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Huai Man Lee/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算法臨床心理學[編輯]

算法臨床心理學Algorithmic Clinical Psychology)是利用大數據,深度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最新知識和科技構築而成的心理諮詢平台。算法臨床心理學這個臨床心理學的前沿模式,於2018年年初,首先出現在wordpress 網站 [1],其後也在上海的簡書網 [2] 公開發表。



《算法臨床心理學》[編輯]

《算法臨床心理學》的出現,一方面試圖滿足日益需求而資源短缺的心理諮詢負荷,另一方面也彌補主流臨床心理學的不足 [3],其中尤以各地華人社會的主流臨床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模式均源自西方,其有效性一直受到批評,唯有透過大數據的支撐,其備受的批評,才能予以證成或證偽。

如果我們接受一個人的行為和心理機制,很大程度上受其成長過程中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影響這點說法,取回臨床心理學話語權-- 即誰人對華人的心理和行為說了算的問題-- 及強調臨床心理學本土化的重要性,就是華人社會的主流臨床心理學題中應有之義,可是,各地華人社會的主流臨床心理學,不論是教科書,還是培訓課堂里都闕如,罕有討論。因此,《算法臨床心理學》的開篇導論里,首先探討了這兩個極為重要的議題。


複雜系統與綜合集成研討體系[編輯]

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人是一個龐大的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因此,不能把人的行為和心理表現碎片化。《算法臨床心理學》首先從複雜系統切入,探討了人的行為和心理機制的複雜性,論述了已故科學家錢學森關於處理這類系統的方法論: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 (metasynthesis) [4] 與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戴汝為研究員所推廣的信息空間 (Cyberspace) 的綜合集成研討體系 [5] ,並且總結了二者給《算法臨床心理學》建模帶來的重要啟示。


大數據,深度計算和人工智能[編輯]

《算法臨床心理學》既然利用大數據,深度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最新知識和科技為其操作框架,大數據、計算科學和人工智能因此成為這門學科必不可少的課題。信息、數據與大數據,大數據思維,大數據與知識工程,互聯網中的信息過載等是利用大數據時得要掌握的基本知識。讓數據說話,計算主義,讓知識變成可以用來計算,思維與行為的可計算性,認知計算,處理數據的方法,數據質量,是優化數據並使其可應用於臨床心理學不可或缺的工具。人工智能則探討可穿戴設備,生物兼容的生理監測系統及移動和無線技術等前沿科技產品與算法臨床心理學結合 (比如壓力管理、監控睡眠、情緒管理等等) 的可行性。


建模工程[編輯]

《算法臨床心理學》的建模工程,立基於從上而下 (top-down) 及從下而上 (bottom-up) 的一個相向設計。從上而下屬於專家系統 (expert system) 路徑,這個系統 一心開五門 [2],即把古今、中外、儒、釋、道有關心理健康的訊息納入系統,透過深度學習的技術,整理成心理諮詢的基本材料。從下而上屬於受眾參與平台 (participatory platform) 發展的路徑,提高受眾的健康意識和關注自己身心健康的積極性。

參考資料[編輯]

[1]. 李懷敏,《算法臨床心理學》(本土臨床心理學叢書 卷五),Algorithmic Clinical Psychology: From an Indigenous Chinese Clinical Psychology Point of View. Series, vol. 5,2018年1月1日,https://indigenouschineseclinicalpsychology.wordpress.com/(中文)

[2]. 李懷敏,《算法臨床心理學》,2018年5月25日,https://www.jianshu.com / (中文)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2016年12月30日,http://www.nhfpc.gov.cn/jkj/s5888/201701/6a5193c6a8c544e59735389f31c971d5.shtml, (中文)

[4] 宋振東、門紅 (2016)。〈系統複雜性與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錢學森研究》(第1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5] 戴汝為、李耀東、李秋丹 (2013)。《社會智能與綜合集成系統》。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