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極權主義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極權主義屬於維基百科社會和社會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政治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政治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政治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Untitled

[編輯]

對「共同認知」部分提到的「白色恐怖」有異議,英文原文是terror,其意思應不限於「白色恐怖」,應該是「國家恐怖主義」比較恰當。——盈科

    • 抱歉,但是白色恐怖不就是國家發動的恐怖主義嗎?--超限術士對話頁) 07:20 2006年7月27日 (UTC)

這個條目把極權主義和集權主義混在一起來

[編輯]

極權和集權,是不同的。 -什麼是獨裁 (留言) 2008年10月27日 (一) 08:18 (UTC)[回覆]

原來就不同的,集權傳統譯作「威權」「權威」政體,實際上泛指領袖有極大權力的政體,而最重要是領袖通常不是民選的,猶指君主專制

後來在共和或君主立憲國家中,也出現了擴大領袖權的呼聲,但動機和古典的集權政體不同,例如鮮有諸訴於神也罕有世襲的君主。而且在實踐上這些政體都像是公司王國般,在經濟和某些日常生活上放縱經營的,海耶克稱為新權威政體,並認為優於民主政體。

但這種政體和法西斯主義的分別是很模糊的,唯一明顯分別是小政府,而海耶克卻對法西斯主義深痛惡絕,但歷史證明類似納粹的大規模逼害異己,是可以在小政府國家中做的,只要其能煽動人民參與(例如盧旺達烏干達等的獨裁者),後果和極權主義的屠殺無異。

極權主義本質可以是民主的,真正的定義是政府介入生活的各個層面,雖說不一定會發生大規模的種族滅絕行為,但真正不好的地方說是殘忍倒不如說是缺乏效能,而最壞的地方是破壞了本來國民在生活的各種自發性的關係和努力。

在巴哈姆特某人亂引用了本文,所以又要介入把某些條目寫得更清楚我

Gx9900gundam (留言) 2009年5月18日 (一) 11:59 (UTC)[回覆]

XD....看了一下編寫歷史,被婊之後就直接跑去維基修改

說什麼我蠢到引用你分寫,看了一下編寫時間,在我貼出連結的時間你還沒有編寫過,在這之後才跑去增加分頁修改

結果編寫出來結果還是証明的我講的沒錯

連在維基上編寫,都可以編寫到自婊,大濕的自婊功力可真是一流

而且編寫出來的描述跟之前極權的描述一樣,完全看不出極權跟威權的差別在那裡

真是丟臉丟到維基去了

看清楚

[編輯]

剛補上了分別的部分,但上面那討論的一小段是在幾時的?集權主義有專屬的條目又是幾時的?

本條目本來沒有很大問題,只是把威權主義混為一談了。

Gx9900gundam (留言) 2009年5月19日 (二) 16:12 (UTC)[回覆]


或許這樣解釋更清楚:極權主義是在形容一種政府的行政手法,政府管理介入至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而權威、集權、專制等是在形容一種政府的產生和延續方法,有別於民選。通常極權的政府都是獨裁的,但理論上也可以有民主的極權社會。 --Bcwalrus (留言) 2009年8月4日 (二) 21:32 (UTC)[回覆]


現時列表

[編輯]

其中所列的政體值得商榷, totalitarian regime是一個相當高的標準, 一個政體必須有一個唯一,官僚們自己信的有效的意識形態,基本無限的權力, 完全符合標準的應該是基本完全接近 56年至4人幫垮台時的prc, 紅色高棉時期的柬埔寨, 斯大林中後期的蘇聯。。。。的政府, 今天的prc有毛左這樣完全與官方衝突的意識形態, 有艾未未, 韓寒這樣的非官方的有影響力的人, 在高鐵車禍後有大規模的抗議, 對人民示威上訪「害怕」的政府,對gfw和言論審查不能理直氣壯,對非官方意識形態無法「狠斗猛批」 。。。。。。 這一切都完全不符合totalitarian 的資格, 今天的prc是一個後極權的威權政府, 而不是極權 --Ty38留言2013年3月11日 (一) 03:48 (UTC)[回覆]

可參考書目

[編輯]

將原有書目列於此:--❦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2月28日 (六) 11:58 (UTC)[回覆]

