做成「維基人」的分頁,比如:/按語言列表;/按地域列表;/按學科列表;/按生年列表;/按生月或日或星座列表;/按任務列表;/按加入時間列表;/按用戶名列表;/按即時訊使列表;/按母校列表;/按興趣列表;/失蹤人口;等等……。

其中即時訊使中用表格方式,將同一用戶的ICQ Jabber MSN QQ Skype YIM 附註等都囊闊在一行內。參見德文版。

興趣方面,可以列舉運動(球類,健身,游泳,野營,攀登,滑雪,跳傘等等)、藝術(書法,繪畫,繪圖,攝影,翻譯等等)、寵物(狗,貓,蜥蜴,兔,豬,鼠等等)等等。

任務列表最為複雜,是為了列出維基人志願擔當的維基維護任務,有助於大家分散合理地為維基貢獻,也容易發現目前缺人手的領域,具體項目列舉如下:

編程
語文-綜合 系統開發 繁簡字形轉換 同義詞彙轉換 
用戶-綜合 歡迎 指導 獎勵 推廣
原則-綜合 中立 版權 
刪除-綜合 條目 圖片 模板 類別
清理-綜合 修復破壞 清掃沙盒
歸檔-綜合 互助客棧 投票
整理-綜合 分類 移動 建構
更新-綜合 新聞動態 你知道嗎 特色條目 特色圖片 歷史上的今天
編修-綜合 質量提升
編譯-綜合 翻譯-英文 德文 法文 日文 韓文 補正
美工-綜合 繪圖 攝影 表格 模板
訂正-綜合 跨語言連結 維基化 字詞訂正

可惜我現在身陷考試囹圄,目前一時只能構畫一下。但這是為什麼我將此表更名的原因。

關於簽名格式,我覺得大多數維基人列表都沒有必要一個用戶佔一行,將來可能會太冗長。只有當列表有必要給每個用戶提供說明的空間時,才採用一個用戶佔一行的方式。 --roc (talk) 17:31 2005年4月19日 (UTC)

初級和中級的分野?[編輯]

相關規定裡有沒有明確定義? 還有在缺乏相關評量標準下, 中文的程度似乎很難鑑定呀--Blauncher 17:49 2005年4月19日 (UTC)

對阿~為什麼我自己填初級結果....被~刪~啦>不能說自己的能力是初級嗎?難道要先通過能力測驗才能把自己名字填上阿--Pinc 02:35 2005年4月27日 (UTC)

編輯說明[編輯]

1. 所有語言文字按照國際標準的語言代碼排序。2. 將中文分為簡繁兩體,或許有利與簡繁轉換時,找人幫忙;或者正在學習另一體的用戶尋求指教或經驗。--roc (talk) 12:23 2005年4月20日 (UTC)

