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FradonStar/沙盒/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圖 使用下方服務在地圖上顯示所有坐標: OpenStreetMap

肥東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合肥市下轄縣,得名於該縣城位於合肥之東。肥東境域早期先後為浚遒縣(逡遒縣)、慎縣以及梁縣的一部分,自明朝洪武年間起、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分設肥東縣之前則是合肥縣的一部分。肥東縣境內擁有古村、古城、古墓葬、古建築、古廟宇和宅院宗祠等文化遺址,以及軍事舊址、烈士紀念設施等紀念地[1]:541-558,本列表列出肥東縣境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簡要介紹。[2]

目前,肥東縣境內擁有67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8處、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15處、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42處[3]。這些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年代最早者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最晚建成的則是建於2003年的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註 1]。由於2020年肥東縣將境內的行政村進行了重大調整,而肥東縣公布的文保名錄內仍有一部分文保為調整前的舊地址,故本列表的地址將參照調整後的行政區劃對部分舊地址進行勘正。[6]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

肥東縣境內現有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期間的前敵委員會舊址和明朝開國功臣吳復的墓葬,這兩處文物先後於1996年和2019年入選第四、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章列表列出這兩處文物的基本信息和簡要介紹。[7][8]

編號 名稱 年代 地址 類別 圖片 簡介
第四批(1996年11月20日公布)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1949年 撮鎮鎮瑤崗社區
31°50′39.8″N 117°27′04.4″E / 31.844389°N 117.451222°E / 31.844389; 117.451222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是1949年初渡江戰役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敵委員會和中共中央華東局的臨時駐地[9][10]。保護區由總前委舊址、機要處舊址、秘書處舊址、總前委參謀處舊址和華東局舊址構成,均是位於瑤崗村西北角的清末建築,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在1980年代各有修繕,有一些附屬史跡在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之前被破壞或掩埋[11],1984年4月列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55,1986年入選第二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2]
第八批(2019年10月7日公布)
8-0178-2-011 吳復墓 明代 陳集鎮光華社區享堂任自然村
32°14′48″N 117°42′15″E / 32.24667°N 117.70417°E / 32.24667; 117.70417 (吳復墓)
古墓葬[註 2] 是明朝開國功臣吳復的墓葬,現存的10尊石像生是文物的主體部分,由整塊青石雕刻。沿神道兩側東西向排列,計有武士、石獅、石羊、石馬及馭手、華表各一對[13],199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撥專款搶修。墓葬建築早已毀失[2],2004年時墓丘因水土流失而逐漸被風化推平[14]。石刻保存較好,曾於1978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入選第三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12]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編輯]

1956年11月22日,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第一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肥東縣境內的大城頭遺址大陳墩遺址龍城遺址被列入該批文物保護單位中[1]:541。1981年9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重新整理公布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原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三項文物保護單位仍名列其中。此後,肥東縣境內有部分文物分別入選第四、五、八批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本章節列出1981年起肥東縣境內入選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名錄和簡要介紹。[3]

