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依海之人/本體論轉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體論轉向是指自二十世紀初許多哲學相關的學科愈發關注本體論ontological turn,又譯為「存在論」)問題。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意味其並不關注文化認識論世界觀等傳統人類學概念。 [1]相反,本體論轉向激發了人們對世界中的「存在」的興趣,並認為不同的世界觀不僅僅是對同一世界的不同表徵representation,又譯為「再現」)。更確切地說,本體論轉向是指理論取向的轉變,據此,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差異不再被理解為不同的世界觀(對同一世界產生的不同看法)之間的差異,而是不同的世界[1]之間的差異,並且所有這些世界都具備同等的有效性。

定義

[編輯]

本體論是對人類與非人類世界中建構的「真實」的研究。 [2] [3] 反之,本體論也被理解為「成為」的過程。 [4]最後,本體論也被定義為個體理解現實的所依託的歷史境況,然而,這一定義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因為其與「文化」的定義十分相似。 [5]

哲學影響

[編輯]

本體論領域相當於對「存在」的哲學研究。 [6]這種對存在的關注借鑑了馬丁·海德格爾對世界上「存在」的具體性質的看法。海德格爾關於存在本質的理論則借鑑了湧現於柏拉圖學派傳統的本體論思想。 [7]在這種觀點中,心靈或存在為人的經驗並不是指一個單一的實體。[來源請求]相反,心靈是指個體經歷的事件、生活事件或物質對象的集合。因此,本體論涉及存在於世界中的體驗。此外,對本體論的關注與對存在現實生成等哲學概念的深入理解有關,也與這些概念如何與廣泛的實體類別相關聯有關。 [8]

人類學

[編輯]

人類學領域,本體論相關的思想在 20 世紀 90 年代左右首次出現。然而,本體論對人類學的影響最早出現在羅伊-瓦格納(Roy Wagner)、瑪麗蓮-斯特拉瑟恩(Marilyn Strathern)和愛德華多-維維羅斯-德-卡斯特羅(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的著作中 [9]在這些初步的討論之後,本體論轉向席捲了英國人類學界。從那時起,北美的人類學家就開始考慮本體論如何在民族志研究中發揮作用。本體論這一框架的應用真正開始流行是在2010年後[來源請求],2013年,於芝加哥舉行的美國人類學學會年會上,本體論轉向引發了全美人類學界的關注, [10]本體論成為該年會的好幾場會議的焦點。 [11] [3]會議結束後,最古老和著名的人類學博客之一[12] Savage Minds宣稱本體論是人類學理論中的「下一件大事」 [13] 。對本體論日益濃厚的興趣催生了許多文章,這些文章強調本體論前提在人類學研究中的實用性。 [14] [15] [16] [17]

本體論的概念以及人們對本體論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追蹤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仍然很困難。然而,如果本體論指的是對現實的研究,那麼本體論人類學就是將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元素融入到對「存在」或「存在物」的研究中。 [3] 在方法論方面,民族志是人類學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方法。 [18]而理論方面,人類學對文化這一概念的貢獻頗豐。人類學中的這兩個要素拓寬了本體論的哲學概念,使得本體論人類學不僅僅是關於世界的,更重要的是,它關乎世界中生而為人的經驗。 [3]此外,本體論人類學明確關注人類如何與許多非人類行動者溝通和互動。 [19]例如,作為一名由生物學家轉行而來的人類學家,唐娜·哈拉維在講述她與寵物共同生活的經歷時,堅持將其它生命(包括人類於非人類)納入其中。 [20]最後,本體論人類學並不是聲稱不同的個體或社群生活在不同的宇宙中,也不是說進入不同的環境,你會就突然處於不同的現實中。 [1]相反,本體論人類學家聲稱我們「應當允許差異或他者(英文:alterity)來挑戰我們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 [21]

人類學的其它轉向

[編輯]

人類學作為一個領域在其歷史上經歷了許多轉向,包括語言學轉向反身性轉向時間轉向情動論轉向文學轉向後人類轉向[來源請求]本體論轉向提出了文化現象的差異,而將差異說成是對單一自然世界的不同解釋。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表明,存在着與我們自己平行存在的替代現實和其他存在方式。這一運動的支持者聲稱,這種界定文化差異的方式是人類學家首次試圖「嚴肅地」或「逐字逐句」接受對話者信仰。 [22]本體論轉向的批評者指出,這種認為存在着「不同的世界」的主張是一種本質主義傾向。

政治本體論是一個與本體論轉向相關的理論發展。

狹窄的本體論轉向

[編輯]

法國學者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23] [24]布魯諾·拉圖爾[25]以及巴西學者愛德華多·維韋羅斯·德·卡斯特羅(Viveiros de Castro)[26]的工作傾向於所謂的「狹窄的本體論轉向」。 [3]這種狹窄的本體論轉向在北美人類學界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和好奇。

德斯科拉的超越自然

[編輯]