簡繁體是字體上的區別,不是語言的區別(各地詞彙分歧是語言的區別,但這和簡繁無關),難道我們的英文用戶也要按英/美拼法分開,德語用戶也要按新/舊/瑞士拼法分開嗎?你要是真想要方便大家找簡體/繁體用戶的話,還不如把維基人按地域分開,這樣大家還可以特別去找陸/港/台/星的用戶。-- ran留言) 17:38 2005年4月20日 (UTC)
對於書面的百科全書,我覺得各語言應當以書面而不是語音為準。我特別感興趣尋找正在學繁體或對繁體有相當造詣、但以簡體為「母語」的用戶;另外,對維基繁簡轉換或中文統合的細緻改進,仍需要「雙字體」用戶的貢獻。這些問題單靠地域列表幾乎無法解決。另外,英美拼法大都有規律可循,新舊德文也有明訂規則(不過稍複雜一些),並且,對這些差別的了解,很少會成為中文維基的需要。而繁簡雖然也有規則,但掌握實際選字用法(不單單指閱讀)的人似乎不多。至於瑞德差別我覺得關鍵是口音差別,跟簡單的字形或拼寫差異性質有別。--roc (talk) 18:03 2005年4月20日 (UTC)
雖然我在大陸,但是從小就看影印的中文古籍,因此對於繁體字閱讀從來沒有障礙,只是幾乎很少寫,因此很多繁體字記不得如何寫。對於我來說,閱讀繁體字和簡體字基本上是一樣的,除了港台等地在用詞上的差異有時不大清楚之外--百無一用是書生 () 18:13 2005年4月20日 (UTC)
我試圖解釋的正是這個,我也是很早就可非常輕鬆地閱讀繁體,但直到維基能夠繁簡轉換後,我才真正決心通過實際的運用來學習如何書寫繁體(因為只會簡體的用戶也能看懂),並試圖掌握它,而發現困難重重,關鍵不是筆劃的記憶,而是該用何字。其實對於很多能夠輕鬆閱讀另一體的用戶,若真的給他/她筆和一張白紙寫此種「第二字體」,我相信一定會有難度,尤其是簡體用戶寫繁體;(我寫日文比寫繁體輕鬆多了)。至於本表分設繁簡的功用,已經在前面說了。而對於其產生的不便,似乎沒有人說太多。--roc (talk) 18:30 2005年4月20日 (UTC)
只是在電腦上寫就很容易了。其實中國大陸一些人在書寫時有時候也用繁體字,主要是為了表現自己文雅。--百無一用是書生 () 18:43 2005年4月20日 (UTC)
這個微軟拼音經常會搞錯的,比如它會給出:「倒黴」、「計劃」、「忙者編輯」等等,每次都要手改,並且要求你事先是知道這樣不合規範的(當然計劃跟計畫是都有的,但意義用法不同)。如果遇上回覆/回復或不准/不準的情況,任何拼音輸入法都無能為力,必須要知道自己要表達哪個意思。前面我說,我是直到近來才真正了解與掌握歷曆、裡里、後後、復複覆、準准、幾幾等等的用法,而對於了暸、占佔、並併、於於(做介詞的於)、霉黴等等的細緻區別,到現在也不清楚。我學習繁體,是因為覺得這麼寶貴而豐富的東西,跟我們上億的人(並且隨世代更替會越來越多)失之交臂,是很可惜的。可能受英文影響,我是喜歡每個字有更精確的涵義,而不是「歷」、「准」可以指很不同的意思、必須靠第二個字界定(並且還少了代表意義的止/日/十),或者看到「後」、「幾」不知所云。設想如果一天把「棉」「綿」合併了,綠綿/棉是某海綿動物,還是某棉花品種?恐怕要用三個字才能說清楚。其實我私下希望趁著大陸還有一些受過繁體教育的人,能夠重新開始教認、掌握繁體,至少印刷可用繁體,手寫隨便,而且要是都用電腦書寫了,簡體的優勢就少了一項。至於文雅,我倒無意附庸(只是通過實際且頻繁的使用,才會發現問題及需要學習的東西;這跟學習任何外語是一樣的道理)。--roc (talk) 19:35 2005年4月20日 (UTC)
不過像現在這樣把繁簡中文分成兩種不同的語言,你不覺得有點彆扭嗎?像你要叫我說我的母語是「簡體中文」的話,我肯定感覺很奇怪,我會說我的母語是中文,同時我習慣用簡體書寫,其中前者指的是我對中文詞彙、發音、語法、語感的認識,後者則是我習慣用哪種字體看書寫字,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更奇怪的是要我評定我繁體中文的水平,是高級,中級還是低級呢?難道要是我把「繁體中文」和「法文」都放成中級的話,我的「繁體中文水平」和「法文水平」就差不多嗎?我實在覺得這兩個概念完全無關,不應該混在一起。-- ran留言) 20:24 2005年4月20日 (UTC)
我把列表重新編排的一下,你覺得如何?-- ran留言) 20:38 2005年4月20日 (UTC)

所言極是,豁然開朗。謝謝ran。:) --roc (talk) 22:20 2005年4月20日 (UTC)

要引入嗎Babel模板嗎?[編輯]

請問各位,我們中文維基需要引入m:Meta:Babel templates嗎? Maximiliano II Jeromy~雨雨 DATs 14:46 2005年5月7日 (UTC)

  • 支持! -- Tonync 02:26 2005年5月20日 (UTC)

不知是誰,在英語維基弄了一個叫Template:User zh-yue的東西。--Hello World! 06:55 2005年5月24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