名稱 年代 地址 類別 圖片 簡介
第一批(1981年9月8日公布)
大城頭遺址 新石器時代 包公鎮棋盤石社區小程自然村東南150米
31°54′23″N 117°40′03″E / 31.90639°N 117.66750°E / 31.90639; 117.66750 (大城頭遺址)
古遺址 面積4000平方米,有夾砂紅陶質的新石器時代鼎足器件遺物和夾砂黑、紅陶質商周足、器件遺物,出土的物件類型有陶片、蚌刀、石斧等。[2]
大城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商周 石塘鎮大城墩社區倉陳自然村北500米
31°56′07″N 117°33′37″E / 31.93528°N 117.56028°E / 31.93528; 117.56028 (大城墩遺址)
古遺址 又名大陳墩遺址,面積4000平方米,墩高5米,有夾砂紅陶片、石錛等新石器時代遺物,器型為鼎足,以及夾砂和泥質灰、紅陶片,印着繩紋、葉脈紋的硬陶等商周時期遺物,器型為鬲足和罐。[2]
龍城遺址 商周 石塘鎮龍城社區龍城自然村
31°54′29″N 117°33′37″E / 31.90806°N 117.56028°E / 31.90806; 117.56028 (龍城遺址)
古遺址 面積35000平方米,比周圍地域高約5米,內有飾有繩紋的夾砂紅陶質鼎足、鬲足、罐形器具的殘片,以及石鏃、石錛等。[2]
第四批(1998年5月4日公布)
振湖塔 清代 長臨河鎮六家畈社區潛溪河自然村
31°39′41.6″N 117°27′20.5″E / 31.661556°N 117.455694°E / 31.661556; 117.455694 (振湖塔)
古建築 又名鎮湖塔、潛溪塔,始建於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由六家畈吳氏建造,為密檐式磚結構,六面立椎形,共7層,高約40米,每層開有六扇窗,每個窗的橫楣嵌有鐵質佛像浮雕,塔心有階梯通往塔頂[15][1]:549-550,內有12處題刻[16]。1996年—1999年期間有重修。[17]:256
包氏宗祠 清代 包公鎮包公社區大包自然村北100米
31°57′44″N 117°43′12″E / 31.96222°N 117.72000°E / 31.96222; 117.72000 (包氏宗祠)
古建築 主祀當地包氏始祖、北宋官員包令儀,其子包拯亦出身於此地。始建年代未知,清朝光緒年間重建,建築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兩路八間,磚木結構硬山頂,院內18級台階。祠內原有包拯塑像,後毀於文革,今新建有包拯坐像,祠內還有10卷包拯撰寫的《奏議》。[2][18]
第五批(2004年10月28日公布)
昂氏宗祠 清代 店埠鎮泉山社區昂集自然村內中部
31°48′10″N 117°37′02″E / 31.80278°N 117.61722°E / 31.80278; 117.61722 (昂氏宗祠)
古建築 民間俗稱「父子進士祠」,為紀念康熙年間出身當地的昂紹善昂天曾父子均考中進士而建,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一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築坐北朝南,占地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三進四廂,磚木結構硬山頂,內原有多塊匾額,現僅存乾隆御筆「父子進士」匾。20世紀50、60年代有修繕,1990年代後祠堂逐漸衰敗,肥東文物部門在2010年代對祠堂有修繕。[2][19]
第八批(2019年3月28日公布)
古城宣遺址 商周 古城鎮城東社區古城宣自然村西南500米
32°06′11″N 117°50′34″E / 32.10306°N 117.84278°E / 32.10306; 117.84278 (古城宣遺址)
古遺址 面積20000平方米,比周圍地域高約4米,西側與南側被老河道包圍,大致呈橢圓形,考古發現有石鐮刀,以及飾以繩紋、器型以鬲足和罐口沿為主的夾砂紅陶片,2012年入選第五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第五批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2][20]
吳氏舊居 清代 長臨河鎮長臨社區老街東巷25號
31°41′27″N 117°27′28″E / 31.69083°N 117.45778°E / 31.69083; 117.45778 (吳氏舊居)
古建築 是中國測繪學家、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之父吳忠性的舊居所,建築為皖中古民居風格,面積177平方米,坐南朝北,前後三進,四間半正屋面臨街道,後帶有兩間廂房,廂房之間為天井和小院。2000年長臨河鎮政府將其恢復原貌,2008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

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編輯]

2013年,合肥市將肥東縣境內的一部分文物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合肥市於2018年將肥東縣境內的部分文物納入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肥東縣境內現有15處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3][22]。本章節列出肥東縣境內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名錄。