菲利普·德斯科拉在他對亞馬遜Achuar人的研究中提出,自然範疇不是人類的普遍性,因此不應被視為人類學的研究方向。 [23] [27] [28]德斯科拉認為,「自然」的領域是從現代西方觀念中出現的,這些觀念將「自然」視為本體論意義上的真實存在。相反,德斯科拉聲稱「其他文明設計了不同的方式來發現存在者的特質,從而以其他形式來組織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連續性和不連續性,將生命聚合成集體,定義何者具有能動性和知識」。 [28]德斯科拉並不將萬物有靈論視為某種錯誤的信仰,而是社會關係在非人類行動者的延伸。從這個意義上說,德斯科拉利用本體論作為一種基本的分析工具——而有別於人類學家通常討論世界觀的方式——來探索世界是如何構建的。德斯科拉提出,人類學可以利用本體論框架來最好地解釋世界是如何構成的。 [28]

卡斯特羅的視角主義

[編輯]

愛德華多-維維羅斯-德-卡斯特羅在回顧亞馬遜民族志學者的文獻時採用了視角主義框架。[29] 他對亞馬遜人的認知的討論,考慮到了人類與非人類的視角在本質上並無不同。通過對視角主義的反思,他得出結論,我們所面對的視角與西方學術思想的視角有着本質區別。維維羅斯-德-卡斯特羅的方法本質上採取了一種本體論的方法,這種方法 "使他能夠更清楚地看到人類學是如何建立在自然/文化分野的基礎上的,這種分野將自然假定為一種普遍的、統一的和實存的基礎,而將文化假定為立於自然基礎之上的無限變化的[3]

拉圖爾的存在者模式

[編輯]

布魯諾-拉圖爾認為,研究者不應將世界分為 「社會 」世界和 「自然 」世界。拉圖爾認為,社會科學家不應預先確定哪些事物被視為社會的一部分,哪些事物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應將這些分類視為人與其所處的世界之間的複雜協商。[30] 對社會-自然二分法的抵制是本體論人類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應

[編輯]

