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模板討論:Sinicize rank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模板依照頁面評級標準無需評級。
本模板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生物專題 (獲評模板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模板屬於生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生物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模板級模板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模板無需評級。

編輯請求 2024-03-13

[編輯]

請求已處理

參照英維模板{{Anglicise rank}}對本模板進行了修訂,加入了本模板所缺失的層級,並移除了一些在本地和英維均未被使用的層級,以減小函數解析量。此外還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修改:

  1. 為部分層級的譯名添加地區詞轉換規則。例如遺蹟化石(英文:trace fossil)在臺灣被稱作生痕化石或痕跡化石[1][2][3][4][5],故其分類層級應作類推轉換,在大陸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遗迹xx」,如遗迹属、遗迹种[6][7],臺灣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生痕xx」,如生痕屬、生痕種(樂詞網上有一名為「生痕化石屬」的詞條[8],名稱裡多了「化石」二字,但該詞條僅為孤例,不足以打破類推轉換的規則)。
  2. 將蛋化石分類層級的中文名前綴由「卵跡」改為「蛋」。蛋化石各分類層級被早前的編者譯為「卵跡xx」,如卵跡科、卵跡屬、卵跡種,而此種譯法未見可靠來源支持。我所見到的文獻中都將蛋化石分類層級稱作「蛋xx」,如蛋科、蛋屬、蛋種[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估計是因為分類層級的拉丁原文前綴「oo-」不含痕跡之意。誠然,雙音節的「卵跡」要比單音節的「蛋」讀着順口,字面上給人的感受也更文雅更舒適,但為了避免原創研究,還是應當依從學術界的稱法。
  3. 優化部分細節。如將「幹類群」「總類群」改為更規范的用詞「幹群」「總群」,刪去不必要的「類」字,並將「幹」的源碼用字由「干」改為「幹」,以解決繁體中文用字模式下「干」字無法轉換的問題(「干」「乾」「幹」在簡體中文裡被合併為「干」,即一簡對多繁,因此單字「干」不能自動轉換為「幹」,而反之則能)。此外並系群的「並」字,複合種的「複」字也存在一簡對多繁的情況(「并」對應「並」和「併」,「复」對應「復」和「複」),故而也將其源碼用字由簡改繁以明確字義。儘管目前的全局轉換規則將單字「并」轉換為「並」,詞語「复合」轉換為「複合」,已能保證「並系群」與「複合種」的繁簡體正常互轉,但保險起見最好還是將源碼用字改為繁體,從根本上做到萬無一失。--蕭漫留言2024年3月13日 (三) 16:41 (UTC)[回覆]
某些刪除的類群似乎有在用,例如變型:丹參白花變型--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3月19日 (二) 03:51 (UTC)[回覆]
抱歉疏忽了,已經將變型和變種補回去了。--蕭漫留言2024年3月19日 (二) 13:37 (UTC)[回覆]
將其他被移除的層級又挨個檢查了一遍,確認在本地和英維均未被使用。--蕭漫留言2024年4月5日 (五) 03:48 (UTC)[回覆]
完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4月9日 (二) 03:27 (UTC)[回覆]