名稱 年代 地址 類別 簡介
第五批(2013年5月7日公布)
大孟磚雕牆 明代 包公鎮竹塘社區大孟村
32°00′27″N 117°43′47″E / 32.00750°N 117.72972°E / 32.00750; 117.72972 (大孟磚雕牆)
古建築 是大孟村孟氏宗堂的磚雕牆,其雕刻內容組合了不同時空象徵意義下的各類物象,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祠堂坐東北朝西南,占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二進五開間,通面闊18米,通進深32.35米。2001年入選第三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有修繕。[23][17]:920,1013
大、小鈸灘遺址 商周 長臨河鎮東光社區羅勝寺自然村北1000米
31°42′32″N 117°27′51″E / 31.70889°N 117.46417°E / 31.70889; 117.46417 (大、小鈸灘遺址)
古遺址 大鈸灘遺址面積9000平方米,台高10米,小鈸灘在大鈸灘南側50米,面積4500平方米,兩處遺址中採集到了夾砂紅陶和印有繩紋、葉脈紋、方格紋等紋樣的硬陶,以鬲、罐、缽口沿為主要器形。[2]
六家畈古民居群 清代 長臨河鎮六家畈社區
31°39′01″N 117°28′05″E / 31.65028°N 117.46806°E / 31.65028; 117.46806 (六家畈古民居群)
古建築 六家畈社區內的一批明清古建築,分為6大片區,有13幢房屋、2處花園、2處祠堂和望湖樓等,以六家畈吳氏家族祠堂、宅邸、花園為主,其中保存較好的有建威將軍吳育仁住宅和天津布政使吳育蘭住宅。2001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17]:921,2013年入選第五批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修繕完成後作為旅遊景點,依託古民居興建了博物館等文旅建築。[24][25]
李氏宗祠 清代 梁園鎮新河社區大李灣自然村內東部
31°57′30″N 117°35′41″E / 31.95833°N 117.59472°E / 31.95833; 117.59472 (李氏宗祠)
古建築 始建於明朝,祀遷入當地的李姓始祖、明朝正統進士李實,建築面積800平方米,磚木結構,門樓為八字牆,兩進五開間,其中第一進為明朝建築,第二進於清朝同治年間由李鴻章外公李鴻謨增建,祠堂前有古井,祠內多幅楹聯。當地出身的李氏後代較多,近年修建了十三廳博物館、地方名人苑等建築。[26][17]:1013-1014
雙橋遺址 周代 店埠鎮雙橋社區雙橋自然村西100米
31°51′47″N 117°29′59″E / 31.86306°N 117.49972°E / 31.86306; 117.49972 (雙橋遺址)
古遺址 面積8000平方米,比周圍高4.5米,採集到的文物有飾以繩紋的夾砂紅陶片,以鬲足、鬲口沿為主要器形。[2]
吳氏宗祠 清代 八斗鎮八斗社區大吳自然村內中部
32°10′46″N 117°35′27″E / 32.17944°N 117.59083°E / 32.17944; 117.59083 (八斗吳氏宗祠)
古建築 是明朝開國功臣吳復的祠堂,由大、小兩個祠堂構成,占地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630平方米,前後二進六間,室內有保存較好的雕刻,門前有石獅子雕刻。2005年有重修。[17]
黃氏宗祠 清代 包公鎮板橋社區板西自然村
31°57′58″N 117°43′36″E / 31.96611°N 117.72667°E / 31.96611; 117.72667 (黃氏宗祠)
古建築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占地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坐東朝西,二進五開間,丁形硬山頂,近代因年久失修而比較殘破,黃氏族人出資維修後恢復原貌。[17]:1013
馬氏宗祠 清代 石塘鎮馬集社區馬士龍自然村
31°53′39″N 117°37′32″E / 31.89417°N 117.62556°E / 31.89417; 117.62556 (馬氏宗祠)
古建築 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祀明朝洪武年間自宛平遷居此地的先祖馬士龍,祠堂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40平方米,硬山頂,現存部分雕刻花紋的梁架,以及前中華民國大總統曹錕、執政段祺瑞所題寫的兩塊匾額。[2][27][17]:1013