海迪·蓋斯馬爾(Haidy Geismar)是本體論人類學的批評者之一,他聲稱,本體論人類學不將他者視為具有不同的文化,而是將他者視為具有不同的世界,這只是本質主義的一種新形式。 [31] [32]此外,許多本體論人類學的批評者已經證明,這個框架並沒有像它聲稱的那樣認真對待差異。具體來說,皮埃爾·沙邦尼爾(Pierre Charbonnier)、吉爾達斯·薩爾蒙(Gildas Salmon)和彼得·斯卡菲什(Peter Skafish)提請人們的注意,許多本體論人類學家得出了與不使用本體論框架的人類學家相似的結論,同時在他們的論證中也使用了許多相同的理論基礎。 [33] [1] [34]然而,本體論者回應說,許多批評只是試圖再現現狀[35]為了回應本體論轉向,一個人類學理論辯論小組於 2008 年 2 月 9 日在曼徹斯特舉行了辯論,主題是「本體論只是文化的另一種說法」。 [36]代表該動議發言的是邁克爾·卡里瑟斯(杜倫大學)和馬泰·坎迪亞(劍橋大學),反對凱倫·賽克斯(曼徹斯特大學)和馬丁·霍爾布拉德(倫敦大學學院)。最終的投票——19票贊成、39票反對、6票棄權——反映了一種普遍共識,即在文化和本體論之間,本體論可能會有所貢獻。 [36]馬歇爾·薩林斯在《超越自然與文化》的前言中呼應了這一共識,他聲稱本體論將是一種範式轉變,有助於克服目前的分析混亂。 [24]薩林斯讚美人類學通過對本體論關注回歸其真正的關注點——他者的狀態。 [3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Heywood, Paolo. Anthropology and What There Is: Reflections on 'Ontology'. The Cambridge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12, 30 (1). ISSN 0305-7674. doi:10.3167/ca.2012.300112. 
  2. ^ The Development of Ontology from Suarez to Kant
  3. ^ 3.0 3.1 3.2 3.3 3.4 3.5 Kohn, Eduardo. Anthropology of Ontologi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15-10-21, 44 (1): 311–327. ISSN 0084-6570. doi:10.1146/annurev-anthro-102214-014127. 
  4. ^ Deleuze, Gilles; Guattari, Félix.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ISBN 978-0816614011. OCLC 16472336. 
  5. ^ Carrithers, Michael; Candea, Matei; Sykes, Karen; Holbraad, Martin; Venkatesan, Soumhya. Ontology Is Just Another Word for Culture: Motion Tabled at the 2008 Meeting of the Group for Debates i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010, 30 (2): 152–200. ISSN 0308-275X. doi:10.1177/0308275X09364070. 
  6. ^ Ontology | metaphysic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9-03-26]. 
  7. ^ Heidegger, Martin. On the Way to Language需要免費註冊 1st Harper & Row paperback.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71. ISBN 978-0060638597. OCLC 7875767. 
  8. ^ Definition of Ontology. Merriam-Webster. [2019-03-25]. 
  9. ^ Holbraad, Martin; Pedersen, Morten Axel. The Ontological Turn: An Anthropological Expo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1107103887. OCLC 985966648. 
  10. ^ Ontology as the Major Theme of AAA 2013. Savage Minds. 2013 [2019-03-25]. 
  11. ^ About AAA - Connect with AAA. www.americananthro.org.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2019-03-26]. 
  12. ^ Price, David H. Blogging Anthropology: Savage Minds, Zero Anthropology, and AAA Blog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10, 112 (1): 140–142. ISSN 0002-7294. JSTOR 20638767. doi:10.1111/j.1548-1433.2009.01203.x. 
  13. ^ On Taking Ontological Turns. Savage Minds. [2019-03-26]. 
  14. ^ Ries, Nancy. Potato Ontology: Surviving Postsocialism in Russia. Cultural Anthropology. 2009, 24 (2): 181–212. doi:10.1111/j.1548-1360.2009.01129.x. 
  15. ^ Alberti, Benjamin; Fowles, Severin; Holbraad, Martin; Marshall, Yvonne; Witmore, Christopher. "Worlds Otherwise": Archaeology, Anthropology, and Ontological Difference (PDF). Current Anthropology. 2011, 52 (6): 896–912. ISSN 0011-3204. doi:10.1086/662027. 
  16. ^ Course, Magnus. Of Words and Fog: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Amerindian Ontology. Anthropological Theory. 2010, 10 (3): 247–263. ISSN 1463-4996. doi:10.1177/1463499610372177. 
  17. ^ de la Cadena, Marisol. Indigenous Cosmopolitics in the Andes: Conceptual Reflections Beyond "Politics". Cultural Anthropology. 2010, 25 (2): 334–370. doi:10.1111/j.1548-1360.2010.01061.x. 
  18. ^ Monaghan, John and Peter Just.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有限度免費查閱,超限則需付費訂閱.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3. ISBN 9780192853462. 
  19. ^ Kohn, Eduardo. How Forests Think: Toward an Anthropology Beyond the Human. Berkeley. 2013. ISBN 9780520956865. OCLC 857079372. 
  20. ^ Haraway, Donna Jeanne. When Species Mee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8. ISBN 9780816654031. OCLC 191733419. 
  21. ^ Heywood, Paolo. The Ontological Turn. Ope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2017-05-19. doi:10.29164/17ontology. 
  22. ^ Viveiros de Castro, Eduardo. Zeno and the Art of Anthropology: Of Lies, Beliefs, Paradoxes, and Other Truths. Common Knowledg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7 (1): 128–145. ISSN 0961-754X. doi:10.1215/0961754X-2010-045. 
  23. ^ 23.0 23.1 Descola, Philippe. In the Society of Nature: A Native Ecology in Amazonia.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0521411035. OCLC 27974392. 
  24. ^ 24.0 24.1 Descola, Philippe; Lloyd, Janet. Beyond Nature and Cul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ISBN 9780226145006. OCLC 855534400. 
  25. ^ Latour, Bruno. An Inquiry Into Modes of Existence: An Anthropology of the Moder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13. ISBN 9780674724990. OCLC 826456727. 
  26. ^ Viveiros de Castro, Eduardo; Skafish, Peter. Cannibal Metaphysic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4. ISBN 9781937561970. OCLC 939262444. 
  27. ^ Descola, Philippe; Pálsson, Gísli. Nature and Societ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1996. ISBN 9780203451069. OCLC 1081429894. 
  28. ^ 28.0 28.1 28.2 Descola, Philippe. Modes of Being and Forms of Predication.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2014, 4 (1): 271–280. ISSN 2575-1433. doi:10.14318/hau4.1.012. 
  29. ^ Viveiros de Castro, Eduardo. Cosmological Deixis and Amerindian Perspectivism.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1998, 4 (3): 469–488. JSTOR 3034157. doi:10.2307/3034157. 
  30. ^ Latour, Bruno; Porter, Catherine.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3. ISBN 978-0674948389. OCLC 27894925. 
  31. ^ Geismar, Haidy. On Multiple Ontologies and the Temporality of Things. Material World. 2009 [2019-03-26]. 
  32. ^ Turn, Turn, Turn. Public Books. 2017 [2019-04-01]. 
  33. ^ Charbonnier, Pierre; Salmon, Gildas; Skafish, Peter. Comparative Metaphysics: Ontology After Anthropology. London. 2017. ISBN 9781783488575. OCLC 929123082. 
  34. ^ Abramson, Allen; Holbraad, Martin. Framing Cosmologies: The Anthropology of Worlds. Manchester. ISBN 9781847799098. OCLC 953456922. 
  35. ^ Pedersen, Morten Axel. Common Nonsense: A review of certain recent reviews of the 'ontological turn'. 2012. OCLC 842767912. 
  36. ^ 36.0 36.1 Rollason, William. Ontology – just another word for culture?. Anthropology Today. June 2008, 24 (3): 28–31. ISSN 0268-540X. doi:10.1111/j.1467-8322.2008.00593.x. 
  37. ^ Bessire, Lucas; Bond, David. Ont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 deferral of critique. American Ethnologist. August 2014, 41 (3): 440–456. doi:10.1111/amet.1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