書目


清理無來源內容

[編輯]

無來源內容放於此,歡迎各位認養領回,領回時記得加上page, quote 或url等cite模板參數以供查證。--❦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2月28日 (六) 11:50 (UTC)[回覆]

序言

形成于20世纪初叶垄断资本的统治确立、工人革命运动高涨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流行于德国奥地利,倡导人为奥地利人史盘。认为社会是人们精神相互作用的有机结合,构成所谓“有机全体”。社会分成两个从属全体:一个是目的,包括宗教、哲学、政治等生活;另一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称为“经济”。认为目的决定手段,而手段影响目的;因而主张发挥精神的创造作用,特别是加强资产阶级国家的“组织”功能,并主张按职业团体来组织国民经济。又提出“全体主义经济学”,其任务为研究如何组织各种手段以实现社会目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法西斯思想的主要渊源之一。

用法

== 用法 == 此一詞由[[乔瓦尼·秦梯利]]發明,從[[貝尼托·墨索里尼]]所統治的[[法西斯]][[義大利]]開始流行。詹蒂萊為墨索里尼撰寫的《[[法西斯的教條]]》([[:en:Doctrine of Fascism|Doctrine of Fascism]])之中,使用了「[[中央集權至上論]]」([[:en:statolatry|statolatry]])與「極權主義」這兩個詞彙。根據這兩人對極權主義的描述,此一詞的原始意義是,政府的主要意識形態主導,或起碼影響著大多數人民的社會。他們宣稱,基於[[廣播]]與印刷媒體的發展和垄断,大部分現代國家會因為政府使用大眾媒體宣導自己的意識形態而成為上述的極權國家。 雖然此一詞的本義是指「掌握一切的全能政府」,許多類似的政權與統治方式也被貼上了這個標籤。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en: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與《[[歷史決定論的貧困]]》(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兩本書中,對極權主義做出批評:他把「開放社會」([[自由]][[民主]])與極權主義作為相對詞而討論。

冷戰時代的研究

== 冷戰時代的研究 == 这种统治最初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的混乱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独裁政府垄断现代化武器及交通通信方式,为极权主义在[[意大利]]、[[德国]]和[[蘇聯]]的泛滥创造了的条件。

左翼的觀點

== 左翼的观点 == 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将极权主义的概念扩大至所有发达工业国家(包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极权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技术和控制手段对人的统治能力。他们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进步,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这一改善是以牺牲人的[[人性尊嚴|人格尊严]]为代价的,相反导致了更高的[[异化]]阶段。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阻止人民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而[[实证主义]]哲学对科学客观性的维护,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实证主义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排除了哲学的价值判断和形而上学性,因而不过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压抑文明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单面性的(one-dimensionality)社会,它一方面是[[技术理性]]对社会和人的全面统治,另一方面是社会和人性的全面异化。发达工业社会在物质、意识和思想方面的单面性完全排除了否定的力量和否定的思想。 同时,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学者认为,[[自由主义]]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纳粹主义]]、[[斯大林主义]]一样具有极权主义性质;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有一种直接的联系,自由主义必然导致极权主义。因为,技术已经成为总体异化的工具,自由主义、工业文明从自身产生了极权国家,纳粹主义不过是那种不断强调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化所固有的非理性统治倾向的顶点。