韓城遺址 商周 橋頭集鎮大韓社區南300米
31°48′14″N 117°30′44″E / 31.80389°N 117.51222°E / 31.80389; 117.51222 (韓城遺址)
古遺址 面積5000平方米,比周圍高2米,採集到的文物有飾以繩紋的夾砂紅、褐陶片,以鬲足、罐口沿和盆口沿為主要器形。[2]
第六批(2018年3月16日公布)
吳大墩遺址 商周 古城鎮城東社區墩吳村北約100米
32°08′24″N 117°49′38″E / 32.14000°N 117.82722°E / 32.14000; 117.82722 (吳大墩遺址)
古遺址 面積40000平方米,比周圍高2.6米,採集到的文物有青銅鏃、石矛、石錛,以及飾以繩紋的夾砂紅、灰陶和泥質黑陶的殘片,以鬲足、豆足、鬲、和陶范為主要器形。[2]
包公故里花園井 北宋 包公鎮小包社區
31°56′20″N 117°41′39″E / 31.93889°N 117.69417°E / 31.93889; 117.69417 (包公故里花園井)
古建築 是包拯故居內後花園的井,相傳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井深13米,上部5米為後期修繕,下部8米仍保有宋井風貌。2001年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8][29][17]:921
蔡永祥紀念館 近現代 長臨河鎮四頂社區大蔡自然村內中部
31°36′41″N 117°28′05″E / 31.61139°N 117.46806°E / 31.61139; 117.46806 (蔡永祥紀念館)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是為紀念1966年犧牲的蔡永祥烈士而建的紀念館,建築坐東朝西,占地170平方米,磚瓦結構,內有蔡永祥生前事跡展覽廳,內存有蔡永祥的兩尊塑像和生平事跡介紹等內容。展廳於1967年開展,1977年一度因調整陳列內容而停展。現為合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0][1]:558
百年郵電 清代 長臨河鎮老街內
31°41′26.8″N 117°27′25″E / 31.690778°N 117.45694°E / 31.690778; 117.45694 (百年郵電)
古建築 是長臨河古鎮景區內的一個博物館,晚清時為淮軍將領吳毓芬吳毓蘭兄弟宅邸。民國初年建為郵政局,是肥東縣最早的三個郵政局之一,陳展面積近500平方米。2015年入選第六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31][32]
張氏舊居 清代 包公鎮棋盤石社區張西自然村南
31°53′48″N 117°38′59″E / 31.89667°N 117.64972°E / 31.89667; 117.64972 (張氏舊居)
古建築 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張勁夫的出生地與童年居所[33],建築為江淮民居風格,占地面積170平方米,兩進四開間,牆為青磚小瓦,屋頂飛檐,房屋前空地現為水泥材質,有一口水井。2012年入選第五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34]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四支隊司令部舊址)紀念館[註 1] 現代 白龍鎮青龍廠社區禇老圩自然村
32°11′12″N 117°22′47″E / 32.18667°N 117.37972°E / 32.18667; 117.37972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四支隊司令部舊址)紀念館)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又名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中共合肥黨史館[35]抗日戰爭時期,當地是中共合肥中心縣委所在地和新四軍第四支隊、江北游擊縱隊司令部駐地,新四軍江北抗日指揮部曾移駐於此。該館建設於2003年,當地市縣政府部門前後三次投資建設、擴建,總建築面積達1885平方米,紀念館為仿古徽派建築,東西為正方形城樓狀,中間3層樓閣,並連接東西城樓。[4]