參考資料

  1. ^ 生痕化石. 樂詞網. 新北: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1) (中文(臺灣)). 
  2. ^ 痕跡化石. 樂詞網. 新北: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1) (中文(臺灣)). 
  3. ^ 海峽兩岸海洋科學技術名詞工作委員會 (編). 海峡两岸海洋科学技术名词.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03035789-2. OCLC 910125105. NLC 006397858 (中文(中國大陸)). 
  4. ^ 海峽兩岸地理學名詞工作委員會 (編). 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03-032591-4. LCCN 2012388092. OCLC 907267144. OL 25406323M. NLC 005620793 (中文(中國大陸)). 
  5. ^ 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工作委員會 (編). 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ISBN 7-03-016455-5. LCCN 2009393516. OCLC 72519686. OL 25106547M. NLC 003057949 (中文(中國大陸)). 
  6. ^ 遗迹属. 術語在線. 北京: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24-03-11] (中文(中國大陸)). 
  7. ^ 遗迹种. 術語在線. 北京: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24-03-11] (中文(中國大陸)). 
  8. ^ 生痕化石屬. 樂詞網. 新北: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1) (中文(臺灣)). 
  9. ^ 趙資奎; 王強; 張蜀康 (編).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七册 (总第十一册) 恐龙蛋类.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5. ISBN 978-7-03-042610-9. OCLC 953267113. NLC 00782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9) (中文(中國大陸)). 
  10. ^ 王強; 趙資奎; 汪筱林; 蔣嚴根; 張蜀康. 浙江天台晚白垩世巨型长形蛋科一新属及巨型长形蛋科的分类订正. 古生物學報. 2010, 49 (1): 73–86. doi:10.19800/j.cnki.aps.2010.01.008. CQVIP 33618281. WFdata:periodical/gswxb201001007 (中文(中國大陸)及英語). 
  11. ^ 王強; 汪筱林; 趙資奎; 蔣嚴根.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长形蛋科一新蛋属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0, 48 (2): 111–118. doi:10.3969/j.issn.1000-3118.2010.02.003. CNKI GJZD201002002. CQVIP 337780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05) (中文(中國大陸)). 
  12. ^ 張蜀康. 中国白垩纪蜂窝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0, 48 (3): 203–219.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0.03.003. CQVIP 34622404.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0030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17) (中文(中國大陸)及英語). 
  13. ^ 王強; 趙資奎; 汪筱林; 蔣嚴根.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恐龙蛋新类型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1, 49 (4): 446–449.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1.04.007. CQVIP 39846645.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1040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07) (英語). 
  14. ^ 張蜀康. 湖北郧县晚白垩世树枝蛋类化石研究及恐龙蛋类的系统发育分析 (博士論文). 中國科學院大學. 2012. WFdata:thesis/Y2187063 (中文(中國大陸)). 
  15. ^ 王強; 汪筱林; 趙資奎; 蔣嚴根.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恐龙蛋一新蛋科及其蛋壳形成机理. 科學通報. 2012, 57 (31): 2899–2908. OCLC 8206679754. doi:10.1360/csb2012-57-31-2899可免費查閱. CNKI KXTB201231002. CQVIP 43874334 (中文(中國大陸)). 
  16. ^ 王強; 趙資奎; 汪筱林; 張蜀康; 蔣嚴根.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网形蛋类新类型及网形蛋类的分类订正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3, 51 (1): 43–54.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3.01.007. CQVIP 446825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17) (英語). 
  17. ^ 鄒松林; 王強; 汪筱林. 江西萍乡地区晚白垩世副蜂窝蛋类一新蛋种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3, 51 (2): 102–106.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3.02.002. CQVIP 457644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27) (中文(中國大陸)). 
  18. ^ 劉金遠; 王強; 趙資奎; 汪筱林; 高春玲; 沈才智. 辽宁昌图上白垩统泉头组恐龙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3, 51 (4): 278–288.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3.04.003. CQVIP 4756114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26) (中文(中國大陸)). 
  19. ^ 謝俊芳; 張蜀康; 金幸生; 李大慶; 周伶琦. 甘肃早白垩世恐龙蛋化石新类型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6, 54 (1): 79–88.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6.01.006.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6010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17) (英語). 
  20. ^ 黃建東; 王強; 胡遠超; 任鑫鑫; 汪筱林. 皖南晚白垩世恐龙蛋新类型. 科學通報. 2017, 62 (23): 2660–2665. doi:10.1360/N972016-01479可免費查閱. CNKI KXTB201723013. CQVIP 673022128. WFdata:periodical/kxtb201723011 (中文(中國大陸)). 
  21. ^ 王強; 李雨光; 朱旭峰; 方開永; 汪筱林.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棱柱形蛋新属种及其意义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8, 56 (3): 264–272. doi:10.19615/j.cnki.1000-3118.180708. CQVIP 7000797038.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8030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07) (英語). 
  22. ^ 張蜀康; 謝俊芳; 金幸生; 杜天明; 黃美燕. 浙江义乌恐龙蛋化石新类型及对南马东阳蛋的修订 (PDF). 古脊椎動物學報. 2019, 57 (4): 325–333. doi:10.19615/j.cnki.1000-3118.190107. CQVIP 7100703538.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9040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2-04) (英語). 
  23. ^ 賈松海; 方開永; 高殿松; 高永利; 常華麗; 常飛; 肖樂; 楊麗麗; 鄭亞琳; 朱旭峰; 王強; 汪筱林. 河南淅川盆地上白垩统恐龙蛋一新蛋种. 地質學報. 2020, 94 (10): 2816–2822. doi: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0275. CQVIP 7103182616. WFdata:periodical/dizhixb202010002 (中文(中國大陸)). 

編輯請求 2024-05-30

[編輯]

請求已處理

上次修訂時誤刪了「群」及其衍生層級的拉丁文,導致兩個分類學模板的層級參數值無法識別(T:Taxonomy/AlepocephaliT:Taxonomy/Ateleopodia),故將「群」及其衍生層級的拉丁文悉數補回。

此外,「grade」是與「clade」相對的概念,「clade」為單系,「grade」為並系,參閱英維條目「en:Evolutionary grade」。考慮到「clade」被譯作「演化支」而非單字「支」,因此「grade」也應譯作「演化級」而非單字「級」。二者的英文和拉丁文均有部分字母相同(英文:clade/grade;拉丁文:cladus/gradus),巧妙地體現了二者的對應關係,中文譯名亦當如是。「演化級」這一名稱由英維條目名稱翻譯而來,可理解為不同於演化支的非單系、非自然類群,僅作為傳統階層式分類(林奈分類)中的一級,而不是演化樹式分類(支序分類)中完整的一支,單字「級」顯然傳達不出這種特殊含義。--蕭漫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14:47 (UTC)[回覆]

完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6月2日 (日) 12:15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