與威權主義之分別

== 與威權主義之分別 == [[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由authority(權力)一字而來。簡言之,即集中權力於某一群人(通常為政黨),一切決策、[[政治]]權力、經濟政策皆由執政黨「[[一黨專政]]」,個人不得壟斷[[國家]]的[[政治]]權利,更沒有其他[[政黨]]可以分享其權力。 通常,“極權主義”與“威權主義”兩種觀念極易混淆。其間的分別有不同說法。但極權主義比威權主義更強調政治透過宣傳機器、資源動員、與意識型態對思想和生活各層面的全面控制。 較新一派說法是前者指的是某壟斷政權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團體」,如[[中共]]、[[苏共]],而後者則是某壟斷政權的「個人」,如[[二次大戰]]期間[[德国]]以[[希特勒]]為中心的[[納粹主义]]政權;[[苏联]][[肃反]]期间以[[斯大林]]為中心的[[布尔什维克]]政權;[[1949年]]至[[1976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政权;以及统治[[北韓]]至今的金氏家族([[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政权。 極權主義的政府權力較大而且介入所有社會活動,而不只限於政治層面,並且更依賴宣傳來動員大規模的群眾集會,還有時會破壞各種低層次的人際關係,把社會的凝聚力集中在國家的事務。[[意识形态]]对于极权主义政权来说,是极端重要的,甚至其独裁者们都不得不服从于其编造的意识形态谎言。而意识形态对于威权主义政权则不如极权主义政权那么重要。 一般來說,極權主義包括以下四點: # 意识形态高于一切,信息封锁和宣传垄断,大多数的人们生活在被意识形态所包裹的虚假的生活之中。 # 极权主义并不是一种统治方式,而是一种操弄人民的运动方式,极权主义通过周期性的不断的运动来生存。极权主义并不限于在一个国家内进行统治,它必须通过不断地输出所谓的“革命运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极权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有可能导致“[[全球极权主义]]”([[哈维尔]]语)。 # 國家永遠第一(但通常只是政权作為凝聚向心力的口號,其實是以「黨的意志」為第一考量) # [[一黨專政]]甚至一人專政(除了執政黨或領導人外,不允許其它黨競爭及輪流執政,许多也會保留部分[[傀儡]]政黨,以[[民主集中制]]使政權合理化) [[极权]]政治比[[独裁]]政治多出了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它有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目标要达成;二是为了达到这目标,它必须推行[[泛政治主义]]手段。 影響力最大的幾位研究極權主義的學者,例如[[卡爾·波普爾]]、[[瓦茨拉夫·哈维尔]]、[[哈耶克]]、[[以赛亚·伯林]]、[[漢娜·阿倫特]]、卡爾·J·弗里德里希([[:en:Carl Joachim Friedrich]])、[[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與胡安·林茲([[:es:Juan José Linz]])對極權主義的定義有些許不同。 共同的認知是,極權主義動員全民支持政府與唯一的政治或宗教[[意識形態]],排除與國家目標相左的[[工會]]、[[教會]]、[[政黨]]、[[公民社會]]等異己。極權國家通常以[[一黨專政]]、[[秘密警察]](例如:德國的「蓋世太保」)、透過政府控制的[[大眾媒體]](例如:蘇共的黨營媒體「[[真理報]]」和中共的黨營媒體「[[人民日報]]」)進行[[宣傳]]、[[個人崇拜]]、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大眾監控、以及[[国家恐怖主义]]等手段維持權力(如[[集中營]]與[[劳改營]])。

當今威權國家列表

==當今威权國家列表== {{POV |time=2013-04-27T01:58:56+00:00 }} ===極權主義國家===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国]] ===后極權主義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国]]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 ===其他國家=== *[[白俄羅斯]] *[[哈薩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 *[[阿曼蘇丹國]] *[[汶萊]] *[[沙特阿拉伯]] *[[蘇丹共和國]] *[[乍得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喀麥隆共和國]] *[[盧旺達共和國]] *[[吉布提共和國]] *[[津巴布韋共和國]] *[[厄立特里亞]] *[[斯威士蘭]] *[[安哥拉共和國]] *[[布吉納法索]] *[[烏干達共和國]] *[[赤道几内亚]]

連結已破的內容,且並非直接引述

一切決策、政治權力、[[概念]]的定义、[[經濟]]政策皆由[[獨裁]]者所掌控,沒有第二人或是其他群體(如政黨、民間團體等)可以分享其權力(例如:[[納粹]]極權、[[共产]]极权)。在此一政體下,政府當局能行使絕對與集中之權力,透過宣傳(或稱[[洗腦]])與動員,控制人民生活的所有層面。每一個體均受政黨或政府掌控,政治及文化方面的異議言論亦受政府壓迫。<ref>[http://db1x.sinica.edu.tw/caat/caat_rptcaatc.php?_op=?SUBJECT_ID:300055516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極權主義]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ref>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File:Moloch of Totalitarianism Memorial, Levashovo Memorial Cemetery, St. Petersburg, Russia.jpg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極權主義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7日 (五) 20:30 (UTC)[回覆]