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編輯]

自1978年[1]:548至2017年,肥東縣政府先後公布了7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除去現已升格為國、省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之外,肥東縣境內現有4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另外由於行政區劃異動,部分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從屬的鄉級行政區與原址不同,下表會進行標註;此外,2001年入選第三批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的李氏家族糧倉[17]:921(後升格為合肥市文物保護單位[36])現歸屬於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7],下表不再列出。

名稱 年代 地址 類別 備註
第二批(1990年11月7日公布)[註 3]
藥劉遺址 新石器時代、商周 撮鎮鎮趙光社區藥劉自然村西200米 古遺址
小趙遺址 商周 橋頭集鎮復興社區小趙村西北200米 古遺址
中湖遺址 商周 古城鎮新立社區中湖自然村西500米 古遺址
劉氏宗祠 清代 張集鄉張集社區劉河灣自然村 古建築
第三批(2001年12月26日公布)
大山廟遺址 南北朝 石塘鎮新橋村 古遺址
劉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 張集鄉新聯合社區劉崗自然村南550米處 古遺址
土墩式漢墓群 漢代 店埠鎮定光社區徐大塘村等地 古墓葬
曹公橋 明代 撮鎮鎮老街西古河道上
31°49′38.5″N 117°27′26.5″E / 31.827361°N 117.457361°E / 31.827361; 117.457361 (曹公橋)
古建築
龍泉寺 清代 橋頭集鎮東北200米 古建築
胡氏宗祠 清代 古城鎮古龍社區大胡自然村[38] 古建築
第四批(2008年12月23日公布)
北城遺址 新石器時代、商周 橋頭集鎮復興社區劉集自然村100米 古遺址
崗趙遺址 新石器時代、商周 撮鎮鎮長樂社區崗趙村 古遺址
李增枝墓 明代 白龍鎮雙廟社區神塘梗自然村 古墓葬
夏氏宗祠 清代 橋頭集鎮淝光社區大夏自然村 古建築
大、小城遺址 商周 撮鎮鎮長樂社區
31°44′50.6″N 117°28′13.6″E / 31.747389°N 117.470444°E / 31.747389; 117.470444 (大、小城遺址)
古遺址
薛氏宗祠 清代 張集鄉薛集社區 古建築
梁氏宗祠 清代 店埠鎮一心社區桑園村 古建築
第五批(2012年3月19日公布)
黃疃戰役舊址紀念館 民國 張集鄉黃疃社區黃疃街道東南部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王氏宗祠 清末 張集鄉張集社區下王自然村北100米 古建築
公安北遺址 商周 合肥循環經濟示範園義和社區緯五路西段北100米 古遺址 原屬撮鎮鎮
孫宗遺址 商周 合肥循環經濟示範園仙臨社區孫宗自然村南150米 古遺址 原屬撮鎮鎮
撮鎮碉堡 民國 撮鎮鎮撮鎮大街義興飯店東北20米
31°49′32.5″N 117°27′51.3″E / 31.825694°N 117.464250°E / 31.825694; 117.464250 (撮鎮碉堡)
古建築
王墳遺址 新石器時代、商周 白龍鎮費集社區清水自然村東南300米 古遺址
許河灣遺址 商周 眾興鄉永安社區許河灣自然村西200米 古遺址
康氏宗祠 清代 橋頭集鎮龍泉社區大康自然村內 古建築
何氏宗祠 清代 橋頭集鎮龍泉社區大何自然村內 古建築
袁旺武遺址 商周 合肥循環經濟示範園泰和社區袁旺武自然村北200米 古遺址 原屬橋頭集鎮
小葛碉堡 民國 橋頭集鎮龍泉社區小葛自然村東部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大塅遺址 商周 楊店鄉楊店社區大洞自然村西南200米 古遺址
崗趙遺址 商周 馬湖鄉興趙社區崗趙自然村西500米 古遺址
樹周遺址 商周 牌坊回族滿族鄉魏武民族社區樹周自然村西500米 古遺址
萬王遺址 商周 梁園鎮新河社區萬王自然村內西部 古遺址
趙祠堂 清代 八斗鎮新生社區趙祠自然村內 古建築
大張嶺遺址 商周 店埠鎮安樂村大張嶺自然村西南200米 古遺址
劉墩遺址 商周 店埠鎮定光社區劉墩自然村東500米 古遺址
石塘橋 清代 石塘鎮沿河街與東街交叉口石塘河上 古建築
梁氏支祠 清代 包公鎮包公社區梁巷自然村中 古建築
第六批(2015年4月18日公布)
合巢泉 南北朝 石塘鎮王鐵社區桴槎山頂 古建築 又名「清濁二泉」
第七批(2017年3月22日公布)
紅軍井 清代 白龍鎮青龍廠社區圩塘自然村東50米
32°11′17″N 117°22′48″E / 32.18806°N 117.38000°E / 32.18806; 117.38000 (紅軍井)
古建築
三家漢墓葬群 東漢 白龍鎮雙廟社區三家自然村 古墓葬
計氏宗祠 清代 八斗鎮五星社區中計自然村內 古建築
梁氏宗祠 清代 石塘鎮龍城社區 古建築

注釋[編輯]

  1. ^ 1.0 1.1 該館一般稱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抗日紀念館」[4][5],而肥東縣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將其描述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四支隊司令部舊址)紀念館」[3]
  2. ^ 入選肥東縣文物保護單位和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時分類為「石窟寺及石刻」。[12]
  3. ^ 在1990年之前,肥東縣政府先後於1978年、1984年4月將吳復墓、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48,555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肥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肥东县志.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ISBN 7-212-00361-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國家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 安徽分册(下).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4: 12–18. ISBN 978-7-5031-8311-9. 
  3. ^ 3.0 3.1 3.2 3.3 3.4 肥東縣文化和旅遊局. 2024年肥东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及基本信息.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24-01-05 [2024-05-24]. 
  4. ^ 4.0 4.1 合肥青龙厂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10-04-08 [2024-05-24]. 
  5. ^ 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文藝處. 春游江淮请您来 | 探寻红色印记 追忆峥嵘岁月——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 2021-04-08 [2024-05-24]. 
  6. ^ 肥東縣民政局. 肥东县民政局关于全县村(社区)调整合并结果的公告 (PDF). 合肥晚報-肥東晨刊. 2020-06-15 [2024-05-25]. 
  7. ^ 國家文物局.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4-07-21 [2024-05-24]. 
  8.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23-08-19]. 
  9. ^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首页. [2018-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10. ^ 渡江战役总前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8-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11. ^ 張倩紅.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保护规划研究 (碩士論文). 安徽大學. 2015-05. 
  12. ^ 12.0 12.1 12.2 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XLS).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2020-07-13 [2024-05-26]. 
  13. ^ 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选介. 肥東黨史方志網. 2019-05-24 [202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3). 
  14. ^ 趙躍. 安徽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肥东吴复墓处境堪忧. 新浪網 (新華網). 2004-02-19 [202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5). 
  15. ^ 方克逸; 昂開和; 邱先權. 巢湖. 合肥市: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33. ISBN 7-5337-1942-5. 
  16. ^ 許輝. 随身携带的风景. 合肥市: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8: 294–295. ISBN 978-7-5396-6284-8.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肥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肥东县志 1986—2005. 方志出版社. 2014. 
  18. ^ 肥东县:挖掘包公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合肥市文化館. 2022-08-09 [2024-05-27]. 
  19. ^ 馬翔宇; 陶偉. 合肥“父子进士”祠堂多处破损 昂氏后人呼吁修缮. 鳳凰網. 2015-05-13 [2024-05-27]. 
  20. ^ 20.0 20.1 肥東縣文物管理所. 肥东县再添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肥東宣傳網. 2019-04-12 [2024-05-27]. 
  21. ^ 董艷芬 (編). 春游江淮请您来!曾经的“小上海”长临河古镇. 安徽財經網. 2020-04-25 [2024-05-27]. 
  22. ^ 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四县一市). 合肥文博. 2023-05-09 [2024-05-28]. 
  23. ^ 大孟祠堂维修.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1-07-30 [2024-05-27]. 
  24. ^ 黃瓊; 肥東融媒. 六家畈:乡村振兴中的历史名镇.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23-07-11 [2024-03-22]. 
  25. ^ 張俊; 儲瑋瑋. 江淮侨乡六家畈古居民群开门迎客 打造侨乡旅游品牌.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中國新聞網. 2021-03-16 [2024-05-27]. 
  26. ^ 李繼海; 宋執任. 肥东地情概览. 北京: 中國文書出版社. 2013: 165–168. 
  27. ^ 汪欣雨; 筱鋮. 江北祠堂看肥东. 中安在線. 2023-01-31 [2024-05-28]. 
  28. ^ 合肥有个“包青天”. 澎湃新聞. 2023-11-22 [2024-03-23]. 
  29. ^ 走进肥东包公故里 探寻包拯成长印记. 中安新聞. 2024-01-02 [2024-03-23]. 
  30. ^ 合肥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合肥文史 第4辑.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22: 307–308. ISBN 978-7-5396-7325-7. 
  31. ^ 【文体艺苑】方寸之间微观百年邮局. 新華網. 2018-10-10 [2024-03-23]. 
  32. ^ 吳碧琦; 於源綺; 大皖新聞. 何錢源 , 編. 打卡身边的文物|在古镇,遇见百年邮局. 騰訊新聞. 2023-03-29 [2024-03-23]. 
  33. ^ 張燕; 黃燕飛. 肥东县包公镇:让“张劲夫故居”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 中安在線. 2021-12-23 [2024-05-28]. 
  34. ^ 肥東縣文化和旅遊局. 陪同张劲夫亲属参观张劲夫老宅. 肥東縣人民政府. 2016-05-24 [2024-05-28]. 
  35. ^ 文化合肥│追寻历史足迹,铭刻红色记忆. 澎湃新聞. 2021-04-12 [202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36. ^ 合肥市市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合肥文博. 2021-06-03 [2024-05-28]. 
  37. ^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社會事業局. 关于李氏家族粮仓抢险加固工程的询价公告. 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22-04-29 [2024-05-28]. 
  38. ^ 高楨. 趙汗青 , 編. 肥东县文管所为修建古城镇胡氏祠堂牵线搭桥. 安徽財經網. 2019-06-05 [2024-05-26]. 

[[Category:肥东县境内的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